卷之十九

    卷之十九 (第3/3页)

。而民反有受其累者。如李绂、励宗万之事。即营私作弊之渐。常安之事。即目无功令之渐。惩一儆百。为治之道。固当如是。朕岂忽变而为严刻者哉。大凡人臣居心。惟当以义理为权衡。而不可稍存迎合之见。君所谓可。臣或以为否。君所谓否。臣或以为可。虽明旨已降。尚不可依违迁就。而况妄行揣度、以为迎合乎。且妄行揣度、亦未有不至于大误者。即如皇考当日。至仁如天。宽大慈祥。惠鲜怀保。时时以百姓为念。上年朕奉命办理苗疆事务时。皇考悯恤黔民。至于堕泪。此朕与诸王大臣所亲见者。其他不可枚举。乃臣下妄行揣度。颇以皇考意主于严。此岂能知皇考之圣心者。数月以来。又复妄行揣度。以朕意在于宽。是岂知朕之存心者。若见朕于常安、李绂、玩法营私辈之不少假借。辄复妄行揣度。以朕欲转宽为严。而于办理兵民之事。有意过刻。致百姓或有失所。是则私心蔽锢。识见卑污。其罪更不可逭矣。总之、治贵得中。事求当理。不当宽而宽。朕必治以废弛之罪。不当严而严。朕又必治以深刻之罪。内而九卿百职。外而督抚庶司。咸当洗心涤虑。各加警省。毋蹈前辙。自干咎戾。则朕之百姓。可以永久受朕宽惠之泽矣。

    ○宽恤甘省屯民丁粮。谕。朕闻甘省以粮载丁。从前办理未善。致多偏枯。屯民甚属苦累。现有民户丁银。摊入屯户者。九千二百二十五两。屯户输纳维艰。朕心深为轸念。再四思维。此种丁银。乃国家惟正之供。并非无著之项。祇因从前岳钟琪、任意增减。遂致苦乐不均。今应酌筹变通之法。以惠甘民。著将此多摊九千余两。暂为豁除。俟下届编审之时。将平庆临巩四府。及新改直隶之秦阶二州。所属各州县。新编人丁。应完丁银。均匀摊入民地粮内。渐次补额。即分作二三次编审。逐渐补足。亦可。务令徐徐增补。以纾民力。俟补足之后。即行停止。永不加赋。著署督查郎阿、刘于义、悉心妥议办理。朕又闻康熙五十七年。伏羌、通渭、秦安、会宁、等县。及岷州卫有地震伤亡缺额之七千六百八十丁。该银一千四百八十六两有零。人口既无。丁银自应蠲免。乃岳钟琪亦摊入田粮之内。尤属错谬。著该督等即查明豁除。毋贻民累。朕又思甘省从前多系卫所管辖屯户。其屯户额徵。悉系粮料草束。为兵丁必需之物。是以蠲免地丁时。此项不在蠲免之内。惟雍正十年。皇考格外加恩。将民户屯户应徵各色粮草。一概豁免。此从来未有之旷典也。朕意民屯均为赤子。所当一视同仁。兵食或有不敷。再当别为筹画。嗣后遇有蠲免地丁之年。著将屯户应纳之粮草。蠲免三分之一。永著为例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据尚书署陕甘督抚事刘于义奏称、上年固原等处歉收。蒙恩轸恤穷民。训谕谆切。比据许容奏称、于散赈三个月之外。再加赈两个月。是前后共应赈给五个月口粮矣。乃臣查目前待赈之固原州。共四千五百二户。其赈过五个月者。仅有一百三十六户。固原厅共一万四十一户。其赈过五个月者。仅有二百八户。其余俱不过一月。或三月不等。并不遵照奉旨之数给发。此固许容用财过刻。待下过严。而固原同知张梦水、固原州知州郑炳、惟恐拂许容意指。一味涂饰。欺隐蒙蔽。咎实难辞。除臣现在委员查赈外。请将张梦水、郑炳、革职究拟。以为膜视民瘼者之戒等语。张梦水、郑炳、俱著革职。交与该督查审。若该员实有欺隐蒙蔽情弊。即按律定拟具奏。若过在许容。该员遵奉上司指示。以致办理不善。即将许容严加议处。仍将张梦水、郑炳、送部引见。

    ○颁发圣祖仁皇帝御制律历渊源、于直省学宫书院。

    ○掌京畿道监察御史杨嗣璟奏、直省州县驻防兵少。不敷拨守城门。或派里甲。或派地保。按户出银。雇充门军。请除现在弁兵看守之处。其科派里民者。一概革除。即于府州县额设民壮内。每门派拨二名。令其轮流更替。看守稽查。下部议行。

    ○辛酉。谕总理事务王大臣。八旗生齿。日渐繁庶。而生计渐不及前。朕日为旗人详细筹画。于喜丧之事。照常给与恩赏银两外。屡次赏赐兵丁钱粮。又降旨查免欠项。仍恐于旗人生计、不能永远有益。今又饬查官房官地。赏给以为产业。但旗人甚众。虽行赏赉。未能周遍。从前禁止放债者。特为利益旗人起见。但伊等一时缓急。借贷无门。反出重息借用。以家道艰难之人。又出重息。于生计尤为无益。朕意逐名赏给。不但国家有数之帑金。未能遍及。而于理亦不合。再四思维。从前设立公库之时。于旗人殊有裨益。后因办理不善。假冒支领。不能赔补。以致亏空。种种弊生。是以停止。今若仍前设立公库。于旗人是否有益。及应否设立之处。著总理事务王大臣确议具奏。

    ○赏给将军常德骑都尉世职、准袭三次。

    ○兵部议准原任四川总督改授四川提督黄廷桂奏请、裁汰督标中军副将、及中军都司、各员马步兵丁五百名。笔帖式三员。及各项人役。从之。

    ○步军统领鄂善奏称、各省驻防官员。具呈休致者。向俱移送兵部汇题。请嗣后步营城门尉、步军副尉、步军校尉等官。年迈告休者。令步军统领奏请休致。行文兵部注册。又城门尉、步军副尉缺出。该旗停其带领引见。令步军统领、照定例将应拣选之人、公加拣选。自行带领引见补授。又城门七品官。向据该旗拣选移送步军统领衙门补放。亦请拣选应补人员。带领引见补授。下部议行。

    ○癸亥。谕总理事务王大臣。向来科道官员。于奉旨内升外转之日。即离原任。俸禄公费。俱不支领。此旧例也。嗣后科道官内升外转者。俟得缺后再离原任。其未得缺之先。仍食原官之俸。照旧办事。今年内升之蒋炳。外转之翁藻。尚未得缺。著照旧给与俸禄公费。

    ○是月。直隶总督李卫、奏请吏部带领州县引见时。一经睿鉴。人才大概必不能掩。可以胜任准补之外。太不相当者。分别改用教职佐贰。先为试看。得旨。自古有治人无治法。而治人概不多得。譬如知县贤、则一县受其福。知府贤、则一府受其福。督抚贤、则一省爱其福。然而十三省之督抚。已不能尽得贤能而用之。况府县哉、惟在督抚时刻以吏治民生为念。不存为已观望之心。则朕之百姓。庶乎稍有裨益耳。若各省督抚。似卿之精明强干。则不难于察吏。政可以省朕许多精力。所以每于引见时。必执笔标记。详视熟察。虽有碍于观瞻而不顾者。即为知人其难一句耳。

    ○江南总督赵宏恩、两淮盐政尹会一。覆奏丹徒盐枭插旗纠众情形。得旨。不谓汝等未经陈奏。谓赵宏恩所奏之词。半属粉饰。未如大学士嵇曾筠之据实不讳耳。

    ○又奏办理盐枭情形。得旨。缉拏盐枭一案。汝始终办理。总过于姑息一边。不知纵盗养奸。非所谓宽也。戒之戒之。

    ○经略苗疆湖广总督张广泗奏、搜剿大箐。擒获首凶。并回兵办理内地情形。得旨。览卿奏报。搜剿逆苗之事。已有八九分就绪。曷胜欣慰。此皆卿调度得宜。将士奋勇之所致也。在事人员。应各详记。俟事定后。朕皆加恩赏赉。趁此兵威大振之时。切不可有欲速图功之志。善后事宜。切须计及万全。莫复遗后日之虑。有人建议。以为牛皮大箐。系逆苗窟穴。恃以为恶之一道。若趁此兵力。将大箐用火攻之法。焚毁无遗。则永无逆苗之害云云。不知可行与否。卿其酌量。

    ○云贵总督尹继善、奏两省雨水情形。得旨。滇省豆麦既歉收。恐秋成再复平常。则穷民衣食何赖。所当加意筹画。若须别省接济。亦当速为奏闻。

    ○又奏、请敦崇礼教以端风化。得旨。此奏是。但其中尚有应斟酌者。必须尽美尽善。然后行之久而无弊。于以化民成俗不难矣。若苟且从事。亦不过虚文而已。究于治道何补。待朕徐徐经理之。

    ○福州将军阿尔赛、奏报雨水米价。得旨。此等奏报收成雨水分数。万不可蹈隐饰二字之咎。

    ○江西巡抚俞兆岳、奏报赣州建昌等府山水暴涨情形。得旨。如此数处皆被水灾。亦不为不重大矣。切不可讳灾掩饰。视同膜外。朕每见外省奏报。即系小灾。亦必儆戒自省。不知汝等督抚如何居心耳。然地方之灾祲。在所不免。而人力之补苴。不可不尽。若于被难之民。赈恤有所不力。致令灾黎失所。则朕之谴责。汝等不能逃也。

    ○又奏请省会两县。酌加公用银三百两。在存公项下给发。以资烦费。得旨。首县著照汝所请各加给三百两。以为养廉。动用存公项下、年终报部。其他各县。若系实在不敷者。汝具摺前来。候朕批示。若改降谕旨。则各省效尤。恐公用不敷也。

    ○又条奏民间斗斛之制宜画一。禁演扮淫戏以厚风俗等语。得旨。王者之道。同律度量衡。盖以此民间日用最切之事。而风俗人心之所关也。宜令画一之奏。是。但不可有欲速之心。致民间有所不便、则得矣。先王因人情而制礼。未有拂人情以发令者。忠孝节义。固足以兴发人之善心。而媟亵之词。亦足以动人心之公愤。此郑卫之风。夫子所以存而不删也。若能不行抑勒。而令人皆喜忠孝节义之戏。而不观淫秽之出。此亦移风易俗之一端也。汝试姑行之。

    ○福建巡抚卢焯、奏清丈建阳地亩。得旨。细观汝所陈奏。总是一篇虚词。若云查丈无累于民而且有益。则民之愿查丈。吾从未之闻也。若云查文非为加赋。则官赔公费之用。何为而有此举。即云民有匀加。必待查丈之豁除。则民何以反畏查丈如水火哉。总之、汝始初欲为加赋起见。今又以豁除掩非。一存观望之心。所谓无一而可。此案朕不必批如何办理。其与郝玉麟秉公同办可也。

    ○山东巡抚岳浚条奏、东省缉盗巡盐诸务。得旨。朕逐条批阅。不过敷衍文章而已。汝尚其实心实政。行与朕看。朕因汝尚无大过。是以姑留东省。汝不可以此为得计也。戒之慎之。

    ○河南巡抚富德、奏请疏浚永城县潘家道口河道。会同江南督河诸臣会勘。得旨。地方灾荒之事。即朕不诿过汝等。汝等亦应返躬省察。览奏、若于已漫不相干者。殊属可笑。若赈恤灾黎。再不实力。则汝难逃咎矣。看汝光景。甚不济事。朕久为豫省忧矣。至所奏疏浚事宜。有旨谕部。

    ○又奏豫省属官优劣。得旨、若果能遵朕训。自不致大错。勉之。若心口相违。亦不能逃朕之照察也。

    ○广东巡抚杨永斌、奏雨水米价情形。得旨。如此据实奏闻。方是。有应赈恤。务必加意赈恤。

    ○广西巡抚金鉷奏、密举贤员以备擢用。得旨。以人事君。固为臣之要节。但汝所奏荐。朕介在疑似之间耳。

    ○署直隶正定总兵宋爱、奏查阅营汛情形。得旨。整顿营伍。是汝专责。不可因噎而废食。亦不可矫枉而过正。卷之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