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官七六

    职官七六 (第2/3页)

复旧差遣人,并令吏、刑部不候投状,各限两月内赃罪及私罪情重人与依例叙复。其公罪并私罪稍重情轻人,并量轻重申尚书省取旨。」

    十月

    十七日,刑部言:「九月二十八日赦书;『应官员除名、追官、停任、停职未经叙用,并不因赃罪已经叙用及降官资未复旧,并贬谪已量移者,并与叙用,已叙用者更与叙用。』即是叙格内应六期、三期、一期并无等可降展年人,依上件赦条皆得与叙外,惟有本期之外更有特旨展期之人,未委合与不合依无等可降展年人与叙期。勘会除名系用六期收叙,特勒停系一期叙,今若一等并许叙用,即无轻重之别。」诏合叙用人并理当三期。

    二年正月一日受八宝赦:「元佑之初,奸臣乘间,得罪放废。言念岁月之久,屡更赦宥,除怀奸睥睨,报怨不臣,公肆诬诋,罪在宗庙,朕不敢贷,其尚系贬所,或情轻法重例被放弃,或非身自犯因人得罪,或止缘附会朋比朋:原作「明」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改。,或志非谤诬言有近似,或缘辨理语类讥讪辨:原作「办」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改。,或止因职事偶涉改更,凡此之类,可各具元贬责罪犯,审量其情,分轻重等第,取情轻者与落罪籍,特与甄叙差遣。」

    三月二十八日,三省言言:原无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补。:「检会今年正月一日八宝赦书:『元佑之初,奸臣放废,言念岁月之外,屡更赦宥,可议等第取情理轻者与落罪籍,特与甄收差遣。』具到孙固、陆佃、王存、蒋之奇、赵瞻、安焘、顾临、张问、朱师服师:原作「思」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改。、钱勰、王钦臣、杨畏、李之纯、王汾、马默、周鼎、向紃、李昭 、欧阳棐、陈察、梁士能、杨彦璋、李贲贲:原作「基」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改。、锺正甫、许端卿、赵彦若、贾易、姚 、吕希绩、欧阳中立、叶伸、陈郛、朱光裔、苏嘉、吴俦、常立、李茂直

    李:原作「季」,据《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二四改。、司

    马康、都贶、邓忠臣、廖正一、吕希哲、秦希甫、张耒、杜纯四十五人,编写成册。」诏除孙固、安焘、贾易外,余并出籍。续奉圣旨,孙固为系神宗随龙人,王珪初怀犹豫,终能协济,特与出籍。续诏叶祖洽、郭知章、上官均、朱绂、种师极、钱景祥并出罪籍。

    三年正月一日,中书门下后省、左右司状:「检会系籍定人内陈衍等不可贷外,蔡克明等二十五人,编类册内别无事状,虑别有照应文字,乞降下。诏张茂则、冯说出籍,余并依旧。契堪张士良一名,崇宁三年籍内有姓名,崇宁五年二月内御宝批,为系哲宗随龙人,特许任便居住。三月内系籍人分三等指挥内无姓名。今来刑部具到前项指挥内,即无张士良出名,未委合与不合出籍,乞明降指挥张士良出籍。」

    二月三日,中书省、尚书省送到门下中书后省、左右司状:「承朝旨看详孙固等共一百五十六人出籍,并今来看详到王古等外,所有其余系籍人并承朝旨不出籍人姓名一本,合取自朝廷指挥。」诏赵君锡、孔平仲、周遵道、张恕、胡良、程颐并出籍。

    六月三十日,诏:「比阅元佑罪籍,除诋诬先烈,得罪宗庙,朕不敢贷外,缘事放废,阅日滋久,宜与湔洗,复置周行。文臣张商英、谢文瓘、徐绩、路昌衡,内臣谭扆、窦越、赵约、曾焘、黄卿从、苏舜卿、阎守懃、邓世昌、郑居简、王化臣、王绂、张佑,可依已出籍例施行。」

    七月四日,诏:「朕祗绍先猷,遹追成宪,任贤使能,小大并进。其

    或自抵谴诃,名丽谪籍,旷日滋久,庶有革心。《传》不云乎:『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』除元佑奸党及得罪宗庙朕不敢贷外,自余并弃瑕垢,量才试用,责其后效,许以自新。应曾任待制已上职任人,往咎宿愆,已绳黜责,朕则究知本末,今再加识擢,官司勿复以闻,台谏官亦不得辄有弹奏。其如尚或不悛,覆出为恶,怙终饰非,申述辨雪,与夫背公死党,阴怀报复,沮害良善,欲成其私,无循省悔过之心者,邦有常刑,必罚无赦。布告中外,咸体朕意。仍牓朝堂。」

    十一月,诏:「命官见在责籍,可特与牵复,仍与宫观差遣。」

    四年三月二十五日,诏:「罪废之人,不忍终弃,昨者稍加甄叙,尚虑怀奸沮法,命监司俟一年保奏。今兹阅月浸久,颇闻各安所守,更不候一年之淹,各与等第差遣,以责来效。曾任侍从官,于去年十二月以前牵复与知州人,内有未带职、未复待制以上职名人,并特免监司保明,三省条具,将上取旨。」

    政和元年六月十四日,臣僚言:「失入徒罪已上及用刑不法之吏,虽遇赦宥,许其叙复,乞不令任提点刑狱、亲民差遣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七月十一日,帝疾康宁德音:「应文武官自大观元年后来至今日前,因臣僚弹击、不曾体量取勘及特旨责降,不以大小臣僚,自责降后不以曾与未尝牵叙,见在罪籍者,并仰于所属投状申刑部,本部具元责因依申尚书省,量事体轻重取旨牵复。文臣曾任待制以上,武臣观察

    使以上,尚书省限十日检举取旨。如已经叙官之人,更与牵复,无致漏落。」

    二年二月五日,臣僚言:「去年十二月十一日赦文,大小臣僚现在罪籍者,量事体轻重量:原作「体」,据前条所述改。,仰刑部具元责因依申尚书省,取旨牵复。今文臣曾任待制以上、武臣观察使以上已行检举,其余小官经隔岁月,未见施行。小大之臣,不应有异,乞诏有司类聚取旨。」诏限半年。

    十二月一日十二月一日:「月」原作「年」,按政和无十二年,又下文所述「受元圭」事在政和二年十一月,此奏当为同年十二月上,因改。然「一日」恐误,俟考。,中书省言:「十一月二十五日受元圭赦书:『应合赦用人自降责已及二年,理为非次赦恩,许当三期与叙。』契勘叙用之人理期年限不等,政和二年十二月四日诏,一期、再期合叙用人并许叙用叙:原作「赦」,据前后文改。,三期以上合叙用人叙:原作「赦」,据前后文改。,并与理当二期。」诏应合叙用人,自责降已及一年,理为非次赦恩,许当三期与叙。

    三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:「应官员除名、追官、勒停、落职未经叙用,并不因赃罪已经叙用及降官资未复旧,并贬谪已量移者,并与理当三期叙用,已叙用者更与叙用。」

    四年五月十二日北郊德音:「应追官、降官、降资、勒停未该叙用者,缘今次首行夏祭之礼,其理为一赦。及拘管人情轻,具犯由申,当该特与放免。」政和七年五月十四日北郊德音、八年九月十日皇帝元命之月德音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五年二月十四日立皇太子赦:「应昨元符末上书邪下之人,趣操颇僻,在所摈废,累经赦宥,有指挥改官升任之类,例作过犯之人,可自今后遇改官关升注

    授,与依无过人例,及于家状内更不声说,仍许与在部人衮同注授,唯不得注在京差遣,以示宽宥。」

    三月十七日,诏:「建立太子、庆及海宇,与常例不同。应见责降官文武臣僚并与牵复,仰刑部限十日条具闻奏。如敢用情漏落,以违御笔论。」

    四月十一日,吏部奏:「见降任监当、冲替放罢等未复资任小使臣,开具下项。检会四月十日御笔指挥,今来叙复,有司差注拘碍常格,可特依下项:编管人依法,除名勒停人降二等,追官勒停人降一等,勒停人降远处冲替,并与本等差遣。无等可降与次等,又无次等与本等远处差遣。奉御笔,第二项不候任满依今来已降处分,第六项依令,余并依今来已降处分施行。冲替人系元丰令降等,除依今降赦书施行外,其降官冲替已依今来御笔;复官人及特旨未得差遣,若会赦及赃罪到部一年,各依事理重法,亦依元丰令施行;差替人前任因体量,准朝旨不候任满差人抵替交替;罢任人系依前替人例,及放罢人自来亦依差替人例,并依元丰令与本等差遣;若以老疾或谬懦差替,依稍重法,系合降等,候满一任即复本等;降任监当人遇赦,许候到任及二年牵复人,即合依元丰令牵复;比较贼盗马数,并在京仓库、监渡官透漏,并武艺等出身,因事停替,并押纲官失押伴蕃蛮应降等差遣人,合候一任满复本等差遣;追降官勒停并特勒停,除依

    今赦叙官人外,其叙法差遣系以任数复本等;若任数满即合复本等之官不赴任,系依元丰令降等,候满一(一)任监当复本等;无等可降,到部降一等名次,与远小处。」

    十五日,吏部言:「勘会承直郎已下拘碍差替等人,已依处分本等差注外,有赦前因勒停已叙用并冲替事理,及监当亏额、并十年不到选除资、已未替之人,于考功条法并合候一任回复资。其逐等人该今赦,即未有许与不许复资指挥。」诏便与叙复。

    二十三日,尚书省言:「勘会已降指挥收叙大使臣承务郎以上人,法寺系以赃论罪,元断刑名不等,今来自合分别,难以一例收叙。及臣僚内有追降官未复旧官,已后别以泛恩改转过者,依法并合计在叙法之外,窃虑有司为见元降指挥无可收叙,不为补叙,使被责之人未能均被恩霈。」诏:「如有似此,刑部续次条具。元犯死罪贷命人,令刑部依格与叙,元犯流罪人降三官、元犯徒罪人降两官叙,元犯杖笞人与叙旧官。应已叙文武官,如追降官未复旧官,已后别以泛恩改转过者,令刑部依法补叙。如内有磨勘不同之人,比折补叙施行。其碍(正)[止]法人,许回授本宗有官有服亲。」

    五月五日,刑部尚书慕容彦逢等言:「本部奏寻医、侍养、持服条法,未合牵复之人,及系伎术官并进武、进义校尉之人,未审合与不合条具。奉圣旨,并依本部法施行,更不条具。缘寻医、侍养、持服人将来参选、服阕,依本部法合收使,已遇赦恩;并伎术官、进武、进义校尉,虽不系文武臣僚,如停降官资或编配、羁管,该遇许当期及移放赦恩,依本部格法各合叙用、移放。今相度,欲乞将应储存本部格法许叙用、移放不系合条具之人,亦与用今次赦恩理当三期,依法叙用。内编配、羁管于本赦未有该载人,理为一赦移放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六年正月二日,都省言:「检会政和四年四月九日奉圣旨,今后御笔及特断并非在者,并不得理元断月日。」诏应犯罪人若御笔特令叙复及令通理磨勘者,并合理元断月日,余依已降指挥。

    十月十九日,刑部奏:「为恭上昊天玉皇上帝圣号册宝礼毕肆赦内,未有官员被罪理当期限指挥奏,诏与理三期。勘会诸色有叙法公人遇非次赦,已有海行条减三期,今承上件朝旨,被罪官员与当三期,缘下班祗应并将校等,于本部条格皆有叙法,未审合与不合亦与理当三期。」诏与理三期。

    十二月九日,尚书省言:「奉上帝册宝赦,罪废之人咸得自新,圣恩甚厚,然有司检举,随事拟定,虑有未尽,今具下项:一、与合入差遣人或见今差遣比本等已优,谓如知县资序人经责降,见已作通判,今令与合入差遣,即合罢通判,却作知县之类。愿且依旧者,听。一、应叙复之人不碍大礼赦恩,即庶官大夫以上应奏荐者皆不碍,内复待制以上合具辞免,未即受告,恐有司拘碍,未得奏荐。」诏第二项自不碍奏荐,申明行下。

    七年四月二十五日,刑部言:「今年九月六日,恭上昊天玉皇上帝圣号册宝礼毕肆赦,官员被罪,奉诏与理当三期。缘编配、羁管等命官依法系赦数,今来未审合与不合用赦恩,与理为一赦移放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八年正月六日受定命宝赦:「勘会昨元符末上书邪下人,已依无过人例外,其邪中人累经赦宥,可今后改官、关升、注授依无过人例,家状内更不声说,仍许与在部人衮同注授。应官员、诸色人犯罪,可并与理三期叙。」

    六月十五日,诏:「任监察御史已上及监司以上差遣因事责降人,已复知州军差遣,今后更不叙复。」

    二十八日,诏:「 者荷天眷佑,锡以珍符,备成九宝,加恩海内,即与常赦不同。应左降官除永不移放人外,并与叙复;曾任监察御史以上及监司以上差遣、因事责降人,并特与叙复合入差遣;或已叙复而尚降差遣者,并令三省审度,与合入差遣。令刑部限一月,依前色目逐一检举叙复。」

    重和元年十一月七日太乙宫成改元赦:「应官员、诸色人犯罪合叙用者,并与理当三期叙用。其官员降名次,公吏人降名次,原情至轻,可令刑部比附降官、降资人,并与叙免。应落职、降职及与宫观,或放罢、直罢并曾任在京职事官监察御史以上、开封府曹官及监司人,除已该今年正月赦叙复外,其未叙复人,令刑部限一月,逐旋申尚书省取旨。」

    宣和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南郊赦:「应元佑被罪责降人未有经叙复者,仰刑部检举,具元犯闻奏,当议特与叙复。」

    二年六月十日,刑部言:「五月二十五日德音:『应官员、诸色人犯罪,可并与理当三期。』本部勘会,官员停降官资系理期限叙复,今来德音内即无叙用、移放明文。」诏命官理为一赦命官:原作「明官」,无义。按后三年九月三日有云:「今来编配、羁管、安置等命官,缘法系以情理轻重理赦数移放,今取朝廷指挥。诏与理为一赦。」与此处文意合,因改。。

    七月十一日御笔:「应该遇去年冬祀、今岁夏祭赦宥人,可依下项,令吏部限一月检举。曾任太中大夫以上官职未复官职(即)[及]已复未有差遣人,并取旨;曾任监察御史以上职事官及监司、见降资任差遣者,并与牵叙;落职人取旨;见流配、编管、羁管、安置、责授散官者,并放移、放牵叙,内情重及永不放还、永不叙复并系监察御史以上职事官及监司得罪者,并取旨;勒停、冲替、放罢、降官、降资人,并与牵叙;见降授监当之类者,并令吏部注授合入差遣。」

    三年正月十八日,诏:「士大夫职业不修,行义不立,自抵罪辜。比缘赦宥,虽数与甄叙,尚虑朝廷失于访求,有司限于检举,使沉英有流滞之叹,微罪遏自新之路,殆非俱收并蓄、弃瑕用材之意。应实有材望、曾经任用之人,非有显过而被谴斥替移,有虽不该检举,并行采访,具名取旨,量材授职。」

    二月二十八日,罢方田买钞免夫钱赦:「应官员昨缘随逐出塞被责见被罪之人,限一月许经所在官司陈首,并与免罪,具元犯保明申枢密院,量轻重叙复。其责

    降未叙旧官人,并特与叙复。比降指挥,士大夫实有材望、曾经任用之人,非有显过而被谴斥替移,不该检举,并行采访,具名取旨,各已采访甄叙。仰诸路监司、郡守更切询求实有才望之人,具名保明闻奏,当议量才甄用。见责降及流配、编管、羁管、安置、责授散官并勤停、冲替、放罢、降官资及降授监当之类差遣人等,除已依昨降御笔检举,已后未经检举者,仰吏、刑部限一月,并依宣和二年七月十一日所降指挥检举牵复。昨缘陕西奉行铁锡钱一等行使平定物价指挥,并因诸路方量及根括冒佃大荒地土,应当(月)[司]违犯抵罪编管、羁管、安置人,并放令逐便。内命官及落职、停替、降官、降资、放罢人,并与叙用元旧官职,依无过人例施行。」

    八月十二日德音:「应缘贼及因军兴致罪停降、编配之类,并与当三期叙复、移放。应官员缘贼及因军兴被罪差冲替、放罢者,并许经所属自陈,保明闻奏,当量情理重轻,特与牵复。」

    九月三日,刑部奏:「八月十三日德音十三日;按前条云「十二日」,二者必有一误。:『应缘贼及因军兴致罪停降、编配之类,并与当三期叙复、移放。』本部勘会,官员停降官资系理期限叙用,编配诸色人系理年限移放。今来编配、羁管、安置等命官,缘法系以情理轻重理赦数移放,今取朝廷指挥。」诏与理为一赦。

    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南郊赦:「应编管、羁管人并放逐便,除名、勒停、降官资人并与叙复,冲替、放罢人与牵复本等

    差遣。上书邪等文臣,除邪下人已降指挥免展磨勘外,其邪上人尤甚未有听许磨勘指挥,缘已累该赦宥,今后特与磨勘。应使臣(具)[且]与短使未得与差遣者,并仰于所属投状,依例施行。」

    五年五月,吏部奏:「勘会大观元年宗祀及政和三年冬郊赦文,内追降官资、勒停未叙用人理当三期,已申明将私罪情轻并公罪添展年季人许免展了当。今来刑部承指挥,应追降官资、勒停未叙用人,该宣和四年冬祀赦,许理当三期叙用外,有不因赃罪添展年季之人,未有许免展指挥。」诏私罪情轻并公罪添展磨勘人,并与免展。

    六年八月十八日,以收复燕云大赦:「应命官曾经擢用及带职人见今罢黜者,并令刑部看详,当议特与甄叙。内曾任待制以上未复职名、复职未尽者依此。未有差遣之人与宫祠,已任宫祠者与郡,曾任监察御史、开封府曹官、监司以上,未有差遣特与差遣。应元符末上书人,久挂罪籍,所当宽贷,使得以自新。除邪中、邪下人已许依无过人例外依:原作「于」,据后文改。,其邪上及尤甚人未有指挥,元符上书人员与依无过人例不碍注授内外差遣,其脚色并应干文字更不声说。」

    十月二十八日,中书省言:「勘会带职以上责降官该遇今年八月十八日赦恩,已降指挥复职叙官、依旧宫祠。数内有见系责降宫观,未有改作自陈指挥。」诏并改作自陈。

    七年五月九日德音:「京东、河北路州县,应停替

    (应停替)命官见充效用、捉杀之人,如委有劳效,仰安抚,提刑司疾速据功力轻重保奏,当议特与牵叙,其优异者仍厚与推赏。应命官缘两路军兴、盗贼得罪停降人,许当三期叙用。冲替、放罢人许经所属自陈,保明(开)[闻]奏,当议量情理轻重,特与牵复。」

    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文:「有曾任太中大夫、观察使以上官,仍别作等差,务从优异。应合叙用人,并与理当三期。命官编管、羁管、责授散官、安置人理为一赦。」

    十二月二十五日,钦宗登极赦:「应贬降、责授官并与牵叙,在外未量移者与量移,已量移者与叙复,叙用者更与叙用。应流配人元系命官已经恩赦放还者,量与叙用。应除名、追官、停废人等,并终身不齿及放归田里、并因诖误连累自来未敢求仕人等,并许于刑部投状,具元犯闻奏,当议特与甄叙。」

    靖康元年二月十二日金国讲和赦文:「应合叙用人并与当三期,命官编配、羁管、责授散官人理为一赦。」

    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:「应停降诸色人等未经叙用及永不收叙人,并特与叙元职名,已迁补者额外收补。又命官流配、编管、羁管人永不移放者,并放逐便;除名、追降官资及勒停、责授散官,安置或终身不齿、放归田里及永不收叙人,并与叙官;落职人与复旧职;析资及降等差遣人,与复本等(遣差)[差遣]。合检举者,刑部限三日检举。惟蔡京、童贯、王黼、朱 、李邦彦、孟昌龄、梁师成、谭稹

    及其子孙,皆误国害民之人,更不收叙。」

    六月十三日赦:「应系籍及上书人,其未责降以前官职应得遗(美)[奏]或致仕恩泽者,亦令吏部、刑部条具,申尚书省取旨。」

    十三日赦:「应将士实有战功缘罪停废之人,并特与牵复,令所在官司发赴行在,当议量材选用。」

    十一月九日,刑部尚书郭三益言:「本部依赦 检举命官元犯,申取朝廷指挥。缘昨经延烧,案籍不全,及大理寺簿书拘辖不尽,切虑检举漏落,欲望遍下诸路州军告示,应官员赦前犯罪未叙官职、未放逐便人,经所在州军自陈。本州岛具录元犯全文保明,自被断后更有无再犯,缴申刑部,检举施行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二年二月八日,诏:「宇文虚中应诏奉使绝域,可特与复中大夫,乘递马发赴行在。」

    十一月二十二日赦:「应冲替命官系事理重者与减作稍重,系稍重者减作轻,系轻者便与差遣。差替、放罢者依无过人例,使臣比类放行。其缘公犯罪冲替,重降作稍重,轻者便与本等差遣。」三年二月十六日德音、绍兴元年正月一日改元赦、九月十八日明堂赦、二年九月四日彗星赦、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明堂赦、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徽宗梓宫还赦、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大礼赦、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彗星赦内「差遣」下增「展年者与免展」、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南郊赦、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南郊赦、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、二十五年

    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、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、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合叙用人并与理当三期,命官编配、羁管、责授散官、安置人理为一赦。勘会责授散官、安置、居住、羁管人,往往在道,故作稽留,不赴贬所,除已降指挥将经过容留不即催督州军知、通行遣外,其虔奉责命已到贬所降及半年人,该遇今来赦恩,虽止合理为一赦,可特令所属州军保明诣实,申本路监司覆实闻奏,特议移贷。」三年四月八日赦同上制,惟因苗傅、刘正彦得罪人不在此限。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捕盗官始因不职停废,或勒留捕贼,或本处别委捉杀,后来立到功效重于本罪过名之人,仰所属保明,当议以功补过,特与甄复。」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承务郎以上及使臣不因赃罪降充监当者,如后来别无赃私过犯,并与牵复。」

    三年二月十六日德音:「责授散官、安置、居住、编管、羁管人,可限德音到日,不以已未到贬所,并特与放令逐便。元系永不收叙放还之人,仰所属条具以闻。内李纲靖康中覆师太原,罪在不赦,更不放还。」

    四月十日,刑部言:「措置到举叙案,掌行命官叙复,移放、编管内有已曾经部陈乞未经结绝之人,欲出榜晓示,重别陈乞,并该遇昨来赦降责降官内,有系本部一面检举,虽已检举尚未得指挥及见行检举未了之人,乞从本部 下诸路,令逐官具元断指挥全文及

    责降后来有无过犯,具朝典文状,召本色官二员委保,经所在州军自陈,从本处保明申部,以凭依赦施行。」诏命官供报过犯隐漏并委保不实官依条断罪外,仍并勒停。余从之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八日,详定一司 令商守拙言定:原作「令」,据《宋史》卷一六一《职官志》一改。:「本部行司别无叙用条格,乞将犯罪依条合追官资勒停,并赃罪及犯赃应断私罪杖笞入格法叙用之人,候取到东京条法日,与依条格叙用外,将犯公罪徒不至追官,并犯公私罪杖笞特旨勒停,及特旨追降官资不勒停之人,与先次引赦叙复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十一月三日德音:「勘会二月十六日德音及四月八日赦,其责降、落职人,刑部自合检举,经今半年,人吏舞文玩法,并不检举。仰三省具前刑部官各降一官,吏人送御史台,从杖一百科断。(乃)[仍]限一月尽检举申尚书省取旨,如违,官员窜责,人吏决配。如因渡江刑部无籍可考,令镂版遍下诸路,委知、通出榜晓示,听逐官自陈,已身故者许本家赴所在州军缴申尚书省。」越明年六月十五日,臣僚援此有请,复诏:「曾任宰执并侍从官责降,亦不以曾未牵复,并仰检正同都司取索条具。文臣旧曾带职并武臣观察使、管军以上,及应合本部检举人,并仰刑部疾速检举申尚书省。余官遵依德音指挥施行,不得抑塞留滞。合本部检举施行人,仰都司、检正不住检举施行尽绝,毋令漏落。」

    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德音:「应合叙用人,并

    与理当三期。」

    同日德音:「应命官、诸色人编管、羁管、刺面不刺面配本城牢城,情理轻者并放逐便。内情重及永不移放,并配沙门岛、吉阳、昌化、万安军、琼州及散官安置人,仰所属具元犯因依闻奏,当议移放。」

    八月三日,诏:「责降落职人经赦未曾牵叙等官,展限一月,召保自陈,令所在州军勘检,仍保明自责降后来有无过犯及事故申部。候到,令刑部限一日(截会)检会申尚书省。如自陈及委保不实,依已降指挥断罪。内曾任侍从官以上,令见寄居州军勘会其元犯事因及责降后来有无过犯及事故申刑部。候到,令本部限一日关检正、都司,照会元降指挥施行。应承受会问官司,并仰疾速回报,不得故有留滞。」

    二十四日,诏责授团练副使李邦彦可特授银青光禄大夫。

    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德音:「应合叙用人并与理当三期,内合检举者,令刑部限一季逐旋具申尚书省。」

    三月二十六日,刑部言:「蔡懋元系中奉大夫、尚书左丞,责授散官;王襄任资政殿大学士、正议大夫,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。今该绍兴元年正月一日德音,续奉诏许理为一赦,合依指挥取旨。」诏蔡懋、王襄并令刑部依赦与叙。本部勘会蔡懋、王襄系执政官,于本部即无叙用专法,自来系朝廷叙用。诏蔡懋、王襄并与复元官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二日,刑部言:「欲将该遇建炎元年赦 陈乞除落过犯理元断日月之人,立限

    半年,如限外投状者,不许受理。及今后如遇所降赦内有应命官、诸色人许除落过犯指挥,并乞依许雪过犯二年外投状不许受理条限施行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八月五日,诏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汪伯彦复正议大夫,提举临安府洞霄宫。后二十六日,又诏通议大夫、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许翰,中大夫、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邴,并复端明殿学士。皆以正月一日德音检举也。

    二十八日,刑部尚书胡直孺言:「勘会官员因罪责授散官安置,已放后依条理一期入格叙用,其命官因罪勒停或责授散官命官:原无「官」字,据后文补。、分司、州军居住,已放后未有立定期限入格叙用条法。缘安置与居住事体颇同,今相度,欲将命官因罪勒停或责授散官、分司、州军居住已放后,比类安置人已放后理一期入格叙用。」从之

    九月十八日明堂赦:「应合叙用人并理当三期,其永不收叙人仰经所属自陈,具元犯申刑部看详,取旨叙用。命官编配、羁管、责授散官、安置人理为一赦,居住人令所属具元犯因依闻奏,取旨移放。其应合检举叙复人,仰刑部限一月逐旋开具申尚书省,如稽违漏落,委御史台弹劾。」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明堂赦、十五年九月十日明堂赦、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徽宗梓宫还赦、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赦、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南郊赦、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南郊赦、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、

    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、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、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同日明堂赦:「应命官、下班祗应、副尉因罪,特旨及依法令该展期或展年磨勘、降资、殿降名次、展年参选、罚短使之类者,并特与放免。」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明堂赦、十年九月十日明堂赦、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徽宗梓宫还赦、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赦、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南郊赦、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南郊赦、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、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、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、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内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承务郎以上及使臣,不因赃罪降充监当及特旨与监当人,如后来别无赃私过犯,并与牵复差遣。或不因罪犯乞折资监当之人,若无规避,愿理元资序者,听。」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明堂赦、十年九月十三日明堂赦、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徽宗梓宫还赦、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赦、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南郊赦、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南郊赦、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、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、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、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内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命官犯私罪徒经今十二年,赃罪杖以下经今二十年,有五人奏举;公罪徒、私罪杖以下经今六年,

    或元因诖误,或法重情轻理可矜悯,并有三人奏举者,许今后不碍选举差注。其犯公罪徒、私罪杖以下经今十二年,公罪杖以下经今七年,有二人奏举者,今后与依无过人例施行。以上并须情理稍重及被坐后来各不犯赃私罪者,如情理稍重、赃罪,各加举主二人,余罪各加举主二人,并听于所属自陈。内承直郎以下犯私罪徒、赃罪杖得不碍选举差注者,若举主、考第比无过人例合磨勘者,奏裁。应犯罪赦后犹合收坐及犹勒停还俗之类,如非情理深重,特依今赦施行。」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明堂赦、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徽宗梓宫还赦还:原无,据前多条文例补。、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赦、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彗星赦、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南郊赦、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南郊赦、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、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、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、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明堂赦内,并同此制。

    十月六日,刑部言:「检准元丰刑部格,文臣责授散官安置已放后,一期入格叙用。其武臣责授散官安置已放后,即未有立定期限,今欲依文臣条法叙用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十二月八日,诏:「责降、落职等人曾任宰执并侍从官,不以曾未牵复,依已降赦 检举,各沾恩宥。令见寄居州军勘会其元犯事因及责降后来有无过犯事故,申刑部施行。」

    二年三月十七日,刑部员外郎张

    杓言:「勘会文臣带职人缘罪追降官、落职,或不曾降官落职特勒停之类,本部自来先叙复官讫,其职名然后理期检举。近有官员经部陈状,称元系带职,因罪勒停,不曾追降职名,乞将官、职一并牵复。检准元丰叙法,止称合叙见存官与差遣,即无该载并叙职名。及别理期叙职名之人,自来或例先叙尽元官,后再理期检举职名。缘无指定明文,是致合叙官员得以陈词,欲依本部自来体例举叙,责凭遵守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五月三日,诏:朱胜非与复宣奉大夫,差提举万筹观,兼侍读。(今)[令]见住州军差兵级五十人,逐州交替,津遣前来赴行在。」是月二十九日,复观文殿学士,知绍兴府,充两浙东路安抚使。

    十八日,都省言:「责授中大夫余深元任特进、观文殿大学士,该遇明堂大礼赦,未曾牵复。」诏与复元官。

    九月十二日,刑部言:「绍兴二年九月四日赦文内,应官吏因罪停降并理当二期叙用,其追官及责授散官安置、居住及放逐便,并应合理期叙用人,未审合与不合准此。」诏应合叙用人,并与理当三期。

    十三日,尚书省言:「刑部自来将依赦文检举人,多不依时检举,致久未沾恩。」诏委刑部郎官张杓、韩应胄专一监督检举,须管依限尽绝。如出违日限,仰御史台依降赦文觉察弹劾,当重行典宪。

    三年七月二十九日,刑部员外郎苏恪言:「命官经本部陈乞叙用,依条召保官三员;及乞除落特旨过

    名,并依无过人例,若元犯无可稽考,依指挥召保官二员。所有保官若不批书印纸,窃虑其间有身死事故及有妄冒之人,无由见得。欲乞今后经本部陈乞前件事理,召到保官,乞依吏部及绍兴条令审验保官见任付身,批书印纸。若无印纸,即批书见在付身。其在外州军陈乞之人,令依此勘验批书讫,保明申部。所贵隔绝冒滥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四年二月十六日,吏部侍郎陈与义言:「窃观元佑党籍、及元符上书人,其硕大光明者既以尽录,亦有姓名不熟于人,而多故之后,无籍以考, 绍兴之元,下诏访求。有黄策者,以蔡京所书党碑及国子监所印党籍上书人姓名录白来上,付在有司,而遭罹火灾,又已不存。间有其子孙应令自陈者,乃以胥吏私抄之本定其是非,一字之间,予夺随之。乞诏令吏部寻访其本,缴申左右司审验讫,送本部照使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五年二月十二日,诏资政殿大学士、银青光禄大夫李纲复观文殿大学士。先是,建炎三年二月十六日德音,纲于靖康年首结余堵,覆师(大)[太]原,罪在不赦,更不放还。十一月三日德音,缘累经赦,令任便居住。四年七月二十五日,与复元官。绍兴元年八月二十六日,复资政殿大学士。至是,尽复与元职。

    同日,诏范宗尹复观文殿学士,依旧知温州;秦桧复资政殿大学士,张澄澄:原作「征」,据《建炎要录》卷八五改。、路允迪复资政殿学士,内路允迪依旧致仕,叶梦得复左中大夫,并依旧宫祠。

    闰二月

    二十二日,刑部侍郎胡交修言:「官员自渡江以前责降之人,为亡失案籍,本部无凭检举。于建炎三年,绍兴元年再降指挥,从官自待制以上,职事官监察御史以上,并余官各为一等。从官所在州军保明,监察御史以上自陈不召保,余官自陈及召保官,作三等申省。契勘内有台谏官、左右御史左右御史:按宋无此官称,且「御史」已包含在上述「台谏官」内,不应重出,故此必有误,俟考。、卿监、都司、检正、检详官,为已各经朝廷优加擢用,不肯自陈,本部无缘检举,致经恩霈,遂有不获沾及之人。乞将上件官许免自陈,亦令所在州军勘会元任官职、责降月日、因依、自责降后已未经叙复,保明诣实,申尚书省,降付本部依赦检举,庶几少助朝廷加惠缙绅、崇养兼耻之意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五月十三日,刑部言:「命官缘罪追降官资未该叙复,或该叙复未曾陈乞间,再因事追降官资,本部依条告示,自后犯日别理期叙,其已理月日不许收使。近有官员降官,该遇去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思,合该叙复,已曾陈乞,缘为权住行遣常程文字,未叙复间再有降官,即未该叙复,若行一例告示,难以杜绝词诉。今欲将该遇绍兴四年九月十五日明堂大(体)[礼]赦恩合该叙官,已曾陈乞,文字到部偶缘权住行遣常程文字,致复再有降官之人,与引已遇赦恩施行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闰十月七日,诏:「端明殿学士、左中大夫致仕翟汝文,端明殿学士、左光禄大夫、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宇文粹中,端明殿学士、左通奉大夫、提举西

    京嵩山崇福宫王孝迪,并复资政殿学士,内翟汝文依旧致仕。」

    九年正月五日赦:「应命官冲替、差替、放罢、直替人,并特与复本等差遣。」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命官、诸色人合叙用者,与理当三期,内依法及特旨展期者,并与免展。除名人更与理当三期。特旨永不收叙人与本等叙格叙用,永不收叙人与用次等格叙用。其永不收叙已经叙用并依法叙用人已至止法者,更与叙用一次。见丁忧、寻医、侍养人,亦听理为三期。官员因罪与监当,或远小、或广南监当,或直注差遣,并依法合降差遣及注远小处差遣人,并与注本等差遣。或不因罪犯乞折资监当之人,若无规避,愿理元资序者,听。」

    同日赦:「应命官曾经朝廷擢用及曾带职人,见今罢黜者,并令刑部看详所犯轻重并被罪月日远近,申尚书省取旨,当议特与甄叙。内任待制以上(永)[未]复职名及复职未尽者依此。未有差遣之人与宫祠,已任宫祠者与郡,曾任监察御史、监司以上,未有差遣特与差遣。张邦昌昌:原作「倡」,据《宋史》卷四七五《张邦昌传》改。、刘豫僭号背国,原其本心,实非得已,其子孙、宗族、亲属有官者,并许依旧参部注授差遣,无官者仍许应举。军兴以来州县官(陈)[曾]经失守投降之人,不以存亡,但经赦宥,并与叙复,子孙依无过人例。靖康围城伪命及因苗傅、刘正彦作过,名在罪籍,见今拘管、编置者,并放逐便。停降未经叙用,并与收叙。」至是十七日,右谏议大夫李谊言「言」上原有「用」字,据《建炎要录》卷一二五删。:「窃详赦文

    令刑部看详申省取旨者,盖欲使恩无泛滥,人无侥幸也。然刑部看详不过以法,至于法之所不载,非有司所能尽也。考其人,论其事,斟酌而行之,是在朝廷而已。傥惟一切不问,均为甄收,则忠邪不分,公罪无别,名器不尊,法制不立,小人之幸,君子之不幸。臣以为宜依所降赦文,以轻重远近为差。若左右卖国,反复事君,亏堕名教,奸赃狼籍,并不在甄叙之列。其余罪在丹书,名存白简,重者未及一年一年:《建炎要录》卷一二五作「二年」。,轻者未及半年,并未许甄叙。其例一定则恩皆有节,上无二三之嫌,下无异同之论。」诏令三省铨量取旨铨:原作「诠」,据《建炎要录》卷一二五改。。

    九日,诏资政殿大学士、左正议大夫、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汪伯彦复观文殿学士。先是,七年八月三日,上谓辅臣曰:「元帅旧僚往往(论)[沦]谢,惟伯彦实同艰难,朕之故人,所存无几,伯彦宜与牵叙。」张浚奏:「《诗》之《伐木》,燕朋友故旧。自天子至于庶人,未有不须友以成者,则故旧固不可忘。陛下念旧如此,实甚盛之德,但伯彦无所因而牵叙,则必致纷纷,恐非徒无益也。臣等商量,俟因大礼取旨复职,更得亲笔数字,为明元帅府旧劳,庶几内外孚信。」上以为然。俟到九月,当复职与郡,秦桧因奏:「汉高祖于故人不若光武之厚。」上曰:「高祖所用固多丰沛故人,而光武亦多南阳之旧也。」至十月二十二日,复资政殿大学士,(王)[至]是复元职也。

    同日,张浚复左宣奉大夫,提举临安府洞霄宫,任便居住;刘大中、王

    庶并复端明殿学士,依旧宫祠。

    六月十七日,诏:「新复州军官员、诸色人元系伪齐断遣,经绍兴九年正月五日赦文,不以轻重,并依无过人例。」

    二十四日,三京淮北宣谕方庭实言:「访闻刘豫深文密网,滥及无辜,忠臣义士多被杀戮,或因贬窜流落失所,或挂罪籍未经昭洗,情实可悯。望委应新复路分提刑多方采访,并取索大理寺、开封府元断罪案牍看详,其忠义显著之人具名闻奏,优加褒赠。应官员犯罪未经叙雪之人,并具元犯申取朝廷指挥,并特与改正除落,以慰中原人心。」从之。

    十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