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七十六 经籍考三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一百七十六 经籍考三 (第1/3页)

    ○经(易)

    ※伊川《易传》十卷

    《程子》序:至微者理也,至著者象也。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,观会通以行其典礼,则辞无所不备。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,易於近者,非知言者也。予所传者辞也,由辞以得意,则在乎人焉。

    《遗书》:张闳中以书问《易》之义本起於数。程子答曰:"谓义起数,则非也。有理而後有象,有象而後有数,《易》因象以知数,得其义,则象在其中矣。必欲穷象之隐微,尽数之毫忽,乃寻流逐末,术家所尚,非儒者之务也。管辂、郭璞之学是已。"又曰:"理无形也,故因象以明理。理见乎辞者也,则可由辞以观象。故曰:得其义,则象数在其中矣。"门弟子请问《易传》事,虽有一字之疑,伊川必再三喻之。盖其潜心甚久,未尝容易下一字也。

    伊川以《易传》示门人曰:亦只说得七分,後人更须自体究。

    朱子曰:自秦、汉以来,考《象辞》者,泥於术数,而不得其弘通简易之法;谈义理者,沦於空寂,而不適乎仁义中正之归。求其因时立教,以承三圣,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,则惟伊川先生程氏之书而已。後之君子,诚能日取其一卦若一爻者,熟复而深玩之。如已有疑,将决於筮而得之者,虚心端意,推之於事,而反之於身,以求其所以处此之实,则於吉凶消长之理,进退存亡之道,将无所求而不得,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,亦无处而不当矣。

    程子高弟尹公尝谓:"《易传》乃夫子自著,欲知道者,求於此足矣,不必旁观他书。盖语录或有他人所记,未必尽得先生意。"又言:"先生践履尽一部《易》,其作传,只是因而写成。"此言尤有味。

    又曰:《易传》不看本文,亦自成一书。

    又曰:《易传》明白,无难看处。但此是先生以天下许多道理,散入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之中。将作《易》看,却无意味,须将来作事看,即句句字字有用处耳。程先生《易传》,义理精,字数足,无一毫欠缺,只是於本义不相合。《易》本是卜筮之书,程先生只说得一理。

    程《易》言理甚备,象数却欠在。

    按:伊川之《易》,精於义理,而略於卜筮、象数,此固先儒之说,然愚尝以为《易》之象数、卜筮,岂出於义理之外。盖有此理,则有此象,有此数。而卜筮之说,其所谓趋吉避凶,惠迪从逆云者,又未尝不一出於义理。平时本诸践履,则观象玩辞,此义理也。一旦谋及卜筮,则观变玩占,亦此义理也。初不必岐而二之。然言出圣贤之口,则单辞片语,皆有妙理;假借旁通,悉为至教。往往多借《易》以明理,初不拘於说《易》也,自夫子而然矣。何也?"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,"为《乾》九二而言也。而《乾》之九二,岂有学问宽仁之义乎?"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;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"为《咸》九四而言也。而《咸》之九四,岂有岁时代谢之义乎?盖其初因讲《易》,遂借《易》以言理,言理虽精,而於《易》此卦此爻之旨则远矣。如程子因"君子豹变"而发为"自暴、自弃"之论,因"君子得舆"而发为"《匪风》、《下泉》"之论,亦是意也。晦庵所谓"不看本文,自成一书"者是已。

    晁氏曰:朱震言颐之学出於周敦颐,敦颐得之穆修,亦本於陈搏,与邵雍之学本同。然考正叔之解,不及象数,颇与胡翼之相类。景迂云胡武平、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,其後武平传其学於家,茂叔则授二程。与震之说不同。

    按:伊川之学出自濂溪,此先儒通论也。而晁、朱之说以为濂溪所师,本於希夷及一僧,则固老、释之宗旨矣,此论未之前闻。

    陈氏曰:伊川止解六十四卦,不解《大传》,而以《序卦》分置诸卦之首。唐李鼎祚《集解》亦然。

    ※王介甫《易解》二十卷,龚原、耿南仲注《易》各二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介甫《三经义》,皆颁学官,独《易解》,自谓少作未善,不专以取士。故绍圣後与龚原、耿南仲注《易》,三书偕行於场屋。

    ※东坡《易传》十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东坡自言其学出於父洵。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。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,则六爻之义,未有不贯者,未尝凿而通之也。

    《朱子语录》曰:"老苏说《易》,专得於'爱恶相攻而吉凶生'以下三句。他把这六爻似那累世相仇相杀底人相似,看这一爻攻那一爻,这一画克那一画,全不近人情。东坡见他恁地太粗疏,却添得些佛、老在里。其书自做两样,亦间有取王辅嗣之说,以补老苏之说;亦有不晓得他说了,乱填补处。老苏说底,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著处。"

    又《杂学辨》曰:"《乾》上《彖辞》,发明性命之理,与《诗》(《烝民》、《维天之命》)《书》(《汤诰》、《泰誓》)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相表里,而《大传》之言亦若符契。苏氏不知其说,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,又畏人之指其失也,故每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以先後之,务为闪倏滉漾不可捕捉之形,使读者茫然,虽欲攻之,而无措其辨。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,而其为说至简今将言之而先曰不可言,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见,足以眩夫未尝学问之庸人矣。由学者观之,岂不適所以为未尝见未尝知之验哉!然道衰学绝,世颇惑之,故为之辨,以待後之君子。而其他言死生鬼神之不合者,亦并附焉。

    ※横渠《易说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其解甚略,《系辞》差详。

    ※温公《易说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杂解《易》义,无铨次,盖未成书也。

    ※《乾生归一图》二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石汝砺撰。先辨卦、彖、爻、象之别,後列数图,颇杂以释、老之说。

    陈氏曰:嘉祐初人。序取《乾》为生生之本,万物归於一也。有论有图,亦颇与刘牧辨,然或杂以释、老之学。其所谓一者,自注云:"一则灵寂。"其《元首篇》论道,专以灵明(灵字恐误,或当作虚)无体无生为主。又曰:"因灵不动,而生寂体。"非异端之说乎?

    ※《周易义海》一百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房审权撰。集郑元至王安石凡百家,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。或诸家说有异同,辄加评议,附之篇末。

    陈氏曰:审权编《义海》凡四卷。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,而益以东坡、伊川、汉上之说,为《撮要》十卷。若房氏百卷之书,则未见也。衡,乾道中由侍御史为起居郎。

    ※张弼《葆光易解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弼,莆田人,字舜元。绍圣中,章惇荐於朝,赐号葆光处士。後黄裳等再荐,诏以为福州司户、本州教授。其学颇宗郑氏。

    陈氏曰:其学多言取象。

    ※郑扬庭周易传十三卷

    邵伯温《辨惑》云:沈存中《笔谈》言:"江南人郑夬,字扬庭,曾为一书谈《易》其间一说曰:'《乾》、《坤》,大父母也;《复》、《姤》,小父母也。《乾》一变生《复》,得一阳;《坤》一变生《姤》,得一阴,云云。至《乾》六变生《归妹》,本得三十二阳;《坤》六变生《渐》,本得三十二阴。《乾》、《坤》错综,阴阳各得三十二,生六十四卦(即邵氏《先天图》)。'夬之为书,皆荒唐之论,独有此变卦之说,未知其是非。予後见兵部员外郎秦玠论夬所谈,骇然曰:'何处得此法?'玠云:'尝遇一异人,受此历数,推往古兴衰运历,无不皆验。尝恨不能尽其术。西都邵雍亦知大略,已能洞知吉凶之变。此人乃形之於书,必有天谴。此非世人所得闻也。'"窃惟我先君《易》学,微妙元深,不肖所不得知也。其传授本末,则受《易》於李之才挺之,挺之师穆修伯长,伯长师陈抟图南。先君之学,虽有传授,而微妙变通,则其所自得也。平时未尝妄以语人,惟大名王天悦、荥阳张子望尝从学,又皆蚤死。秦玠、郑夬尝欲从先君学,先君以玠颇好任数,夬志在口耳,多外慕,皆不之许。玠尝语夬以王天悦传先君之学,夬力求之,天悦不许。天悦感疾且卒,夬赂其仆於卧内窃得之,遂以为已学。著《易传》、《易测》、《宋范》、《五经明用》数书,皆破碎妄作,穿凿不根。尝以《变卦图》示秦玠。夬窃天悦书入京师,补国子监解试。策问八卦次序,夬以所得之说对,有司异之,擢在优等。既登第,以所著书投贽公卿之门,後以赃罪窜。秦谓"必有天谴",恐指此。秦既知夬窃书,乃谓"夬何处得此法。",又谓"西都邵某闻大略",近乎自欺矣。然谓"得之异人",盖指希夷而言也。

    晁氏曰: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,秘受之夬,夬又作《明数》、《明象》、《明传道》、《明次例》、《明范》五篇。

    ※《周易析蕴》二卷

    陈氏曰:孙坦撰。凡二卷。其首言子夏辞不甚粹,或取《左氏传》语证之。晚又得十八占。称天子曰县官。尝疑汉杜子夏之学,及读杜《传》,见引《明夷》对策,疑始释然。坦不知何人,《国史志》及《中兴书目》皆不著。

    ※阮逸《易筌》六卷

    陈氏曰:逸字天隐。每一爻各以一古事系之,颇多牵合。

    ※《易童子问》三卷

    陈氏曰:欧阳永叔撰。设为问答,其上、下卷,专言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说卦》而下皆非圣人之作。

    ※《周易义类》三卷

    陈氏曰:顾叔思撰。未详何人。序言先儒论说甚众,而其旨未尝不同;卦爻或有不同,而辞意固常不一。名立标目,总而聚之。

    ※沈存中《易解》二卷

    陈氏曰:所解甚略,不过数卦,而於《大、小畜》、《大、小过》独详。

    ※陈了翁《易说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了翁晚年所著,止解六十四卦,辞旨深晦。

    ※王逢《易说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逢尝为国子直讲。著《易传》十卷,其学宗王弼。

    ※龚原《易讲义》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原字深之,嘉祐八年进士。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,元符後入党籍。

    ※吕氏《易章句》一卷

    晃氏曰:吕大临与叔撰。其解甚略,有《统论》数篇。

    ※吕微仲《周易古经》二卷

    陈氏曰:吕大防微仲所录上、下经,并录《爻辞》、《彖》、《象》,随经分上、下,为六卷,上、下《系》二卷,《文言》、《说卦》各一卷。

    晁氏曰:其序云:"《彖》、《象》所以解经,始各为一书。王弼专治《彖》、《象》,以为注,乃分於卦爻之下,学者於是始不见完经,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,亦缺然不属。因按古文而正之。"凡十二篇,别无解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