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百六十五

    卷之三百六十五 (第2/3页)

大学士公傅恒。及询欧堪善、以金烈是否另有夤缘梁诗正形迹。令其回奏。据称亦并无可指。此二款虽有师生同乡之嫌。初无暧昧徇私实迹。欧堪善据事上闻。其中办理曲折。无由深知。已经面为剖悉。足服其心。至姚范、陈兆仑、列入京察一等。则姚范人本平常。不堪超卓之选。前于引见考试人员时。令其休致。梁诗正谓其人闭户读书。词臣中闭户读书者不少。岂能尽列一等。陈兆仑前次京察一等。现今究系丁忧。并不在京供职。即不入之下等。亦不当过于从优。此则梁诗正不无偏徇。其翰林轮班引见。临期越次更换。若不过一二员。或因偶尔遘疾。亦事之所有。若如欧堪善奏摺内所指廖鸿章、出科联、又面奏路斯道庄有信汤大绅、则已有五员。此中不无高下其手。著传廖鸿章等、问明更换缘由。是否出之梁诗正之意。另行降旨交部察议。梁诗正协办阁务。专领铨曹。其供职内廷。不过笔墨之事。初非格外加之宠任若谓其招权纳贿。植党营私。则是伊福薄。不能承受恩典矣。且朕何如主。而大臣能恣行其胸臆乎。至小小瞻询情面。则不独梁诗正。举朝大臣。恐俱未能尽绝。且如张廷玉掌院几三十年。似此搀越更换引见之事。不知凡几。何以并无一人参奏。然即有其事。亦复何关政治。在梁诗正有此一二可议。即被参奏。得以知所儆省。未始非福。欧堪善之言。当以为感而不当以为怨也。朕因修省求言。今日欧堪善、钱琦、二人所奏。初不切于修省之要务。何则。假令其言尽实。亦应早入告。不应待之此日者。但伊等各就所见、据实直陈。尚为留心职掌。不失言官封事之体。非援引陈编、空言塞责者比。著传谕中外臣工知之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我朝创制国书。分十二字头。简而能该。用之无所不备。而音韵尤得天地之元声。惟是汉人初学清字者。辩字审音。每借汉字音注。以便记诵。而汉字不能悉协。不得已、更从俗音以意牵合。未经校正画一。将恐久而益差。间尝读汉字金史。其用汉字音注国语者。本音几不可晓。谛寻之则原清语所常习。又如元史之达鲁花赤。以今蒙古音译之。当为达鲁噶齐。不华当为补哈。此类未易枚举。在史氏或以己意为音。或出于当时承习。盖由以汉字而注清语蒙古语。既非本字。又无一定。是以讹复传讹。以此知官为校定之不可以已也。夫一天也。国书谓之阿补喀。蒙古谓腾格哩。西番则谓之纳穆卡。至国书之腾格哩。则汉语所谓弦子耳。又如一日也。国书谓之舜。汉文谓之日。蒙古谓之纳兰。西番谓之尼吗。又如国语呼尔者。其音为西。而西方则称干哷基。此在兼通清汉文者。无所疑义。而通清不通汉者。但知西之为尔。通汉不通清者。但知西之为西。而语之以干哷基。且不知为何物矣。盖凡物之命名。本属后起。尔雅释名方言土训。莫可殚述。皆假象耳。若夫以汉字注清文。实假象中之假象。而必执此以较是非。定高下。寓褒贬。此特私心妄见耳。爰命大学士傅恒、率同儒臣。重定十二字头音训。开章六字。则用直音。如阿额伊鄂乌谔。余用二字合音。如纳讷尼傩努懦阿额伊鄂乌谔、其余十一字头。首六字用二字合音。如阿额伊鄂乌鄂衣衣衣衣衣衣、以下俱用三字合音。如□(阿□纳)□衣□□(额□讷)□衣□□(伊□尼)□衣□□(鄂□傩)□衣□□(乌□努)□衣□□(谔□懦)□衣□、以分轻重缓急。而国书之元声。略可得梗概。是不过同文之一端。无关奥义。然习之于童蒙之始。有不容忽者。用示其义。传示久远。俾知所法守焉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额驸策凌之子头等台吉吹济多尔济、尚未及岁。著在阿哥书房读书。遇年节日在乾清门行走。

    ○壬戌。谕曰、御史欧堪善所奏梁诗正一摺。昨经召见军机大臣、吏部堂官掌院学士、及该御史。面降谕旨。虚衷剖悉。务得情理之平。令该御史中心允服。并无偏向梁诗正之意。此诸臣所共知也。摺内金烈、高山、二事。系吏部堂官公同办理。非由梁诗正一人。其京察列为一等之姚范、陈兆仑、则系办理错误。姚范已令休致。陈兆仑现在丁忧。乃因上次京察原列一等。此番仍照前填注。亦系向来习套。其有无瞻徇。祇于轮班引见一事。查明是否搀越调换。可得实情。如果实有私弊。则姚范陈兆仑之列入一等。亦为有意瞻徇。今经军机大臣查询该御史所奏。本月初十日应带轮班翰林内、路斯道一员。本日原已引见。其廖鸿章、出科联、庄有信、汤大绅、则系第一班已经引见之员。所奏调换之蒋元益。是日又并未引见。是梁诗正并无徇私更换之处。已属显然。在该御史一闻廖鸿章、出科联之言。不及查考。此亦风闻言事之常。如必将办理曲折。备细周知。然后入告。则几无可言之事矣。梁诗正既无瞻徇。无庸察议。欧堪善虽得之传闻。而事属有因。并非诬捏。亦无庸置议。其廖鸿章、出科联、妄以己意揣度。谓其更换引见。不无腾其口说、归怨掌院之意。其素日之不能安静守分可知。著交部察议。近日朕望雨心殷。夙夜焦劳。侧身修省。大臣等日经召对。自所共信。御史为朝廷耳目。凡有见闻。原当随时入告。不必待有求言之旨。若为修省进言。则如近日所奏。岂足以禆补阙失。感召天和。徒烦朕于乾惕靡宁之中。一一详为剖示。在朕虽无厌怠之心。而诸臣亦可谓不知体要矣。数日前学士世臣、补授盛京兵部侍郎。伊曾以良乡等处。除道妨农一事入奏。建言者或疑其因此摺用。遂相率纷纷而至。由此观之。是仍为己躁进之念重。而爱君忧国之念轻。亦不可不知内省也。至大臣等招权植党之事。可以信其必无。设或有之。朕亦岂能姑容。如古所称烹宏羊天乃雨之说。此时本无其事。若于同乡师生情面。遇事稍为瞻徇。似亦不能尽绝。此虽无伤大体。然身为大臣。必当以秉公持己自勉。使人无瑕可指。方不愧精白自矢之节。苟其有干物议。即系平日不能深信于人。朕故谓此奏虽虚。未始非梁诗正之福。且凡为大臣者。因此而砥砺衾影。倍加自检。则欧堪善之奏。亦未必无小补耳。若谓济时要务。岂足当之。并谕中外知朕意焉。

    ○吏部议准、两江总督黄廷桂奏称。河库道管理钱粮出入。一切修防事宜。均涉所司。不必专择熟悉河务之人。在外题补。请改为归部请旨简用。从之。

    ○添设山西永济、凤台等二县教谕。改邢县、交城、清源、浮山、黎城、陵川、万泉、榆社、武乡、乐平等十县训导为教谕。裁潞城、宁乡、怀仁、山阴、灵邱、广灵、马邑等七县教谕。从巡抚阿里衮请也。

    ○癸亥。谕曰、宗人府纂修玉牒。每十年一次开馆。此定例也。乃历来俱连上上届纂修之年计算。是以每次递减一年。实止九年。岁月转致参差。查从前既有十年一次纂修成例。自应扣准年月。如现在乾隆十五年纂修告成。下届即当乾隆二十五年重修。嗣后俱照此办理。不必接算上届纂修年分。以昭画一。

    ○改铸直隶塔子沟理事通判、通州理事通判、热河理事同知各关防。承德州鞍匠屯巡检司印。天津县僧会司条记。从总督方观承请也。

    ○铸给湖南永明县枇杷司、绥宁县双江司、澧州津市司各巡检印。从巡抚开泰请也。

    ○甲子。孝恭仁皇后忌辰。遣官祭景陵。

    ○谕、近日各衙门摺奏事件。及引见人员。甚为简少。岂该大臣等见朕望雨焦劳。或恐以办事为烦。有意迟搁耶。目今雨泽未遍。朕怵惕靡宁。无时暂释。惟当办事。则心不遑他及。犹愈于竟日瞻云。仄席延伫。若于应办事务。转致稽滞。宁不于朕宵旰忧勤之意、益相左乎。著传谕各部院大臣等、共体此意。其外省文武大臣摺奏。亦著随到随递。赍摺人等、不得观望迟延。

    ○旌表守正捐躯之直隶。蠡县民郭亮妻王氏。

    ○乙丑。上诣畅春园、问皇太后安。

    ○谕、据广西巡抚舒辂奏称。署按察使钟昭、现在患病。请解任。俟秋间令回原籍调治等语。钟昭著准其解任回籍调理。俟病痊之日。赴部请旨补用。其广西按察使员缺著杨廷璋补授。

    ○丙寅。谕军机大臣等、据永贵摺奏。审讯朱荃溺水身死一案。内称伊子之供。窃虑尚有不实。伊家人原禀未经查出。现在密行审讯等语。看来朱荃前后踪迹。畏罪自尽之数少。而捏报潜逃之数多。该抚祇应提取朱荃家人。将伊主是日落水情形。并该家人临时因何不行救援。事后因何不行打捞之处。从容询问。于其意不及备。疵隙稍露。乘间驳诘。庶得端绪。乃阅该抚摺内。遽将朱荃家属提问。且有伊子朱鸿勋供称看来是自己寻死之语。则是审讯时、已将朱荃果否身死之处。明白设问。非特使之坚供不吐且将事洩露。令其辗转弥缝。情伪何由而得。办理殊属迂拙。著传谕该抚悉心研究。务得实情。无得措置失宜。致有隐匿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浙江巡抚永贵、审据朱荃之弟朱华、朱英、供出朱荃于上年十一月内。接到伊弟朱履端京信。早知伊母之事。劝令奔丧。朱荃以为信不足凭。复考嘉、叙、泸、重、三府一州。直至本年正月初十日。家人朱二、到川报信。始行赴省交印等语。御史储麟趾、参其岁除赶考。今据供已历考三府一州。正相符合。是朱荃早经知信。有意匿丧。已为灭绝伦理。其连考数郡。非因贪取贿卖生童而何。所有婪得赃私。必已豫为安顿。更恐终难掩饰。或以匿丧被劾。则律应褫职。或至受贿败露。则立行正法。惟一死可了。亦惟落水无尸。可以灭迹。更冀地方官为之朦胧照应。皆其计算所定。不然、则有意匿丧之人。岂闻人参劾。尚萌愧悔之念耶。又据永贵、审出朱荃与湖北道姜顺龙、为儿女姻亲。伊子朱鸿勋、素在妻父署中。三月内因有伊父之事。即先行回家观朱荃之死。不在蜀而在楚。则姜顺龙处。不可不密为踪迹。或虑一时难于脱逃。即潜匿姻家署中。俟事势稍解。再图远扬之策。亦未可定。看来朱荃之死。十居一二。而诈伪十居七八。不出朕前此所见。已显然矣。著将此详悉谕永兴、唐绥祖知之。令其作速密行详悉查办。

    ○旌表守正捐躯之江苏萧县民张坦妻陈氏。

    ○丁卯。上御勤政殿听政。

    ○改铸河南正阳县儒学、阴阳学、僧会司各条记。从巡抚鄂容安请也。

    ○以光禄寺卿赫赫、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以国子监祭酒吴达善、为光禄寺卿。

    ○戊辰。上诣黑龙潭祈雨。

    ○谕、朕今年巡幸河南时。先往泰陵行礼。由彼顺道至保定府行走。

    ○又谕、朕此次往河南。回銮时。由黄新庄进南苑。前往东陵行礼。

    ○兵部议准、甘肃巡抚鄂昌疏称。平庆兵备道。移驻固原州。并盐茶同知。移驻海喇都。应行各事宜。一、道员加衔兵备。除军政举劾、变通营伍等项。俱归提臣主政。毋庸干预外。其支放兵饷。应监查有无侵扣。存营兵马钱粮。应协同提臣盘查。兵民互讦事件。亦协同提督董率办理。守备以下等官。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