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百二十二 经籍考四十九

    卷二百二十二 经籍考四十九 (第2/3页)



    晁氏曰:题云黄帝撰。论诊脉之要,凡二十一篇。

    ※王叔和《脉经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晋王叔和撰。按唐甘伯宗《名医传》曰:"叔和,西晋高平人,性度沉靖,博通经方,精意诊处,尤好著述。"其书纂岐伯、华陀等论脉要诀所成,叙阴阳表里,辩三部九候,分人迎、气口、神门,条十二经、二十四气、奇经八脉、五脏六腑、三焦四时之疴,纤悉备具,咸可按用。凡九十七篇。皇朝林亿等校正。

    ※《脉诀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曰王叔和撰,皆歌诀鄙浅之言,後人依託者,然最行於世。

    ※《脉诀机要》三卷,《脉要新括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通真子撰,不著名氏,熙甯以後人也。以叔和《脉诀》有臲卼鄙俗处,疑非叔和作,以其不类故也。乃作歌百篇,按经为注。又自言常为《伤寒括要》六十篇,其书未之见。

    ※《巢氏病源候论》五卷

    晁氏曰:隋巢元方等撰。元方大业中被命与诸医共论众病所起之源。皇朝旧制,监局用此书课试医生。昭陵时,诏校本刻牍颁行,宋绶为序。

    陈氏曰:元方隋太医博士。其书惟论病证,不载方药。今按《千金方》诸论,多本此书,业医者可以参考。

    ※《雷公炮炙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雷斆撰,胡洽重定。述百药性味,炮熬煮炙之方,其论多本之於乾甯晏先生。斆称"内究守国安正公",当是官名,未详。

    ※《天元玉策》三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启元子撰,即唐王砯也。书推五运六气之变。唐《人物志》云,砯仕至太仆令,年八十馀,以寿终。

    ※《金宝鉴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卫嵩撰。嵩仕至翰林博士。《崇文总目》云:"不详何代人,述脉候徵验要妙之理。"

    ※《宝脏畅微论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五代轩辕述撰。青霞君作《宝脏论》三篇,著变炼金石之诀,既详其未善,因刊其谬误,增其阙漏,以成是书,故曰"畅微"。时年九十,实乾亨二年也。

    ※《圣济经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徽宗皇帝御制。因《黄帝内经》,采天人之赜,原性命之理,明营卫之清浊,究七八之盛衰,辩逆顺之盈虚,为书十篇,凡四十二章。

    陈氏曰:辟廱学生昭武吴褆注。

    ※通真子《伤寒诀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。用张长沙《伤寒论》为歌诗,以便览者,《脉诀》之类也。

    ※《医门玉髓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不知作者。皆为歌诀,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。

    ※《伤寒百问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曰无求子。大观初所著书。

    ※《医经正本书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知进贤县沙随程迥可久撰。专论伤寒无传染,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敝。

    ※《运气论奥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朝刘温舒撰。温舒以《素问》气运最为治病之要,而答问纷揉,文辞古奥,读者难知,因为三十论、二十七图,上於朝。

    ※《五运指掌赋图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叶玠撰。

    ※《脉粹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朝萧世基撰。世基常阅《素问》及历代医经,患其难知,因缀缉成一编。治平中姚谊序之。

    ※《南阳活人书》二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朝朱肱撰。序谓:"张长沙《伤寒论》,其言雅奥,非精於经络者不能晓会。顷因投闲,设其对问,补苴缀缉,仅成卷轴。作於己巳,成於戊子。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八字。"

    陈氏曰:肱以仲景《伤寒》方、论,多以类聚,为之问答。本号《无求子伤寒百问方》,有武夷张藏作序,易此名。仲景南阳人,而"活人"者,本华陀语。肱,吴兴人,秘丞临之子,中书舍人服之弟,登第,仕至朝奉郎直秘阁。

    ※《伤寒微指论》二卷

    陈氏曰:不著作者。序言元祐丙寅,必当时名医也。其书颇有发明。

    ※《伤寒证治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朝王实编。实谓百病之急,无逾伤寒,故略举病名法及世名医之言,为十三篇,总方百四十六首。或云颍州人,官至外郎,庞安常之高弟也。

    ※《伤寒捄俗方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甯海罗適正之尉桐城,民俗惑巫,不信药,因以药施人,多愈。遂以方书召医参校刻石,以捄迷俗。绍兴中有王世臣彦辅者,序之以传。

    ※《补注神农本草》二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宋朝掌禹锡等补注。旧说《本草经》神农所作,而《艺文志》所不载。《平帝纪》:"诏天下举知方术、本草者。""本草"之名,盖起於此。梁之《录》载《神农本草》三卷。书中有後汉郡县名,盖上世未著文字,师学相传,至张机、华佗始为编述。嘉祐初,诏禹锡与林亿、苏颂、张洞等为之补注。以《开宝本草》及诸家参校,采拾遗逸,刊定,新旧药名一千八十二种,总二十卷。

    ※《大观本草》三十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慎微撰,不知何人。仁和县尉艾晟作序,名曰《经史证类本草》。按"本草"之名,始见《汉书 平帝纪》、《楼护传》。旧经止一卷,药三百六十五种。陶隐居增《名医别录》亦三百六十五种,因注释为七卷。唐显庆又增一百十四种,广为二十卷,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