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六 山东七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三十六 山东七 (第1/3页)

    ◇莱州府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,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青州府莒州四百五十里,西至青州府三百十六里,北至海九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千五百里,至京师千四百里。

    《禹贡》青州地。春秋时莱子国《禹贡》:莱夷作牧。《春秋》:襄六年,齐侯迁莱子于?阝。或曰?阝即今郡治,在齐之东,故曰东莱。战国属齐。秦属齐郡。汉曰东莱郡。后汉因之。晋为东莱国。宋复曰东莱郡。后魏因之,兼置光州。隋郡废。开皇五年,改光州曰莱州。大业初,曰东莱郡。唐复曰莱州。天宝初,亦曰东莱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宋仍曰莱州亦曰东莱郡。金因之亦曰定海军。元亦为莱州,属益都路,寻属般阳路。明洪武九年,升为莱州府,领州二、县五。今仍旧。

    府内屏青、齐,外控辽、碣,藉梯航之便,为震叠之资,足以威行海外。岂惟岛屿之险,足以自固乎哉《唐史》:贞观十五年,太宗言高丽本四郡之地,吾发卒数万攻辽东,彼必倾国救之。别遣舟师出东莱,自海道趋平壤,水陆合击,取之不难也?掖县附郭。战国时齐夜邑。襄王益封田单于夜邑万户。鲁仲连谓田单,将军有夜邑之奉,是也。汉置掖县,东莱郡治焉。后汉移郡治黄县,又封欧阳歙为夜侯,即掖也。晋复为郡治,刘宋又移郡治曲城县。后魏以后,州郡皆治此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编户八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曲成废县府东北六十里。汉县,属东莱郡,高帝封功臣蛊达为侯邑。又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万载为曲成侯。后汉又封刘建为侯邑,仍属东莱郡。晋曰曲城县。刘宋为郡治。后魏曰西曲城县,分东境置东曲城县,并属东莱郡。北齐省。隋末,复置曲城县。唐武德六年,废入掖县。

    当利城在府西南三十六里。汉县,属东莱郡。《志》云:武帝拜栾大为五利将军,以卫长公主妻之,更命其邑曰当利。后汉及晋、宋皆因之。后魏改属长广郡。北齐废入掖县。隋末,复置。唐武德六年废。阳乐城在县北。汉县,属东莱郡。后汉废。《志》云:县北二十里有临朐故城,此东莱郡之临朐也。又县南有阳石废县,亦汉置,属东莱郡,俱后汉废。○曲台城,在府东南。唐武德四年,置曲台县,属莱州,六年废。又府东北二十里滨海有沙丘废城,相传商纣所筑,似误。

    ○福山府西北五里。俗名斧山,峰岭高峻,北临沧海。其并峙者曰禄山。○大基山,在府东十里,上有道士谷,??苍翠,泉流潺?。又东五里为神仙洞,其相连者有洞凡七,俱幽胜。

    高望山府南十五里,峰峦秀特,可以望远。又南五里为天柱山,一名南山。又寒同山,在府东南三十五里,一名神山,掖水出于此。○三山岛,在府北五十里,海之南岸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八祀,四曰阴主,祠三山。《唐史》:贞观二十二年,将伐高丽,诏剑南大治船舰,储粮械于三山浦及乌岛。乌岛或曰即登州之乌湖岛。又蜉蝣岛,在府西北百里,海中遥望,若蜉蝣然。

    万里沙府东北三十里。夹万岁水,两岸皆沙,长三百里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天子既出无名,乃祷万里沙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武帝元封元年,旱,祷万里沙。是也。

    ○海在府西北二十里。道出辽东、朝鲜。《通典》:郡北至海五十里,西至海二十九里,西北至海二十一里,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。今自府西北环昌邑潍县界,东南环胶州即墨县界,皆大海也。掖水在府东南十五里。源出寒同山,西北流经城南,又西北注于海。○万岁河,在府东北三十里,其两岸即万里沙也。秦始皇、汉武帝皆尝祷此。《三齐记》:水北有万岁亭,汉武所筑。

    小沽河出府东南三十里马鞍山,东南流,经平度州,与大沽河合。经胶州即墨县界,入于海。《左传》:昭二十年,齐晏子曰,聊、摄以东,姑、尤以西,其为人也多矣。杜预曰:姑水、尤水,皆在城阳郡东。或曰:姑即大沽河,尤即小沽河也。○五龙泉,府西三里,潴而为池,凡半亩许,民获灌溉之利。又城东有青龙泉,与濠水相接。

    ○过乡在府北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掖县有过乡,故过国,寒浞封其子浇于此。《春秋》哀元年传,寒浞处浇于过,处?于戈。杜预曰:过即掖县过乡,戈在宋、郑间。○燕台,在府东北二里。《志》云:南燕慕容德以掖城为青州治,因置此台。

    海仓口镇府西北九十里。即胶河入海之口,为滨海要地,有巡司戍守。又柴葫寨,在府北五十里,亦有巡司。○朱桥驿,在府东北七十里。又南关有城南驿。又沙河店,在府南三十里。旧置城南、沙河店、朱桥店三递运所,万历中,与驿俱革。淳化镇在县北。《金志》博兴有纯化、博昌二镇。新《县志》作纯化镇,在县北四十里。又博昌镇,在县北九十里,近利津、乐安界。《郡志》又有柳树镇,在县南二十里,系盐徒要路。又陈虎店镇在县西二十五里,黄店村在县北百里,皆系盐贼之区。

    刘官庄店在县东四十里,近乐安县界,接近冲繁也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莱州卫在府治东南。洪武三年置,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千户等所。

    王徐寨备御前千户所府东北八十里。明初,置百户所,有砖城周三里。嘉靖中,改为千户所。○马埠寨备御百户,所在府西二十五里,砖城周二里。又灶河寨备御百户所,在府北五十里,所砖城周二里有奇。又东北百六十里有马停寨备御百户所,石城不及一里。俱属莱州卫。平度州府南百里。南至胶州百二十里,西南至青州府莒州三百四十里。

    春秋时齐地。汉属东莱郡。后汉属北海国。晋属济南郡。刘宋属北海郡。后魏因之。隋属莱州。唐、宋仍旧。元末,改属登州。明洪武九年,改属莱州府。二十一年,始置平度州编户百三十六里,领县二。今因之。

    州西亘潍河,北枕勃海,山川襟带,屏蔽东陲。

    ○胶水废县今州治。本汉之平度县地。后汉改置胶东县,属北海国。晋、宋、后魏皆曰胶东县。后齐改置长广县,属长广郡。隋改属莱州。仁寿初,改曰胶水县。唐、宋及元因之。洪武中,置平度州,以县省入。州土城,周九里有奇,门三,北面无门。平度故城州西北六十里。汉县治此,属东莱郡。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行为侯邑,后汉并入胶东县。○卢乡城,在州西北五十里,汉县,属东莱郡。晋、宋及后魏因之。北齐省入胶东县。隋复置,属莱州。唐贞观初,县废。《新唐志》:卢乡县省入昌阳。章怀太子曰:卢乡故城在昌阳西北。是也。疑隋时徙置。

    即墨故城州东南六十里。齐即墨邑。《志》云:城临墨水,故曰即墨。齐威王封即墨大夫,而烹阿大夫。?王时,乐毅破齐七十余城,惟莒、即墨未下。既而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。汉元年,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,都即墨,田荣追击市于此,杀之。四年,韩信破齐,齐将田既走胶东,曹参击杀之。即即墨也。寻复为即墨县,属齐国。文帝十六年,分齐地,封悼惠王子白石侯熊渠为胶东王,都即墨。景帝三年,反,诛。四年,封子彻为胶东王。中二年,改封子寄。后汉国废。建武中,封贾复为侯邑,属北海国。晋及刘宋皆属北海郡,后魏属长广郡。后齐废。《志》云:城北有乐毅城,毅攻即墨时所筑。汉初田肯曰:齐东有琅邪、即墨之饶。盖二县近海,财用所近也。今俗称故城为朱毛城。○胶东废县,亦在州东南。隋末置。唐初,属莱州。武德六年废。

    下密城《志》云:在今州西五十里。汉县治此,属胶东国。后汉初废,安帝复置,属北海国。晋及刘宋、后魏皆因之。《水经注》:潍水北径下密故城西。是也。

    ○天柱山州北五十里。绝顶?岩,耸立如柱。又有石龛如屋,州人谓之劈石口。《通志》:山之东曰之莱山,东连大泽、御驾、明堂诸山。○?岈山,在州北三十里,以山形?岈而名。

    大泽山州北七十里。岩壑绝胜,有瑞云峰,峰顶半岩叠石为城,谓之皇城顶。或以为赤眉故寨也。下有白虎溪,乳泉河出焉,西南流入胶水。山之北,即高望山,接掖县界。○?月堂山,在州东北四十里,产药材,有药石水出焉,流合石渎河,而注于胶水。其相接者曰金泉山,亦产药材。又有两髻山,在州东北十三里,山椒并列,如绾双髻,现河出焉。经州东三里,西南流入胶水。

    三固山州西七十里。一名三户山。《汉·郊祀志》:宣帝信方士言,祠太室山于即墨、三户山于下密,即此山也。又州西十八里有文武山,两山相峙,世传秦始皇东巡,集文武于此,因名。下有秦王河。○大豁山,在州西北十五里。伏琛《齐记》:卢乡县东南有大豁口,与小豁口相峙,中通驿路,即此山也。苏村河出焉,西南流,入于胶水。

    ○胶水州西八十里。源出胶州铁橛山,流经高密县北入州境,又北经昌邑县,至县东北入海。梁天监五年,将军刘思效败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胶水。即此。○墨水,在州东,源出东北六十里之墨山,南流经即墨县入海。

    大姑河州东八十里。源出登州府黄县南蹲犬山,经招远、莱阳二县界,至州东南故即墨城,与小沽河合,经胶州即墨县界入海。通谓之沽水,南北经流三百余里。新河在州东南。源出高密县,流经此,分南北二流,南自胶州麻湾口入海,西北自掖县海仓口入海,即元人所浚胶莱河旧道也。《元史》:至元十七年,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,由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,达于胶河,出海仓口,由海道达直沽以通漕,谓之胶莱新河。从之。劳废不赀,卒无成效。二十二年,罢其役。明正统六年,昌邑人王坦言:漕河每患浅涩,海运又虞艰险,请浚新河故道。不允。嘉靖十一年,按臣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,不果。隆庆初,莱人崔旦复极言新河之便。万历三年,又以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言,命侍郎徐┉开浚。议者极言非便,遂中止。其后屡议屡阻,迄无成绩。《图说》云: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为朱家河,可开通,经新沟至安东县,有澳河、向水、三叉,俱临淮可通。东则有东涟河、朱家河、白家沟、七里河流入淮。又东有盐场河、平望河、界首河、白浪河、牛洞河、车轴河流入海,俱宜筑塞。中有遏蛮河,在淮、海之交,可置闸以杀水势。西则有沭阳水,溷而为大湖、傅湖。又有杨家沟、西涟河、崔家沟、古闸河,皆为入涟河水道。自支家河至涟河海口,计三百八十里。出海由海州赣榆至山东界,历安东卫石臼所、夏河所、灵山卫、胶州??头营,至麻湾海口,计二百八十里,隔马家濠五里,可以开通。经把浪庙、新河口、店口社、陈村小闸,戴、高、刘家大闸,王、朱、杜家村,至平度州。又经窝铺停口、大成昌渠、小闸、新河集、秦家庄、海仓口,至大海口,计三百七十五里。大海口至直沽四百里,通计一千四百三十五里。应节奏言:胶州南自淮子口大港头出海,自州治西抵匡家庄四十里,俱冈沟黄土,宜开。自刘家庄北历台头所、张奴河,至亭口闸三十里,俱黑泥下地,水深数尺,宜浚。自亭口闸历陶家崖、陈家口、孙店口,至玉皇庙六十里,河宽水浅,宜于旧河之旁,别开一渠。玉皇庙至杨家圈二十里,水深数尺,宜浚杨家圈以北,则悉通海潮,无烦工作矣。以工力计之,创者什五,因者什三,略施工者什二。以地势计之,宜挑深丈余者什一,挑深数尺者什九。拭言匡家庄地高难开,改于都泊船路沟,地形平衍,有河可引,宜建闸设柜,如会通河故事。科臣王道成言:胶州在两海口之中,土最高厚,万一巨石隐伏,功将安施?难一。水性湍急,走石流沙,即有泉源,易盈易涸。难二。海船不可入河,河船不可入海。难三也。又《实录》:隆庆五年,山东臣僚会勘胶河上言:从龙家屯北至分水岭,俱系冈阜沙石,难以施工。由分水岭又北至谢家口,稍有断续河流,旱潦难恃,沙石亦多由谢家口北至杨家圈,河流似有端绪。又北至新河闸面,河势比南面较宽,自新河闸至海仓,又皆流沙壅淤,难以行舟。新河闸系往来通渠,过者见有河流,妄意可以开浚,不知迤南十里,便复不同。分水岭本名王乾坝,两头俱有河形,中间积沙高亢,本非岭也。新河既无泉源,引导必须旁水接济,而分水岭下仅有白河一道,平时涓涓细流,淫潦时挟流沙冲淤,大为河患。其张奴河、胶河、九穴泊之水,虽接新河,而源流浅涩,潦涸无时,皆不足恃。若欲东引沽河,则地势东下,沽河自东而南,直趋麻湾口,难以挽之而北。若西引潍河,潍河在高密西,离新河百二十里,中隔高岭五层,又难引之使东也。若欲深凿河身,使海水南北贯通,则分水岭诸处,高过海面数丈,命工开凿,未及数尺,下即糜沙,随时奔溃,纵多捐财力,万难开浚。既而徐┉亦称南北海口,俱有积沙横绝,及分水岭河高海下,势不可通,须另开一路及海口筑堤,以约水障沙。又云:南自麻湾抵朱铺五十里,北自海口抵亭口百八十里,皆通潮,可乘潮以导河。抚臣李世达勘称,南潮止及陈村闸,距海口二十里;北潮止及杨家圈,距海口六十里。其朱铺、亭口者,非烈风迅雨,海水涨溢,岁不一二至,潮不足恃也。役遂止。崇祯十二年,户部郎中沈廷扬试行海运,复请开胶莱河。十六年,命户、工二部发银十万两开浚,事未行,而京师不守。余详见胶州。定渠州南七十里。与州东北之药石水及石渎河合流入胶水,一名定都渠。近《志》以为巨定,误也。

    ○亭口镇州西南七十里。即胶莱河所经,有巡司戍守。又州西北七十里有灰埠驿。

    潍县州西百八十里。西南至青州府昌乐县五十里。汉平寿县,属北海国。晋因之。宋属北海郡。后魏为北海郡治。后齐改郡曰高阳。隋开皇初,郡废,改县曰下密。十六年,于县置潍州。大业初,州废,改下密县曰北海,仍属北海郡。唐初,亦置潍州治此。武德八年,州废,以北海县属青州。宋建隆三年,置北海军。乾德二年,升为潍州。金因之。元属益都路。明洪武初,以州治北海县省入,属青州府。九年,降州为县,属莱州府。二十一年,改今属。今土城周九里,编户八十六里。

    ○平寿城县西南三十里。汉县,属北海郡。后汉初,张步为耿?所败,自剧奔平寿。步平,仍属北海郡。晋及刘宋因之。后魏为北海郡治。高齐废。武德二年,复置。六年省。又西南五十里有斟城,古斟寻国,亦禹后也。《汲冢古文》曰:太康居斟寻,羿亦居之,桀又居之。汉置斟县,属北海郡,后汉废。杜预曰:平寿东南有斟城,古斟寻也。又寒亭,在县东北三十里,杜预曰:平寿东有寒亭,即古寒国,盖寒浞所封。唐初有寒水县,属潍州,武德六年废,即故寒亭矣。今有寒浞水,北入海。《通志》县南三十里有营丘城,似误。今详见青州府昌乐县。下密城县西三十里。汉县,治今平度州西,后迁今县治。隋开皇六年,置潍水县,属青州。大业初,改下密为北海县,而改潍水为下密。唐初,属潍州。武德八年,州废,县并入北海,俗以此为西下密也。

    ○塔山县东南六十里。东丹河发源于此。《水经注》:溉水出塔山,是也。唐天宝初,敕改为溉原山。○几山,在县西南七十里,山形如几,西丹河出焉。又县西南二十里有程符山,相传公孙弘贫时牧豕处。又有孤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,岿然天际,翠霭若浮。擂鼓山县南百里,与昌乐县接界。白狼河出焉。其相近有摩旗山,宋嘉定中,金益都贼杨安儿败死,其妹四娘子为余党所推,掠食至摩旗山,潍州贼帅李全以众附之,即此。

    ○潍水县东南六十里。自青州府安丘县北,流入县境,又东北至昌邑县,东北入于海。后魏主子攸建义初,邢杲帅河北流民反于青州之北海,遣将军李叔仁击之,败于潍水,即此。《志》云:今县西北二十里,地名韩信道,盖以信破楚将龙且于潍水上而名。余详见安丘县。

    东丹河县东南五里。源出塔山,即溉水也,亦曰东于河。西北流合青州府寿光县界之丹河后,流入县境,东北注于海。又西丹河,在县西二十里,源出几山,亦曰西于河,西流合昌乐县西之丹河,复会东丹河,东北入海。○白狼河,在城东。源出擂鼓山,流入昌乐县界,合白狼河别源,又北流入县境,经东门外,东北流八十里入海。狼,一作浪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小王庄,平地泉涌如轮,即白浪河之源也。今详见昌乐县。

    ○固堤店县东北四十里。向有巡司戍守。又县东北三十里有古亭马驿。

    昌邑县州西北百三十里。西南至青州府寿光县九十里。汉都昌县地,属北海郡。晋初,属齐国。刘宋仍属北海郡。后魏因之。隋开皇中,属潍州。大业初,仍属北海郡。唐初,亦属潍州。武德六年废。宋建隆三年,改置昌邑县,属北海军,寻属潍州。金、元因之。明洪武九年,改属莱州府。二十一年,改今属。土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九十四里。○都昌城在县西。本齐邑。《晏子春秋》:景公封晏子以都昌,辞而不受。汉置都昌县,高帝封功臣朱轸为侯邑。建安初,北海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于都昌,先主救却之。今城南五里有大营城,北五里有小营城,俗为大营、小营二村,相传即孔融与黄巾相拒处。

    訾城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春秋》:庄元年,齐师迁纪?、?、吾阝。杜预曰:都昌西有訾城。?,亦读訾,本一城也。唐武德二年,置訾亭县,属潍州,六年废。俗呼为瓦城,半为水渐。一云訾城在县西北十五里,又十五里为?城。

    密乡城在县东南十五里。《左传》隐二年,纪子帛莒子盟于密,即此地也。汉置密乡县,属北海郡。武帝封胶东顷王子林为侯邑。《后汉志》:淳于县有密乡。应劭曰:淳于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,又四十里有密乡亭,故县也。淳于,见前安丘县。○平城故城,在县西南四十里,汉县,属北海郡,后汉省。《水经注》:潍、汶二水会于淳于城东北。又东北径平城亭西,又东北径密乡亭西,皆汉北海郡属县云。

    ○东山城东二里。俗名土埠,亦谓之东京埠,长数里,石磴崎岖,峰峦奇秀。后汉建安初,袁谭据青州,攻北海相孔融于都昌,融败走东山,即此。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青石埠,长数里,亦名青山。○霍侯山,在县南四十里。《汉书》:霍光封博陆侯,食邑于北海。此山本名陆山,或以为即光所食邑。唐天宝六载,赐名霍侯山。又南五十里有峡山,状如伏虎,俯临潍水,为邑之胜。

    ○海在县北五十里。有鱼儿浦巡司,为滨海戍守处。

    潍河县东二里。又东北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县东五里有潍水堤,宋初筑,以防潍水泛溢。又县西南二十里有浮糠河,县南二十里有张固河,流合浮糠河,并入于海。

    胶河县东五十里。自平度州流入境,北注于海。其入海处曰海仓口,与掖县接界。罗氏曰:自海仓口至胶州麻湾,凡三百七十里,即胶莱新河之道也。

    ○棠乡县南八十里。本莱邑。《左传》:襄六年,齐人伐莱,莱共公浮柔奔棠,晏弱围棠,遂灭之。又《孟子》: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。《后汉志》:即墨有棠乡,今为甘棠社。○夏店马驿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又县东四十里有新河桥递运所,今革。

    胶州府南二百二十里。东至海三十里,南至海九十里,西至青州府莒州二百八十里。

    春秋介国地。战国属齐。汉属琅邪郡。后汉属东莱郡。晋属城阳郡。刘宋属高密郡。后魏因之魏收《志》:永安二年,尝置胶州,治东武县。见青州府诸城县。隋属密州。唐、宋因之。元至元十二年,置胶州于此,隶益都路。明洪武初,以州治胶西县省入,属青州府。九年,改今属编户九十三里,领县二。今仍曰胶州。

    州连络淮、沂,屏蔽齐、兖,控海道之咽喉,为登、莱之襟要。《防险说》:胶州、即墨,皆迫近海ㄛ。而即墨南望淮安、安东、东海卫所诸城,左右相错,如噤喉关锁。倭若犯淮,则渐必犯莱矣。故登、莱三营之设,即墨一营,视登州、文登二营为尤切《海防考》:自登州之大嵩卫至府境鳌山、灵山卫,及青州府境之安东卫,尽南面滨海之险,皆即墨营控御处也。其滨海要冲,则有雄崖、胶州、大山、浮山、夏河、石臼等所,乳山、行村、栲栳岛、古镇、逢猛、南龙湾、信阳、夹仓诸巡司,及海中之唐家湾、大任、陈家岛、鹅儿、栲栳、天井湾、颜武、周疃、松林、全家湾、青岛、徐家庄一带,而海道之险,则自安东以北,若劳山、赤山、竹篙、旱门、刘公、之罘、八角、沙门、三山诸岛,皆贼停泊之处,不可不讲。至于白蓬头、槐子口桥、鸡鸣屿、金嘴、石仓庙诸处,浅滩乱矶,则贼所必避,而亦吾所当审者。

    ○胶西废县今州治。汉黔陬县地。隋开皇十六年,置胶西县,属密州。唐武德六年,省县入高密,以其地为板桥镇。宋元?二年,复置胶西县,兼领临海军使,仍属密州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