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四 山东五

    卷三十四 山东五 (第2/3页)

河郡。唐仍属贝州。大历中,改属瀛州。贞元中,属贝州。宋属大名府。金属恩州。元属濮州。明洪武二年,属东昌府。弘治二年,置临清州编户四十一里,领县二。今仍曰临清州。

    州联络莄、邢,形援魏、博,自昔为战守要地。五代之际,梁、晋夹河相持,州之被患尤亟。元开会通河,州益为挽输孔道。明初,徐达定中原,自临清会师北伐。建文二年,燕王驻师临清,乃谋南下。州诚南北之喉嗌矣。

    ○临清废县今州治。汉清渊县地。后魏太和二十一年,始析置临清县,属阳平郡。后齐废。隋复置,属贝州。唐初,属毛州。贞观初,属贝州。宝应初,仆固??追史朝义,败之于临清,即此。大历七年,改属瀛州。贞元末,属贝州。乾宁三年,河东将李存信攻临清,败汴兵。朱梁开平五年,晋将周德威略魏博,自临清攻贝州,拔夏津、高唐。乾化五年,魏博附晋,晋王存勖命李存审自赵州进据临清,晋王引大军自晋阳东下,与存审会于临清。既而刘?与晋王相持,军于宗城,知临清有蓄积,欲据之以绝晋粮道,为周德威所拒却。宋熙宁四年,废县为临清镇,寻复为县。《城邑考》:魏置临清县,故城在今州西四十里,卫河西岸。宋建炎中,河决,移治于今州西南十里卫河南岸。洪武二年,又移治于故县北八里临清闸。景泰初,建新城于会通河北、卫河东,移县治焉。弘治二年,始建为州。今州有新、旧二城,旧城,即景泰初所筑新城也。新城,正德六年筑,皆?以砖石。嘉靖中,复拓而广之,跨汶、卫二河,为水门三:汶一、卫二。城周九里有奇。又沙丘废县,在州西。隋开皇十六年,析临清置沙丘县于此。大业初省。唐武德五年复置,属毛州,贞观初省。

    永济城在州西南。唐大历七年,田承嗣奏析临清县,置永济县,属贝州,以西临永济渠而名。兴元初,朱滔谋渡河侵汴,应朱Г于长安。入魏境,至永济,以田悦不与偕行,怒,略取平恩、永济,以兵守之。朱梁乾化五年,魏博附晋,晋王存勖自临清进屯永济,遂入魏州。宋初,仍并入临清县。平恩,今见直隶曲周县。

    ○大阜在城北二里。盘踞百余亩,下视林莽数十仞,岿然为城北主山。

    ○会通河在城南,亦云汶河。自清平县流入界,有闸二:曰新开上闸、南板闸。《志》云:州治当汶河之北,卫河之东,汶水自南旺分流,至此渐微,沿途置闸,启闭极严。经州城西南之南版闸,始与卫河合而东北流,漕舟至此,谓之出口。又二水相合处,谓之中洲,以石筑之,名鳌头矶,延亘二十余里,突峙中流,有四闸分建于左右,如足然。又有广济桥尾,其后为商贾辐凑之地,俗名观音嘴,以上有观音阁也。《志》云:鳌头矶在城北,当会通河分津之处。余详川渎漕河。

    卫河在城西。自直隶大名府流经馆陶县界。又东流至此,合于汶河,亦谓之清河。应劭曰:清河在清渊县西北。是也。自隋以后,谓之永济渠。大业十二年,遣杨义臣讨群贼张金称于平恩。义臣引兵直抵临清之西,据永济渠为营,寻自馆陶潜济,袭击金称,破斩之。唐光化二年,幽州刘仁恭攻魏州,败还汴,魏兵追至临清,拥其众入永济渠,杀溺不可胜计。宋皇?初,河合永济渠,注乾宁军。崇宁初,开临清县坝子口,增修御河西堤,是也。乾宁军,见北直青县。古堤在城东。盘曲低昂,状如蛟螭。其脉南来,为会通河所断,逾河而北,城之东南复枕其半,俗因呼为东堤。转而东,直隶抵夏津,其委濒海,盖古之堤防也。

    ○渡口驿州北五十里。其地为清河、夏津两县之交,漕舟所经,因置驿于此。又清源水马驿,在州城西南隅。州西南五十里旧又有清泉水驿,今废。○临清递运所,在州西南二里。又西南五里有会通税课局。

    丘县州西百二十里。东南至府城二百里。汉平恩县地,属魏郡。后汉因之。晋改属广平郡。隋属洛州。唐、宋因之。金省入曲周县。元至元二十六年,改置丘县,属东昌路。明初因之。弘治二年,改今属,编户二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平恩城在县界。或曰即今县治也。汉置平恩县。地节三年,封许广汉为侯国。晋县属广平郡。后魏因之。隋属?州。大业十二年,群盗张金称营于平恩东北,杨义臣营于临清,西去金称营四十里。唐仍曰平恩县,属?州。旧《志》:隋自斥漳移于平恩故城置。盖北齐时尝移县于斥漳也。宋亦属?州。《九域志》:平恩县在?州东九十里。是也。金省为平恩镇,属曲周县。旧《志》:城在曲周东南五十里。元时改置丘县,析属县界。斥漳城,见直隶广平府威县。○南曲故城,在县北。汉县,属广平国。后汉省。应劭曰:平恩县北十里有曲亭,故县也。《水经注》:漳水故渎东北径南曲故城西,又径曲周县故城东。是也。新《县志》:县北四十里北营集有古城遗址,当即南曲故城矣。

    ○平丘山在县治东,小丘也,县因以名。

    ○卫河在县东南。自馆陶县流入界,又东北入临清州境。○漳河,亦在县东南,自馆陶县流入界,旧有堤曰虞公堤。又县东南有古黄河,今涸。

    馆陶县州西南百二十里。东至府城百三十里,南至直隶大名府七十里,西北至直隶曲周县百里。春秋时晋冠氏邑地。汉置馆陶县,属魏郡。魏、晋属阳平郡。后魏徙阳平郡治此。后周末,兼置毛州。隋废郡存州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武阳郡。唐初,复置毛州。贞观初,州废,县仍属魏州。宋属大名府。元属濮州。明初,属东昌府。弘治二年,改今属。土城周四里,编户三十里。

    ○馆陶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。宋白曰:城西北七里有陶丘,亦曰陶山,赵置馆于丘侧,汉因以名县。更始二年,萧王追击铜马于馆陶,大破之。晋永和七年,后赵石?氐自立于襄国,使其将刘显攻冉闵于邺,为闵所败,闵追奔至阳平。时阳平郡治馆陶也。隋置毛州于此。唐武德五年,刘黑闼自魏州北遁,至馆陶桥永济渠,渡而西,军大溃。兴元初,朱Г作乱,朱滔谋渡河侵汴,入魏,约田悦会馆陶,偕行渡河。悦饰词谢滔,滔怒,大掠而去。《志》亦谓之毛州城,以隋时毛州置于此也。五代时,移县于今治。明建文二年,燕王战于东昌,为盛庸所败,退屯馆陶,即今县也。《寰宇记》:汉明帝封其妹为馆陶公主,县因有驸马渡及黄花台。今故城亦谓之南馆陶镇,明初置巡司及陶山水驿、南馆陶递运所于此,今惟南馆陶巡司尚存。○歇马城,在县东南七里,相传宋景德初,契丹军至澶渊,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,因以名。又县有萧城,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。

    ○卫河县西二里。其旧渠即汉屯氏河也。《水经注》:大河故渎北出,为屯氏河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自塞宣房,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县,分为屯氏河,广深与大河等。成帝之世,河复决馆陶及东郡金堤,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,三十六日堤成。其屯氏别河径馆陶县东,东北出,过魏郡、清河、信都、勃海四郡,至章武入海,后渐堙废。县西十里有白沟水,亦即宿胥渎故址也。隋炀帝开永济渠,疏白沟入屯氏河,自此谓之卫河。唐武德五年,刘黑闼攻魏州,未克,太子建成等引兵击之。黑闼惧,夜遁至馆陶,作永济桥,未成,不得渡。齐王元吉以大军至,黑闼使其党王小胡背水而阵,桥成即过,桥西众遂大溃。宋崇宁二年,黄河涨,入浸馆陶,败庐舍,屡费修塞。元人通漕于此,明时亦相继修浚,经丘县界,至临清北,合于汶河。颜师古曰:隋置毛州,误以屯氏河为毛河也。《邑志》:屯氏故河在县西南五十里。

    漳河县西南五十里。自直隶大名府东北流入县界,经南馆陶镇,又东北经丘县界,东合卫河。后魏孝昌三年,源子恭讨葛荣于信都,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,荣帅众邀击,败死,即此。《志》云:今漳河所经,即屯氏河故道也,自河南临漳县分二支:一北流入直隶浚县界,一东流入县界。万历初,漳河徙而北,由魏县入曲周之滏阳河。○笃马河,在县东南十五里,今涸。又县西南五十里有古金堤。

    ○浅口镇在县西。唐太和三年,李听自滑州移镇魏州,为何进滔所袭,败趣浅口,即此。

    苏康垒在县西。晋太元十七年,丁零翟钊据滑台,遣将翟都侵馆陶,屯苏康垒,慕容垂击却之。胡氏曰:苏康,人姓名,垒应在馆陶县西南境。○黄花台,在县西南二十里,相传汉馆陶公主所筑。附见:

    临清卫在州城内,景泰元年建。今亦置临清卫。高唐州府东北百二十里。东南至济南府二百里,西至临清州百里,北至济南府德州二百二十里。春秋、战国时齐地。秦属东郡。汉属平原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属平原国。后魏置南清河郡魏收《志》:郡,普泰中分平原郡置,治莒城。在今博平县之废灵县。北齐郡废,改属清河郡。隋属贝州。大业中,属清河郡。唐属博州。宋因之。元初,属东平路。至元七年,改置高唐州。明初,以州治高唐县省入编户四十里,改属东昌府,领县三。今仍曰高唐州。

    州联络博、济,翼带德、景,居齐、赵之郊,为津途之要。且西去漕渠,不过数十里,此亦用兵者之先资矣。

    ○高唐废县今州治。春秋时,齐有高唐邑。汉因置高唐县,在今济南禹城县境,属平原郡。后汉及晋因之。后废。后魏景明三年,置县于此,寻置南清河郡。北齐废郡,以县属清河郡。隋因之。唐长寿二年,改为崇武县。神龙初,复曰高唐。五代梁曰鱼丘县。后唐复旧。晋曰齐城县。汉复曰高唐县。宋仍属博州。元为高唐州治。明初省。

    灵县城在州东北。胡氏以为即齐灵丘邑。《史记·齐世家》:威王元年,三晋伐我,至灵丘。《赵世家》:惠文王十四年,相国乐毅将赵、秦、韩、魏、燕之兵攻齐,取灵丘。是也。汉置灵县,属清河郡。后汉初省。和帝永元九年,复置。晋仍属清河国。北齐省。隋开皇六年,改置灵县,在今博平县境。胡氏又云:今之高唐,即汉之灵县云。

    ○鱼丘山在州东。其状如鱼。五代梁改县名鱼丘,以此。又州城东北有玉冈,亦谓之高唐山。

    ○漯河州西二里。旧自清平县流入境,今溢涸无常。《水经注》:漯水经高唐东,下流至千乘入海。○鸣犊河,在州南三十五里,旧自博平县流入境,今涸。又州东南三十里有熙河,东北流入禹城界,今亦涸。或以为即屯氏故河。

    马颊河州西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即《禹贡》九河之一也。《尔雅》以为上广下狭,状如马颊,因名。亦名旧黄河。自直隶开州,流经朝城县及莘县、堂邑、观城、清平县界,又历夏津县,南至州境,东北径恩县、平原、陵县、商河、乐陵入海。今故道尚存。

    唐公沟在州东门外。成化中,屡有水患,知州唐桢因东北地下,浚沟注之,水患遂息,因名。○爵堤,在州西二十里,旧筑堤于此,以御马颊河之泛溢,俗呼其地为马湾。曹魏时,平原与清河争爵堤,久不能决,冀州牧孙礼按图,堤当属平原,两郡之界遂定。

    ○鱼丘驿在州治东。明初,置马驿于此。又州境旧有平原驿,今革。

    恩县州北七十里。西至直隶清河县百三十里。汉为清河郡之东阳县地。晋为东武城县地。隋开皇十六年,置历亭县,属贝州。唐因之。宋属恩州。金徙州治此。元因之,以州治历亭县省入。明初,降州为县,又改今属。土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三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历亭城县西四十里。隋置县于此。宋白曰:历亭县之地,自后魏至高齐,皆为俞阝县地。隋始置县于永济渠南,遥取汉信都废历县城为名。唐武德四年,刘黑闼举兵漳南,陷俞阝县,及历亭,是也。六年,移贝州治此。八年,州复还旧治。万岁登封初,移县治盘河,去信都废历县城七十里,寻复旧。天?三年,魏博牙将史仁遇作乱,据高唐。朱全忠时营于魏州,召行营兵于乐寿,至历亭,进攻高唐,克之。宋仍为历亭县治。金为恩州治。明初,为恩县治。洪武七年,徙县治许官镇,即今治也。《通志》:县南二十里有金完颜右丞故城,今废为兴福寺。

    东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。春秋时晋地。《左传》:昭二十二年,荀吴略东阳。又赵胜率东阳之师以追齐。是也。战国时为卫地,后属赵。《战国策》:国子曰,兼魏之河南,绝赵之东阳,则赵、魏亦危矣。又韩非谓应侯弛上党以临东阳,则邯郸口中虱也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惠文王十八年,王再之卫东阳,决河水伐魏氏,大潦漳水出。王氏曰:自汉以前,东阳大抵为晋太行山东地,非有城邑也。楚汉之间,始置东阳县。汉东阳县,属清河郡,后废。隋开皇六年,分枣强、清平县地,复置东阳县,属贝州。十八年,改为漳南县。大业十一年,窦建德起兵漳南,既而刘黑闼复举兵于此。唐仍属贝州。宋因之。至和中,省县为镇。宋白曰:漳南以地居漳水南也。《金人疆域图》:历亭县有漳南镇,四望平坦,中有高阜,水环其下,即漳水云。

    ○西山县西四十里。有岩壑之胜,旧县遗址在焉。或曰:即紫微山也。唐天宝初,清河人崔以清妄言,见玄元皇帝,云藏符在武城紫微山。即此。

    ○卫河县西北五十里。自武城县流经此。又北历直隶故城县,而入德州界。宋开宝六年,御河决于历亭。政和五年,于恩州增修御河东堤,以防泛溢云。○马颊河,在县东南,自高唐州东北流经此,今涸。又有津期河,在县南二十里,溢涸无常,东流合于马颊河。高鸡泊在县西北。旧为漳水所汇,广袤数百里,葭苇阻奥,可以避兵。隋大业九年,窦建德使其党孙安祖入高鸡泊为群盗。十二年,高士达据高鸡泊,隋将杨义臣破斩之。唐中和中,宰相王铎自义成徙镇义昌,过魏州,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子从训利其裘马妾侍,伏兵于漳南高鸡泊,杀铎而取其资。今为平陆矣。

    ○白马镇县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唐置镇于此。亦曰白马营。又漳南镇北五里有张家桥,为直隶枣强、故城二县之通道。○四女树镇,在县西北五十里卫河东岸。相传有四女守贞不嫁,共植一槐于此,今为往来通道。又太平马驿,旧在县北五里,今移县南。

    夏津县州西五十里。西南至大名府百五十里。汉厝县地,属清河郡。隋为清阳县地,属贝州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夏津县。九年,复省入清阳。天宝元年,移俞阝县于夏津废县,仍改曰夏津。五代汉改属大名府。宋、金因之。元初,属东平路,寻改属高唐州。今土城周七里,编户三十一里。○甘陵城在县东北。周甘泉市地。秦置厝县,属巨鹿郡。汉属清河郡。后汉章帝子清河孝王庆,初立为太子,被废。其子?昱为安帝。王薨,葬于厝县之广丘。安帝因尊陵曰甘陵,县亦取名焉。清河国移治于此。桓帝建和二年,又改清河国曰甘陵国。晋又改甘陵县为清河县,仍为清河国治。后魏因之。北齐移清河郡治武城,以贝丘县省入清河,因改清河县曰贝丘。隋开皇六年,又改贝丘为清阳县,属贝州,时亦谓之清河城,以旧为郡治也。大业十二年,群盗张金称陷清河,即清阳县,非清河郡也。唐仍为清阳县。章怀太子贤曰:清阳故城在贝州西北。刘?句曰:清阳旧治,即古甘陵城。是也。永昌初,移治于孔桥。开元二十二年,移就州治,与清河县并在郭下。《寰宇记》:孔桥在永济渠东。唐永昌初,置清阳县于此。开元中,移置于永济渠西。是也。宋熙宁六年,省入清河县武城。隋开皇中,改曰清河县。清河县,见下武城县。贝州城,见直隶清河县。

    俞阝县城县东北三十里。汉俞阝县,在今德州平原县东北。隋改置俞阝县于此。唐武德四年,刘黑闼起兵据漳南,陷俞阝县,即此。天宝元年,移县于夏津废县,故城遂墟。。

    夏津故城在县南。唐初置县治此,寻废。天宝初,移俞阝县治焉,因复改曰夏津。后以水患移县治孙生镇,在今县北四十里。后复徙今治。今孙生镇亦曰新县店。○卫河县西南四十里。自临清州流入,又北入武城县界。又马颊河,在县东三十里,自清平县流入境,又东入高唐州界。《寰宇记》:县东三十六里有润河枯渎。

    永济渠在县西北。引清漳水入此。旧名瓠子渠,隋炀帝改曰永济渠。元人开合运河。屯氏故河《寰宇记》:在县北,东流入高唐州界。又县有河曲,或曰:即屯氏河之曲也。隋大业七年,俞阝人张金称聚众河曲,即此。《新唐书》谓之河渚。

    鸣犊口在县东南。旧为大河所经。《汉书》:元帝永光五年,河决清河灵鸣犊口,而屯氏河绝。成帝建始初,清河都尉冯逡言:郡承河下流无大害者,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。今屯氏河塞,灵鸣犊口又益不利,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,虽高增堤防,终不能泄。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,新绝未久,其处易浚。又所居高,易于以分流杀水势,道里便宜。不听。后二岁,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。灵,灵县,见博平县。屯氏河,见馆陶县。

    ○甘陵在故厝县。应劭曰:安帝以孝德皇后葬于厝,尊曰甘陵。是也。宋白曰:汉安帝父清河孝王陵,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城冢记》:俗谓之英陵,帝母左氏葬于县东北角,一曰甘陵。

    裴家圈县西南四十里。卫河所经,为往来津要,置巡司于此。武城县州西北百二十里。北至直隶故城县六十五里,西至直隶清河县六十里,西南至临清州六十里。汉置东武城县,属清河郡。后汉属清河国。晋因之。后魏改为武城县。隋亦置武城县,仍属贝州。唐因之。宋属恩州。元属高唐州。今土城周四里,编户二十里。

    ○东武城故城在县西。战国时赵邑。赵惠文王封孟尝君以武城。又孝成王封其弟胜于武城,号为平原君。秦始皇十四年,桓?伐赵,取武城。汉置东武城县,文帝封齐悼惠王子贤为侯国。十四年,改封贤为淄川王。应劭曰:定襄有武城,故此加东也。晋亦曰东武城县。后魏改为武城。后周移县于故信成县界,为清河郡治。隋改武城为清河,而改置武城县于此。《旧唐书》:隋置县于古夏城。唐调露初,移置永济渠西。建中初,朱滔入魏境,与田悦相攻,拔武城以通德、棣二州,使给军食。朱梁乾化二年,镇冀将王德明掠武城,到临清,寻为魏博帅杨师厚所破。宋大观中,卫河决,始移今治。候城废县在县西北。后魏置县,属清河郡。后周省入武城县。又县有阳乡城。应劭曰: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