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一 山东二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三十一 山东二 (第1/3页)

    ◇济南府东至青州府三百二十里,南至兖州府三百三十四里,西南至兖州府济宁州三百六十六里,西至东昌府三百里,北至直隶景州四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八百五十里,至京师九百里。

    《禹贡》青州之域。春秋、战国并属齐。秦属齐郡。汉初属齐国吕后初,割齐之济南为吕国,文帝初复故,文帝分置济南国,景帝改为济南郡。后汉仍曰济南国。晋复为郡。刘宋兼置冀州。后魏改为齐州,兼置济南郡,后齐、后周皆因之。隋初,郡废州存,炀帝又改齐州为齐郡。唐复为齐州。天宝初年,曰临淄郡。三载,改曰济南郡。乾元初年,复曰齐州。宋因之亦曰济南郡兴德军节度。政和六年,升为济南府。金仍旧。元曰济南路。明初,复改为府,领州四,县二十六。今亦曰济南府。府南阻泰山,北襟勃海,擅鱼盐之利,界午道之中,诚肘腋重地也。春秋时,诸侯争齐,多在历下。自战国以迄秦楚之际,历下多事,则齐境必危。秦兵次历下,而王建为亡虏。田广罢历下战守备,而韩信得以收齐,其大较也。后汉初,耿?攻张步,败其军于历下。光武谓?曰: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,将军攻祝阿而发迹祝阿,见禹城县,此皆齐之西界,功足相方,盖其地水陆四通,为三齐都要也。刘宋孝建三年,议移青、冀二州并镇历城,言者多不同,垣护之曰:青州北有河济时青州镇东阳,又多陂泽,非敌所向,每来寇掠,必繇历城。历城北又近河,归顺者易,近息民患,远申主威,此安边上计也。议遂定。泰始三年,后魏慕容白曜攻历城,未下,青州刺史沈文秀伪以东阳请降,魏司马郦范曰:东阳未可轻也,不若先取历城,克般阳即淄川县,下梁邹,平乐陵宋侨置乐陵郡于故千乘地,在今寿光县界,然后按兵徐进,不患其不服也。白曜从之,而青、冀皆为所陷。范氏祖禹曰:齐州当四达之衢,南不得齐州,则无以问河、济;北不得齐州,则不敢窥淮、泗;西不得齐州,则无从得志于临淄;东不得齐州,则无以争衡于阿鄄。是故山东有难,齐州尝为战守之冲。

    历城县附郭。齐历下邑,汉置历城县,属济南国,后属济南郡。晋永嘉后,自东平陵移郡治此,后因之。今编户四十二里。○历下城在府城西,或以为即春秋时齐之鞍邑。成二年,齐、晋战于鞍,是也。其后谓之历下。齐王建四十年,秦灭魏,兵次于历下。汉三年,郦食其说齐王广,罢历下战守备,韩信度平原,袭破齐历下军,因入临淄。后汉建武五年,张步闻汉军将至,使其党费邑军历下,既而为耿?所败。《三齐记》:历下城南对历山,城在山下,因名。俗亦呼为子城,其后通谓之历城。刘宋泰始四年,冀州刺史崔道固守历城,魏将慕容白曜围城经年,拔其东郭,道固乃降。《城邑考》:府城,唐宋以来旧址也。洪武四年,?以砖石,环城为池,有四门:东曰济川,西曰泺源,南曰舜田,亦名历山,北曰会波。成化以后,屡经修葺,今城周十二里有奇。

    东平陵城府东七十五里,春秋时谭国地。庄十年,齐师灭谭,谭子奔莒。汉置东平陵县,以右扶风有平陵,故此加东也。济南郡治焉。后汉灵帝时,济南贼起,攻东平陵。晋时,移郡治历城县,以东平陵属之。后赵石虎建武八年,济南平陵城北石虎一,夜中自移于城东,虎以为己瑞也。刘宋曰平陵县,后魏因之,高齐废。唐武德二年,复置,并置谭州治焉。贞观初,州废,县属齐州。十七年,齐州都督齐王?据州叛,土人李君求等据县不从,因改曰全节。元和十年,并入历城县。城址犹存,周二十余里。又故谭城,在府东南七十里。杜预曰:谭城在平陵西南。是也。

    台城府东北三十里,汉置台县,属济南郡。高帝六年,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。后汉仍之,晋省。刘宋侨置东魏郡。魏收《志》:东魏郡治台城,后迁历城。是也。《寰宇记》:后魏孝昌三年,济南郡移治台县。齐天保中,始还历城,台县旋废。章怀太子曰:故城在平陵县北。又鲍城,在府东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齐大夫鲍叔采邑也,叔牙是其后裔。旁有鲍山,俗传为管、鲍分金处。巨里城府东七十里,亦曰巨合。汉武封城阳顷王子发为巨合侯,即此。后汉建武五年,张步将费邑守历下,分遣其弟敢守巨里。耿?进兵,先胁巨里,邑趣救,?分兵守巨里,自引精兵上冈阪,乘高合战,临阵斩邑,城中危惧,遂下巨里。《水经注》:巨里三面有城,西有深坑,坑西即耿?营。《郡国志》:历城有巨里聚,今为龙山镇。旧有递运所,今革。龙山马驿置于此。

    ○历山府南五里。俗讹为舜所耕处。或以为即靡笄山,靡与历相近也。《春秋》:成二年,鞍之战,晋师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。一名大佛头山,山南有危石矗立也,亦名千佛山。又有庙山,在府东十里,以上有舜庙而名。

    华不注山府东北十五里。虎牙桀立,孤峰特起。《左传》:成二年,齐、晋战于鞍。齐师败绩,晋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山。下有华泉,即逢丑父使齐顷公如华泉取饮处也,今涸。司马贞曰:华不注山,一名靡笄山。又伏琛云:不读音跗,与《诗》鄂不кк之不同,谓花蒂也,言此山孤秀,如花跗之著于水云。今亦名金舆山。

    石固寨山府南五十里。下有渴马崖,南有瓢峰,凤凰山,西有丁公岭,东有虎山。山居其中,颇为险固,昔人置寨于此,因名。今山上有修真观。又龙洞山,在府东南三十里,山如重甑,上有东西二龙洞:东洞出万仞绝壁上,中有泉,昔人尝避兵于此。其峰岩甚奇胜。一名禹登山。○函山,在府南二十里,即泰山北麓也。一名卧佛山。又В山,在府北十里,童无树木,有双峰耸出立如В,因名。

    黄山府西南六十里。山周如城,岱阴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,汇为池,周数亩,不溢而伏流,至城西,出为趵突泉。○三平山,在府南五十里,高峻,有三峰壁立,至巅则平如掌。

    ○大清河府西北四十里,自齐河县流入界,经府北,有听水自南来入焉。亦曰响河。又东北过华不注山阴,又东径下泺堰,即泺水,旧合大清河处也。又北入临邑县界。○小清河在府城北,即泺水也。《春秋》:桓十八年,公会齐侯于泺。即此。《地志》云:济之南源也,源发趵突泉,俗名娥姜水,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也。经城北而东,大明湖自城北水门流合焉。又东北经华不注山阳,合华泉。又东北入大清河,旧谓之泺口。宋南渡后,泺水分流入章丘县界,为小清河。明朝永乐以后,渐至堙塞,成化九年,尝浚治之。自历城以东,直至乐安,而小清河复治。嘉靖十二年,小清河复塞,历城西北百里间,积潦盘回,道多梗塞,乃复浚博兴以西,达于历下,几三百里,小清河复治。久之,故道复淤。今小清河仍自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。《志》云:府城东北五里有广惠闸,在小清河上。天顺中,抚臣年富所建。先是,湖水泛溢,浸没民田,至是,水有蓄泄,大为民利。余见前大川济水。

    大明湖在府城内西北隅,源出历下诸泉,汇而为湖,周十余里,繇北水门出,流注小清河,一名西湖。按《水经注》:泺水北为大明湖。《一统志》:湖源出舜泉。今泺水绕城北流而东出,不入城。舜泉在城内,止成一井,不流。惟北珍珠、濯缨诸泉,则北流入大明湖耳。又旧时湖流浩衍,望华不注峰,如浸水中,今多为居民填塞,治圃环沼,仅存曲港,可通小舟,而蔬果菱芡、鱼蟹之属,甚为民利。《宋史》:景定二年,李?以济南来降,蒙古攻之,城将陷,?乘舟入大明湖,投水中,水浅不得死,为蒙古所杀。然则湖之浅涸,盖已久矣。

    鹊山湖府北二十里,湖北岸有鹊山,因名。《志》云:泺水自大明湖东北流,经华不注山下,汇为湖。又东北流,入大清河。伪齐刘豫自城北导泺水东行,而鹊山湖涸为平陆。又濯缨湖,在城内倚北,合北珍珠、散水泉、濯缨泉、朱砂泉,汇流为湖,周广数亩,本名灰泉湖,元人改今名。

    巨合水府东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章丘县界之鸡山,东源曰榆科泉,西源曰江水泉,北流各五里许,而合入小清河,故曰巨合水。《水经注》:巨合水北经巨合故城西。是也。今谓之龙山河。

    趵突泉在府城西南,一名爆流,平地涌出,盖济水伏流重发处也。曾巩曰:泰山之北,与齐东南诸谷之水,西北汇于黑水湾,又西北汇于柏崖湾,而至渴马崖,水之来也众。其北折而西,悍疾尤甚,及至崖下,则泊然而止。自崖以北,至历城之西,盖五十里,有泉涌出,高或至数尺,土人名曰趵突,齐人谓尝有弃糠黑水湾者,而见之于此。盖泉自渴马崖潜行地中,至此复出也。其水冬温,泉旁蔬果,经冬长荣,故又谓之温泉。其注而北,则谓之泺水,达于清河以入海。○金线泉,在城西,石?方池,泉乱发其下,东注城濠,澄澈见底,波心南北有金线一道,隐起水面,因名。又珍珠泉,在城中有二:南珍珠近东偏,今塞。北珍珠泉在城东迤北,泉瀑如珍珠,汇流入大明湖。又有舜泉及杜康诸泉,俱在城内。曾巩曰:齐多甘泉,甲于天下,其显名者以十数,而色味皆同。以予验之,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。《一统志》:济南名泉七十二,趵突为上,金线、珍珠次之,余者不能与三泉侔矣。

    孝感泉在城北。相传昔有孝子居此,泉涌其旁,因名。其水溢为小渠,与四望湖合流入城,历诸廨署,西入泺水。《寰宇记》:四望湖在历城县西二百步,其水分流入城,与孝感水合。

    ○堰头镇府东北二十里,亦曰下泺堰,亦曰泺口。即泺水入大清河处,筑堰以分其流,因曰堰头。堰南即小清河也,今仍为交流之所,有巡司戍守。○谭城驿,在府西北二里,洪武初置。又龙山驿,即故巨里城也,亦洪武初置。见前。

    赖亭在府东,近章丘县界。《后汉志》注:菅县有赖亭。《左传》:哀六年,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。十年,晋赵鞅伐齐,毁高唐之郭,及赖而还。即此。

    章丘县府东百十里,东北至邹平县六十里,东南至长山县百里。汉为阳丘县地,属济南郡。后汉省。高齐移高唐县治此。隋开皇十六年,改曰章丘。大业九年,群贼王薄等攻章丘,齐郡丞张须陀击败之。唐初,县属谭州。贞观初,州废,改属齐州。宋因之。景德三年,置清平军。金军废,改属济南府。今城周六里,编户百里。○阳丘城县东南十里。汉县治此,文帝封齐悼惠王子安为侯邑,后汉县省。又乐盘城,在县南二十七里乐盘山下。相传齐孝王为平陵侯时,与阳丘侯饯送处也。又县北七十里有新城,或以为刘宋大明中侨置,属高阳郡。后魏因之。高齐废。

    菅城县西北三十里。汉菅县,属济南国。菅,音奸。景帝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邑。后汉亦为菅县。晋省。《述征记》:历城至菅城二十里,自城以东,水弥漫无际,南则迫山,实为险固。隋开皇十六年,亦尝置菅城县。大业初省入章丘。唐武德初,又置。八年,省入平陵。《通志》:故菅城在章丘临济镇北。《述征记》似误。又营平城亦在县西。汉宣帝封赵充国为营平侯,邑于此。《汉表》:邑在济。是也。或以菅城当之,谬矣。《志》云:菅城今名水寨。

    朝阳城县西北六十里,汉县,属济南郡。高帝封华寄为侯邑。宣帝时,封广陵厉王子舜于此。后汉曰东朝阳,以南阳郡有朝阳,故此加东也。晋因之,改属乐安国。刘宋仍曰朝阳县,属济南郡。后魏因之。齐废,隋开皇六年复置。十六年,改曰临济,又别置朝阳县。大业初,复并入临济。唐初,置邹州。武德八年,州废,县属谭州。贞观初,改属齐州。宋初因之。咸平中,废为临济镇。又有崔氏城,杜预曰:在东朝阳县西北。《左传》:襄二十七年,崔成请老于崔氏。即此。《通志》:崔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○猇城,亦在县西,汉置猇县,属济南郡,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启为侯邑,后汉省。苏林曰:东朝阳有猇亭。是也。猇,音?。

    亭山城县西南六十里,汉东平陵县地。宋元嘉五年,析置卫国县,后魏仍之。隋改曰亭山,属齐州。唐因之,元和十五年废。今其地有亭山,盖隋因以名县。又《通志》:县东北三十里有古宁戚城。○长白山县东三十里,跨邹平、长山、淄川三县界。《抱朴子》:长白乃泰山之副岳,绣江源发于此,高二千九百丈,周六十里,山中云气长白,因名。亦名会仙山,孤秀盘郁,独压众山。《后魏书·辛子馥传》:长白山连接三齐,多有盗贼,子馥受使检覆,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镇戍之所。又诸州豪右在山鼓铸,奸党多依之,得密造兵仗,于是请破罢诸冶。从之。又建明初,齐州刺史萧赞为城民赵洛周等所逐,入长白山。隋大业七年,邹平民王薄等拥众据长白山,攻剽诸郡。九年,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,据长白山。盖自昔为深险处。○黉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一名黉堂岭,达淄川、邹平二县界,相传郑玄著书处。《元史·张荣传》:金末,山东群盗蜂起,荣率乡民据黉堂岭拒守处也。龙盘山县南十八里。山绵亘甚远,西接历城界。县西南二十八里曰东陵山,与龙盘山冈脉相接。《庄子》: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。即此。○危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。汉景帝时,齐孝王与吴楚通谋自杀,葬于此山之巅,俗呼为铁墓。又鸡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,下有双柳泉。《齐记》:卫国县鸡山,巨合水所出也。又女郎山,《志》云:在县北一里,顶有三阳洞,甚深邃。《三齐记》:章亥妾溺死葬此,谓之章丘,县因以名。

    湖山县南五十里。高深可避兵,俗呼为湖塞。又赵山,在县西南六十里。山有四峰对峙,下可通行,俗名四门山。其相近者曰虎山,积石?岩,状若虎踞,山半有拔注泉。又冶山,在县西南六十里,唐时冶铁于此,因名。

    长城岭县南九十里,与莱芜县接界。《志》云:岭间有古长城,昔齐宣王所筑,以御楚寇。西接平阴,东距大海。又分水岭,在县东南三十里,其水自岭上东西分流。又东南四十里曰天仓岭,旁有赵八洞,虚若斗室,外有井泉,昔樵人赵八居此,因名。○黑牛岭,在县南百余里,高峻深远,多产巨木。又县南八十里曰龙堂洞,洞有二:东曰东龙洞,颇高广。西曰西龙洞,深数里,中有盆石泉。

    ○小清河县北三十里。自历城县流入界,会淯河、獭河入邹平县境。今故道淤塞,仍自府东北入大清河,惟县东北三十五里柳塘口以东,为獭河所经之道。

    漯河县东北七里。一名獭河,又名杨绪水。《水经注》所云杨渚沟也。源出长白山之王村谷,西北流,至柳塘口,经小清河故道,流入邹平、长山、新城界,会孝妇河,东流入海。此盖《齐乘》所载之獭河,非古漯河也。

    淯河县东一里,即绣江也。亦出长白山,合百脉泉及东西二麻湾泉,西北流,汇为白云湖,北流入小清河。○瓜漏河,在县西南七里,源出西南百里山峪中,东北至明杜庄之石?、泊然而止。土人名其处为渗水湾,夏秋积雨,群峪之水来汇,溢至城南,会于淯河,既霁,则枯涸如故,故曰漏河。又巨合水,在县西南四十里,俗名双女泉,北合武原水入济。武原水即江水泉也。详见历城县。

    白云湖县西北七里。周六十里,俗名刘郎中泊,流合小清河。湖中多鱼藕、菱芡、蒲苇之利。洪武中,设河泊所于此,寻革。

    百脉泉在县南三十里明水镇。《水经注》: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,源方百步,百泉俱发,因名。西北流,径阳丘县故城中,又西北出城北,径黄巾固,东北注于济。今泉出县南明水镇,径县东关,合于淯河。又分流至济阳城东北,入大清河。曾巩云:历下诸泉,皆岱阴伏流所发,西则趵突为魁,东则百脉为冠。泉之西北曰净明泉,流为东麻湾。又西有泉,流为西麻湾,俱北流,入于清河。○黄巾固在县城北。后汉末,黄巾保聚于此,齐人谓垒堡为固。晋太元十二年,后燕慕容绍为晋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,自历城退屯黄巾固。燕王垂因置徐州于此,使绍镇焉。亦谓之黄巾城。宋白曰:北齐天保七年,移高唐县治黄巾城,隋改为章丘,以县东南有章丘而名。

    邹平县府东北百七十里。东至长山县二十里。汉置邹平县,属济南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。刘宋侨置平原县。后魏、北齐因之隋开皇十八年,复曰邹平,属齐州。唐初置邹州于此,领邹平、长山二县。贞观初,州废,县属淄州。宋因之。元改属济南路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五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邹平故城县西南二十五里,俗名赵台城。《志》云:汉、唐时,县皆治此。今县城,本唐景龙初析高苑地所置济阳县也。元和十五年,复省入高苑。宋景德初,移县治此。县东北有东邹城,汉置县,属千乘郡。后汉省。○平原城,在县东十二里,刘宋侨置平原县,属东平原郡。后魏因之。高齐移于今治。今为平原庄。又济南城,在县北十五里。隋开皇十六年,置济南县,属齐州。大业初,省入长山县。章怀太子曰:济南故城,在长山县西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汉郡治,误也。

    梁邹城县北四十里。汉县,属济南郡,高帝封功臣武虎为侯邑。后汉亦曰梁邹县。晋咸宁初,改属乐安国,曰邹平。宋置梁邹戍。元嘉二十八年,青州民司马顺则自称晋裔,聚众号齐王,乘虚袭梁邹城。青、冀二州刺史萧斌,遣振武将军刘武之等击平之。泰始初,置平原郡,兼置幽州治焉。三年,幽州刺史、平原太守、梁邹戍主刘林宾陷魏,是也。后魏亦为东平原郡治。隋初郡县俱废入长山。今为孙家镇,半属齐东县。

    ○长白山县西南十里,与章丘、长山、淄川三县接界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浒山泺,在县西十五里,下流入小清河。又黉堂岭,在县西南三十三里,与章丘县接界。

    大峪山县西南十五里。高广幽深,中多良田嘉木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曰黄山,上有虎头岩,土色多黄,因名。又县南十三里有??砧山,峰峦尖削,状如??砧。??,读遐;砧,读斟。县西南三十里又有凤凰山,以山形如凤翥也。

    ○小清河县北十三里。自章丘县流入,又东入长山县界。今淤。《志》云:县西浒山泊,即小清河钟水之处。

    孝妇河在县东。源出青州府益都县之颜神镇,流入淄川县界,又北径长山县西,又北至县东,蒙河入焉。蒙河,俗曰沙河,源出大峪山,经县西一里,流合孝妇河。又北径新城县西,又北至高苑县南,合于小清河。亦谓之龙水,又谓之笼水。《舆地志》:战国时,齐人颜文妻事姑孝,常远汲以供姑嗜,一旦甘泉涌于室内,常以绩笼盖之,笼发而泉涌,因名笼水。《集异》作颜文姜,误。

    ○邹关县西北十三里。昔尝置关于此,今废。○青阳店,在县西三十里,有青阳店马驿,兼置递运所于此,今递运所革。

    临河镇在县西,临小清河。宋明道二年,废淄川临河镇,以避水患。盖是时大河自东平溢入小清河,为东方患也。又孙家镇,在县北三十里。

    淄川县府东二百三十里,东至青州府百十三里。汉般阳县,属济南郡。后汉属齐国。晋因之。刘宋侨置清河郡及贝丘县。后魏曰东清河郡。北齐罢郡,以县属齐州。隋初因之。开皇十六年,置淄州。十八年,改贝丘县曰淄川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齐郡。唐初,复置淄州。天宝初,曰淄川郡,乾元初,复故。宋因之。元曰淄莱路,寻改为般阳路。明初,曰般阳府。洪武九年,改为淄川州,以州治淄川县省入,属济南府。十二年,降为县。今城周八里,编户六十里。

    ○般阳城在县治西。汉县也。应劭曰:县在般水之阳,因名。般,亦作盘。刘宋改置贝丘县,仍置东清河郡。泰始二年,青州刺史沈文秀举兵应晋安王子勋,清河、广川二郡太守王玄邈据盘阳应建康。三年,冀州刺史崔道固遣其属房灵宝戍磐阳,别将房法寿袭据之,降于魏。磐与盘通也。

    土鼓城县西五十里,汉置土鼓县,属济南郡。后汉因之。晋省。刘宋复置,仍属济南郡。后魏因之。高齐省。或讹土?城。《水经注》:百脉泉出土?城西。谓此也。○逢陵城,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刘宋置县,属济南郡。后魏因之。北齐省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六十里有反踪城,相传齐景公失马,循踪逐之于此,因名。三国魏景初三年,以辽东沓氏县吏民渡海来归,因侨置新沓县于此。亦谓之新沓城,晋山涛封邑也。昌国城县东北三十五里。本名昌城,齐邑也。《赵世家》:惠文王二十五年,攻齐昌城、高唐,取之。其后燕昭王以封乐毅,号为昌国君。汉置昌国县,属齐郡。晋、宋及后魏因之。《北史》:魏孝昌三年,淯河民房顷作乱,据昌国城,时东清河郡治般阳也。高齐时县废。又莱芜故城,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或云:汉县盖置于此。又县南有古长城,战国时齐所置云。○夹谷山县西南三十里。一名祝其,又谓之甲山。其阳即齐、鲁会盟处,萌水出焉。《左传》:定十年,公会齐侯于祝其。实夹谷,即此地也。○昆仑山,在县西南二十里,山形如毂轮。又万山,在县南三十里,群山环绕其左右,因名。

    原山县南九十里,西去莱芜县七十里,一名岳阳山。又东接益都县界,淄水出其阴,汶水出其阳。又摘星山,在县东南三十里,山最高耸,因名。县东十里又有梓潼山,上有鬼谷洞。或云:即黉山也。有古井,虽旱不涸。○浮山,在县北二十里,山势特立如浮。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明山,山下有水,澄澈见底,因名。○孝妇河在县西门外,自益都县流入,谓之笼溪水。合泷、萌二水北流,入长山县界。详见上邹平县。

    淄水县东南七十里。源出原山。《志》云:出颜神镇东南二十里岳阳山东麓。亦曰泉河。东北流至县界,入青州府境。又般水,在县南十五里,一名左阜水,出县东南二十里龙泉乡,分二支北流入孝妇河。又泷水,出县西南二十里之冲山,东北流会明水。明水,亦曰萌水,出县西南夹谷山,东流入于泷水。

    龙泉水县东南二十五里,源出县西南八里之苍龙峡,下流入小清河。又丰水,出县东北三十五里之丰泉乡,下流亦入小清河。

    ○徐关在县西。《春秋》:成二年,齐师败于鞍,齐侯自徐关入。又文十七年,齐侯与国佐盟于徐关而复之。是也。旧《志》:县有古徐关。

    长山县府东北二百里。东至青州府百三十五里。汉於陵县地,属济南郡。后汉属济南国。晋因之。刘宋侨置广川郡及武强县于此。后魏因之。后齐又改广川郡曰东平原郡,并东清河、平原二郡入焉。隋初,郡废,县属齐州。开皇十八年,改县曰长山。唐初,属邹州。武德八年,州废,县属淄州。宋因之。元初,改属济南路,寻复旧。洪武十二年,又改今属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六十三里。

    ○於陵城县西南二十里。本齐邑,陈仲子所居。汉置县治此。后汉建武中,改封侯霸子昱为於陵侯,寻复为县。刘宋废。魏收《志》:逢陵县治故於陵城。

    广川城在县东南,东晋侨置广川县,属齐郡。刘宋改属广川郡。后魏仍属齐郡。东魏天平二年,以封延之代侯渊为青州,渊失州任而惧,行及广川,遂反,夜袭青州南郭,不克,寻走死。魏收《志》:广川县有牛山,盖与临淄县接境,后齐以广川县并入武强。又苑城,在县北二十里,相传齐桓公筑苑于此。旧有苑城店。

    高苑城在县东北。《水经注》:时水自西安,又西径东高苑城中而西注。汉文十五年,分齐为胶西王国,都高苑。徐广曰:乐安有高苑城,故此云东苑也。水又北径故渎,又西径西高苑故城南。汉高六年,封丙倩为侯国。水又西至梁邹入济。时高苑盖属胶西。后改胶西为高密,以高苑属千乘郡。《史记》胶西都苑,不曰高苑。胶西之境不能至此,宜考。南北朝时,城邑迁改。刘宋元嘉中,高苑县废,于故狄县改置长乐县。高齐又自狄城移治被阳故城,或以为即今治也。○长白山县西南三十里,县以此名。今详见上邹平县。○米山,在县南三十里。相传齐桓公积土于此,为虚粮以示敌处也。又有太湖山,在长白山南。○小清河县西北三十里,又东入新城县界。又孝妇河,在县南门外,自淄川县流入,又北入邹平县界。

    乾沟河在县西南,出长白山,东流入孝妇河。又泔河,出县南米山,流至城南,亦入孝妇河。又县西有鱼子沟河。《水经注》:其水出长白山东,谓之抑泉,即陈仲子所隐处。经於陵故城西,又北注孝妇河。○系水,在县北,出苑城店,流经新城县界,入于乌河。○于亭在县西。杜预曰:於陵县西北有于亭,齐夫于邑也。陈桓子以封齐公子周。○白山马驿,在城北门外,旧置递运所于此,今革。

    新城县府东北二百二十里。东至青州府高苑县九十里。本长山县地,元析置新城县,属般阳路。明初,改今属。城周五里,编户四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会城县东北五十里,与高苑县接境。或谓之高会城。隋因改置会城县,即今高苑县也。或曰:隋会城县尝治此。

    ○马公山县东南三十里。又东南五十里有罗山,状如罗城,因名。其相接者曰四角山,遥望四方,似有头角之势。又东为铁山,前代尝设官采铁于此。

    ○小清河在县北,自长山县流入境。又东北入高苑县界。○孝妇河,在县西北二十五里,亦自长山县流入。又东北入高苑县界。乌河县东三十里。源出益都县矮槐树北,自临淄县流入境,即时水也。亦名而彡水。又北入小清河。又涝淄河,在县东南,源出铁山,自张店至索镇店,西南入乌河。鱼龙湾在县东北四十里。或曰:即马常坑也。《水经注》:漯水东北为马常坑,坑东西八十里,南北三十里,乱河支流而入海,河海之间,于兹为最。今漯水湮绝,鱼龙湾即小清河所汇。○清沙泊,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又有麻大泊,在县东北五十里,为钟水之区。

    ○索镇店在县东南,与青州府临淄县接界。《志》云:临淄西安故城,亦谓之索镇,其地相近也。时水经此,可通舟楫。齐河县府西五十里,西北至禹城县七十里,本禹城县之齐河镇。金大定八年,置县,属济南府。元属德州。明初,改今属。城周四里,编户二十七里。○晏城县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齐晏婴采邑也。今县治南有晏城马驿,盖以此城名。又高唐城,在县西六十里,即齐西邑也。《孟子》:绵驹处于高唐。谓此。今见禹城县。

    ○大清河在县东门外,自长清县流入境,又东北入历城县界。○徒河,《志》云:在县北八十里,即古徒骇河也。东北流入海。又有鬲津枯河,自县境经禹城、平原、德州、德平、乐陵,东北至海丰县入海。今皆湮废。

    ○耿济镇在县东一里。后汉建武五年,耿?拔祝阿,遂渡济水向历城,镇因以名。今有耿济渡口,在大清河上。宋改镇曰齐河云。○野井亭,在县东济河北岸。《春秋》昭二十五年,齐侯唁公于野井。《汉书》:祝阿县有野井亭。盖其地旧属祝阿也。

    齐东县府东北百八十里,本邹平县地。宋于县之赵岩口置齐东镇。金初,刘豫置夹河巡司于此。元改镇为齐东县,属河间路。明初改今属。城周五里,编户四十六里。

    ○魏王城县西南三十里。俗传魏王李密所筑,非也。《水经注》:魏泰常七年,安平王镇平原,筑此,因名。太和二十三年,罢镇为平原郡,治于此,今故址犹存。又县西二里延安镇有延安城。或曰:南燕时所筑。又有齐东旧城,在县治东大清河东岸,遗址尚存。○大清河在县北一里。自济阳县流入,又东北入武定州青城县界。○减水河,在县东二里。成化间开浚,自西南引白云湖流经孽家渡口,由马家洼入大清河。《志》云:马家洼近小清河,与白云湖相接,一遇水潦,湖水即通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