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百四十二 经籍考六十九

    卷二百四十二 经籍考六十九 (第3/3页)

宫词凡百绝,天下传播,效此体者虽有数家,而建为之祖也。

    ※《李长吉集》四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李贺长吉,郑王之孙。七岁能词章,韩愈、皇甫湜闻之,过其家,使赋诗,援笔辄就,自目曰"高轩过",二人大惊。年二十七,终协律郎。贺词尚奇诡,为诗未始先立题,所得皆警迈,远去笔墨畦径,当时无能傚者。乐府十数篇,雲韶工合之弦管云。或说贺卒後,不相悦者尽取其所著投圊中,以故世传者不多。外集,予得之梁子美家,姚铉颇选载《文粹》中。

    宋景文诸公在馆,尝评唐人诗云:"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。"然长吉有《雁门太守》诗曰:"黑雲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"。王安石曰:"是儿言不相副也。方黑雲如此,安得向日之甲光也?"

    《朱子语录》曰:李贺诗巧,然较怪,不如太白自在。

    後村刘氏曰:乐府惟李贺最工,张籍、王建辈皆出其下。然全集不过一小册,世传贺中表有妒贺才名,投其集溷中,故传於世者极少。余窃意不然。天地间尤物且不多得,况佳句乎?使贺集不遭厄,必不能一一如今所传本之精善,疑贺手自铨择者耳。

    ※《卢仝集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卢仝,范阳人。隐少室山,号玉川子。徵谏议不起。《唐史》称韩愈为河南令,爱其诗,厚礼之。尝作《月蚀》诗以讥元和逆党,愈称其工。按其诗云"元和庚寅",盖五年也。宪宗遇弑在十五年,後十岁也。岂追託庚寅岁事为诗乎?不然,则史诬也。後死於甘露之祸。

    陈氏曰:凡三卷。其诗古怪,而《女儿曲》、《小妇吟》、《有所思》诸篇,辄妩媚艳冶。其第三卷号《集外诗》,凡十首,庆历中,有韩盈者为之序。川本止前二卷。

    ※《刘又诗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刘又。少尝任侠杀人,後更折节读书,善歌诗,客韩愈门,作《冰柱》、《冰雪》、二诗,出卢仝、李贺右。归齐鲁,不知所终。今集二十馀篇,不载二诗。

    陈氏曰:凡二卷。又附见《新史 韩愈传》,不知何处人。其《冰柱》、《雪车》二诗,狂怪诚出卢仝右。然岂风人之谓哉。

    ※《杨巨源诗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杨巨源字景山,河中人。贞元五年第进士。为张弘靖从事,自秘书郎擢太常博士,迁礼部员外郎,出为凤翔少尹,复召除国子司业。巨源在元和中,诗韵不造新语,体律务实,用功颇深,旦暮摇首,微咏不辍,年老成疾。尝赠弘靖诗,叙其世家云:"伊陟无闻祖,韦贤不到孙。"时人称之。年满七十,丐归。时宰惜其去,以为其乡少尹,不绝其禄。太和以官寿卒。

    陈氏曰:凡五卷。按韩退之有《送杨少尹序》。盖自司业为少尹,称其都少尹者,乃其乡里也。《艺文志》乃云"太和河中少尹",误。第三卷末二十馀篇,有目无诗。

    ◎武元衡《临淮集》两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武元衡伯苍,河南人。建中四年进士。元和二年,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剑南节度。八年,复秉政。明年,早朝遇盗,害之。元衡工五言诗,好事者传之,被於管弦。尝夏夜作诗曰:"夜久喧暂息,池台惟月明;无因驻清景,日出事还生。"翌日遇害。旧有《临淮集》七卷,此其二也。议者谓唐世工诗宦达者唯高適,宦达诗工者唯元衡。

    陈氏曰:初用莆田李氏本传录,後以石林氏本校,益六首,及李吉甫唱酬六首,川本作二卷。

    ※《张碧歌诗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张碧太碧撰。《艺文志》云:贞元时人。集中有《览贯休上人诗》,或剿入之也。

    ※《陈羽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东宫卫佐陈羽撰。贞元八年,陆贽下第二人。

    ※《羊士鹗诗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羊士鹗,贞元元年进士第。顺宗时为宣、歙巡官。王叔文所恶,贬汀州宁化尉。元和初,李吉甫知奖,擢监察御史,掌制诰。尝出为资州刺史。

    陈氏曰:窦群引士鹗为御史,共倾李吉甫。

    ※《鲍溶诗》五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鲍溶字德源。元和四年进士。集中有《别韩博士愈》诗,云:"不知无声泪,中感一顾厚。"盖退之所尝推激也。张荐谓溶诗气力宏赡,博识清度,雅正高古,众才无不备具。曾子固亦爱其诗,以史馆本及欧公所藏互校,得二百三十三篇。今本有一百九十二篇,馀逸。

    南丰曾氏曰:《鲍溶诗集》六卷。史馆书旧题云:《鲍防集》五卷,《崇文总目》叙别集亦然。知制诰宋敏求为臣言:"此集诗见《文粹》、《唐诗类选》者,皆称鲍溶作;又防之杂感诗最显,而此集无之,知此诗非防作也。"臣以《文粹》、《类选》及防《杂感》诗考之,敏求言皆是。又得参知政事欧阳修所藏《鲍溶集》,与此集同,然後知为溶集决也。史馆书五卷,总二百篇;欧阳氏书无卷第,才百馀篇,然其三十三篇,史馆书所无,今别为一卷附於後,而总题曰《鲍溶诗集》六卷。盖自先王之泽熄而《诗》亡,晚周以来,作者嗜文辞,抒情思而已。然亦往往有可采者。溶诗尤清约谨严,而违理者少,亦近世之能言者也。故既正其误谬,且著其大旨以传焉。

    ※《窦拾遗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左拾遗扶风窦叔向撰。包何为序。群、庠、牟、巩皆其子也。

    ※《贾长江集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贾岛浪仙诗共三百七十九首。《唐书》称岛范阳人,初为浮屠,名无本。後从韩愈,遂去浮屠举进士,累举进士不第。文宗时,坐飞谤,谪长江主簿。会昌初,终普州司仓参军。今长江祠堂中有石刻大中九年墨制。大中,宣宗年号,与传不合。《摭言》又载武帝时谪去,尤差误。

    陈氏曰:韩退之有《送无本》诗,即其人也。後返初,举进士不第。文宗时,坐飞谤,贬长江。会昌初,以普州参军卒。本传所载如此。今遂宁刊本首载大中墨制云:"比者礼部奏卿风狂,遂且养疾关外,今却携卷轴潜至京城,遇朕微行,闻卿讽咏,观其志业,可谓屈人。是用显我特恩,赐卿墨制,宜从短簿,别俟殊科。"与传所称飞谤不同。盖宣宗好微行,小说载岛应对忤旨,好事撰此制以实之。安有微行而显著训词者?首称"奏卿风狂",尤为好笑。当以本传亦为正,本传亦据其墓志也。唐贵进士科,故志言责授长江,如温飞卿亦谪方城尉。当时谓乡贡进士,不博上州刺史,则簿尉固宜谓之责授;欲使今世进士得罪而责授簿尉,则惟恐责之不早耳。

    ※《姚少监集》十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姚合也。崇曾孙,以诗闻。元和十一年,李逢吉知举进士,历武功主簿,富平、万年尉。宝应中,监察殿中御史,户部员外郎,历金、杭二州刺史,为刑、户二部郎中,谏议大夫,给事中,陕虢观察使。开成末,终秘书监。世号姚武功云。

    陈氏曰:川本卷数同,编次异。

    ※《庄南杰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进士庄南杰撰。与贾岛同时。

    ※《李涉歌诗》一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李涉,渤之弟也。早从陈许辟,一再谪官夷陵。太和中为太学博士。自号清溪子。渤三诗附。

    ※《殷尧藩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侍御史殷尧藩撰。元和九年进士。

    ※《章孝标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秘书省正字章孝标撰。元和十四年进士。

    ※《熊孺登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西川从事熊孺登撰。元和中人。执易,其从侄也。

    ◎施肩吾《西山集》五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施肩吾,吴兴人。元和十五年进士。以豫章之西山乃十二真仙羽化之所,心慕之,因卜隐焉。且以名其所著,自为之序。

    ※《雍裕之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雍裕之撰。未详何时人。

    ※《雍陶诗》五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雍陶国钧,太和八年进士。大中六年,自国子《毛诗》博士出刺简州。《唐志》集十卷,今亡其半。

    ※《张南史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试参军范阳张南史撰。

    《唐史 艺文志》:南史字季直,幽州人。以试参军避乱於扬州,再召之,未赴而卒。

    ※《王涯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宰相王涯广津撰。

    ※《袁不约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袁不约还朴撰。长庆三年进士。其年试《丽龟赋》。

    ◎李绅《追昔游集》三卷

    晁氏曰:唐李绅公垂也。亳州人。元和元年进士,补国子助教。穆宗召为翰林学士,累进中书舍人。武宗即位,拜中书侍郎平章事。绅为人短小精悍,於诗最有名,号"短李",与李德裕、元稹同时,号"三俊"。《追昔游》者,盖赋诗纪其平生所游历。谓起梁汉、归谏署,升翰苑,及播越荆楚,逾岭峤,上高安,移九江,过锺陵,守滁阳,转寿春,留洛阳,廉会稽,分务东周,守蜀,镇梁也。开成戊午八月,自为之序。

    陈氏曰:皆平生历官及迁谪所至,述怀纪游之作也。余尝书其後云:"读此篇,见其饰志矜能,夸荣殉势,益知子陵、元亮为千古高人。"

    ※《朱景元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太子谕德朱景元撰。

    ※《朱庆馀集》一卷

    陈氏曰:唐朱可久庆馀撰。以字行。受知於张籍,宝历二年进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