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三 山东四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三十三 山东四 (第1/3页)

    兖州府下

    济宁州府西六十里。东南至江南徐州四百二十里,西南至河南归德府三百五十七里,北至东平州百五十里。

    古徐州地。春秋属鲁。战国属宋,后属齐。秦属砀郡。汉属东平国。后汉为任城国章帝元和初,析东平国置。晋因之。刘宋属高平郡。后魏复置任城郡,而置济州于济北郡之?高?敖城见济南府长清县。后齐又改任城曰高平郡。隋初,郡废,此为兖州及济州地大业初,改兖州曰鲁郡,济州曰济北郡。唐亦为兖、济二州地济州治庐县,自隋至唐不改。见前长清县。天宝初,改济州曰济阳郡。十三载,废入东平郡。五代周复置济州治巨野县,宋因之亦曰济阳郡。金亦曰济州改治任城县。元曰济宁路《元志》:至元六年,以济州还治巨野。八年,升为济宁府,复治任城,寻徙巨野。十二年,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,改立济州,属济宁府,而废任城县。十五年,迁府治济州,以巨野县行济州事,其年复于巨野立府,仍置济州于此。十六年,升府为济宁路,复置任城县,为济州治。至正中,省济州,而徙济宁路治任城县。明初洪武元年,改路为府。十八年,改府为州,以州治任城县省入编户五十四里,属兖州府,领县三。

    州南通江、淮,北连河、济,控邳、徐之津要,扼宋、卫之噤喉。在战国时,苏秦所云亢父之险也。自是东方有事,必争济州。元人开会通河,而州之形势益重。察罕复山东,先下济宁。太祖命将北伐,亦以济宁为先务。燕师南下,则遣奇兵破济宁,而德州崩溃。岂非以馈饷所经,州实关南北之大命哉?○任城废县今州治。春秋时任国。战国时,为齐附庸。孟子居邹,季任为任处守。是也。汉置县,属东平国。后汉元和初,为任城国治。晋因之,后国废县存。后魏复置任城郡。高齐改置高平郡治此。隋郡废,县属兖州。唐因之。宋属济州。金为州治。元仍属济州,后徙济宁路治焉。明初省。《志》云:州旧为土城,洪武四年,始?以砖石。今城周九里有奇。

    亢父城州南五十里。本齐地。《战国策》:苏秦曰:秦之攻齐也,倍韩、魏之地,过卫阳晋之道,径乎亢父之险,车不得方轨,骑不得比行,百人守险,千人不得过。谓此也。秦置亢父县。二世二年,项梁引军攻亢父。又沛公自薛还军亢父。汉仍为亢父县,属东平国。后汉初,光武征庞萌,自将轻兵驰赴亢父。是也。寻改属任城国。晋因之。刘宋属高平郡。后魏仍属任城郡。后齐废。《水经注》:黄水又东径亢父故城西。是也。

    桃乡城州东北六十里。春秋时鲁邑。襄十七年,齐师伐我,围桃。汉置桃乡县,属泰山郡。成帝封东平思王子宣为侯邑。后汉建武四年,庞萌叛,自称东平王,屯桃乡之北。五年,光武击萌,至蒙,闻萌围桃城,晨夜兼行,至亢父。复行十里,宿任城,去桃城六十里,乃按兵不出。既而进击萌,破走之。《水经注》:汶水西南经桃乡故城。刘昭曰:任城有桃聚,即桃乡也。盖后汉并县入任城。蒙城,见河南归德府。

    邿城在州东南。春秋时邿国。襄十三年,取邿。后汉建武二年,封刘隆为侯邑。杜预曰:亢父县有邿亭。又邾瑕城在州南二十里。《春秋》:哀六年,城邾瑕。杜预曰:亢父县北有邾娄城,即邾瑕矣。○樊城,在州北。汉置樊县,属东平国,文帝封常山相蔡兼为樊侯,邑于此。后汉属任城国。晋因之,后省。《括地志》樊城在瑕丘县西南,或以为周仲山甫国,皆误也。○两城山州南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以山夹如城而名。又有承岸山,在州南四十里。相传女娲生于此,有庙祀焉。

    ○会通河在州城南,元人所开也。泗水自府城之东,折而西流,?水自宁阳县之北,折而南流,会于州城南,由天井闸入河以通漕。自州西三里分水闸,北出至临清州,南至徐州,久而淤塞。明朝永乐九年,遣大臣发民夫疏凿,北达临清卫河,南入徐州黄河,中间七百里,皆曰闸河,节宣诸山谷泉涧之水,以便转输。自州南接鱼台,为闸十有二,而天井、鲁桥、枣林、南阳为最著。天井,在城东南二百余步,?、泗二水交注处也。由闸而东南五十四里曰鲁桥闸,又五里曰枣林,又十里曰南阳,入鱼台县界,转输商旅,毕出于此。今详见川渎漕河。○月河,在州南,会通河之支流也。有上新、中新、下新等闸,仍合于会通河。

    马肠湖县西十里。在会通河北岸,本名马常湖。旧与南旺、蜀山二湖相接,故南旺亦兼马常泊之名。《漕河考》:马肠湖北接蜀山湖,蜀山之水时溢入焉。万历十七年,河臣潘季驯于湖北岸为减水闸三,其东为堤,西口为坝,以时蓄泄。○南池,在城东南二百步,渟泓数亩,?水所潴也。亦流入天井闸。

    芦沟泉在州东,流入南阳闸。稍西有托基泉,入枣林闸。又有马陵泉,入鲁桥闸东。《泉志》:自滕县、峄县及曲阜县界之蜈蚣泉,共十六泉,散入鲁桥,以下漕河,是为鲁桥圈里派。又自嵫阳、宁阳界六十三泉,俱入天井闸,是为天井派。其宁阳龙港沟等四泉,则入分水河。盖沂、?之流,来自东北,入于天井,以资运道。牛首之渠,来自西南,出于鱼沛,以泄潴水。而河漕之利病,交相受焉,譬之于脉,在任、督之交矣。牛首渠,即巨野县之牛头河也。今详见川渎漕河。

    ○鲁桥镇州南五十四里。唐咸通十年,徐州叛卒庞通等作乱,兖州发兵戍守鲁桥镇,以备侵轶。今为运道所经,有鲁桥闸,又置鲁桥驿及递运所、巡简司于此。隆庆中,驿与递运所俱废。又南城水驿,在南门外,其旁有递运所。又旧置城东、康庄二驿,今俱废。

    嘉祥县州西五十里。南至金乡县七十里。本任城、巨野二县地。金皇统中,析置今县,属济州。大定十五年,又迁今治。元初,属东平路。至元初,改属济州,寻属单州。明朝洪武四年,改今属。编户十四里。

    ○嘉祥旧城在县西二十五里。金人置县于此。本名山口镇,相传鲁哀公时获麟处也,县因以名。正隆初,县圮于水,徙治横山之南。大定十五年,又徙于萌山下,即今治也。县有土城,周四里余,即金时故址。

    爰戚城在县西南。秦县,汉初曹参攻爰戚,及亢父。又周勃攻爰戚,略东缗。即此。高帝六年,封功臣赵成为侯邑。寻属山阳郡。后汉省。又废武城,在县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鲁有二武城,此其一也。汉文帝四年,立齐悼惠王子贤为武城侯,或以为即此。近《志》作南武城,误。又《焦城志》云:在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。《城冢记》:周武王封神农后于焦,盖在此。今其地名焦城村云。

    ○萌山在县治东北。峰峦峭拔,高百余仞,出城横亘四五里,亦名横山。其前有独坐山,后有柏山,桓公沟在其东。○澹台山,在县南三里,有澹台灭明墓,其旁有群山相接,连亘城南。又南武山,在县南四十五里,其南有曾子墓。

    郗山县东南五里。相传晋郗鉴居此,下有郗城,即鉴所筑。今为河水垫没,俗谓之登台山。○青山,有二:一曰大青山,在县西南十五里,迤南相接者曰焦氏山、挟山,峰岩泉石,纡回秀润。其小青山在县西八里。皆在运河西岸。亦谓之嘉祥山,大抵皆金乡山之支阜也。

    塔山县南二十里。旁有数山相连。《志》云:邑境之山九十九,惟塔山为最高。又华林山,在县东南十里,山北高岭上有寨基,俗谓之东寨山,亦曰龙华山。又?山在县南四十里,其山??律高大,横亘数里,因名。○遂山,在县南五十三里,其西有古洞,深二三里。又平山,在县南五十五里,山顶四平,可耕稼云。

    ○会通河县东二十五里。其东岸即济宁州界也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旧黄河,自巨野县流入界,又东南入鱼台县之塌场口。又县北十里有古河堤,《方舆志》马颊河经郓、济间,即此堤矣。○济河,《志》云:在县南五十里平山之西,有姚河水入之,其地名梧桐?固。今堙。

    桓公沟在县东门外。旧《志》:沟在济宁州西四十里萌山下。晋太和中,桓温伐燕,遣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通济水,道出此,南入鱼台县界。今堙。○获麟渡,《志》云:在县东南漕河旁,地名大长沟。○获麟堆县西二十五里。《春秋》:哀十四年,西狩大野,获麟,《括地志》巨野县东十二里有获麟堆。宗国《都城记》:巨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三台,广轮十五步,俗谓之获麟堆。今在县境。

    巨野县州西北百里。北至东平州百里,东南至金乡县九十里。古大野地。汉置巨野县,属山阳郡。后汉因之。兴平二年,曹操破斩吕布将薛兰等于巨野。晋属高平国。刘宋因之。后魏属任城郡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十六年,复置,属郓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麟州治此。明年,州废,县属戴州。贞观十七年,仍属郓州。乾宁二年,兖州帅朱瑾为朱全忠所攻,遣兵袭曹州,以解兖州之围。全忠自中都引兵追及之于巨野南,屠杀殆尽。五代周置济州于此。宋因之。金徙州治任城,县省。元复置,济宁府尝治此,后又改属济宁路。今编户三十五里。

    ○高平城在县东南。汉置橐县,属山阳郡。王莽曰高平。后汉初,复故。章帝仍曰高平县,属梁国。晋属高平国。永嘉五年,青州刺史苟?为曹嶷所败,弃城奔高平。刘宋为高平郡治。后魏因之。北齐郡县俱废。旧《志》:泗水经高平西。今堙。○乘丘城,在县东南五十里。隋所置县也。《隋志》:开皇十六年,置乘丘县,属郓州。大业初,并入巨野县。唐初,复置乘丘县,属郓州。贞观初,又废。近《志》以为乘丘城即汉乘氏县,误。

    ○高平山县南五十里。山东西十里,南北五里,高四里,顶上方平,故名。旧因以名县,亦曰金乡山。山形峻峭,山之北,有石洞曰清凉洞。南有石阁、石道,相传秦始皇东游避暑于此。山之南,即今金乡县之金莎岭也。○独山,在县北三十里,四野平旷,屹然中起,因名。○会通河县东八十里,东岸与济宁州分界。○旧黄河,在县西南八十里所管河岸南,自曹州宝珠口,北至曹州訾家口,凡十二里。今堙。《志》云:县东八里有八里河,亦黄河支流也。旧时大河流入境东北,经郓城、寿张,至张秋入运河,谓之北道。其分流县南,又东为八里河,流合新桃河,经嘉祥县入运河。

    巨野泽县东五里。《志》云:泽东西百里,南北三百里,亦曰大野。《禹贡》:大野既潴。《职方》:其泽薮曰大野。《春秋》:哀十四年春,西狩于大野。《尔雅》十薮,鲁有大野。是也。秦末,昌邑人彭越渔于巨野泽中,为群盗。汉元光中,河决瓠子,东南注于巨野。晋太和四年,桓温伐燕,至金乡,遣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,引汶水合清水,引舟自济入河。又义熙十四年,刘裕伐秦,遣王仲德督前锋,开巨野入河,进据滑台。宋元嘉中,何承天言:巨野湖泽广大,南通邾、泗,北连清、济,有旧县城正在泽内,宜修复埭?曷,给轻舰百艘,寇若入境,引舰出战,随宜应接,于事为便。郦道元曰:济水自乘氏县两分,东北入巨野济之故渎,又东北右会洪水。洪水上承巨野薛训渚,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,名洪水。桓温北伐,掘渠通济。刘武帝入长安,又广其功。自洪口以上,亦为桓公渎,济自是北注矣。自隋以后,济流枯竭,巨野渐微。元末为河所决,河徙后,遂涸为平陆。

    ○咸亭在县南。《春秋》:桓七年,焚咸丘。杜预曰:巨野县南有咸亭。是也。《水经注》:黄水经巨野县北,又东经咸亭北,其水大河支流也。又?阝亭,在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定十三年,齐侯、卫侯,次于垂葭,实?阝氏。即此。○广野亭,在县东北。韦昭曰:山阳有广野亭,沛公以郦食其为广野君,即此。

    合蔡镇县西北六十里。《宋史》:广济河之水,出济州,合蔡镇,通梁公泊。是也。广济河,见河南开封府,今涸。又安兴墓巡司,在县西八十里。

    郓城县州西北百五十里。西南至曹州百三十里。汉廪丘县地。后周置清泽县及高平郡。隋废郡,改县曰万安。开皇十年,置郓州治此。十八年,改县曰郓城。大业初,又改州为东平郡。唐初,仍为郓州治。贞观八年,州移治须昌县,以县属焉。五代周改属济州。宋因之。元属济宁路。今编户二十四里。

    ○郓城旧县县东十六里。《志》云:鲁西境邑,亦谓之西郓。成四年,城郓。十六年,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,公还待于郓。昭二十六年,齐侯取郓,公至自齐,处郓。又定三年,齐取郓,以为阳虎邑。十年,齐人归郓田于鲁。杜氏曰:皆西郓也。隋因以郓名州。自隋以来,皆为县治。金大定六年,大河决溢,徙县治于盘沟村,即今县。

    高鱼城在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襄二十六年,齐乌馀以廪丘奔晋,袭卫羊角,取之,又袭我高鱼。杜氏曰:廪丘东北有高鱼城,后讹为高梧。唐乾宁二年,朱全忠遣朱友恭围朱瑾于兖州,朱?自郓州驰救,友恭设伏败之于高梧。胡氏曰:即高鱼也。俗又讹为交鱼。廪丘,见濮州范县,盖县北与范县接界。

    ○独孤山县东北五十里。以孤峰独立而名。

    ○旧黄河在县西三十里。南自曹州界沈家口,北至寿张县界黑虎庙,长百九十里。旧为县境所管河岸,今堙,○济水,《志》云:济水故渎,在县西南二十里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入巨野泽,过寿张西,与汶水合。是也。宋、金时,尝为运道。今自巨野界安兴墓入县境,东流为八里河,环县城东北流,经汶上县,北合汶水,至安民山,入运河。别开一支,自县东南经嘉祥县,入会通河。氵?水在县西。黄河支流也。《禹贡》:氵?、沮会同。《传》云:河出为氵?。王氏炎曰:氵?出曹州也。自曹州夹河滩入境,受廪丘诸陂之水,径寿张黑虎庙故范城东,至张秋南沙湾小闸,入会通河,土人谓之西里河。于慎行曰:河南开封、南阳之粟,由考城、仪封经此,可输张秋。自黄陵冈塞,而此河日湮。又有冷庄河,在县西南三十里,亦自曹州界流入,与氵?河俱东北流,至葛皮口出境,入寿张县界。

    ○梁家楼在县东。天启中,妖人徐鸿儒作乱,聚众卞家屯,置其家于梁山泊,起兵围魏家庄,遂寇县境。围梁家楼,据为巢穴,去县二十里,遂进陷县城。是也。

    东平州府西北百五十里。东北至济南府三百三十里,西北至东昌府二百里,西至东昌府濮州百八十里。

    春秋时鲁附庸须句国也,后属鲁。战国属宋,后属齐。秦为砀郡及薛郡地。汉初,属梁国。景帝中〔元〕六年,别为济东国。武帝元鼎初,改为大河郡。宣帝甘露二年,为东平国取《禹贡》东原底平之义,后汉及晋因之。刘宋曰东平郡。后魏因之魏收《志》:泰常中,置东平郡。太和末,罢。建义中,复置。后周置鲁州。隋曰郓州治万安县,炀帝复曰东平郡。唐初,仍置郓州贞观八年,徙治须昌。天宝初,亦曰东平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元和中,置天平军节度。宋仍曰郓州亦曰天平军东平郡。政和初,升为东平府绍兴初,金人立刘豫为伪齐,自大名徙居此,僭称东京。元曰东平路。明朝洪武初,改为府。八年,降为州,隶济宁府,以州治须城县省入。十八年,改今属编户三十三里,领县五。

    州襟带河、济,控援魏、博,舟车四通,屹为津要。战国时,苏代说齐?王曰:有宋、卫之?地危?地,一作阳地。孔氏曰:今濮阳之地;有济西、赵之阿东国危孔氏曰:阿即东阿,非也。阿有二:在赵者曰西阿,在齐者曰东阿。云阿者,大陵又曲隈也。盖阿地在河曲,为齐、赵之边境云;有淮北、楚之东国危东国,谓寿春以东;有陶即定陶县、平陆即汶上县,梁门不开。盖州为济西津要也。汉置东平国,尝为兖州都会。兴平初,吕布争兖州,攻鄄城不下,西屯濮阳。曹操曰:布一旦得一州,不能据东平,断太山、亢父之道,乘险要我时操击陶谦于徐州,还救兖州也,而退屯濮阳,吾知其无能为也。南北朝时,东平尝为战地。唐季朱全忠谋并山东,则急击郓州。及梁之亡,祸亦发于郓州。《五代史》:唐同光初,梁郓州将卢顺密来降,请袭取郓州。唐主曰:梁人志在泽、潞时泽、潞复叛附梁,不备东方,若得东平,则溃其心腹矣。因遣李嗣源趣郓州,遂克之。既而唐主亦渡河入郓州,复逾汶克中都王彦章时在中都,故先克之。与诸将议所向,李嗣源曰:梁之重兵,皆在河上,未知吾所向,即发救兵,直路则阻决河时梁人自汴以北,皆决河以阻晋兵,谓之护驾水,须自白马南渡。此去大梁至近,前无山险,方阵横行,昼夜兼程,信宿可至。梁将未离河上,友贞已为我擒矣。于是发中都,二日至曹州,又五日至大梁,遂克之。盖东平去大梁,不过数驿也。

    ○须城废县今州治。古须句国地。《左传》:僖二十一年,邾人灭须句,须句子来奔。明年,公伐邾,取须句,而反其君焉。文七年,公伐邾,取须句。杜氏曰:时须句复为邾所灭也。秦置须昌县。汉因之,属东郡,高帝封功臣赵衍为侯邑。后汉属东平国。晋为东平国治。刘宋因之。元嘉二十三年,移兖州镇焉。后魏亦为东平郡治。后齐郡废。隋属郓州。开皇十六年,改曰宿城县。唐初因之。贞观初,县废。景云二年,复置宿城县。贞元四年,改为东平县,移治郭下。太和四年,改为天平县。六年,并入须昌县。后唐讳昌,改为须城县。宋咸平三年,以河患复徙州治于故宿城县,仍置须城县为附郭。《宋志》:时徙州治于东南十五里阳乡之高原。是也。金、元因之。明朝初省。《志》云:州自昔为望郡,金尤为重镇,以至于元,并专制一路,城郭规制,甲于东藩。明朝为水陆之冲,号称繁庶。州城盖宋时故址,今仍为土城,周二十四里有奇。

    须昌城州西北十五里。本须昌县地。杜预曰:须句在须昌西北,或谓即此城也。隋开皇十六年,析置须昌县于此,而改故县为宿城县,属郓州。唐初,徐圆朗据兖州,伪置昌州于须昌县。武德六年,仍属郓州。贞观八年,自郓城县移州治此。后唐改曰须城县。宋州县俱还旧治,此城遂废。或谓之郓州城。

    无盐城州东二十里。春秋时宿国也。隐元年,公及宋人盟于宿。庄十年,宋人迁宿。战国时,为齐之无盐邑。《项羽纪》:宋义遣其子宋襄相齐,身送之至无盐,饮酒高会。汉置无盐县,属东平国。或曰:东平国盖治此。后汉因之。晋仍属东平国。刘宋大明初,魏寇兖州,向无盐,败东平太守刘胡。泰始三年,东平太守申纂守无盐,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。后魏属东平郡。北齐省。宋宣和二年,置东平监于此,政和三年废。鄣城州东六十里。春秋时小国也。《左传》:庄三十年,齐人降鄣。今有鄣城集。又后阝城在州东南四十里,春秋鲁叔孙氏邑也。昭二十五年,臧会奔后阝。定十年,侯犯以后阝叛,叔孙州仇帅师围后阝。十二年,仲由为季氏宰,将堕三都,叔孙氏堕后阝。杜预曰:后阝在无盐东南。是也。亦曰后阝乡亭。

    留舒城在州西。齐邑也。《左传》:哀二十七年,晋伐郑,齐陈成子救之,及留舒,违?七里,?人不知。即此城矣。又阳州城,在州东北,春秋时鲁邑。襄三十一年,齐侵阳州。昭二十五年,公孙于齐次于阳州。即此。杜预曰:阳州,齐鲁境上邑。

    ○瓠山州北二十里。山圆而长,因名。汉哀帝建平二年,山有立石之异,东平王云及后谒居束蓓草祠石,为息夫躬等告处也。又危山在州东北三十里,亦曰?危山。《汉书》:哀帝时,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,如驰道状。即此山也。一名金螺山。《志》云:无盐城在危山下,亦曰白佛山。又有?危山,在州北五里。

    梁山州西南五十里,接寿张县界。本名良山。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,因改为梁山。《史记》:梁孝王北猎良山。是也。山周二十余里,上有虎头崖,下有黑风洞,山南即古大野泽。唐乾宁二年,朱全忠击郓帅朱?,战于梁山,郓兵败走。宋政和中,盗宋江等保据于此,其下即梁山泊也。又棘梁山,在州西四十里,顶有崖,东西判为二,其上架石为桥,可通往来,名曰天桥。

    蚕尾山州北三十里。联络望山、卧牛诸山,下有小洞庭湖,又有黄华山、凤山在其左右,群峰环抱,为州之胜。○金山,在州西北四十里,山色紫赤,其石坚纟致,河上诸邑往采以给用。州南有坤山,马跑泉出焉。又南有土山,日中无影,亦名无影山,在州西三十里。○安山,在州西南三十五里,亦曰安民山。详见下。○会通河州西南十五里。南接汶上县,汶、济二水合流处也。有闸,一曰安山,西北入东阿县界。《志》云:漕河西岸有安民山,山下为安山湖,湖绕山下,萦洄百余里,流入小洞庭湖,仍合汶水,亦名积水湖。正统三年,于近河处置减水闸以济漕,后淤为民田。嘉靖二十年,清复。隆庆四年,复为民田。万历十六年,议复故址,而狭小逾半,蓄水之处,不过三十八里。《漕河考》:由南旺而至临清,亘四百里,惟藉安山一湖,以济漕河。东北有似蛇沟,东有八里湾,皆引水通漕之道。四面有堤,置闸以时蓄泄,亦曰水匮。《州志》:安民湖在州西十五里,又西三里曰积水湖。

    汶水旧在州南一里。其上源自宁阳县西北流,至州东六十里戴村,又西经城南,至安山湖,合济水。自戴村坝筑,遂西南流至汶上县,凡八十里,而为分水河,今导为运河。西北流,经州西南,而接安民湖。五代唐同光初,李嗣源守郓,梁将王彦章引兵逾汶,将攻郓。嗣源遣李从珂逆战,败之。既而唐主至郓州,遂进军逾汶,击梁军,追至中都,拔之。宋嘉定十三年,李全攻东平,与金将张林夹汶水而军。是也。又有沙河,在城北,有大堤环之,方三十里。其源为南沙河,亦即汶水故道。明朝永乐中,宋礼言:东平东境有沙河一道,本汶河支流,至十里口,通马常泊,比年流沙淤塞河口,请及时开浚。从之。今复淤。

    旧黄河在州西七十里。有二:其自直隶开州流经濮州东,而至州境,又东历德州、武定、滨州入海者,此自宋以前故道也。明朝景泰四年,徐有贞请开分水河,自张秋金堤通寿张之沙河,西南至竹口,逾范暨濮以达河沁,疏为广济渠,即故道矣。其自河南仪封县流经曹县东北,历定陶、曹州、郓城、寿张,而入州界者,此自金元至明初故道也。昔时州管河岸,西南起寿张范城浅,东北至阳谷高吾浅,长五里。弘治中,黄河冲决,筑堤黄陵冈,障河流尽出于南,而旧河俱堙废。○赤河,在州西北,亦黄河支流也。《宋志》:五代周显德初,命宰相李?治杨刘决河,其决河不复故道者,离为赤河及游、金二河。《宋史》所云游、金、赤三河也,俱与直隶开州接界。乾德四年,赤河决东平之竹村。咸平三年,赤河复决,拥入济、泗。先是郓州城中常苦水患,至是复以霖雨积潦,及徙州治而东,今故流皆堙灭不可考。

    坎河州东北五十里。有坎河泉,南流六里入汶河。《志》云:坎河即汶水,下流泄入盐河处。盐河即济河之别名。自戴村坝筑,而汶水不复由此入济。万历七年,筑滚水石坝于此,以时蓄泄,而汶水无泛溢之患。又桓公沟,在州西南,旧与南旺、巨野相接,即桓温命毛虎生所开故址也。

    七女津在州西北。昔时河津也。宋元嘉七年,到彦之等复河南地,沿河置守,还保东平。北魏主焘遣兵来寇,诸军会于七女津,谋南渡。彦之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其船,魏将杜超等击斩之。《志》云:州北三十五里有七女泉,出蚕尾山,旧注于河,今入积水湖,会汶水七女津,当即其处。芦泉州东北三十里。又东北二十五里有铁钩觜泉,旁又有安圈、独山等泉。《志》云:州境之泉凡二十五,皆注于汶河。

    ○安民亭在州西南安民山南。《水经注》:汶水西南至安民亭,入于济亭,北对安民山,东邻济水,水东即无盐县界。汉建安六年,曹操破袁绍,就谷于安民。即此。今为安山镇。明初兵下东阿,至安山镇,守者以州迎降。是也。○递坊镇,在州南。后唐初,李嗣源入郓,梁王彦章逾汶来攻,嗣源遣李从珂逆战,败其前锋于递坊镇。《薛史》作递坊。乐亭在须昌故城西。唐乾宁三年,朱全忠将葛从周击郓帅朱?,自杨刘而南,战于故乐亭,大破郓兵。胡氏曰:亭在郓州西门外,时从周据为寨。亦作洛亭。○成昌聚,在州西。莽地皇三年,王匡等自无盐进击赤眉别校董宪于梁郡,合战成昌,匡等大败。胡氏曰:成昌在无盐县界。

    清口戍在州西。《水经注》:济水东北过安民亭南,汶水从东北来注之,戴延之所谓清口也。宋元嘉二十七年,北伐不克,萧斌自?高?敖退守历城,使垣护之据清口。又大明二年,魏兵攻清口,宋将庞孟蚪败魏兵于沙沟。既而殷孝祖筑两城于清水之东,魏将封敕文来攻,复为清口戍主傅乾爱所败。王象之曰:《禹贡》济水,又东北会于汶,今枯渠注巨野泽,北则清水与汶河会,即所谓清口也。沙沟见济南府长清县。

    马家口在州西北。其西南为邹家口,又西即东阿县之杨刘镇。五代唐同光初,李嗣源取郓州,梁将王彦章攻杨刘,扼河津以绝援兵之路。郭崇韬曰:彦章据守津要,意谓可以坐取东平,若大军不南,则东平不守,请筑垒于博州东岸,以固河津。既得以应接东平,又可分贼兵势。嗣源亦遣使请筑垒于马家口,以通郓州之路。唐主乃命崇韬自杨刘夜发趣博州,至马家口渡河筑城,彦章来争,不能得,于是郓州走报始通。彦章退保邹家口,仍趣杨刘,为唐兵所败。石晋天福九年,契丹入寇,白再荣引兵守马家口。既而博州刺史周儒降契丹,引契丹自马家口济,营于东岸,攻郓州北津,寻为晋将李守贞所败,遁去。今堙。

    邹家口在马家口西南。王彦章攻马家口城,唐主自杨刘赴救,陈于城西岸,彦章退保邹家口。既而唐主引兵循河而南,彦章弃邹家口,复趋杨刘。唐主至邹家口,彦章又解杨刘围,趣保赵村。见直隶开州。○刘公桥,在州东二十七里,刘裕北伐时所置,因名。其地有小城,谓之烽仓城,盖是时立烽堠置仓库之所,今城址犹存。

    戴村在州东六十里,汶水故道所经也。永乐九年,用汶上老人白英策,筑坝于此,横亘五里,汶水经流,为坝所遏,乃直趋南旺湖。今谓之戴村坝。○金线闸,在州西北,即张秋镇河东岸也,有巡司戍守。又州治西有金线闸递运所,今俱革。《志》云:州治南有东原马驿,州西南十五里又有安山水驿云。

    汶上县州东南六十里。东南至府城九十里,南至济宁州八十里。古厥国。春秋时,为鲁中都邑。战国属齐,为平陆邑。汉置东平陆县,属东平国。后汉及晋因之。宋为平陆县,属东平郡。后魏因之。北齐改为乐平县。隋复曰平陆,属兖州。唐因之。天宝初,改为中都县。贞元十四年,改属郓州。宋因之。金曰汶阳县。泰和八年,又改为汶上县。今编户四十八里。

    ○中都城在县西。春秋时鲁邑。夫子为中都宰,入为司寇,以冉伯牛摄宰事。是也。《郡国志》须昌县有致密城,古中都城。刘?句曰:中都本治致密城,在今县西三十九里。天宝中,移于今治。后唐同光初,梁王彦章袭郓州,不克,还保中都,唐主袭执之,即此。○平陆城,在县北。战国时齐邑。孟子之平陆,又处于平陆。是也。《史记·齐世家》:康公十五年,鲁败齐师于平陆。又威王二十三年,与赵王会平陆。《韩非子》:魏安?王加兵于齐,私平陆之都。即此。汉置东平陆县。晋末,移治于致密城。《水经注》:汶水西径平陆故城北。郕城县西北二十里。古郕国,周武王封弟叔武于此。《春秋》:隐五年,卫师入郕。庄八年,师及齐师围郕,郕降于齐师。《说苑》:孔子游于郕之野。谓此。杜预云:郕在亢父县西南。似误。又有夫钟里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