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百二十四 经籍考五十一

    卷二百二十四 经籍考五十一 (第2/3页)

炼变化之术,其类甚众。及葛洪、寇谦、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,其言益炽於世,富贵者多惑焉,然通人皆疑之。宋朝修《道藏》,共六部,三百一十一帙,而神仙之学如上所陈者居多,与道家绝不类。今於其间取自昔书目所载者录之,又釐而为二。凡其说出於神仙者,虽题曰老子、黄帝,亦皆附於此,不以名乱实也。若夫容成之术,虽收於歆辈者,以荐绅先生难言之,特削去不录。

    ※《大洞真经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云高上虚皇君等。道书,三十七章。晋永和中,上清紫微元君降授於王夫人,是上清高法。《道藏》书六部:一曰大洞真部,二曰灵宝洞元部,三曰太上洞神部,四曰太真部,五曰太清部,六曰正一部。李氏《道书志》四类:一曰经诰类,二曰传录类,三曰丹药类,四曰符篆类,皆以此书为之首。然《唐志》不载,故以次《度人经》云。

    ※《黄庭内景经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《大帝内书》,藏暘谷阴。三十六章,皆七言韵语。梁邱子叙云:"扶桑大帝命暘谷神主传魏夫人,一名《东华玉篇》。黄者中央之色,庭者四方之中,外指事即天、人、地中,内指事即脑、心、脾中,故曰'黄庭'。"

    ※《内景中黄经》二卷

    晁氏曰:题九仙君撰,中黄真人注。亦名《胎脏论》。

    ※《黄庭外景经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叙谓老子所作,与法帖所载晋王羲之所书本正同,而文句颇异。其首有"老子间居,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"两句,其末有"吾言毕矣而妄陈"一句,且改"渊""为"泉",改"治"为"理",疑唐人诞者附益之。《崇文总目》云"记天皇氏至帝喾受道得仙事",此本则无之。

    陈氏曰:《黄庭外景经》一卷。务成子注。是南岳魏夫人所受者。魏舒之女也。

    ※《无仙子删正黄庭经》

    欧阳文忠公序之。意必公所自为,而隐其名耳。其《序》曰:无仙子,不知为何人也,无姓名,无爵里,世莫得而名之。其自号为无仙子者,以警世人之学仙者也。其为言曰:自古有道无仙,而後世之人,知有道而不得其道,不知无仙而妄学(一作"求")仙,此我之所哀也。道者,自然之道也;生而必死,亦自然之理也。以自然之道,养自然之生,不自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,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。禹走天下,乘四载,治百川,可谓劳其形矣,而寿百年。颜子萧然坐於陋巷,箪食瓢饮,外不诱於物,内不动於心,可谓至乐矣,而年不及三十。斯二人者,皆古之仁人也,劳其形者长年,安其乐者短命,盖命有("有"一作"之")长短,禀之於天,非人力之所能为也,惟不自戕贼而各尽其天年,则二人所同也。此所谓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。後世贪生之徒为养生之术者,无所不至,至茹草木,服金石,吸日月之精光。又有以谓此外物不足恃,而反求诸内者,於是息虑绝欲,炼精气,勤吐纳,专於内守,以养其神。其术虽本於贪生,及其至也,尚或可全形而却疾,犹愈於肆欲称情以害其生者,是谓养内之术。故上智任之自然,其次养内以却疾,最下妄意以贪生。世传《黄庭经》者,晋、魏间道士养生之书也。其说专於养内,多奇怪,故其传之久则易为讹舛。今家家异本,莫可考正。无仙子既甚好古,家多集录古书文字,以为玩好之娱,有《黄庭经》石本者,乃永和十三年晋人所书,其文颇简,以较今世俗所传者,独为有理,於是喟然叹曰:吾欲晓世以无仙,而止人之学者,吾力顾未能也。吾视世人执奇怪讹舛之书,欲求生而反害其生者,可不哀哉!矧以我玩好之馀,拯世人之谬惑,何惜而不为!故为删正,诸家之异,一以永和石本为定。其难晓之言,略为注解,庶几不为讹谬之说惑世以害生,是亦不为无益。若大雅君子,则岂取於此。

    ※《真诰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梁陶弘景撰。皆真人口授之诰,故以为名。记许迈、杨羲、诸仙受授之说。本七卷:《运题》一,《象甄》二,《命授》三,《协昌期》四,《稽神枢》五,《握真辅》六,《翼真检》七。後人折第一、第二、第四,各为上、下。

    《朱子语录》曰:道书中《真诰》末後有《道授篇》,却是窃佛家《四十二章经》为之。非特此也,至如地狱、託生妄诞之说,皆是窃他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。某尝谓其徒曰,自家有个宝珠,被他窃去了却不照管,亦都不,知却去他墙根壁角,窃得个破瓶破罐用,此甚好笑。

    ※《周易参同契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汉魏伯阳撰。按《神仙传》,伯阳会稽上虞人,通贯诗律,文辞赡博,修真养志,约《周易》作此书,凡九十篇。徐氏笺注。桓帝时,以授同郡淳于叔通,因行於世。彭晓为之解。《隋》、《唐书》皆不载。按唐陆德明解"易"字云:"虞翔注《参同契》,言字从日下月"。今此书有"日月为易"之文,其为古书明矣。

    ※《参同契分章通真义》三卷,《明镜图诀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真一子彭晓秀川撰。蜀永康人也。《参同契》因《易》以言养生,後世言修炼者祖之。序称晓丁未,以《参同契》分十九章而为之注,且为图八环,谓之《明镜图》。曩在麻姑山传录,其本有秀川《传》。注纲会稽所刻本,其前题祠部员外郎彭晓,盖据秘阁本云尔。麻姑本附《传》亦言仕蜀为此官。

    ※张随注《参同契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皇朝张随皇祐中居青城山,注魏伯阳之书,列十数图於其後。

    ※《参同契大易图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不题撰人。论水火候,有《太易》、《太初》、《太始》、《太素》、《太极》、《四象》、《五行》等二十四篇并图。按《崇文总目》云张处撰。而李献臣以为天老神君撰,雲常子常处序,亦名《至药丹诀》。未知孰是。

    ※《参同契考异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朱熹撰。以其词韵皆古,奥雅难通,读者浅闻,妄辄更改,比他书尤多舛误。合诸本更相雠正,其诸同异皆并存之。

    《朱子语录》曰:《参同契》所言坎离、水火、龙虎、铅汞之属,只是互换其名,其实只是精、气二者而已。精,水也,坎也,龙也,汞也;气,火也,离也,虎也,铅也。其法以神运精气,结而为丹。阳气在下,初成水,以火炼之,则凝神丹。其说甚异,内外异色,如鸭子卵,真个成此物。《参同契》文章极好,盖後汉之能文者为之,读得亦不枉。其用字皆根括古书,非今人所能解,以故皆为人妄解。世间本子极多。其中有云:"十周粲彬彬兮,万遍将可睹。神明或告人兮,魂灵忽自悟。"言诵之久,则文义要诀自见。又曰:"二用无爻位,周流行六虚。"二用者,用九、用六。九、六亦坎、离也。六虚者,即乾坤之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六爻位也。言二用虽无爻位,而常周流乎乾坤六爻之间,犹人之精气,上下周流乎一身,而无定所也。世有《龙虎经》,云在《参同契》之先,季通亦以为好。及得观之,不然,乃隐括《参同契》之语而为之也。

    又曰:《参同契》为艰深之词,使人难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