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八 北直九

    卷十八 北直九 (第2/3页)

,属顺圣县。金贞?二年,升为县,属弘州。元初废。

    顺圣川东城镇西南百四十里,西南至山西蔚州九十里。旧《志》:东南至奉圣州二百八十里。唐末为安塞军地。五代时为永兴县地。辽析置顺圣县,属奉圣州。寻改属弘州。金因之。元属宣德府。明初废。天顺四年,修筑为戍守处。嘉靖四十三年、万历四年,皆增修。今城周四里有奇。南临大川,北枕崇冈,原壤辽阔,元时牧场也。今以马房名堡者,十余所,号为顺圣马房川。《边防考》:东城近为西城犄角,远为紫荆藩篱。东有水峪,西有牛房,皆为极冲。嘉靖中,北人入犯。城东南有千家堡,受祸最酷。《志》云:东城相近又有丁宁鳌鱼等口。嘉靖中,余子俊以丁宁、鳌鱼、水峪为东城三隘。是也。

    顺圣川西城在东城西百里,东南至蔚州九十里。汉代郡阳原县地。后魏置长宁县。高齐置齐德、长宁二郡于此。后周废齐德郡。隋初,并废长宁郡,改长宁县曰开阳,属朔州。唐废。《辽志》:唐初,为突厥所据。开元中,尝置横野军于此。天宝以后,废为襄阴村。石晋初,没于契丹。宋端拱初,潘美自寰州进军,取其地,旋复没于契丹,置弘州博宁军,治永宁县。金因之。寻改军名曰保宁,既又废军,而弘州如故。复改县曰襄阴。元初因之,寻以襄阴县省入州。明初,州废。天顺四年,筑城为戍守之所。嘉靖二十四年、万历二年,皆增筑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当南路,极西与大同镇之天成、阳和卫接壤。而一吐泉等处,无险可恃,汛守尤切。《边防考》:成化十九年,虏寇大同诸堡,长驱入顺圣川,散掠蔚、朔诸州。因设南路参将,驻顺圣西城,辖东西两城及蔚州境深井、滹沱、黑石、桃花等堡。本路阻山带河,为紫荆、倒马之障蔽。正德八年,虏复入宣大塞,别部自怀安入顺圣川,官军拒却之,即西城也。《志》云:顺圣川西城南十里,有汉阳原故城。

    古城镇东六十里,城周一里。旧有此城,元时增筑之。明复修治,为戍守之所。○天德山镇西北三十里。又镇北三十五里,有东望、西望二山。又有沙岭,在镇西二十里。宋元?四年,契丹主洪基如沙岭,遂至奉圣州。明永乐中,车驾北征,次沙岭。是也。与诸山环带,镇境称为形胜。又有汤池山,在镇东六十里,温泉出焉。辽置黎园于山下。宋雍熙五年,契丹主隆绪如炭山,至黎园温汤。即此。

    炭山镇西百二十里,滦水源于此。《辽史》:归化州有炭山,谓之陉头,契丹尝游猎于此,有凉殿,承天皇后纳凉所也。山东北三十里,有新凉殿,为景宗纳凉处。惟松棚数陉而已。山有断云岭,极高峻。宋咸平六年,高阳关将王继忠为契丹所获,见契丹主隆绪于炭山。即此。《五代史》:契丹阿保机告其部落,请帅汉人居古汉城,别为一部。欧阳修曰:汉城在炭山东南,滦河上有盐铁之利,乃后魏滑盐县,其地可植五谷。阿保机率汉人耕种,为治城郭邑屋廛市,如幽州制度,汉人安之。宋白曰: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,城北有龙门山,山北有炭山,炭山西即是契丹、室韦二界相连之地,其地在滦河上源,西有盐泊之利,即后魏滑盐县也。按:滑盐本汉县,属渔阳郡,其界不能至此。今大宁以东,皆汉北平、辽西二郡地,地肥饶,宜五谷,有盐泺盐场,所谓汉城,亦概言之耳。

    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