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十六 南直八

    卷二十六 南直八 (第3/3页)

门湖西,甚突兀。又黄梅山,在府西北四十里,深郁多杉木、修竹。其并峙者曰镜山,以石色如镜也。山之北曰豹岭,多乔松。又有双峰,两峰壁立。○寨基山,在府西北五十里,有三峰叠秀,其并峙者曰宝灵山。又独秀山,在府西北六十里,脉自潜山而来,相去百里,而挺然杰出,为群山长。其相接者曰桑山,中多岩洞,石如层楼,可藏千人。又柘涧山,在府东五十里,面江阻湖,盘旋数里,势若奔腾。

    峡石岭府西四十里。高数里,有深林环涧,《一统志》以为即挂车岭也。今详见桐城县夹石山。又长安岭,在县西三十里,岭甚长,路达潜山县。明崇祯十年,官军败贼于此。其相近者曰龙见岭,岭甚盘固。又府西北七十里曰醉石岭,亦道出潜山。

    ○大江在城外。自小孤汇浔阳、彭蠡而来,入宿松界,经望江,下至府城西,绕城南,而东北出池口,带桐城界,又东北入无为州界。其上二百十里,束以海门;其下二百十里,界以郎矶,扼束吴楚,为东南形胜。《江防考》:长江自小孤山而东,至池口镇,府境信地长三百五十里,俱有官军戍守。又大胜矶,在府西二十里,滨江。明时,抚臣史可法败贼于此。

    皖水在府西。源出潜山,合于潜水,又南至府西石牌市,东至皖口入江,流长三百四十里。《宋志》:元丰五年,淮南监司言:舒州近城有大泽,出潜山,经北门外。比者暴水漂居民,知州杨希元筑捍水堤千一百五十丈,泄水斗门二,遂免淫潦入城之患,赐诏奖谕。《志》云:府西七十里有?河,流合?水。又西五里曰青河,又西五里为流珠河,皆合?水,达于?河。皖水合?,亦兼?水之名也。

    长风港府东北四十里。其上流为莲湖,湖汇大龙山?涧水及江水支流而成,一名段塘,中多莲,引流为长风港,达桐城县之枞阳河,入大江。今府东四十里曰长风镇。又有长风沙,在府东五十里,亦曰长风夹,滨大江,有巡司戍守。风,亦作枫。《志》云:长枫夹路达池州府,自此渡江,亦谓之长枫渡。○张葭港,在府西北五里。其上流曰积石河,在府西北三十里,俗名马嘴石河。又东南流十里,汇为石门湖,湖滨有凤凰山,又有甑山,东南达张葭港入江。又有大龙水,出大龙山西流,汇石门、张葭之水入江。

    黄马河府北九十里。自?水分流。又府北八十里有高河,流合于黄马河。又有井田河,在府西北六十里,与黄马诸川俱达于桐城之练潭,合枞阳河入江。○冶塘湖,在府西三十里,湖口有石库渡,其下流达皖口入江。又府西百里曰麻塘湖,繇石牌市达?水,下流亦注于江。《志》云:城西有清水塘,有闸,引流入江。元末余阙殉难于此,因名尽忠池。

    ○皖口镇府西十五里,皖水入江之口也。吴嘉禾六年,使诸葛恪屯于庐江皖口。陈永定三年,遣将徐度将兵城南皖口,既又遣临川王?,于南皖口筑城,使东徐州刺史钱道戢守之,盖备王琳也。宋开宝八年,曹彬围升州,遣将刘遇败南唐援兵于皖口,即此。今亦为山口镇。又宜城镇,在城东枞阳门外。

    石潭镇县东八十里。高齐皇建二年置,为齐、梁二国界,置兵防御。陈大建五年废。唐武德五年复置,八年废。○石亭,在府东北。三国魏太和二年,扬州牧曹休侵皖,吴将陆逊等与休战于石亭,休败走,追至夹石,斩获甚众,是也。

    石牌市在府西九十里。地通四邑,商旅辐聚,亦曰石牌口。宋开宝七年,樊若水请用浮梁济采石,先试舟于石牌口,及伐唐,移置采石,不差尺寸,是也。又高河市,在州西六十里。

    张店府北二十里。桐城、潜山分界处也,为北山之孔道。又源潭店,在府北五十里,道出桐城。○观音港,在府西北七十里,旧有巡司,今革。又羊须店,在府西百二十里,路出望江县。又同安驿,在府西门外。桐城县府东北百五十里。东北至庐州府庐江县九十里,东南至池州府百八十里。春秋时楚附庸桐国也。汉为枞阳县地,属庐江郡。后汉省。梁置枞阳郡,治枞阳县。隋初郡废。开皇十八年,改县曰同安,属熙州。唐至德初,改曰桐城。今县无城,编户六十五里。○枞阳城县东南百二十里,临江。汉县治此。《汉纪》:元封五年,南巡狩,自寻阳浮江,射蛟江中,获之,舳舻千里,薄枞阳而出,作盛唐枞阳之歌。后汉县废。萧梁始复置。太清末,萧范以合肥之军顿濡须以待上流援军。久之,进退失据,乃溯流而上,军于枞阳,寻诣江州。大宝二年,侯景挟太子大器,西攻巴陵,败还建康,道经濡须,景为荀朗所败,前后相失,太子船入枞阳浦,从者劝太子因此入北,太子不可。陈永定十年,庐江蛮田伯兴寇枞阳,合州刺史鲁广达讨平之。唐武德七年,辅公┙叛,赵郡王孝恭讨之,破公┙别将于枞阳。元至正十九年,陈友谅之党赵普胜据安庆,结寨枞阳,明太祖命廖永忠攻拔之,是也。《城邑考》:宋末,桐城县移治枞阳镇,后又徙池之李阳河。元始还旧治。今仍为枞阳镇。明初置税课局于此,正德中革。《志》云:镇西去郡城九十里,有射蛟台,即汉武射蛟处。

    阴安城县东南八十里。本汉魏郡属县,刘宋时侨置于此,属晋熙郡。齐、梁因之。隋初,废入枞阳县。又重城,在县南六十五里,其城三重,南北川泽,左右陂湖,盖古戍守之地。亦谓之巢城。又有同安故城,亦在县南。刘?句曰:隋时因以名县。○山焦城,在县东南。《志》云:唐开元中,尝移县治此,地多猛虎毒蛇。元和中,县令韩震焚?草木,其害遂除。又鲁镇城,在县南七十里,相传吴鲁肃尝屯此。又县东南有吕蒙城,相传吕蒙所筑。

    ○浮山县东九十里。亦名浮渡山。有三百五十岩、七十二峰。岩之最著者三十有六,皆可居可游,其中泉石参差,种种奇胜,西南有独峰,直上千仞,大江环绕,望之若浮。山半又有大通岩,迥出诸岩之上,悬崖飞瀑,凡数百仞。《寰宇记》谓之符渡山。符与浮,音同也。其相接者曰青山,上有岩洞,草木秋冬亦青。明初,徐达击赵普胜之浮山寨,败其兵于青山,是也。又东三十里曰[C048]山,山滨江,一名莲花峰。又东十里为白云岩,其岩东西相峙,洞壑与浮山竞胜。洪涛山县东北四十里。山高广,每大雨,则水下沛如涛。其相近者曰?岭。又拔茅山,在县东北九十里,一名城山,以峰岩如城也。又名椒岭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十里有鲁?共山,相传鲁肃曾居此。明崇祯十四年,流贼犯境,据鲁?共山焚掠,久之始去。○磨旗山,在县南百二十里,相传关羽曾于此驻兵,有镇,有隘口。又梅林山,在县南百十里,山多梅,亦曰梅岭。县南八十里又有横山,以横当驿路之左而名。

    北硖山县北六十里,有两崖相夹如关。又西硖山,在县北四十七里,旧置军垒,亦曰南硖戍,即夹石山也。《通释》:淮南有两夹石,在寿州淮水上者曰北硖石,在桐城者曰南硖石。薛氏谓淮西山泽无水隔者,有六安、舒城走南硖之路,南硖所以蔽皖也。汉建安十九年,孙权攻皖,张辽自合肥驰救,至硖石,闻城已破,筑垒硖石南而还,谓之南硖戍。吴黄武六年,曹休攻皖,陆逊、朱桓等拒之。桓曰:休非智勇名将,战必败,败必走,走当繇硖石、挂车,此两道皆险隘,若以万兵柴路,则彼众可尽,而休可禽,禽休则可乘胜长驱,进取寿春,以规许洛,此万世一时也。逊不可。及战于石亭,休果败,追至硖石,斩获无算。会贾逵援休,吴兵断硖石者退走,逵据硖石,以兵粮给休,休军乃振。今山为控扼要口,北距庐、凤,南指江、黄,此为通道。○龙眠山,在县西北五十里,与庐州府舒城县接界,岩壑甚胜。《纪胜》云:山与舒城、六安、太湖、怀宁诸县接界。似误。今详见舒城县。挂车岭县西四十里。即朱桓所谓“硖石、挂车,两道皆险隘”者也。《志》云:上有挂车石,汉都长安,江淮往来,此为要路。《九域志》桐城县有挂车镇,以挂车岭而名。

    ○大江县东南百三十里。上自怀宁县之长风夹,下至无为州界之六百丈墩,凡百二十里,皆属县境。《史记》:秦始皇三十七年,自云梦浮江渚,至丹阳。《括地志》:江渚在同安县东,或曰即枞阳也。枞阳河县东南百二十里。其源自怀宁县界之莲湖,引流入界,经县南百三十里为石塘湖,又东流绕枞阳故县,曰枞阳河。府西北境诸川及县东北诸川,皆汇流入焉,达于大江。汉武薄枞阳而出,陈友谅自枞阳寇池州、太平,是也。《志》云:枞阳东十余里接三江口,有铁坂洲、罗塘洲、木鹅洲,皆在江滨。相传周世宗与南唐割江为界,以木鹅浮江中,随其所之,以定南北,鹅沿洲东下,故以木鹅为名。又有老洲,在县东百里,西南去枞阳六十里,六百丈巡司置于此。○长河,在县东南百三十里。其源为双河,一出鲁?共山,曰东河,一出洪涛山,曰西河,流经城东三十里,为孔城河。又有白兔河,出县东南六十里独山湖,亦流合焉,汇流为长河,达枞阳入江。

    源子港县东三十里,下流入江。《志》云:县东百有二十里,有破?罡、竹子、白荡诸湖,其白荡湖亦曰民池湖。又有[C048]山湖,在县东南百二十里,[C048]山之水注焉,皆回环相接,达源子港入江。○桐溪,在县城东,源出龙眠诸山,绕城而南,引流入城,曰桐渠,复南出溉民田,下流入枞阳河。

    团亭湖县南六十里。《括地志》:湖水发源南硖石山,与白石湖相连,湖中有两小山亭,亭高峻,白石皎然,故有团亭白石之号。昔时枞阳湖水绕团亭湖,与江水合而东流,今陵谷变迁,非复旧流也。○练潭,在县西南七十里,郡北高河、黄马河诸水,俱汇流于此,引而东南,曰古湖,又东南达于枞阳。《志》云:古湖在县南百里。

    ○北硖关县北四十里,以北硖山而名。道出舒城,有巡司戍守,亦为北硖镇。

    浮山寨在县东浮山下。明初,徐达攻安庆,自无为州登陆,夜至浮山寨,击败敌兵,又败贼于沙河,进克潜山。沙河,今见潜山县。○西阳戍,或云在县东北。魏太和初,贾逵自豫州进兵取西阳,向东关,盖道出县境云。

    孔城镇在县东三十里,以近孔城河而名。县东南八十里又有汤镇。《志》云:县东百八十里有源子港巡司,地名汤沟。又有马踏石巡司,在县东南三十里,地名枞阳下镇。又练潭镇,在县南六十里,以近练潭而名。

    吕亭县北十五里。相传吕蒙尝驻师于此。宋元嘉二十五年,以豫部蛮民立吕亭左县,属晋熙郡,县寻省,即此地也。今为吕亭驿。《志》云:初为北峡驿,洪武十五年改置。又陶冲驿,在县西南四十里,地名三安。《志》云:驿旧置于沙口陂,洪武十五年改置,道出潜山县。

    潜山县府西北百四十里。又西北至六安州霍山县三百六十里,西至太湖县百里,东至桐城县百三十里。本怀宁县之清朝、玉照二乡,宋置四寨。元至元中,立野人原寨。至治三年,始置潜山县。县无城,今编户六十里。

    ○?山县西北二十里。绵亘深远,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,即霍山矣。旧《志》:潜山与皖公、天柱三峰鼎峙,层峦叠嶂,为长淮之捍蔽,说者皆以?、皖、天柱为三山,其实非也。盖以形言之,则曰?山,谓远近山势皆?伏也;以地言之,则曰皖山,谓皖伯所封之国也,或谓之皖公山,亦曰皖伯台;以峰言之,则曰天柱,其峰突出众山之上,峭拔如柱也。名虽有三,实一山耳。或又谓山南为皖,山北为潜,雪山盘其东,霍山屏其西。皆即一山而强为之说耳。《图经》:?山高七千有二十丈,广二百五十里,周五百里,道家以为第十四洞天,有峰二十二、岭八、崖五、岩十二、原四、洞十、台四、池三,其瑰奇秀丽,不可殚纪。《汉·郊祀志》:武帝登礼?之天柱山。又《尔雅》:霍即天柱山,?水所经。山或以邑名,或以水名,《志》亦谓之?岳也。详见前六安州霍山县。

    天堂山县西北百四十里。四壁高峻,中敞如堂,平广可容万骑,昔尝屯兵于此。中有温泉及龙湫,又有黄沙、碎石、清风、飞旗诸岭及双乳峰、主簿原,旁为连山,曰罗源、后霍、公盖、金龟、鲤鱼及东山、后山、嬴山诸山,左右环合,称为绝险。旧有天堂寨,多事时,往往为跳梁者所据。今有天堂山巡司,在县西北百里。○牛眠山,在县北七十里,以形似名。近有牛眠寨,为据险处。《志》云:山麓有金镜潭,甚深。又北三里曰水吼岭,控天堂之胜。又昆仑山,在县东北六十里,上有泉,近置昆仑寨于此。其相近者曰龙隐山,亦名白涯山,近有白涯寨。

    驾雾山县南三十里。峰峦高峻,驾云雾之上。三国时魏人尝屯兵于此。又白云山,在县南八十里,绝险壁立,上有平坡,悬桥以升,可容万人。近时有白云寨,结于此下。有岭曰惟岭,溪曰浒溪。其相近者又有无愁山。○闵山,在县西八十里,有果老岭,产茶甚佳。山最深处曰蟠山,以蟠曲名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六十里有寨石岭,与六安州接界,西南八十里有分流岭,与太湖县接界。

    ○皖水县西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出天堂山之龙潭,经乌石陂,至县东二里之崩河,合于?水。其?水亦出天堂附近之罗源山,流为开源涧,亦曰埭口,经水吼岭、吴塘堰,至县治西,转北而东,合于皖水,达府西石牌口,下流入江。《志》云:皖水一名后河,?水一名前河,经县治西分二流,支河出县南,亦曰黑河,正河绕出县北,俱达于后河。

    沙河县东六十里。出昆仑山,南流合府北黄马河诸水,汇于练潭。元至正十九年,明师破伪汉兵于青山,进向潜山,伪汉将郭泰,引兵涉沙河逆战,明师破斩之,进克潜山,是也。黄泥港县西北二十里。太湖县境之水,汇流于此,合于?水。又青河,在县西十里,亦出?山,合溪涧水,达于?水,曰青河口。

    南湖在县治南。一名灵湖,亦曰南园。三面倚城,多古木,渟泓涵浸,宜于植莲。又有雪湖,在县治西。

    吴塘陂县西二十里,?水所注也。亦曰吴陂堰。《魏志》:扬州刺史刘馥开吴陂,以溉稻田。建安十九年,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,屯皖,大开稻田,吴吕蒙与争处也。或曰塘即朱光所开。一云吕蒙凿石通水,灌稻田三百顷,亦即此陂也。《通释》:陂在怀宁县西二十里。

    ○驾雾关在县南驾雾山下。又县东四十里有龙井关,地名西堡,悬为瀑布,最为奇胜。○大关,在县西四十里,地名笼口。又西十里有小关,地名茅岭。

    野人原寨县西北十五里。宋景炎二年,刘源等于此起义兵兴复,克黄州及寿昌军。元置寨。《志》云:县有旧寨二,野人原及天堂寨也。其新寨五十有八,俱绕潜山之麓。其著者为西关、皖涧诸寨,在潜山前;又大河山、小河山、张家、飞旗、从龙、张山、双峰、红岩、太平、堆金、伏龙、安龙、桃园、玄圃诸寨,在潜山后;排牙、梅家、胡卢、马园、石泉、白马诸寨,在?山西南;昆仑、马鞍、英窠、独山诸寨,在?山东;外又有埭口、青水诸寨,皆在县界。有事时,豪民多结聚于此。沙湾店县东十里,道出桐城。又县西三十里曰桃花店,道出太湖县。西南二十里曰八字店,道出望江县。○拨蒿坂,在县西二十里。又车辋坂,在县南三十里,有青山渡。县东北百里又有黄石坂,与英窠山寨相近。又青口驿,在县东北五里,亦出桐城之道也。

    太湖县府西北二百二十里,西北至六安州英山县二百十里,西至湖广蕲州百二十里,西南至宿松县八十里。汉皖县地。刘宋元嘉二十五年,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左县,属晋熙郡,以地有太湖也。开皇初,改县曰晋熙,属熙州。十八年,复曰太湖县。唐属舒州。绍兴中,省入怀宁县,寻复置。今县无城,编户六十八里。

    ○青城废县县东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曹魏将曹仁所筑,唐武德中置县于此,寻废。又东陈废县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:萧齐所置,陈大建五年废。○荆阳废县,在县东四十五里。唐武德中,置荆阳县,旋废。又大湖故城,在县东北二里。《志》云:刘宋时置县于此。○司空山县西北六十里。高耸云表,上平坦可数亩,谓之司空原。旧有寨垒,又有洗马池,虽旱不涸,半山复有清泓,旁有雷洞,甚深邃,旁又有小鸦岭。《志》云:山高七里,周四十里,又西北五里曰雷公岩,削壁万仞,称为奇胜。四面山县东北十里。山方而锐,四面如一。又三峰山,在县东北九十里,有三峰并峙。○嵯峨山,在县北二十里,又北二十里曰天头山。俱以高险名也。又北八里曰独阜山,亭亭秀峙,迥出群峰中,因名。○大尖山,在县北九十里,山崇隆而耸峙,群山皆出其下。又北九十里有珠子山,孤峭干云,有关与英、六为限。

    新寨山在县西南十里,壁立险阻。又有龙门山,在县西南十三里,两山对峙,状如龙门。又县南三十里曰香茗山,上有?朱砂。○九重山,在县西三十里,以盘回绵亘而名。又夹罗山,在县西二十里,以夹罗溪而名,其土沃。○隘口岭,在县西北二百里,接英山县界。又县北六十里有青枫岭,接潜山县界。

    ○罗溪河县西北二十里。出司空山,流经县西一里,汇于马路河,经县治而东,流六十里至潜山县界之黄泥港,又东南会于潜水。《志》云:县境群川自西北出者,大率汇于马路河,归于黄泥河,合潜水而入大江云。○南阳河,在县西南六十里,源出湖广蕲州之沙河。又有白沙河,在县西南百六十里,流合南阳河,东汇于马路河。后部河县西北百二十里。其上流为银河,源出潜之天堂山,入县境,经横崖而入后部河。又有羊角河,源出英山,入县界,流八十里而汇于后部河,并流而东南,凡六十里,合龙湾河,亦东达于马路河。《志》云:羊角河在县西北二百里,银河在县西北百六十里,龙湾河在县西北六十里。

    双河县东南五里。源出四面山,萦回曲折,流合罗溪诸河,而达于黄泥港。又铜冲河,在县东十五里,中有铜矿,其下流合于双河。○思常河,在县南三十里,与宿松县分界。又有棠梨河,在县西十里,源出龙门山,东南合于思常河,入潜山县,亦汇于黄泥港。太湖在县西南。县西诸山溪之水,钟而为湖,东南流经望江县,入于大江。今为平陆。《志》云:县有大湖、小湖、陆钟、仰天、黄里诸湖,故有五湖之名。今县东四十里有小池,置驿于此,或即小湖也。余皆湮没不可考。○翟公堤,旧《志》云:在县西南。元末,县尹翟居仁所筑,民至今赖其利。

    ○张安抚寨在司空山上。宋亡,有安抚张德兴者,立寨于此,以图恢复,与元人相持十余年,为元将昂吉儿所袭,兵败,死之。寨有五门,曰太平、曰欢喜、曰朱砂、曰前部、曰后部,今故址犹存。○桃花寨,在县西八十里,与蕲州接界。

    白沙镇县西百二十里,有白沙巡司。又县北百二十里有后部巡司。又小池巡司,在县东四十里。明初置,寻革。今池口驿设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九十里,旧有南阳巡司,今亦废。

    载阳桥在县西三里。造舟为梁,南通望江,西通宿松、黄梅。《志》云:县西一里马路渡,向为津济要口,近迁渡于此。

    宿松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。东南至江西彭泽县二百五十里,西至湖广黄梅县九十里,东北至太湖县八十里。汉皖县地。晋末,侨置松兹县,属庐江郡。梁置高塘郡。陈大建二年,吴明彻等伐齐,高塘郡来降,是也。隋开皇初郡废,改县曰高塘。十八年又改为宿松县,属熙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严州于此。八年,州废,县属舒州。宋因之。绍兴中,省入望江县,寻复置。县无城,今编户十六里。

    ○松兹废县县北五十里。晋以后,侨县治此。今其地曰仙田,有嘉禾无种自生。《志》云: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旧县埠,其河亦曰旧河。

    ○得胜山县南四十里。元末,余阙守安庆,尝败贼于此。其相近者曰大炉山,上有铁冶。又跨池山,在县南六十里,多事时,每为兵燹之冲。○烽山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山高敞,可以瞻望。高齐时,淮南与陈人分江为界,尝置烽火于此,因名。

    马头山县东八十里,峰岫纡回,岩嶂屈曲,以形似名。晋咸和三年,谯国内史桓宣以祖约作乱,帅众屯此。约自寿春遣祖涣等袭湓口,攻皖,因攻宣。毛宝驰救,击却之。○陈汉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,相传昔有陈汉者结寨于此。其地险固,豪民往往据为屯聚之所。又严恭山,在县北三十里。山突起五十余丈,环亘十余里,唐严州以此山名。其相近者曰龙门山,又北十里曰石门山。

    小孤山县东南百二十里,与江西彭泽县接界。旧时峙江北岸,与南岸群山对峙,为控扼处。元天历中,立铁柱于山上,长三丈有奇,曰海门第一关,江流经此,湍急如沸。至正中,余阙守安庆,倚小孤为捍蔽,小孤败,安庆遂不支。既而明师西讨,至小孤,其守将丁普郎迎降。未几,明帅复繇陆道而进,自宿松抵小孤。成化二十年,江水忽分流于山北,流日益广,自是屹立中流,大江澎湃,环于四面。山有石级百十有一,纡回而上,岩林泉石,颇饶胜致。其南下曰彭浪矶,矶躅为马当山;北下为蛾眉洲,与小孤相映带。正德十四年,宸濠以南昌叛,遣将犯小孤,沿江焚掠,进寇望江,抵安庆。说者谓小孤、安庆如唇齿相维,为金陵西面之险云。今详见江西彭泽县。小隘岭县西南八十里,与湖广黄梅县分界。《志》云:县西百三十里有寨子镇,即黄梅境内矣。又窑岭,在县西二里,以地多陶冶而名。○凿山洞,在县东十五里,洞可容千人,为古仙栖隐处。

    ○大江在县南百二十里。《江防考》:小孤山为江面险要,大江经此,分流东下,入望江县境。有小孤巡司,与安庆、九江官兵以时巡哨。小孤之上二十里曰杨家洲,下十五里为毛湖洲,稍东为沙湾角,俱盗贼出没处也。

    龙南莲若湖县南三十里。中有浮洲,涌若螺黛。又东南三十里为白荆湖,其相接者曰湾池,上有山。又有污池市及污池渡,中分三十六段。又有棠梨湖、小黄湖,俱相连接达于县东八十五里之张当池,趣望江县之泊湖,至雷港入江。○大、小豆溪,在县东三十里。又县东六十里曰大、小伯涝河,合流于张富池,接杨湾口,达于泊湖。

    摄湖县西南四十里。又西南十里曰麻湖,其相接者曰牌湖、周泊湖。又西南八十里曰?湖,周回甚阔,中产?鱼。又西南注于江。《志》云:县北六十里有三溪河,其水出蕲黄境内,有三泒,流入县境,汇于隘口,南入大江。○浮湖,在县东南六十里。又东南十里曰黄湖。又县东南百里曰茅湖,皆相通注,汇于望江县之泊湖。

    桑落洲县南百三十里。《寰宇记》云:洲在县西南百九十里,与浔阳分中流为界。江水自鄂陵泒而为九,于此合流,谓之九江口,即刘毅为卢循所败处。又东为武林洲,即桑落洲之尾也。今详见江西德化县。○孟洲,在县南四十里,洲连龙湖。又有黄洲,连竹墩渡,其相近者曰黄陂洲。又南四十里曰杨柳洲。《志》云:县东四十里有望子洲,其相连者曰大泊湾。

    ○泾江口镇在县西南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小孤巡司而西六十里,有泾江口巡司。又西六十里为归林镇,有归林滩巡司,俱濒江戍守处。○枫香店,在县北四十里,亦曰枫香坂,向有枫香驿。明崇祯十年,流寇犯境,官军御贼于此,败绩。

    屏风寨在县西三十里西源山中。其山自麓至顶,有九井相贯,层岩峭壁,险固可恃。《志》云:县有寨十,在县北者曰九层、田氏、伞架、土峰、城河凡六寨,在县东者有北林、石氏二寨,县西北又有白牙、东林二寨,与屏风为十寨云。望江县府西南百十里。东至池州府东流县百二十里,南至江西彭泽县百里。汉皖县地。晋置大雷戍。东晋义熙中,置新治县,属晋熙郡。陈置大雷郡治此。隋废郡,改县曰义乡,属熙州。开皇十八年,改曰望江县。唐武德五年,置高州,寻改为智州。七年州废,县属严州。八年属舒州。宋末,尝迁治于东流县之香山镇。元还旧治。今无城,编户二十四里。

    ○大茗山县西北六十里。其旁出者曰小茗山,两山东西相向。大茗之巅,有巨石耸峙,顶平如砥。小茗之上有莲花峰,峻削而秀丽。又南十里为凤栖、鹧鸪、石灰、悬项诸山,互相映带。○嵯峨山,在县西七十里,东去大茗山十里,一名箬山,西北接太湖县界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连塘城,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也。磨?山县北三十里。泉石颇胜。又北二十里曰宝珠山。山近漳湖,滨湖诸山皆伏,山独圆秀而杰出,因名。○周何山,在县东一里。《志》云:周瑜及何无忌皆曾驻军于此,因名。○大江县南十五里,南接蛾眉洲,东北流入怀宁县界,西去县城亦三十里。《江防考》:大江上自宿松县毛湖洲,下接怀宁县皖口镇,凡百五十余里。《宋志》:自浔阳柴桑沿流三百里至望江,是也。

    泊湖县西四十里。自宿松县界龙南诸湖及县西境之水,俱汇于此。经县南五里,曰杨溪河,其水束泊湖之口,亦曰潵水口,又导流为诸溪港,绕县而东下,达县东三十里之雷港入江。今徙从县南十五里之华阳镇,注于江。又鲚湖,在泊湖西五里,亦自泊湖分流,达于杨溪。

    漳湖县东北六十里。其上流为武昌湖,在县东北三十里,受茗山、凤溪诸溪涧及县北群川之水,汇而为湖,广十里,袤三十里。又东北十里为青草湖,相接者曰白土湖,会上流诸水,其涨弥天,又东北汇于漳湖,导流为埭沟河,达府西皖口入江。其支流达县东北七十里之路灌口,亦入于江。○慈湖,旧在县北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县北二十里有石子港,源出县西二十里之雪凉泉,汇慈湖、孝感诸水入于武昌湖。明初,安庆为陈友谅所袭陷,明师复克之,命徐达等追友谅至慈湖,焚其舟,是也。孝感山,在今县北十五里,其水亦注于慈湖。又县西北有大小豆溪,自宿松分流,达慈湖入江。

    悬步河在城南。其西南六里有白涧,流径城南二里,会于龙潭,合上流诸水,汇为悬步河,又东南合于杨溪河,入江。又后溪河,在县北十里,其水分青草、白土诸湖之水,会诸溪流,合于悬步河。

    马头河县北五十里。亦受大茗诸山之水。县西北四十里鸦滩之水,亦流汇焉,下流入武昌湖。又芦薪河,在县西北三十里,源出鹧鸪诸山,亦流入武昌湖。○埭沟河,在县北六十里,受漳湖诸流,连怀宁县境之沙滩,又东经石库渡,至皖口入江。

    雷池县东三十里。源出宿松县界,东流二百余里,经县东南,积而为池,又东十五里入江。三国时,有雷池监,孟宗尝为雷池渔官,是也。其入江处,亦曰雷港,亦曰雷江口,亦曰大雷江。晋咸和二年,苏峻以历阳叛,温峤欲自江州入卫,庚亮报峤书曰:吾忧西陲,过于历阳,足下无过雷池一步。义熙六年,刘裕讨卢循,军于雷池,进军大雷,分兵屯于雷江西岸,先备火具,循自湓口来战,不胜,回泊西岸,岸上军发火焚之,循败走。宋孝建初,江州刺史臧质叛,使其党鲁弘下戍大雷。泰始初,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,遣将军俞伯奇断大雷,禁绝商旅,又以甲士五千人出顿大雷,于两岸筑垒。明年,子勋将刘胡等军败,悉发南陵诸军,烧大雷诸城而还。梁承圣初,王僧辨等讨侯景,自寻阳东下,军于大雷。陈永定二年,以王琳军寻阳,遣军拒之于大雷,既而琳引军来攻,不克。今县城本名大雷戍,盖以雷江为名。明正德七里,流贼刘六等自黄州趣京口,道雷港,寻又自通州经雷港,趣九江,未几,复繇雷港犯金陵。盖雷港为滨江要防也。旧置雷港镇,有巡司戍守,兼置雷港驿。天启中,雷港为浮沙所塞,于是巡司废,驿移于华阳镇。

    ○杨湾镇县南三十里。有杨湾口巡司,今移司于东十里之急水镇。《志》云:南阳外有方公堤,达急水镇。明天启中,县令方懋德筑。○华阳镇,在县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镇滨江,与宿松界沙湾角、毛湖洲一带,形援相接,向为奸盗渊薮,有官军巡戍。又新沟镇,在县西。县北又有埭沟镇。西圩县东北六十里。周三十余里,堤长三千九百七十余丈,阔十丈,高二丈,圩中田三万七千余亩。《志》云:孙吴时屯皖口,得谷数万余,即此圩也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安庆卫在府城内,洪武初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