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一百十八

    卷之一百十八 (第2/3页)

人员。由民人抱养为嗣。并原系开户年久造入另户档内人等。或不知来历。抱养为嗣。以及家下开户人之子过继为嗣人等。从前编审册内。俱已开写另户与另记档案之例相符外。其另户过继另户人之子为嗣人等。俱系不应另记档案之正身。而有于从前自首时。惟称以养子遽行另记档案者。又有于雍正七年未及自首。现在据实补行自首。应另记档案者。并有从前另记档案人等。既经查明缘由。理应作为开户者。今既经奏明。从前八旗另记档案人等。俱照平郡王所奏分晰办理。谨将该副都统托保等原奏、并续据该旗查覆缘由。核对部存丁册。均属相符。按照原册逐款详议。一、佐领阿钟阿等十四员名。原系另户人之子。过继与另户人为嗣。雍正七年自首时。未将缘由查明。惟据首称养子。遽行另记档案。查定例。开户并家生子。以及民人之子。过继与另户为嗣者。今其另记档案。并无另户人之子。过继与另户为嗣者。令其另记档案之例。阿钟阿等既查明实系另户。俱应于另记档案内开除。令该旗俟编审之年。造入另户册内报部察核。一、原副护军校护军官德等三十五员名。原系民人之子。旗人过继为嗣。部存自首以前编审册内。俱以另户开写。于自首时据实首出本身缘由。业经另记档案。官德等既查明原系民人之子。旗人继养为嗣。应准其另行记档。一、步军校赉柱等四百八员名。伊等不知来历。养为己子。并原系户下家人。以及开户人之子。过继与另户人为嗣之人。部存自首以前编审丁册内。俱以另户开写。于自首时据实首出本身缘由。业经另记档案。今赉柱等既查明原系户下家人及开户人之子。继与另户旗人并不知来历抱养为嗣之人。应准其另行记档。一、四品典仪六十四等二百七十八员名。原系开户之人。部存自首以前编审册内。以另户开写。于自首时据实首出本身缘由。业经另记档案。今六十四等既经查明俱系开户之人。冒入另户丁册。应准其另行记档。一、原领催黑胡等一十二名。系民人之子。开户人户下家人之子。过继与另户为嗣。从前年幼未及丁尺。是以未入编审册内。至自首以前。驻防各省。或因发遣在逃。于雍正七年未及自首。今据各省拨回京城。首出本身缘由。应准其另行记档。一、披甲二格。原系民人之子。原任天津协领宝住抱养为嗣。雍正七年自首时。二格遵旨首出本身缘由。业经另记档案。因宝住之胞弟热河佐领达赉等。不将本身开户实情首出。本旗参奏将达赉革职。宝住之子俱照例作为开户。二格虽从前造入另户册内。后经自首另记档案。二格养父之亲子。现今俱作开户。二格未便仍准另记档案。应作为开户。再查另记档案人等内。有佛保佐领下骁骑校和林布护军常太亲军官明等。先于雍正七年自首时。俱称伊等祖父。原系户下家人。过继与另户为嗣。业经另记档案。以上共七百四十九员名。并作为另户另记档案。以及作为开户。分晰办理。从之。

    ○丙子。上御勤政殿听政。

    ○谕、国家政事。理惟一是。而臣工所见。或有不同。各抒己意。两议三议。陈于朕前。不肯随声附和。亦人臣以诚敷奏之义。但其中亦有不可不杜其渐者。近来如河道总督白钟山所题开浚引渠一案。九卿为前议。讷亲梁诗正为后议。朕见后议内。恐将来河工开冒销之弊。议驳为是。是以批准后议。又广东署抚王謩、所题宋廷达诱奸八岁幼女一案。吏礼兵工等衙门为前议。刑部户部为后议。朕见后议内、引上年直隶蔚州旧案。曾改立决为监候。是以批准后议。在朕一秉至公。毫无成见。披阅本章。务加详慎。即两议三议。俱不惮烦劳。惟求理之至当者而已。但留心体察九卿两议之事。大率一部之中。尚书倡议。而侍郎随之。又或各部自成一局。定为两议。未见有无所依傍。直抒所见。或一人。或数人。另为一议者。是名为不附和。而暗有附和之意。名为不争竞。而潜滋争竞之端。朕所谓宜杜其源者此也。可传谕九卿等知之。

    ○丁丑。太常寺卿陶正靖、奏事不实。降五级调用。以左佥都御史朱必阶、为太常寺卿。

    ○调云南永顺镇总兵官张士俊、为昭通镇总兵官。

    ○戊寅。谕曰。工部尚书韩光基丁母忧。伊系旗员。著照满洲官员之例。过百日后到衙门办理。不必开缺。

    ○谕大学士等。朕闻山东之曹、单、二县。安徽之亳、颍、等州。江苏之萧、砀、等处。所生蝻子甚多。查阅三省巡抚奏摺。张渠曾奏徐州卫等处蝻子发生。已极力搜捕。务使净尽。至亳颍等州。蝻子萌生之处。陈大受则未曾奏闻。硕色奏称地方近有蝻子萌动。现在督捕。并未言及何州县。且系五月之奏、不知近日情形如何。可传旨询问陈大受、硕色、令其一面查奏、一面即行料理。毋致怠忽。

    ○河南巡抚雅尔图、奏请定交租之例、以恤贫民。豫省佃户。均系贫苦之人。而地主苛刻者多。宽厚者少。往往于被灾年分。照常徵租。穷民无所出。有卖男鬻女以偿租者。请酌定章程。如被灾五分。则收成止五分。自应止收五分之租。被灾六分。则收四分之租。甚至被灾十分。租息自应全免。得旨、著照所请行。至各省可否照此办理之处。大学士会同九卿议奏、

    ○礼部议准。闽浙总督宗室德沛疏称、查永春原系泉州属邑。雍正十三年改县为州以来。文风渐盛。文童多至七千名。武童弓马娴熟者。亦不下三百余人。查文童原额取进十五名。应请加增取进二十名武童原额八名。拨府三名。今改州后。反止有八名。应请加增取进十五名等语。查永春文童原额八名。自改州时已递增至十五名。今又加五名。未免过优。请酌添三名。共十八名。至武童应如所请取进十五名。从之。

    ○庚辰。上诣畅春园、问皇太后安。

    ○谕曰。御史胡定奏称、慎简人才。吏部之职。近日吏部选官。不过查考册籍名次。某系顶选。则令掣签。无所为鉴别。制签之后。虽有九卿验看之例。亦多无所可否。至引见之时。固由睿鉴。然掌吏部者。并不加以甄别。惟听取舍于九重。殊失铨衡之义。况知人则哲。自古为难。俄顷之趋跄奏对。人品亦难猝定。请敕下吏部。嗣后选用官员。务加甄别。九卿看验。必加察核。其人或宜繁缺。或宜中缺。或宜简缺。或宜调补州同。或宜改就教职。或宜原品休致。俱出具考语。九卿意见或有不同。另出考语。俟引见裁决等语。古来铨选之法屡变。而皆不能无弊。惟按册掣签。尚有成法可稽。比之前明之拟缺注选者。实为公正。此天下所共知者。盖吏部大臣。与就选人员。素非相习。其人品之贤否。才具之短长。断不能周知。即令其注缺。亦不过观其言貌年齿。其人地之果否相宜。亦断不能保其悉当。此皆理之显而易见者。至九卿验看。原令伊等。将所知若有出身不正。行止不端者。据实举出。亦非概论寻常就选之人也。今胡定欲委吏部以甄别。委九卿以察核。令其出具考语。夫考语者。考核其居官行政之实。即虞周三载考绩之意。今月选官员。甫经除授。何所据而加以而考语乎。且伊谓引见之时。俄顷之趋跄奏对。人品难以猝定。然则吏部九卿掣签验看之时。独非俄顷乎。又何从而定其人品也。至于酌量繁简。偶有改调。此朕量才授任之意。出自亲裁则可。若委之吏部九卿。可乎不可乎。近日御史中又有条奏各省冲疲繁难之缺。不可令督抚拣选题补者。夫以督抚身任封疆。属员之贤否易知。现任之实迹可据。尚谓不可尽信。胡定乃欲责吏部九卿。周知天下人才于未经历试之先。能乎不能。月官引见时。偶有改教休致二项。乃因伊等年力甚衰。不得已而行之。近见举人就选。多至二十余年以外。伊等读书一生。得官垂暮。乃无罪而废黜之。既无以服其心。朕亦有所不忍也。若令吏部九卿察核。其势必致多所放弃。于情亦深为可悯。此皆事之必不可行者。吏部九卿。皆朝廷股肱耳目。朕或咨询采访。原可各抒所见。若著为成例。令其甄别察核。即在大臣可以信为无私。而属员亲戚。胥吏家人等。皆谓其可操黜陟改调之柄。必致影射招摇。而选人之奔竞钻营。妄希趋避。百弊丛生。皆从此始矣。胡定此奏甚属错缪。特降谕旨开导之。将原摺发还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据川陕总督尹继善奏称、宁夏地方。于四月间屡次地动。城垣房屋。偶有裂缝歪斜。幸未倒塌。人口无恙等语。前岁宁夏地动为灾。民人被伤甚重。朕心轸念。多方筹画经理。期登斯民于衽席。迨今将及两载。元气未复。而动摇之象。仍未止息。人情未免惊惶。朕心深切忧虑。因思上天仁爱下民。降灾示儆。自非无因。该地方民人。果能敬凛天戒。痛自修省。断未有不感格天心。俾其安居乐业者。今动象久而未宁。或系彼地之人。因被灾之后。愁困怨怼。不知戴上天垂象示儆之恩。而但以流移播迁为苦。咨嗟愤叹。乖气致异。难以感召天和。亦未可定。著该督抚将朕此旨。即行传谕、卑各自猛省。诚心悛改。以为转祸为福之本。思之勉之。

    ○宗人府奏、宗室务鼐。所遗奉恩将军世职。请将伊弟佐领宗室德勒弼承袭。得旨。依议。此系伊等数月前奏闻。经朕著交查办事件。缘何迟至于今方奏、且奏摺内将朕所降谕月日、又不填注。显系隐匿迟延。畏朕查问。著明白回奏、

    ○大学士等议覆、云南总督庆复等奏称、都竜土目翁贵。忽带土兵数百。到马鞍山。扬言来请领回矣长。该汛弁密访。具知其诈。实欲藉是以恐吓矣长余党。令贼不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