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七 北直八

    卷十七 北直八 (第2/3页)

,至七家岭驿。又七十里,即丰润县之义丰驿。○沙河驿,在县南十五里,有民堡。又县西六十里,有新店堡。西北六十里,有罗家堡。皆民堡也。又新店递运所,旧在县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四十里,曰孤庄。又东北五十里,曰河南大寨。皆有公馆,为往来孔道。

    抚宁县府东八十里。南至昌黎县四十里,东至辽东广宁前屯卫百七十里。汉临渝县地。后汉省。辽置新安镇于此。金大定末,改置抚宁县。元至元初,省入昌黎县。寻复置,属永平路。今编户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抚宁城《志》云:县旧治此。明洪武十三年,徙治县东北兔耳山东。永乐三年,于故县治置抚宁卫。成化三年,议者请复县于旧治,乃于卫东立县,合为一城,即今治也。城周六里有奇,有门四。

    临渝城在县东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县,而城如故。义熙十年,北燕褚匡言于其主跋曰:章武临海,舟楫可通,出于辽西临渝。谓此也。隋开皇初,营州刺史高保宁与突厥沙钵略,合军攻陷临渝镇。大业中,置临渝宫于此。十年,复议伐高丽,自涿郡幸临渝。是也。《隋志》:北平郡卢龙县有临渝宫。盖于故城置宫云。○骊成废县,在县南,汉置县于此。后汉省县入临渝。

    五花城县东百里。山海卫治西南,其城连环五座,若五花然,相传唐太宗征辽时筑。《志》云:县东有大人城。唐贞观十八年,议伐辽,北输粟于营州,东输粟于古大人城。是也。或以为城盖秦始皇所筑。又洋河城,《郡志》云:在县东南十五里,方圆六里。又有山西城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皆唐太宗征辽时所筑。未详所据。○临渝山县东南三十里。峰峦崛起,高千余仞,下临渝河。汉以此名县,隋临渝宫亦以山名。其相接者,曰连峰山,渝水径其西入于海。山之东有双峰并峙,因名。○云峰山,在县东北五里,有数峰相属,绵亘如云。又横山,在县东五里,山势横亘,如屏障然。又紫荆山,在县南二里,下临洋河。麓有立石,状如妇人。魏收《志》海阳县有横山、新妇山,即此二山也。兔耳山县西七里。有双峰耸峙,如兔耳然。绝顶有潭,云气常蒙其上。微径屈曲,盘折而登,上平广,容数万人。宋宣和五年,张?以平州来归,败金将?毋于兔耳山。明建文二年,燕将谷祥败辽兵于部落岭,遂克兔耳山寨,即此。又卢峰山,在县西十五里,旧置驿于此,曰卢峰驿。今移驿入城,有卢峰铺。又熊山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山之阳,曰白塔庄,旧产金。又西接卢龙县界。○雕崖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怪石耸立,旁峰平漫。其东北面卓立如削,因险为寨,周里许,昔时避兵处也。《志》云:山在台头营北。营南有刀崖,顶平可容千余人,惟北面有微径可陟,号为绝险。又西北五里,有滴水崖,高千丈。旁为麻塔谷,山腰有石洞,中有泉。崖西五里为半壁山,险绝,有避兵寨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十里,有栲栳山,旁为东胜寨。又西北二十里,为将台山,连界岭关,亦高峻可避兵。天马山县北二十里。本名马头崖。?岩突兀,如控马首于云霄。三伏常有积雪。隆庆初,蒙古土蛮入犯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万历中,改今名。又茶芽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,一名八角山。又九花崖,顶有洞,泉出其中,谓之圣水。又东北十里,曰羊角山,高峻,有小城,仅容三四百人,土人谓之南寨。又东北五里,为塔子山,上有砖浮图,名女儿塔。隆庆初,边寇犯境,邑人多避兵于此。今有垒,周里余。又偏顶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高插云霄。山半平漫半顷,可耕植,号平台。隆庆初,居民避兵于此,亦得免,皆东方保障也。

    裂头山县东北九十里。群山环绕,一峰高耸,顶有数尖,因名。亦曰前裂头山。迤东有七峰相连,极东而尖出者,为后裂头山。又石门山,在县东北百里,东西环亘,蹊径?厄塞,亦曰石门峡。相传汉公孙瓒败乌桓处。其西曰蕉果山,山前为傍山崖,内平外险。隆庆初,北虏黄台吉犯边,自此逸去。帅臣戚继光伏兵邀之,斩获无算。又西北有房山,亦高峻可避兵。其相接者,曰溥塘山,中空峒,下临渟渊。又南为团云山,一名云蒙山,以山高接云也。《郡志》:云蒙山,亦在县东北九十里。

    角山在山海关北六里。有前后二山,相距二十里。其脉自居庸古北、喜峰诸山而东,绵亘千里。至此,耸峙如角,长城枕其上,为蓟、辽二镇边界。山口有角山关,筑城置戍处也。又两山之间有三峦山,溪涧深阻。又西为拦马山,高耸壁立,马不能前,有小径,戍者多由此窜逸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九十里,又有玉旺山。嘉靖三十六年,尝产银矿,命官采取,寻罢。亦名玉旺峪。或以为即黄獐谷也。唐显庆五年,曹仁师等讨契丹,军至黄獐谷,敌诈退,老弱迎降。仁师等轻进军,遂大败。○孤山,在山海关南六里,屹然独立,俯临大海,四面皆水,称为奇胜。《志》云:关南十里为?儿海口关。东六里为欢喜岭,一名渟惶岭,言戍辽者去而悲,还而喜也。关东八里海中有望夫石,俗名姜女坟。又有秦皇岛,在关西南二十五里,四面皆水,岛居其中,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。《志》云:秦皇岛在县东三十里。

    黄崖山县东北五十里。高十里,陡峻崎岖。山半有舍身崖,深三、四十丈,石径仅可容足。又茶盆山,在县东北百里石门之北,峰高万仞,陵峦杳深。旧《志》曰:即箭?岭也。五代唐同光二年,契丹阿保机袭叛奚军于箭?山。宋宣和五年,辽臣奚回离保据箭?山,称奚帝,金人击平之。《辽史》迁州有箭?山,是也。其南去苇子峪十余里,俗呼背牛顶,以山后有石如牛云。○冯家山,县东南二十五里。两峰并峙,结寨其上,极险峻。一名对嘴崖。又牛头崖,在县东三十里,形似牛头,海军侦探戍守,往往驻泊于此,即牛头崖营也。迤东为望海冈,登此可以望海。又金山嘴岛,在县东南四十五里,山如鸟嘴,半入于海。今设军戍守。○银峒峪,在县西南四十里,旧出银矿,因名。

    ○海县东南六十里。县介山海之间,地势完固,因置关以扼其要道。《志》云:海自直沽新桥赤洋而东,势渐北转,抵辽境,为登、莱、金、复一带海面。昔时运道抵关城南十里,今虽废,而余迹犹存。又戴家河海口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崇桢中,由海运馈山海关,此为储积之地,并置戍守于此。东去金山嘴二十里。

    渝河县东二十里。源出塞外废瑞州境,东南流至连峰山西。一名狮子河。出菱、芡、蒲、鱼,为民利。亦名泥蒲河。又南入于海。《汉志》:渝水首受白狼水。《水经注》:白狼水经黄龙城西,又东北出,东流为二水,右水疑即渝水也。西南循山径一故城西,世以为河连城,当即临渝故城矣。渝关之称以关,据河为险也。

    阳河县西一里。源出口外别陀山。一云县北三十五里有星星峪,即阳河之源也。口北群川多汇流于此,南流径县西,又东南历紫荆山下,复南流,而入于海。○温河,在县东五十里,源出口外孤石峪,旁有温泉堡。裂头诸山之水,汇流于此,分为二支,西曰汤河,东曰张果老河。下流复合,而入于海。

    石河在山海关西三里。源出口外,自义院口流入,旁多丛石,水流石罅中,褰裳可涉。秋潦涨急,险不可履。南流注于海。○山海关县东百里。本名渝关,自古为戍守重地。《一统志》:今县东二十里,有渝关。明初,魏国公徐达始徙而东去旧关六十里,谓之山海关。或曰:辽金时,以渝关为腹里地,故址渐湮。今县东二十里之渝关,乃其驿递之所,因渝关旧名耳。明初,修复故关,增置屯营。其于金元时之渝关,仍置邮驿。今关盖汉唐旧址,非明创建也。郭造卿曰:山海关,即故元迁民镇。元天历初,屡发兵戍守迁民镇,寻又发平、滦民堑迁民镇,既而上都兵自辽东入迁民镇,其地险在此也。据《北番地理书》,迁州治迁民县,在临渝关东五十里,南至海二十里。今关城?以砖石,高四丈有奇,周八里有奇,月城二,水关三,门四。有池环之,东面又有夹池、罗城,恃为险固。余详重险渝关。明垤关旧《志》云:在县北。《唐会要》:平州有明垤关,与临渝关并为险要。今关道榛塞,渝关独当东面之冲。○南海口关,在山海关南十里,滨海。天启二年,增设龙武营于此。《志》云:南海口东五里,曰老龙头,极冲也。自南海口而西三十里,曰秦皇岛。又西十里,曰白塔岭。皆滨海要地,设兵戍守。又有南水关,在山海关南二里。义院口关县北四十五里。其西南十二里,曰石乔谷。又南十三里,曰石门寨。东八里为长谷营,皆有小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义院口北九十里,地名常海,贼巢也。又北二十八里,曰三坌口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红草沟。景泰中,朵颜来犯县北之车渠庄,官军击败之于红草沟。是也。○水门寺关,义院口东第四关口也。《志》云:水门寺迤北为平顶谷城、子谷等关,而东接董家口关。又老岭在旧边外,山陡险,难修边墙。万历初,设敌台于此。《志》云:老岭在长谷口外二十余里。界岭口关县北七十里。其东南十里,曰双岭儿。又南十里,曰郭家庄。又十里即台头营也。嘉靖三十七年,土蛮犯界岭口,官军拒却之。今有关城,为戍守要地。《边略》:界岭口东十五里,曰十八盘岭。又东三十五里,曰牛心山,去义院口三十里。又口北十八里,为梨花山。又北六十里,为茨儿山。又北三十里,曰红石岭。皆土蛮出没处也。○箭捍岭关,在县北,界岭口东第一关口也。又东接双岔谷、星星谷等关。又苇子谷关,界岭口东第四关口也。又东历细谷口、花场谷、拿子谷等关,而接义院口。皆有小城,为戍守要地。

    董家口关县东北七十里。关之东,曰大毛山口关。皆筑城戍守。《边略》:董家口北二十六里,曰龙潭。又北十五里,曰横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为十字河。又五十五里,曰长岭。又北五十五里,曰大卤场。三卫侵轶,往往出没于此。○小毛山口关,董家口东第三口也。又东曰小河口,又东曰大青山口,又东南曰黄土岭关。其西有黄土岭营,又历庙山等口,而至一片石关。《志》云:黄土岭关,在县东北百二十里。

    一片石关县东七十里,董家口东第十二关口也。一名九门水口。有关城。其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尖山。又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横岭。自大横岭而北五十余里,曰平漫川。又十五里,有孤山。自孤山至辽东界三山营四十里,南去一片石凡百六十里。嘉靖三十九年,朵颜酋影克勾虏把都儿犯一片石,戍将郭琥败却之。近代一片石、红草沟一带,屡被冲突,防守最切。《边防考》:一片石西有铁鹿崖,称为险处。又自一片石南至山海关,凡历五关,曰寺儿谷、三道关、角山关、旱门关、北水关、三道关。南去山海关,北至一片石,各二十里。其相近者,又有乱石关。诸关皆有小城戍守,东面多事,步步皆险矣。

    台头营县西北三十里。西至卢龙县燕河营三十里,东至李家庄二十七里。又平山营,在县东北四十里,西至李家庄三十里,东至石门寨三十里。又七星寨,在山海西十里,俱筑城置兵于此。○附马寨营,在县北五十里,亦有小城戍守。又甘泉堡,在县东北,西接星星谷关。又东有温泉堡。

    牛头营在县东牛头崖口。《志》云:营在望海冈西,营西北有满井,随汲随满,大旱亦然。营之西南,即连峰山也。又蒲河营,在县南六十里蒲河海口,东至戴家河四十里,为海口要冲,近设官军戍守。

    马头嶷寨县北二十里。又北十里,曰羊角山寨。县西四十里,又有鹁鸽堂寨。西北三十里,曰雕崖堡。东三十里,曰塔子山堡。南三十里,曰兔嘴岩寨。皆民堡也。○卢峰口驿,在县城西。又渝关马驿,在县东四十里。迁安马驿,在山海关城西。永乐初,自迁安县移于此,属永平府。又县治东南,有西关递运所。山海卫治东北,有东关递运所。昌黎县府东南八十里。东北至抚宁县四十里,西南至乐亭县九十里。汉置交黎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改曰昌黎,其地在今废营州境。唐时在今县界侨置柳城县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俘户置广宁县于故柳城县,兼置营州邻海军。金皇统二年,废营州,以县属平州。大定二十九年,改为昌黎县。元至元七年,省。十二年,复置,属滦州。寻属永平路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二十六里。

    ○?县城在县北。汉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省入临渝县。文颖曰:?县有碣石山。又旧《志》云:县西南六十里有静安社,即故柳城郡城,隋唐时亦为柳城治。误也。《新唐志》平州有柳城军,永泰元年置,或即此地。元曰静安社。嘉靖三十一年,置静安堡。

    ○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。山势穹窿,顶有巨石特出,因名。即《禹贡》导河入海处也。山之西,为道者山。西南为凤凰山,置堡其上,险可避兵。《志》云:县北十五里仙台山,即碣石之顶也。其后曰观音山。台前峰峦层列,曰锯齿山。南去县十里,迤东有岭,曰欢喜岭。以群峰蔽亏,登此可以四望也。台之东,曰龙潭山,去县亦十五里。旧有石磴百余级,隆庆三年,龙毁其半。其东为西五峰,又东曰东五峰,泉壑秀美。盖县境诸山,大抵皆碣石之支阜。四面环列,得名者以数十计,其实皆一山也。余详见名山碣石。安山县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有避兵堡,饮马河经其下。又驻跸山,在县西五十里。旧《志》云:唐太宗征高丽,还登此。郭造卿曰:疑后魏文成帝尝游此,俗误以为太宗也。○临河岩,在县南八十里。一名?黎洞。壁立千仞,顶分八字,山腰有洞,逼近深潭,有小径可入,容二百余人。旁又有小穴十余,皆幽胜。又南为磨山,邑人多采石于此,名白石店,下临渝河。

    ○溟海县东南七十里。海至县界,突然北出七里而赢,亦曰七里滩。广袤三十余里,有菱、芡、鱼、蟹之利,居民赖焉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黑洋河,即海道也。明嘉靖中,议由海道运天津仓米,从黑洋河一带抵昌黎,登岸达山海关,以给辽饷。盖自天津循海岸而东,皆曰黑洋河也。

    急流河在县城西,一名西沙河。源出龙潭山下,流合饮马河入海。○饮马河,在县南五里,源出卢龙县界溪谷中,流经县西安山下,又东流为沙河,至县西十八里,合深江河。又东南流,至县南八里,金人置虹桥跨其上。又南合潮河,而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深江河,源出县西北三十里泒山下,汇诸水而南,出县西南十二里。又有绕湾河,源出县西北五十里茶牙山,绕而南经安山东麓,亦名安山河,东流入饮马河。

    柳河县西二十里。诸山溪之水所汇流也,有柳河桥跨其上。《志》云:凤凰道者,诸山之水,合为梭头湾,流入柳河,径县西南八里,分流为两河,又东至虹桥,皆会于饮马河。○潮河,在县南二十五里,即县境群川之下流也。汇上源诸水,以达于七里滩。一名马家河。《志》云:县南三十里,又有甜水河,亦流入于七里滩。蒲泊县南二十五里。源出县东二十里海眼山,旁近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。历惠民场东南,而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蒲泊有盐场,即惠民场也,在县南二十八里。

    ○赤洋营县东南三十里。有小城,海滨防戍处也。《郡志》:县东南四十里,有沙崖庄海口,东至抚宁县蒲河口七十里,西至野猪口二十五里,又西至胡林河十五里,皆滨海戍防处也。自胡林河西三十里,即乐亭县之刘家墩矣。

    裴家庄堡县东二十里。县西三十里,曰蛤泊堡。六十里,曰莫谷庄堡。南五十里,曰套里堡。六十里,曰石谷庄堡。与静安堡,皆民堡也。○张角庄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又县西三十里,有张家店。皆往来孔道,置公馆于此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永平卫在府治南,洪武四年建。又东胜左卫,在府治东北,旧属山西行都司。永乐九年,移建于此。又卢龙卫,在永平卫南,永乐四年建。

    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。本置于口外大宁境内,永乐三年移建于此。抚宁卫在抚宁县北十里,永乐三年建。又山海卫,在山海关城内,洪武十四年所建也。

    滦州府西南四十里。东至山海关百七十里,南至海百十里,西北至顺天府蓟州三百二十里。古孤竹国地。战国时属燕。秦属右北平郡。两汉、晋、魏皆因之。隋属平州。唐亦为平州地。五代唐时,契丹分置滦州于此亦曰永安军。金、元因之。明亦曰滦州,以州治义丰县省入编户六十七里,领县一。今仍曰滦州。

    州控临疆索,翼蔽畿甸,负山滨海,称为形胜。契丹置州于此,所以厚渝关之防,联络营、平,窥觎幽、冀也。其后拱手而取燕云。女真袭其迹,而中夏为之糜烂。然则滦州之置,亦外内升降之机也欤?

    ○义丰废县今州治。汉夕阳县地,属右北平郡。晋及后魏因之。高齐省。隋为卢龙县地。唐为石城县地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于黄洛古城置义丰县,滦州治焉。金元因之。明初废。《郡县志》:黄洛故城,殷时诸侯国。古《史》:武丁析孤竹之地,封功臣黄洛为侯国。又《辽志》云:黄洛水北出卢龙山,南流入濡水,城因以名。今州城,即辽故址也。明景泰二年,?以砖石,后相继增修。周四里,有门四。

    石城废县州南八十里。汉石城县,属右北平郡,在今大宁废卫境。唐贞观十五年,始置临渝县。万岁通天二年,改曰石城县,属平州。五代时,契丹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省。刘?句曰:贞观中,于故临渝城置临渝县。杜佑曰:平州西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。似非临渝旧城矣。《辽志》云:唐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,辽徙置以就盐官,又在故县南五十里。盖迁徙不一,非复旧治也。按开平中屯卫置于此,即辽旧县治。

    马城废县州西南四十里。汉曰夕阳县,有铁官,属右北平郡。后汉省。隋卢龙县地。唐开元二十八年,置县以通水运,仍属平州。《通典》:平州西南至马城百八十里。则旧城又在其西南也。辽亦曰马城县,改属滦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四年,省。今有马城堡,在州东南三十里,盖因旧名,非即故城也。《新唐志》以马城为古海阳,盖夕阳之讹。○阳乐城,在州东。汉置阳乐县,属辽西郡。后汉为郡治。魏氏《土地记》海阳县西北有阳乐城,是也。或曰阳乐在大宁废卫境,后魏迁治于此,亦属辽西郡。东魏省入海阳县。○横山州北四里。耸列如屏。州人凿其崖以达府,为往来捷径。东麓临滦河,石立水激,有潭极深,号偏凉汀。正德十三年,车驾东巡,观渔于此。《志》云:偏凉汀,旧漕运泊舟处也。悬崖有径,亦正德中所凿。后拥榆山,宛如重屏。前二里为紫金山,亦耸秀,以产赤石脂而名。《郡志》云:紫金山,在州北三里,背横面岩,襟滦带沂,州之胜也。○岩山,在州南五里,状如虎踞,其东绝壁百仞。有洞十有八,其三洞最大秮娆在绝壁间,攀缘莫上。下有石桥,一郡水口也。西六里有蚕箔等峪,又西有马鞍诸山,联络数十里。双山县西十五里。小沂水经其下,入大沂水。稍北有拐头山。正德十三年,驾观鱼于沂河,尝幸其巅。又有土山,在州西三十里。又西五里,曰洞山。洞深黝,大雨迅骤,能容数里湍,亦名吞流山。又西三十余里,有九里长山,林果茂密,其上为天井峪,深险可避兵。

    清凉山州西北五十里。一名分水岭,与卢龙迁安分界。层岩叠嶂,奇胜不一。又西北二十里,曰偏山,涧谷逶迤,草木丛茂,土厚居繁,有榛、栗、枣、梨之利。山南五里曰下五岭,北五里曰上五岭,益引而北,峰峦环绕,非亭午不见日也。

    ○海州南百三十里。亦谓之潮河。海水荡?,延漫百余里,即黑洋海口也。州境群川,悉由此入海。南望天津,东望山海,为州境之巨防。《志》云:潮河东二十里,有蚕丛口,一名林里河,亦曰交流河,旧时海运多避风于此。

    滦河州东二里。自卢龙县流入境,又东过乐亭县,入于海。《元史》:泰定二年,永平路屯田总管言:马城东北五里张家庄龙湾头,旧筑堤以防滦水,西南达清水河,至州南九十里公安桥,皆耕屯地分。因霖雨不时,滦水冲溢,宜复修治。从之。盖滦水合众流而入州境,决溢常不免矣。清水河州南二十里。其上流为龙溪河,出州南八里之暖泉,流数里而伏,二源并导。一出州东南二十里南闸头,经乐亭县绿洋口入海。一出州西南二十七里龙塘桥,至蚕沙口入海。《郡志》:清河出州西十五里墓子山,一名五子洞。伏而复出,相传即秦汉时漕运故渠。元时海运,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:一由天津径白河至通州;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,至蓟州;一由芦台经黑洋河、蚕沙口、清河,至滦州。明洪武八年,颍川侯傅友德言:永平运道由鸦洪桥而东,道里远,宜通清河、滦河故道。于是诏浚旧渠,置闸潴水,以通漕运,北合滦河,达于府城,自府城而北,以达于滦阳营。寻废。万历初,议行海运。言者欲自州东十八里滦河西岸王家闸,引滦水入清河,导入王冢坨,再导使由艾家清沟下接靳家河,通交流河,七十里入黑洋海口。由海中三十里,至建河海口,四十里至堂儿上海口,又四十里则大沽海口也。出口入通州运粮白河,又百里则天津卫矣。不果行。蚕沙口,即蚕丛口矣。鸦洪桥,见丰润县。

    沂河州西十二里。《志》云:大沂河源出卢龙县界马家庄,西南流,径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,又南合于小沂河。小沂河出州西北二十三里之烽火山,东南流经双山下,又南六里,合大沂河,至州西南三十里,合董家湾。东南流,经州西南十二里之芹莱山,又南合莲台港,下流入于清河。

    陷河州南五十里。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泊。汇大小群川,至蚕丛口入海。又州西南八十里为靳家河,一名小青龙河,亦汇众流达潮河以入海。○陡河,在州西百二十里,其上源曰馆河,自迁安县流入界,经偏山南流合众水,又西入丰润县界,合于庾水。又沙河,在州西南九十里,亦自迁安县流入界,至此播为大水泊,又西为小水泊,又西入丰润县界。成化十七年,管粮郎中郑廉,请自丰润还乡河通漕永平。说者谓由榆水还乡河,东导陡河抵沙河,通陷河,而及清滦,即运道所经也。庾水非滦所通,沙河淤烂,溢涸不时,所以随行随止。

    横河州北七里。自卢龙县流入界,绕横山之麓,因名。又有别故河,在州西北二里,发源州西北庙儿山,东南流,过岩山下。又五里河,在州南五里,发源州西刘官营,东流经岩山下,与别故河合,下流俱注于滦河。又古憧河,《志》云:在州南四十里,又南合大田泊诸水,汇于清河,达绿洋入海。

    长春淀在废石城县西。《志》云:在州西南百二十里,旧名大定淀。金大定二十年,改曰长春。有长春行宫,亦金时所建也。《辽志》:州西北十五里,有扶苏泉,昔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,尝驻此。盖传讹也。泉甚甘美,亦曰甘泉。

    ○长春宫在长春淀,本名石城行宫。金大定二十年,如石城县,改行宫为长春宫。以后尝为巡游之所。又有丹阳宫,旧《志》云:在州东南三十里。州东八里又有濯清亭,在滦河西岸。皆金置。

    榛子镇州西九十里,近丰润县境。金大定初,世宗乌禄自辽阳趋燕京,次海滨县,寻至榛子镇,即此。今为民堡。万历中,移置巡司于此。又李家庄,在州南四十里。又南十里,曰柏家庄,一名淳风屯。又南四十里,曰独莫城,城南有大田泊。皆有土城旧址。又倴城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州西百二十里,又有桃李城,亦曰长春社。州西南百二十里,为唐山城,亦曰姚显社。《志》云:元立屯田总管府于马城县,诸城皆屯兵所居。今因为村社。海滨,在辽东前屯卫。○佛庄堡,在州西四十里。又州西南八十里,有司家庄。皆民堡也。《志》云:州南百十里滨海,有马头营,旧为戍守处。海运时,尝置仓于此。

    温泉栅在废石城县东北,旧为戍守处。唐广德初,史朝义既败,欲北走奚、契丹,至温泉栅,追兵及之,穷蹙自缢处也。○千金冶,在废马城县东北,旧为冶铸处。《汉志》夕阳有铁官。《新唐书》马城县有千金冶。《名胜志》:冶在滦州南二十里,即旧夕阳铁官也。《新唐志》马城县东又有茂乡镇城。《州志》云:古城在州西七里。又擂鼓台,在州西百里松梁社。或以为汉武台,唐太宗尝登此。恐误。又有将台,在州西八十五里康庄屯,下有黄崖河,或以为料马台也。

    济民盐场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府境有盐场四,俱属于户部分司。一曰济民场,距分司七十里,南滨海,东极潮河,接石碑盐场,西跨运河,连丰润县越支场,亘百三十五里。一曰石碑盐场,在济民东七十里,距分司百四十里,在今乐亭县西,南滨海,亘百七十里。一曰惠民盐场,在石碑东百五十里,距分司二百九十里,在抚宁县西南,南滨海,亘二百二十里。一曰归化盐场,在惠民东南百四十里,距分司四百五十里,南滨海,东抵山海关,亘二百里。皆产盐,属于分司,而统于长芦盐运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