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三 北直四

    卷十三 北直四 (第2/3页)

刺史朱潭所浚。又开元二十五年,刺史卢晖引滹沱河,由束城以东,通漕溉田,仍曰长丰渠。

    七里井在府境。隋大业十三年,诏涿州留守薛世雄讨李密,并诛翦所在盗贼。行至河间,军于七里井,窦建德袭破之。胡氏曰:井去河间城七里,因名。○麴义垒在束城镇北十四里。汉末,公孙瓒据河北,袁绍令?义攻之,因筑此垒。又毛精垒,在府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汉博士毛苌宅冢也。后人于其地为营垒。

    瀛台在府城东南。高五丈,阔倍之,登台一望,四远在目下。有旧城壕。一名驻旗台。又城东北有高阳台,与瀛台相望。《志》云:瀛州旧置高阳关台,因以名。

    君子馆府西北三十里。宋雍熙三年,刘廷让帅师并海而北,将趣燕。契丹将耶律休哥闻之,以兵扼要害,逆战于君子馆。时廷让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,继隆退保乐寿,廷让力不敌,一军尽没。

    廉良镇在府北。宋咸平二年,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奏:先锋田绍斌等败贼众于廉良路,即此镇也。又府北有南阳务。石晋开运二年,杜威等袭契丹瀛州间。其将高谟翰引兵先出,遣梁汉璋将骑追之,遇契丹于南阳务,败死。○景和镇,在府东六十里,旧有巡司。又商家林,在府南三十里,南去献县亦三十里,行旅必经之地也。青凌桥府东门外。滹沱、滱水诸川,交流并注于城东,此桥为之锁钥。其后桥坏,夏秋水发,辄有涨溢之患。嘉靖间,于县南开苏家、徐家二口,分杀水势,而行旅往来病于艰阻。万历十八年,复修此桥,连亘凡六里。又八里堤,在府南八里庄,自苏家口迄徐家口,亘二十里,以防涨水,亦万历中修筑。

    献县府南六十里。东至沧州百三十里,西至晋州饶阳县九十里。本汉乐成县,高祖封功臣丁礼为侯邑,后为河间国治。后汉因之。曹魏曰乐城县。晋因之,仍属河间国。后魏属河间郡。隋开皇十八年,改为广城县,属瀛州。仁寿初,又改曰乐寿县。唐初因之,永泰初改属深州。宋属河间府。金天会七年,置寿州。天德三年,又改为献州。元至元二年,州废,寻复为献州治。明初,省县入州,又改州为县。城周六里,编户二十四里。

    ○乐成废县刘?句曰:在今县东南十六里。汉县治此。后魏移县西北,近古乐寿亭。隋因改为乐寿县,即今县治也。宋白曰:后魏太和十一年,河间郡自乐成移理于今县西一里乐寿亭城。《郡国志》云:今县西南十里,曰乐寿岩,汉乐成县治此,隋乐寿县亦治焉。大业十三年,窦建德自号长乐王,都乐寿,其所居曰金城宫,亦在乐寿岩西。今湮废。是乐寿旧治县西南,唐始移今治也。又乐寿东南有慎园,俗呼二王陵。汉灵帝尊母董氏为慎园贵人,即此。

    景城废县县东南九十里。汉曰景成县,属勃海郡。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侯邑。后汉省。后魏徙成平县治此,属章武郡。隋开皇十八年,改为景城县,属瀛州。唐初亦属瀛州。贞观初,改属沧州。天宝后还属瀛州。宋因之。熙宁六年,省为镇,属乐寿县。《金志》交河县有景城镇。○成平废县,在故景城南二十里。汉县,属勃海郡。武帝封河间献王子礼为侯邑。后汉改属河间国。晋因之。后魏徙治于废景城县。又建成废县,在故景城东南三十里,汉县,属勃海郡。后汉省。中水废县县西北三十里。汉县,高帝封吕马童为侯邑,属涿郡。应劭曰:县在易、滱二水之中,因名。后汉及晋俱属河间国。后魏属河间郡,高齐废。又阿武城,在县西北三十九里。汉县,属涿郡。武帝封河间献王子豫为侯邑。后汉废。○滹沱河县西南十八里。其地有完固口,在滹沱北岸,旧时山水泛滥,往往从此横决。嘉靖十三年,筑堤为备,因以完固名。又县西南为陈家渡,滹沱河津济处也。建文中,燕王渡此,击败盛庸之师。自此又东南入交河县界。

    鬲津枯河县西二里。旧《志》云:东北流入故饶安县界入海。又马颊河,在县东六十里,上源从山东商河县流入境。又钩盘河,在县东南五十里。上源自山东德平县流入境,盖后人凿以导水,而附以九河旧名也。今悉堙废。

    房渊县北三十里,《水经注》以为漳水所决入也。《志》云:渊方三百里。石勒时水忽变赤,慕容隽时水忽生盐,形如印,一日再长再减,不失其度。元时有龙潜其中。其水清澈,委流入于滹沱。

    ○单家桥县南十二里。跨滹沱河上,行旅通途也。明建文三年,燕王败平安等于单家桥。又宣德初,驾征高煦,还驻跸于此。一名五节桥,以正德间流寇乱,有五妇死节于此也。旧有单桥巡司。又大慈桥,在县东五十里槐家镇,亦为东西孔道。乐成驿,在县治西南,明初置。

    阜城县府西南百四十里。西南至冀州武邑县五十里,东南至景州六十里。汉县,属勃海郡。后汉属安平国,光武封王梁为侯邑。晋属勃海郡。后魏属武邑郡。隋属冀州,唐因之。天?二年,朱全忠改曰汉阜县。五代唐复故。宋嘉?八年,省入东光县。熙宁末,复置属永静军。金属景州。元因之。洪武七年,改今属。城周五里,有门六。编户二十五里。

    ○阜城故城县东二十里。刘?句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