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九十四 经籍考二十一

    卷一百九十四 经籍考二十一 (第2/3页)

卷,《昭录》三十卷,《哀录》八卷,通百二十八卷,世服其博闻。

    陈氏曰:五《录》者,皆敏求追述为书。按《两朝史志》,初为一百卷,其後增益为一百四十八卷。今按《懿录》三十五卷,止有二十五卷,而始终皆备,非阙也,实一百四十三卷。《馆阁书目》又言阙第九一卷,今亦不阙云。

    ※《建康实录》二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许嵩撰。始自吴,起汉兴平元年,终於陈末祯明三年,南朝六代四十帝,四百年间君臣行事,及土地山川、城池宫苑、制置兴坏、用存古迹,其异事则注之,以益见闻。按南朝四百年,除西晋平吴之年并吴首事之年,而巳。吴大帝在武昌七年,梁元年都江陵三年,其实在建康宫,三百二十一年也。十父按:嵩自叙此书云"使周览而不繁,约而无失"。然自顺帝以後,复为纪传而废编年,其间重複一事牴牾者甚众;至於名号称谓,又绝无法,盖亦烦而多失矣。

    陈氏曰:载吴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六朝都建康者,编年附传,大略用实录体。

    ※《後唐庄宗实录》三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赵凤,史官张昭远撰。天成四年上。

    ※《後唐明宗实录》三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姚顗,史官张昭远撰。清泰三年上。

    ※《後唐废帝实录》十七卷

    陈氏曰:张昭、尹拙、刘温叟撰。按昭本传,撰梁均王郢王、後唐愍帝废帝、汉隐帝《实录》,惟梁二王祀浸远,事皆遗失,遂不修,馀三帝实录皆藏史阁,周世宗时也。盖昭本撰《周祖实录》,以其历试之迹多在隐汉帝时,故请先修《隐录》,因并及前代云。

    ※《晋高祖实录》三十卷,《晋出帝实录》二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窦正固,史官贾伟、王伸、窦俨等撰。周广顺元年上。正固字体仁,同州人。相汉,至周罢,归洛阳,国初卒。

    ※《汉高祖实录》十七卷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苏逢吉,史官贾伟等撰。乾祐二年上。书本二十卷,今阙末三卷。《中兴书目》作十卷。

    ※《汉隐帝实录》十五卷

    陈氏曰:张昭等撰。事巳见前。

    ※《周太祖实录》三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张昭等撰。显德五年上。昭即昭远,字潜夫,濮上人。避汉祖讳,止称昭,逮事本朝,为吏部尚书。开宝五年卒。

    ※《周世宗实录》四十卷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官晋阳王溥齐物、修撰范阳扈蒙日用撰。

    ※《蜀高祖实录》三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伪蜀李昊撰。高祖者,孟知祥也。昊相知祥子昶时被命撰。起唐咸通甲午,终於伪明德元年甲午,凡六十一年。

    ※《太祖实录》五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沈伦撰。太平兴国三年,诏李昉、扈蒙、李穆、郭贽、宋白、董淳、赵邻几同修,伦总其事。更历二载,书成。起创业,迄山陵,凡十七年。淳化中,王禹偁作《箧中记》,叙云:"太祖神圣文武,旷世无伦,自受命之後,功德日新,皆禹偁耳目所闻见。今为史臣,多有讳忌而不书,又上近取实录入禁中,亲笔削之,禹偁恐岁月浸久,遗落不传,因编次十馀事。"按禹偁所言,虽未可尽信,然咸平、祥符间,亦以所书漏落,一再命儒臣重修,多所增益,故有三本传於世。

    ※《重修太祖实录》五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李沆等撰。咸平中,真宗以前录漏略,诏钱若水、王禹偁、李宗谔、梁颢、赵安仁重加刊修,吕端监修。端罢,沆代。二年,书成奏御。沆表云:"前录天造之始、国姓之源,发挥无取,削平诸国,僭主伪臣,颇亡事迹。今之所正,率由典章,又益诸臣传一百四人。"按书太宗不榷市,及杜太后遗言,与司马温公所书不同,多类此。

    陈氏曰:监修国史肥乡李沆太初、史官集贤院学士河南钱若水淡成等重修。初,上命李至、张洎等修太祖史,未成。及咸平元年,《太宗实录》成书,以太祖朝事多漏略,故再命若水修撰。二年,书成上之。卷首有沆《进书表》,叙前录之失及新书刊修条目甚详。同修者直馆饶阳李宗谔昌武、东平梁颢太素、直集贤院河南赵安仁乐道。李焘云:"世传太祖自陈桥推戴,马上约束诸将,本太祖圣意,前录无太宗叩马之语,乃後录所增也。"然则焘亦尝见旧录也邪?近闻士大夫家亦多有之,求之未获也。

    ※《太宗实录》八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钱若水等撰。至道三年,命若水专修,不隶史局。若水即引柴成务、宋度、吴淑、杨亿为佐,咸平元年书成,上於朝。起即位,止至道三年丁酉三月,凡二十年。初,太宗有驯犬常在乘舆侧,及崩,犬辄不食。李至常作歌纪其事以遗若水,其断章曰"白麟赤马君勿书,劝君书此惩浮俗"。而若水不为载。吕端虽为监修,而未尝莅局,书成署端名。至抉其事以为专美,若水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众,时议不能夺。世又传亿子娶张洎女而不终,故《洎传》多醜辞。呜呼!若水及亿,天下称贤,尚不能免於流议如此。信乎执史笔者之难也!

    陈氏曰:钱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,咸平元年八月上之,九月而毕,人难其速。按《杨亿传》,书凡八十篇,而亿独草五十六卷。

    ※《真宗实录》一百五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王钦若等撰。起藩邸,止乾兴元年壬戍二月,凡二十六年。乾兴元年,诏李维、晏殊、孙奭、宋绶、陈尧佐、王举正、李淑同修,冯拯监修。拯卒,钦若代。天圣二年,书成奏御。

    陈氏曰:学士承旨肥乡李维仲方、学士临川晏殊同叔撰。

    容斋洪氏《随笔》曰:司马迁作《史记》,於《封禅书》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,故王允谓之"谤书"。国朝景德、祥符之间,王文穆、陈文忠、陈文僖、丁晋公诸人造作天书符瑞,以为固宠容悦之计。及真宗上仙,王沂公惧贻讥後世,故请藏天书於梓宫以灭迹。而实录之成,乃文穆监修,其载崇奉宫庙,祥雲芝鹤,惟恐不祥,遂为信史之累,与太史公"谤书"意异而实同也。

    ※《仁宗实录》二百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韩琦等撰。起藩邸,尽嘉祐八年三月,凡四十二年。嘉祐八年十二月,诏琦提举,王珪、贾黯、范镇修撰,宋敏求、吕夏卿、韩维检讨。治平中,又命陈荐、陈绎同编修。熙宁二年奏御。

    ※《英宗实录》三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曾公亮等撰。起藩邸,尽治平四年正月,凡四年。熙宁元年正月,诏公亮提举,吕公著、韩维修撰,孙觉、曾巩检讨,三月又以钱藻检讨,四月又以王安石、吴充为修撰,二年七月书成。

    王氏《挥麈录》曰:《英宗实录》,熙宁元年曾宣靖提举。王荆公时巳入翰林,宣靖自为之,兼实录修撰,不置官属,成书三十卷,出於一手。东坡先生尝语刘庄舆羲仲云:"此书词简而事备,文古而意明。为国朝诸史之冠。"

    ※《神宗实录》二百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曾布等撰。起藩邸,止元丰八年三月,凡十九年。

    ※《神宗朱墨史》二百卷

    晁氏曰:元祐元年,诏修《神宗实录》,邓温伯、陆佃修撰,林希、曾肇检讨,蔡确提举。确罢,司马光代。光薨,吕公著代。公著薨,大防代。六年奏御。赵彦若、范祖禹、黄庭坚後亦与编修,书成赏劳,皆迁官一等。绍圣中,谏官翟思言:元祐间,吕大防提举实录,祖禹、庭坚等编修,刊落事迹,变乱美恶,外应奸人诋诬之说。命曾布重行修定。其後奏书,以旧录为本,用墨书,添入者用朱书,其删去者用黄抹,巳而将旧录焚毁。宣和中,或得其本於禁中,遂传於民间,号"朱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