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四 北直五

    卷十四 北直五 (第2/3页)

陉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赤石岭,本名叱日岭。今亦名青泉岭,盖旧属平山县界云。

    ○滹沱河县北十里。自山西盂县流入界,又东入灵寿县境。北魏孝昌三年,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,攻定州。诏长孙稚等讨之。稚前至滹沱,修礼邀击之于五鹿,稚大败。五鹿,在县东,盖滹沱河旁地名。

    冶河县东北十里,即甘淘河也。自井陉县流经县城西,又东北流至此,入于滹沱河。元泰定四年,议者言滹沱自五台诸山流入县境,至王母村山口,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,霖潦涨溢,奔注真定西南关,冲啮为患。宜自县西王子村、辛安村,凿河长四里余,接鲁家湾旧涧,复开二百余步,合入冶河,以分杀其势。不果。今见真定县滹沱河及栾城县冶河。?河,在县北。源出房山,东流入行唐县界。《寰宇记》曰:即石臼河也。又旺娄河,在县西十五里。其泉甚暖,隆冬不冰,居民造楮于此。

    蒲吾渠在县西。亦曰蒲水。后汉明帝引而为渠。《后汉纪》:明帝治滹沱石臼河,从都卢至羊肠仓,欲令通漕太原,转运所经,凡三百八十九隘。前后没溺,不可胜算。章帝建初三年,从邓训言,罢之。《古今注》:永平十年,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。盖即以都卢为蒲吾也。羊肠仓,在山西岚州。胡氏曰:《汉志注》绵曼水自上艾东至蒲吾,入呼沱。又蒲吾县有太白渠,首受绵曼水,东至下曲阳,入斯洨。明帝盖漕太白渠入绵曼水,自绵曼水转入汾水,达羊肠仓也。上艾,即今山西平定州。又太白渠,在县南,汉时即有此渠,后汉亦尝引之。晋以后废。

    ??水县西北百二十里。自半山涌出,达于平地,灌田数十顷。又有??水口,正德二年,建城置戍于此。○河西泉,在县西二十五里,平地涌泉数处,灌田数百顷。

    ○天长镇在县东。旧《志》:县境滹沱河东北有天长镇。唐景福初,李克用及义武帅王处存合兵攻成德帅王?,拔天长镇。?出战,败克用兵于新市。二年,克用复败成德兵于平山,攻天长镇。又五代梁开平四年,晋王存勖与王?会于天长,共图伐梁。是也。近《志》云:井陉县天威城,即故天长镇。误。○红子店,在县境。嘉靖十年,流贼入境,掠红子店。或曰店在县南。又下口村,在县西百二十里,有巡司。

    鹞子崖口县西北百四十里,北至龙泉关百七十里。正统九年设。嘉靖二十一年,增置官兵守御。《关隘考》:鹞子崖以下,凡领二十四关口,俱通道山西,为龙泉中路。其在县境内者,共十有七口。自鹞子崖而北十里,曰沙岭口,弘治二年置戍处也。鹞子南二十里,曰孤榆树口,又南曰陡岭口,俱有官军守御。○桑园沟口,在县西北百二十里,北至龙泉关二百二十八里。弘治元年置戍。其南为牛圈沟、神堂岭、石槽沟等口,俱弘治、嘉靖间戍守处。又北黑山口,与石槽沟口相近,正统二年置戍。又西为石盆沟口,正德十四年,筑城置戍于此。《里道记》:自北黑山口道出山西五台县,凡百五十里。

    白羊平口县西北百六十里。又南五里曰白羊口,东北去龙泉关三百里,皆弘治二年设兵戍守。《里道记》:白羊平口北至石盆沟五里,又北至北黑山口十五里。白羊口而南二里曰碓窝口,又五里曰红沙崖口,俱弘治、嘉靖间置戍处。已上诸口,俱属龙泉中路。十八盘岭口县西百三十里。东北至龙泉关三百里。《关隘考》:十八盘已下,凡二十一口,俱在县境,谓之龙泉南路。而十八盘尤为要害。正统二年,筑城置戍。嘉靖二十年,复增置官兵防守。○恶石口,在县西北百十里。滹沱河自山西流经此,入县界,川原平敞,最为要害。景泰二年,筑城置戍于此。又西南十里,曰寨门口,其相接者曰陆岭口。又有宋家峪口,在恶石口东北十里。俱正德十三年筑城置戍。

    马圈沟口县西北百三十里,东北至龙泉关二百五十里。弘治元年,设兵戍守。《关隘考》:口北至陆岭口十里。又米业沟口,在县西百四十里,与十八盘相近,正统六年设城戍守。又北十里曰南黑山口,正统四年,设城置戍处也。又井子峪口,在十八盘南三十里。景泰二年,亦筑城设兵于此。又八里为黄安岭口,又十里曰清风岭口,正德六年,亦设城屯兵于此。已上隘口,俱属龙泉南路。○仙人寨,在县西北桑园沟口。又有段树寨,在白羊口。西又有韩信寨,在县西南马岭口北,皆昔时戍守处。阜平县府西北二百五十里。西至山西五台县百九十里,东至保定府唐县百八十里。汉灵寿、南行唐二县地。宋为北寨。金曰北镇。明昌四年,置阜平县,属真定府。今城周二里,有门三,编户十一里。

    ○大茂山县东北七十里,即恒山之岭。一名神尖。石晋与契丹分界处。今阜平曲阳、唐县庆都,皆缘大茂之麓。详见名山恒山。

    大泒山县东北五里。稍东为小泒山。以泒河所经而名。两山相峙,林峦郁然。又北山,亦在县东北,山岭盘互。县境群川,多发源于此。○陈摊庄山,在县南三十里,路通灵寿县,山径盘折,不容旋马。又无奈寨山,在县西七十里,峰峦剑拔,绝顶宽平,置寨于此,贼莫能入,故名。孙子岭县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诸山,皆从恒岭分支。此岭仰视大茂,拱列如儿孙,因名。俗讹为孙膑所居也。○金龙洞,在县东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。北接倒马关,旧为戍守要地。又水帘洞,在县东南四十里,有峰峦泉石之胜。

    ○泒河在县北。《志》云:源发恒山,流经大泒、小泒二山而南,县治南有当城河流合焉。又县西五十里有胭脂河,县东五十里有平阳河,与县境班牛、鹞子诸河,悉流入于泒河。旧东南流入行唐县界,今南流注于滹沱。

    ○龙泉关县西七十里。有上下二关,相距二十里。下关,正统二年建。景泰二年,又于迤西北筑上关城。天顺二年及成化十二年,皆添设官兵戍守。嘉靖二十五年,改筑关城,守御益密。《关隘考》: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,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,自关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。所属隘口,凡六十余处,皆与山西连界,分列官军戍守。陡撞沟口县西北百里,南至龙泉关四十里。嘉靖二十二年,置戍于此。《关隘考》:自陡撞沟口以下二十一口,所谓龙泉北路也。皆在县境。口南五里曰坑儿沟口,又南二十里曰黑崖沟、窜道沟等口,又南五里为石湖沟口,俱弘治、嘉靖间筑城置戍处也。○黄土铺口,在龙泉关西南三里,其北有印钞、石湖、八沟等口,其南有幡竿岭、盘道岭、旧路岭、新路沟等口,皆弘治、嘉靖间建城置戍。《关隘考》:龙泉关西南七十里,有青竿岭口。成化十七年置戍,弘治十六年增筑城堡。又南十里,曰阳和门口。又南二十里,曰三关子口。俱弘治中筑城置戍处也。

    落路口县东北百十五里,东北至倒马关九十里。正统四年,筑城置戍。《关隘考》:落路口以下,凡九口,皆在倒马关南路,为防御要地。自口而西二十余里,为夹折腰口。又西十里,为铁岭口、铜录崖口。其相近者,又有漆林沟、柴皮岭、六岭儿等口,俱正统、弘治及嘉靖中,筑城置戍处也。吴王口县西北百里,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。弘治十三年,筑城置戍。《关隘考》:自吴王口而下,凡十九口,亦属倒马关南路。其相近者,曰过道沟口。自此而东,曰艾叶岭口、青羊沟口、香炉石口、门罕岭口、火炭沟口、杨洪口,又东曰黍查口,俱正统、弘治以后建城置戍处也。○陡岭儿口,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。嘉靖二十一年,筑城置戍。又西曰鱼儿创口、夹耳庵口,俱正统四年筑城置戍。其相近者,曰龙窝沟口、高石堂口、养马楼口,俱正德十二年筑城置戍。又西曰枪锋石口,则嘉靖二十二年筑城置戍处也。○神台寨,在县西北吴王口。又艾叶岭口有火头寨。○富豪寨,在龙泉关东南,即灵寿县接界之富豪寨山也。邑民尝避兵于此,薪水自足,故曰富豪关。西南有无柰寨,即无柰寨山也。

    次沟村县西北百二十里。在吴王口外,村南有扒背银河村、胡家庄、柳树村、天桥儿、莲子崖等处。山中皆产矿砂,流民恒相聚开凿,名曰矿徒。嘉靖二十五年,渐啸聚为乱。议者言次沟村南接龙泉,东连倒马,其地险僻,每因银矿致乱。宜设巡司于此,以时稽察云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真定卫在府治东南,洪武三年建。又神武右卫,在真定卫西。本陕西华州卫,寻改为西安右护卫。宣德五年,改曰神武卫,调置于此。

    定州府东北百三十里。东至河间府二百八里,南至赵州二百三十里,西北至山西蔚州三百五十里,东北至保定府百五十里。

    春秋时鲜虞国地。战国初为中山国,寻为魏所并,后又属赵魏文侯时,使乐羊伐中山,取之。既而中山复有其地。赵武灵王伐取之。秦为上谷、巨鹿二郡地。汉初置中山郡,景帝改为中山国。后汉及晋皆因之。后燕慕容垂都此,置中山尹。后魏亦为中山郡,兼置安州,寻改为定州后魏主?初得中山,置安州,建行台于此。天兴二年,改曰定州。高齐改郡曰鲜虞郡。后周置定州总管府。隋废郡,仍曰定州。炀帝初,改为博陵郡,后又为高阳郡。唐仍曰定州武德四年,置总管府。六年,升为大总管府,管河北三十三州。七年,改都督府。贞观七年,罢。又开元十四年,置北平军于此。杜佑曰:军在州城西。天宝初,亦曰博陵郡。乾元初,复故建中二年,义武节度使治于此。五代因之。宋仍曰定州亦曰博陵郡。太平兴国初,讳义,改军名曰定武。庆历八年,析置定州路,统定、保、深、祁、广信、安肃、顺安、永宁等八州军。政和三年,升为中山府。金复曰定州,寻亦为中山府。元因之。前朝复为定州,改属真定府,以州治安喜县省入编户三十四里,领县三。今仍曰定州。

    州凭镇、冀之肩背,控幽、燕之肘腋。关山峻阻,西足以临云代。川陆流通,东可以兼瀛海。语其地势,亦河北之雄郡也。昔者中山虽小,犹颉颃于九国间。赵武灵王得中山,遂却燕伐胡,辟地千里。秦既灭赵,使王翦屯中山以临燕。后汉初,光武定河北,以中山为驱除之始。慕容垂之复燕也,规中山险固,从而都之。拓跋氏随而覆之,天关、恒岭视为坦途。中山被兵,河北州镇,悉折而入于魏矣。魏知山东之势,系于中山,因建行台于此。南牧河济,必先集中山。盖中山之去云、朔,仅隔一陉,从高而下,势若建瓴。既至中山,则出险就平,驰突较易。魏末之乱,发于六镇,浸淫至定州,而相、魏以北,皆为糜烂,岂非河北之安危,恒视中山之得失哉?自东魏以迄周、隋,定州皆为重镇。唐初,突厥凭陵定州,每虞侵轶。裴行俭曰:欲固河北之藩垣,先绝云、蔚之窥伺;欲绝云、蔚之窥伺,先壮定州之扃钥。及建中以后,易、定一隅,常足以离范阳、成德之交,而为河东之卫。虽强邻角立,以二州兵力,拒之而有余。石晋割弃燕云,契丹入犯定州,辄婴其锋。宋亦以定州为重镇,与关南真、定犄角,以御契丹。其后女真覆宋,则争中山。金之亡也,蒙古亦力战于中山。州居燕、代、恒、冀之交,诚自古必争之地。况控临雄关,襟带畿辅,而可泄泄视之乎?○安喜废县今州治。汉曰卢奴县,中山国治焉。郦道元曰:卢奴城内西北隅,有水渊而不流,南北一百步,东西百余步。水色正黑曰卢,不流曰奴。更始初,耿?驰谒大司马秀于卢奴。二年,大司马秀自下曲阳北击中山,拔卢奴,移檄边郡,共击邯郸。建武四年,幸卢奴。晋亦为中山国治。燕慕容垂都之,尝改为不连,寻复故。隆安初,拓跋?攻后燕,如卢奴,复围中山。后魏中山郡及恒州皆治此。《舆地志》:卢奴城北临滱水,南面泒河,杜预谓之管仲城。又有中山宫,慕容垂所置宫也。自后魏至高齐,皆因而为别宫。《隋志》:高齐置鲜虞郡于卢奴。寻废,卢奴入安喜县。开皇初,废郡,改置鲜虞县。大业初,为博陵郡治,又废安喜县入焉。唐武德四年,改曰安喜县,为定州治。五代梁乾化三年,晋王存勖灭燕,还过定州,舍于关城,即安喜关城也。又后唐天成三年,成德帅王都据州叛。遣王晏球等讨之,拔其北关城,寻复得其西关城。晏球以定州城坚不可攻,乃增修西关城,以为行府。明年始克之。五代以后,皆为州郡治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明初因旧址增筑,为门四。其制周旋盘折,掩伏环带,四面各异。环城为濠,阔十丈,深二丈。城周十六里有奇,有门四。

    安险城州东三十里。汉置县,属中山国。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应为侯邑。《中山记》:县在唐水之西,山高岸?,故曰安?。後汉章帝更名曰安?,后讹为安喜。昭烈尝为安喜尉,即此。晋亦曰安喜县,属中山国。永和八年,冉闵拒燕慕容恪军于安喜县。后魏仍为安喜。隋大业初,省。新处城在州东北。汉县,属中山国。光武初封陈俊为侯邑,后废。又县有乐阳城。魏收《志》卢奴县南有乐阳城,即汉常山郡之乐阳县。又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,亦曰尧城。相传尧尝都此。○固城,在州东三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禹治水时筑。屹然坚固,后人因名曰固城。后魏普泰初,刘灵助引幽、平诸州之兵寇博陵以西,魏主命侯渊东讨,至固城,袭斩之。即此。胡氏曰:固城当在中山城西北,安国城东南。

    ○嘉山州西四十里。唐天宝末,郭子仪自常山进讨贼将史思明于博陵,战于嘉山,思明败走。后唐天成三年,王都以定州叛,命王晏球进讨,军于曲阳,都就攻之,晏球与战于嘉山,大破贼兵。宋开宝三年,伐太原,契丹趣救。帝度其必道镇、定而西,遣韩重ど陈于嘉山,契丹至,败去。《志》云:嘉山绝顶,有孟良寨,相传宋将孟良屯兵处。○陵山,在州西六十里,上多古帝王陵冢,因名。其相峙者,曰庐山、飞山。又有平山,在州东五里,两山对峙,低昂若一。

    狼山州西北二百里。山谷高深,与恒山相接。五代梁龙德初,契丹入幽州,陷涿州,进攻定州。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,遣别将王思同将兵戍狼山之南。以拒契丹侵突。石晋开运三年,土人筑堡于山上,以避契丹。中山人孙方简因据堡为盗,数引契丹入寇。及契丹入汴,以方简为义武帅,继而使镇大同。方简怨恚,复率其党保狼山故寨,拒守要害。契丹攻之,不克。会契丹弃州去,方简遂自狼山率众还,据定州。汉乾?初,遣使请降,复使为义武帅。《匈奴须知》:狼山寨东北至易州八十里。是也。

    ○滱水州北八里。自保定府唐县流入境,又东入保定府祁州界。或谓之呕夷水。《水经注》: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是山,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,又东过唐县,谓之唐河。后魏孝昌初,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叛,攻定州,其党宇文肱战死于唐河。五代唐天成三年,王晏球围王都于定州,契丹趣救,晏球逆战,大败之于唐河。北宋景德初,契丹攻定州,宋军拒之于唐河,契丹退屯阳城淀。二年,契丹复犯定州,王超拒之于唐河。契丹至,不接战,缘葫芦河而东南攻瀛州。或曰时契丹缘滹沱河北,东出至瀛州。葫芦河,在滹沱河南,盖误以滹沱为葫芦也。阳城,见保定府完县。

    沙河在州南。源发山西繁?县东白坡头口,经曲阳入新乐,又东经州境而入保定府祁州界。唐光化三年,汴将张敬忠攻定州,义武帅王郜遣将王处直逆战于沙河,为汴军所败。宋景德初,以河朔辇运劳费,诏北面都钤辖阎承翰,自嘉山东引唐河,三十二里至定州,酾而为渠。至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,又东经边吴泊,入界河,以通漕舟,兼溉田,限戎马。时以为便。蒲阴,即今祁州。边吴泊,见安州。

    泒水在州南。泒音孤。来自阜平西山,旧自新乐县流入州界,今涸。晋隆安初,拓跋?军鲁口,遣兵袭中山,入其郛。慕容麟追至泒水,为?所败。既而麟自中山出据新市,?就攻之,麟退阻泒水,复为?所败。

    天井泽州东南四十七里,周六十二里。《水经注》:泒水历天井泽南,水流所播,遂为大泽。俗名天井淀。今涸。

    ○倒马关州西北二百二十里,内三关之一也。《关隘考》:关在曲阳县北百五十里,与唐县定州连界。古名青龙口,有二城。上城,洪武初建,属唐县巡司把截。正统初,增设官兵戍守。十四年,北敌入犯倒马关军寨。景泰二年,益兵防御。三年,议者以上城卑狭,于城南三里复筑下城,南跨横冈,北临巨水,屯驻官军。成化以来,相继增修。嘉靖二十四年,重修关城,周五里有奇,屹为巨镇。《里道记》:自关而东北,凡三口,历六十里,接保定府唐县之周家堡。自关而西南,凡十四口,历百十里,接阜平县之金龙洞口。余详重险倒马关。

    委粟关在州北。《唐志》:定州有委粟故关,其相近有委粟山,因名。今废。或云关盖在唐县境内。《中山记》云望都县有委粟关,即此。○清风店,在州北五十里。正统十四年,敌薄都城,寻遁去,石亨蹑败之于清风店。或以为即此处也。今有巡司戍守。承营在州境。《续通典》:定州东南有承营坞。晋太元九年,后燕慕容楷追丁零翟真,自邯郸至于下邑。真兵败北,趣中山,屯于承营楷。复追之,为真所败。十年,慕容农攻拔承营外郭,既而真徙屯行唐,为其下所杀。

    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。三关外墙至此,与内墙合为一。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。宋嘉定十一年,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,蒙古兵出自紫荆关。柔遇之,遂战于狼牙口、马踬,为蒙古所擒。亦曰狼牙岭。○鸡鸣台,在州东南三十里。《图经》:光武自蓟而南,舍宿于此,鸡鸣驰去,因名。又《中山记》郡南七十里有廉台,相传廉颇所筑。今见无极县。又有永定马驿,在州治北。

    新乐县州西南五十里。又西南至府城七十里,东北至保定府唐县一百有八里。汉新市县地。隋开皇十六年,置新乐县,属定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十一里。

    ○新乐城在县治西。宋白曰:汉成帝时,中山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,建宫于西乡之乐里,因呼为西乐城。俗讹为新乐、隋因以置县。后唐天成三年,王晏球攻定州,遣别将张延朗保新乐,定州兵袭破之。宋嘉定十二年,蒙古将张柔围中山,金将武仙遣其将葛铁枪与柔战于新乐,为柔所败。《寰宇记》县西十五里有伏羲故城,中有羲台。台后有洗儿池,相传炎帝生于此。

    ○童山县西北二十里。一名见龙山。高数十仞,绵亘数里,下有小溪潆带,流入沙河。

    ○沙河在县城西南。自曲阳县流入境,又东入定州界。唐天宝末,郭子仪等攻贼将史思明于博陵郡,不克,引还常山。思明引兵踵其后,子仪选骁骑更挑战,至行唐,贼疲欲退,子仪乘之,败贼于沙河。胡氏曰:沙河经新乐、行唐二县间,即子仪败贼处。又光化三年,定州将王处直拒汴将张存敬于沙河,为所败。五代梁龙德初,契丹围定州。晋王存勖自镇州驰救,至新城南,候骑白契丹前锋至新乐,涉沙河而南。晋王遇之于新城北,契丹还走,晋王分军为二逐之,行数里,败其众。时沙河桥狭冰薄,契丹陷溺死者无算。契丹主闻之,从定州退保望都。范成大《北使录》:自真定府七十里过沙河,至新乐。又四十五里至定州,又五十里即望都县。

    泒水县西南十里。旧自行唐县流入境,又东入定州界。晋隆安初,慕容麟屯新市,为拓跋?所攻,退阻泒水。?复破麟于义台。○浴河,《志》云:在县西十五里,自中同村东流,经县南五里。又东入于沙河,溉田数千顷。木刀沟县东南二十里。唐元和四年,河东易定兵讨恒冀叛帅王承宗,破其兵于木刀沟。《寰宇记》:?水出平山县之房山。一名石臼水,亦谓之鹿水。出行唐县东,入新乐县界,为木刀沟,亦名袈裟水。南流入滹沱河。《郡志》:沟在县南三十里,东注于沙河。○永济渠,在县东。旧《志》:唐咸亨中,魏州刺史李灵龟开此,以通新市,百姓利之。今涸。

    ○义台县西南三十五里。《括地志》云:本名野台。赵武灵王十七年,出九门为野台,以望齐中山之境。即此。后更为义台。拓跋?与慕容麟战于义台,麟大败。魏收《志》:新市县有义台城。李延寿曰:义台,坞名也。

    回湟镇在县西南。唐为镇、定分界处。元和四年,河东将王荣讨恒冀叛帅王承宗,拔其回湟镇。即此。又西乐驿,在今县治西南。曲阳县州西六十里。西南至行唐县三十二里,东至保定府唐县六十里。战国时赵邑。汉置上曲阳县,属恒山郡。后汉属中山国。晋属常山郡。后魏属中山郡。北齐改为曲阳县。隋开皇六年,改曰石邑。七年,改为恒阳,属定州。唐因之。元和十五年,复曰曲阳。宋仍属定州。元初,置恒州于此,寻复故,又改隶保定路。明初,复改今属。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二十五里。

    ○上曲阳城县治西四里。《括地志》:故赵邑也。赵武灵王伐中山,合军曲阳。即此。汉置上曲阳县,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。后移今治。五代唐天成三年,王晏球与王都战于曲阳城南,大破之。即今县也。

    丹丘城在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武灵王二十年,合军曲阳,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。阚る曰:上曲阳有丹丘城。或曰:丹丘,恒山别名也。城在山下,因名。孔颖达曰:丹丘城在邢州。似误。华阳鸱之塞,见前重险倒马关。○宕城,《志》云在县西北十里,未详所始。○恒山县西北百四十里。《汉志》县有恒山北谷,并州之镇也。详见前名山恒山。○少容山,在县南二十里,一名黄山。山绵延耸秀,上有集圣池。《志》云:五台山圣水潴流于此。又见龙山,在县南三十里,与新乐、行唐二县接界。

    孔山县西北十五里。山多洞穴,因名。又县西北五十里,为莲花寨山,大山居中,峰峦九出,状如莲花。周回峻绝,惟一径可通。中为空谷,其下临水,深不可测。昔人于此避兵,因以寨名。又有临河寨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其相接者曰灵山。

    香岩阁山县北六十里。绝壁千寻,奇峰万状。又北十里,有王子洞,岩壑幽深,泉石奇胜。○水窦岩,在县西北五十里,飞泉奔泻两崖间,因名。金主?尝游此。○恒水在县西。《禹贡》:恒、卫既从。《汉志》:恒水出恒山北谷,东流合滱水。是也。或谓之恒阳溪。○狄水,在县东三里,亦发源恒山北谷,南流至定州,入滱水。相传宋将狄青曾治漕于此,因名。今塞。

    沙河县南十里。自山西界流入县境,又东南流入新乐县界。《志》云县南有曲逆溪,水流多曲,故名。又县西四里有灵河,《志》云:发源县西白土坝,东流至三角潭,与曲逆溪合,下流入于沙河。○龙泉,在县北五十里,突出地中,渊涵停蓄,流入唐县界。又有小白龙潭,在县南七里,渊深莫测,皆为民利。

    ○军城寨县西北八十里,北去倒马关六十里。宋置寨于此,仍隶曲阳县。金为军城镇。国朝亦为戍守处。今亦见保定府唐县。又莲花寨,在县西北莲花山上。又东为张公寨,高山耸峙。相传昔有张公者,率民避兵于此。《志》云:寨在军城镇南二十里。是也。

    白道安口在县西北,稍西即狼牙口也。自白道安口而东北,历岳领口、小关城口、夹耳安等口,而接倒马关。又自狼牙口而西,历梧桐树、乱树林、黄草安等口,而接阜平县之落路口。又伏城马驿,《志》云在县东北二十里。

    岳祠在县城西。沈括曰:祠旧在山下,亦曰北岳庙。晋王存勖灭燕,还过定州,与王处直谒岳庙。是也。石晋之后,稍迁近里,今其地谓之神棚。新祠之北,有望岳亭,新晴气清,则望见大茂山。

    行唐县州西南九十里。南至府五十里,西至灵寿县四十五里。战国时赵邑。汉置南行唐县,属常山国。后汉、晋因之。后魏为行唐县。太和十四年,置唐郡于此。二十一年,郡废,仍属常山。隋属恒州。唐因之。长寿二年,改曰章武。神龙初,复故。大历初,置泜州于此。九年,废,仍属恒州。五代梁初,又改为彰武县,寻复旧。晋改曰永昌。汉复曰行唐。宋因之。元改属保定路。明初改今属。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二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南行唐城在县北,县旧治此。战国赵惠文王八年,城南行唐,是也。汉因置县。晋太元十年,慕容垂击丁零翟成于行唐,灭之。魏收《志》:熙平中,移县治犊乾城,即今治云。《城冢记》:今县北三十里,有行唐故城,俗亦谓之故郡城,以后魏尝置唐郡于此也。滋阳城在县西南。隋开皇六年,析行唐置滋阳县,属恒州。十六年,又析置王亭县。大业初,以王亭县省入滋阳。唐武德五年,又省滋阳入行唐县。《新唐书》:武德四年,置王城县。盖即隋王亭县故址。寻亦省入行唐。

    ○柏山县西北三十五里,以山有古柏而名。相传窦建德尝屯军于此。又西北五里,曰毗山。峰峦环列,俨如屏障。○箕山,在县西北五十里,以峰形若箕而名。《志》以为许由隐此,盖传讹也。

    团山县北五十里,以山形团耸而名。其东南十里,曰见龙山,即新乐与曲阳接界处也。又有黑山,在县北三十五里。其南五里,曰伏山。○双岭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,以双岭并峙而名。其相接者,曰龟山。又有西山,在县西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北八十里有扬川岭,告河之源出焉。

    ○滋河在县西。《志》云:自山西灵丘县,流经县西北之张茂村,伏流不见,至真定县而复出。是也。隋置滋阳县,以此水名。○告河,源出扬川岭,流经县治南,又东入新乐县之沙河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三十五里,有甘泉河,流合告河。

    泒河在县西南。旧自阜平县流入县境,又东入新乐县,今涸。○贾庄河,在县西北二十里。源出恒山,流入县境,下流入于沙河。《志》云:贾庄河自恒山南合滱水,流入滹沱河。误也。又曲河,在县北二十里,流入贾庄河。

    倒马关水县东北二十五里。其上源即滱水也。自倒马关分流,盘回山谷中,经灵寿县界,复引而东出,合告河诸水,下流入于沙河。旧《志》云:倒马关水经县界,复折而东,北至定州,仍合泒水。似误。

    石臼河在县西。《后汉志》:南行唐有石臼谷,河因以名。《寰宇记》:即平山县之?水也。东北流入县境,又东入新乐县界,为木刀沟。后汉永平中,引石臼、滹沱河以通漕,即此水也。○两岭口镇县西北七十里。洪武七年,置巡司于此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定州卫在州治西,永乐元年建。

    守御倒马关中千户所在倒马关城。景泰二年设,隶真定卫。冀州府东南二百八十里。东至山东德州二百三十里,南至广平府清河县百三十里,西至赵州百六十里,东北至河间府二百三十里。

    古冀、兖二州地杜佑曰:郡理以东,入兖州之域;以西,入冀州之域。《禹贡》故迹以洚水为界也。春秋时,晋之东阳地。战国属赵。秦属巨鹿郡。汉为信都国。景帝时曰广川国,宣帝复为信都国刘敞曰:景帝前二年,为广川国。四年,为信都郡。中二年,复为广川国。宣帝四年,复曰信都。是也。后汉明帝更为乐成国,安帝改为安平国。晋亦曰安平国。按《宋志》:晋太康五年,改安平国为长乐。后魏亦曰长乐郡,兼置冀州魏收《志》:魏晋冀州皆治信都。北齐、后周因之。隋初郡废,仍曰冀州。炀帝复曰信都郡。唐仍为冀州武德六年,置总管府。寻曰都督府,贞观初废。龙朔二年,改曰魏州。咸亨三年,复故。天宝初,亦曰信都郡。乾元初,仍为冀州。宋因之亦曰信都郡安武军节度。金仍曰冀州,属河间府路。元属真定路。明仍曰冀州,以州治信都县省入编户十七里,领县四。今亦曰冀州。州据河北之中,川原饶衍,控带燕齐,称为都会。光武入信都,为中兴之本。其后慕容垂得之,遂兼幽、冀。高欢始事于此,亦成僭窃之谋。岂非以东近瀛海,则资储可充,南临河济,则折冲易达,经营太行以东州其根本之地欤!

    ○信都废县今州治。汉置县,为信都国治。魏晋时又为冀州治。石赵慕容燕皆置冀州于此。其后苻坚亦置焉。晋太元十年,慕容垂自邺以东,略地至信都,河北州郡,次第降附。二十一年,拓跋?取燕,河北州郡,惟信都犹为燕守。后魏孝昌三年,贼葛荣围信都,经年乃陷。普泰初,高乾等袭据冀州,推高欢为主,起兵讨尔朱,立勃海太守元朗于信都城西。隋初,析置长乐县。大业初,并信都入长乐,仍为信都郡治。唐初,复改为信都县。武德六年,移州治下博。贞观初,还治信都。后皆因之。明洪武六年,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汉时遗址。宋建隆二年,增修,皆筑土为墉。明初因而不改。成化十八年,滹沱河溢,城坏,寻修复之。弘治二年,增筑内城,皆土城也。嘉靖二十年以后,屡经修筑。城周十二里有奇,有门三。扶柳城州西南六十里。战国时中山属邑也。后属赵。《国策》:赵攻中山,取扶柳。汉置县,属信都国。吕后封吕平为侯邑。阚る曰:地有扶泽,泽中多柳,因名。后汉初,刘植据此以迎光武。是也。晋仍为扶柳县,属安平国。后魏属长乐郡。高齐省入信都。

    辟阳城州西南三十五里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审食其封辟阳侯,即此。后汉省。晋太元九年,后燕慕容楷等徇幽冀,楷屯于辟阳,为军声之本。亦曰辟阳亭。《水经注》:洚故渎东北经辟阳亭北,又经信都城东,散入泽渚。昌成城在州西北,故赵邑。《史记》:赵孝成王十年,燕攻昌成,拔之。《括地志》:冀州西北,故昌成县。是也。汉置县,属信都国。宣帝封广川缪王子元为侯邑。后汉初,昌成人据城以迎光武。永平初,改为阜成县。晋省入信都。《水经注》:堂阳县北三十里,有昌成城。《括地志》曰:故城在信都西北五里。杜佑曰:在信都县北。又桃城,在州西北四十五里。汉桃县,属信都国,高帝封刘襄为侯邑。又昭帝封广川缪王子良为桃侯,亦后汉省。○泽城废县,在州东。隋开皇十六年,分长乐县置。大业初废。

    ○枣山州西五十里。山多枣,因名。《志》云:武邑县西南五十里,亦有枣山,环山皆枣也。又紫微山,在州东北三十五里。山皆冈阜,无岩壑之胜。○洚水在州治北。自顺德府广宗县,东流入南宫县北,又东北经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县界,合于漳水。亦名枯洚。《禹贡》:导河北过洚水,至于大陆。郑玄曰:洚水在信都南。《括地志》:洚水从系,当作绛。与雩池、漳水北流入海。唐开元十五年,冀州河溢。盖大河决入漳水,合洚溢流于州境也。《河渠考》:州城东北有渠,泄滹沱、横漳诸水下流。雨潦涨溢,渠不时泄,恒有冲啮之患。成化十八年,滹沱溃溢,挟漳水南注,自城北迤东至城南,皆圮坏。久之,患始息。盖滹沱自宁晋县决入漳水,州实当其冲,漳、洚诸流,皆为所乱也。

    漳水州西北三十五里。自宁晋县胡卢河东,流经南宫县北,又东流至此,入衡水县界。亦谓之长芦水。今州西二里有长芦沟,盖即漳水支流也。《水经注》:漳水过堂阳县西,分为二水。其右水东北出,注石门,谓之芦水。又云:长芦水西经堂阳县故城南,又东经九门陂,又东经扶柳县。晋永和六年,姚襄自滠头救襄国,冉闵遣将胡睦拒之于长芦,败还。即州境之漳水矣。《郡志》:州西二十五里,有清水河,自宁晋县流入界,下流仍合漳水。盖胡卢河支流也。

    赵照渠州东二里。唐贞观中,刺史李兴公开引以注葛荣陂。陂在州西南二十里,荣攻信都时,盖筑此陂以灌城。○长堤,在城北,抵宁晋、新河县境。高丈余,长百三十里,以防滹沱、漳河之涨溢。成化十八年,知州李德美所筑。又有古堤,在州城外,四围高丈五尺,周四十里。盖古筑此以障水,今与长堤相连。

    ○草桥旧在州城西南。后魏正始五年,魏主弟京兆王愉为冀州刺史,据州叛。遣李平进讨,愉逆战于城南草桥。平奋击,大破之。胡氏曰:桥在洚水上。

    南宫县州西南六十里。东南至山东临清州九十里,西南至顺德府巨鹿县六十里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吕后封张买为侯邑。后汉仍曰南宫县,属安平国。晋省,后复置。北魏属长乐郡。高齐废。隋开皇六年,复置,属冀州。唐宋因之。成化十六年,大水,县城圮,移治飞凤冈。今土城周八里,编户二十里。

    ○南宫旧城县西北三里。《城邑考》:县有土城。正统十四年建。成化十四年,为漳水所圮。十六年,迁于城东三里之飞凤冈。正德七年,修筑土城,即今县也。○鸦城,在县西北。又县境有固城。唐元和十一年,诏诸道兵讨王承宗,魏博帅田弘正奏拔其固城,又拔其鸦城。二城盖当时戍守处。胡氏曰:皆在南宫县界。堂阳城县西南二十里。汉县,属巨鹿郡。高帝封功臣孙赤为侯邑。应劭曰:在堂水之阳,因名。后汉初,光武自信都投暮入堂阳界,多张骑火,弥满山泽,堂阳即降。永平中,县改属信都国。晋省,寻复置。后魏属长乐郡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十六年,复置,属冀州。唐因之。宋熙宁六年,省入南宫县。金亦为堂阳镇。《寰宇记》:晋改堂阳为蒲泽,汉寻复故也。《一统志》云:堂阳在武邑西六十里。似误。

    ○漳水县西北六十里。自宁晋县东流,经县境而入冀州界。《唐志》:南宫县西五十九里,有浊漳堤,显庆元年筑。堂阳县西十里,又有漳水堤,开元六年筑。又县有大河故渎,宋元丰以后,县为大河所经。《宋史》:元?二年,河决南宫下埽。三年,决上埽。四年,复决县境五埽。《志》云:时大河经县东,而入枣强县界。今堙。

    洚水在县治南。自广宗县流入界,东北流入冀州界,亦曰洚河枯渎。《河渠考》:县地卑下,环以大防,逶迤至冀州,以备水患。其后洚河久塞,堤防亦废。夏秋淫潦,溢水由县西虹江口入境,?没旧县民田数十顷。每漳河决入,旧县遂为巨壑,而冀州城外亦有汪洋决啮之患矣。又破塘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或曰即洚河所经也。○黄路河,在县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上流自清河县城北流入境,疑即故清河矣。今堙废。其地斥卤,潦水数集。

    堂阳渠在故县南三十里。或曰即故堂水也,县因以名。《唐志》:堂阳渠,景龙初所开,自巨鹿入县界,又东北入南宫县,即堂水故渎矣。近《志》:堂水在新河县西。恐误。又通利渠,在县西五十九里,唐延载中所开。盖引漳水以资灌溉。又小河渠,《志》云在县东,有二处,即浊漳之别流。河旁地极膏腴,旧时民皆引渠灌田,今淤。

    ○南亭在县南。旧为邮驿所经。《志》云:光武自蓟疾驰至南宫,遇大风雨,引车入道旁客舍,即此处也。似误。今见深州。又有崔家庙堡巡司,在县东南。今革。

    新河县州西六十里。西至赵州宁晋县六十里,北至祁州束鹿县百二十里。汉堂阳县地。五代时为南宫县之新河镇。宋皇?四年,升为新河县。六年,复废为镇。元初,复置新河县,属冀州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十二里。○新河废县县西三十里。宋县治此,寻废为新河镇。元复置县,始移今治。

    ○长芦水在县治南,即漳水支流也。自宁晋县分流入县境,又东至冀州城西,谓之长芦沟。下流仍合于漳水。今涸。

    枣强县州东三十里。北至深州百二十里,东至景州故城县六十五里。汉县,属清河郡。以地多枣而名。后汉省。晋末复置,属广川郡,盖亦侨置于济南北境也。后魏省。太和中,复置县,属长乐郡。隋属冀州,唐因之。宋熙宁初,省为镇。十年,复置,仍属冀州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枣强旧城县东三十里。汉县治此,武帝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邑。晋永和八年,赵石宁以枣强降于冉闵。太元中,慕容垂徙治于废广川城。后魏复还旧治。隋以后因之。五代梁乾化五年,全忠侵赵王?,自魏州遣军围枣强。枣强城小而坚,力攻始拔,即此城也。金天会四年,以河患,始迁今治。《邑志》以为广川故城,误矣。

    广川城《县道记》:在县东北十八里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阚る曰:城中有长河,因名。武帝封中山靖王子颇为侯邑。后汉亦曰广川县,属清河国。永初元年,邓太后复分置广川王国。王薨,国除,仍属清河国。魏、晋属勃海郡。后燕慕容垂于此置广川郡。郡废,移枣强县理焉。江左亦置有广川郡广川县,盖侨置于济南北境,非汉之旧广川也。后魏广川县,属长乐郡。太武焘太延初,畋于广川。文成帝?大安三年,亦畋于此。北齐省广川入枣强。隋开皇六年,复置,属德州。仁寿初,改曰长河。《通典》:广川故城,在枣强县东北。隋于旧县东八十里置新县,在今景州境。《金人疆域图》枣强县有广川镇。

    煮枣城县西北十五里。战国时故邑。汉高祖封功臣革朱为煮枣侯。晋灼曰清河有煮枣城,盖邑于此。孔颖达曰:煮枣故城,在冀州信都县东北五十里。此河北之煮枣也。后魏延昌四年,冀州刺史萧宝寅遣长史崔伯ら讨妖贼法庆于煮枣,败没。诏遣都督元遥讨平之。魏收《志》枣强有煮枣城。又河南有煮枣城,今见山东曹州。又棘津城,《志》云在县东北十二里,今名李仓口。《水经注》:棘津河,津名也。上有古台,相传吕望卖浆台。刘昭曰:吕尚困于棘津,其城在琅邪海曲,非此城也。○索卢城,在县东十二里。晋宋间,尝置索卢县。沈约《志》:江左改置广川郡,索卢县属焉,亦侨置济南境内也。后魏太和二十二年,复置索卢县,属长乐郡。后齐废入信都。

    历县城在县东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后汉省。应劭曰:广川县东北三十里,有历城亭,故县也。《水经注》:清河自广川县东北流,经历县故城南。县东有历口渡,为津济之所。晋太元十年,后燕慕容麟击勃海太守封懿,执之,因屯历口,即此。今景州亦有故历城,盖境相接也。○平堤城,《志》云在县西北三十里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宣帝封河间献王子招为侯邑。又高堤城,在县东北三十里,亦汉信都国属县也。一名雍氏耶城。又复阳城,在县西南十八里,亦汉县,属清河郡。高祖封功臣陈胥为侯邑。三县俱后汉时省。陆澄曰:为枯绛水所湮也。○索卢水县西北三十里,亦曰潢卢河。自故城县境流经县西南,复折而东北出,至河间府阜城县,合于刘麟河。旧有广川长河之名。又故索卢县,亦以此名也。或曰索卢之溢涸,视卫河之盈缩云。详见故城县。

    饮马河县东南三十里,索卢水绕流于此。或以为大河故渎也。宋元?初,河自南宫县决入县界,合索卢河。金天会中,复溢入,为城邑患。大河南徙,此遂为索卢之支流云。

    ○滠头戍在县东北。晋咸和八年,石虎使姚弋仲帅其众数万,徙居清河之滠头。《水经注》:清河过广川县东,水侧有羌垒,姚氏故居也。《地志》:弋仲故垒,在广川城外,清河旧经此。今湮。或曰:索卢水分自清淇,亦有清河之名也。《郡志》:今县外城,即姚弋仲故垒。恐误。

    武邑县州东北五十里。东南至河间府景州七十里,西北至深州六十里。汉县,属信都国。后汉因之。晋太康十年,置武邑国。石赵亦置武邑郡。后魏初,郡仍治此。后移治武强,县属焉。北齐县废。隋开皇六年,复置,属冀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编户二十三里。

    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