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六 山东七

    卷三十六 山东七 (第3/3页)

丽扶余川中。长兴初,突欲以不得嗣立,越海自登州来奔,盖道出乌湖、大谢间。○大谢岛,在府东北三十里海中。唐贞观中击高丽,置大谢戍于此。又长山岛,在府北三十里海中,东西长四十余里。又有?岛、虎岛、半洋岛,皆与长山岛相近。莫邪岛府东北三百里海中。昔人捕鱼于此,得宝剑,因名。又东北二百里有漠岛,亦海运所经故道也。○海府北五里。又东西两面皆滨海,各去城三里许。《志》云:府东北五里有抹直海口,旧为登涉之所,今不通舟楫,惟丹崖山之东为新开海口,戍守最切。山下又有石落海口。府西七里为西王庄海口,又西二十余里为栾家海口,又十里曰孙家海口。又田横寨西曰西山海口。又湾子海口,在府东二十五里。又东二十里曰刘家汪海口,又二十里曰平阳海口,又十余里曰卢洋海口。旧皆为戍守处。

    密水出府南密神山。北流入城东小水门,与黑水会。黑水出府西南十里黑石山,东北流,入府城南上水门,合于密水。出城西下水门,北流入海。○之罘水,在府南十五里。源出羽山,有石门水流合焉。石门水出石门山,流合之罘水,北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府城东北在咸泉池,居民取以为盐。○登州营在丹崖山北。即新开海口也。宋庆历三年,郡守郭志高奏:置刀鱼巡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,备御北寇,仲夏居鼍矶岛,以备不虞,秋冬还南岸。相传此即刀鱼船所泊。洪武九年,知州周斌奏置海船,运辽东军需。指挥使谢规以河口浅窄,奏请挑深,缭以砖,城北砌水门,以抵海涛,南设关禁,以讥往来,谓之登州营。又立帅府于此,设备倭都司驻守,其城周三里。《海道考》:由新开海口,西北至沙门岛六十里。又正北行一百二十里,至砣矶岛。又北至钦、木二岛六十里。又北至南半洋六十里。又北至北半洋二十里。又北经双岛、洋头洼、黄洋川、平岛、和尚岛共二百余里,至辽东铁山旅顺口,通计五百五十里。诸岛相望,俱可湾船避风。明初,送辽东官军布花,俱由此道。正德中,刘瑾乱政,遂废水道,用陆运云。杨家店府东南六十里。府东八十里又有高山巡司。《志》云:旧有蓬莱马驿及城北河口递运所,今革。

    黄县府西南六十里。西南至莱州府百八十里。汉县,属东莱郡。后汉为郡治。晋仍属东莱郡。刘宋因之。后魏属东牟郡。后齐郡废,以县为长广郡治。隋属莱州。开皇十六年,改属牟州。大业初,还属东莱郡。唐初,亦属牟州。贞观初,属莱州,寻属登州。今土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五十里。○故黄县县东二十五里。一名东黄城,即古莱子国都也。《左传》:宣七年,公会齐侯伐莱。又襄二年,齐侯伐莱。六年,齐晏弱围莱,堙之,环城傅于堞,遂入莱。杜预曰:今东莱黄县是也。亦谓之?。襄十四年,齐人以?寄卫侯。又哀五年,齐景公置群公子于莱。皆谓此。秦置黄县。《史记》:秦伐匈奴,使天下飞刍挽粟,起于黄、?垂。黄即黄县矣。汉县亦治此。晋以后因之。唐神龙三年,改置县于蓬莱镇,曰蓬莱县,移登州治焉。先天元年,复析蓬莱县地置黄县于今治。《志》云:今县东南二十里有莱子故城,地名龙门,其间山峡?岩,凿石通道,极为险隘,俗名莱子关。

    ?弦城县南百二十里。汉?弦县,属东莱郡。?弦,音坚。后汉及魏、晋因之。晋惠帝永兴三年,东莱?弦令刘伯根反,自称?弦公,进寇临淄,败青州兵,幽州都督王浚遣兵讨斩之。刘宋仍属东莱郡。后魏改属东牟郡。高齐废入黄县。○徐乡城,在县西南。汉东莱郡属县,武帝封胶东共王子炔为侯邑。后汉仍属东莱郡。魏因之。晋省。

    大入城县东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魏司马懿伐东夷,将运粮入新罗,筑此城贮之,以大入为名。又县东有中郎城。《郡国志》:石勒遣中郎将石开筑此以防海。或曰:后齐尝置长广郡。唐初亦置牟州于此。又县西北十里有士乡城。《汉书》:齐有士乡城。《志》以为即此城也。

    ○莱山县东南二十里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齐八祀,六曰月主,祀之莱山。申公云:天下名山八,三在岛夷,五在中国,华山、首山、太室、泰山、东莱,皆黄帝所常游也。又元封初,东巡海上,公孙卿持节先行,候名山至东莱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神爵元年,从方士言,祀莱山于黄,是也。一名莱阴山,亦曰龙门山。

    蹲犬山县西南三十里。形如蹲狗。隋大业十一年,齐郡贼左孝友众十万屯蹲狗山,郡丞张须陀列营逼之,孝友窘迫出降,即此山也。大沽河源于此。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土山,环绕如城。

    ○海在县北。中有?母屺岛、桑岛,皆屹峙海中。

    大沽河县西南四十里。出蹲犬山,东南入福山县界,复折而西南,入招远、莱阳二县界,下流至胶州即墨县入海。○黄水,《县志》:在县东十里,源出栖霞县莱阴山,经黄河口至马停镇入海。又洚水,在县东北三里,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洚山,流合黄水,至马停镇入于海。

    ○马停镇县西四十里。向有巡司戍守。又县西六十里有黄山馆驿,旧兼置递运所于此,今驿存而所革。又旧有龙山马驿及城西递运所,今俱废。

    福山县府东南百四十里。东北至宁海州百里。汉?垂县地。唐、宋以来,皆为蓬莱县地。金天会中,伪齐刘豫析登州之两水镇置福山县,仍属登州。今砖城周二里,编户二十九里。

    ○牟城县西北三十里。盖即牟平县也。《志》以为春秋时牟子所筑,似误。今故牟国,见莱芜县。

    ○之罘山县东北三十五里,连文登县界。周围五十里,三面距海。《史记》:秦始皇二十八年,登之罘立石。二十九年,登之罘刻石。三十七年,至之罘射巨鱼。《封禅书》:八神,五曰阳主,祀之罘。《汉书》:武帝太始三年,登之罘,浮大海而还。其东南海中有垒石,俗传武帝尝立桥于此。

    福山县北五里。县以此名。又?合?卢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,山势嵯峨,接栖霞县界。

    ○海县东北三十里。有海洋山后海口。又县北十五里有城后海口,登宁场置于此,居民皆煮盐为业。县北四十里又有之罘海口。西北四十里有八角海口。《宋史》:淳化四年,遣陈靖等使高丽,自东牟趋八角海口,是也。又有海洋、宫家、潘家、胡家、韩家诸岛,俱在县北海中。

    清洋河在县东十里。源出栖霞县翠屏山,流入界,北注于海。又义井河,在县西南三十里,源亦出翠屏山,流经县城东,合于清洋河。○大沽河,在县东一里,自黄县流入界。

    ○孙夼镇在县北四十里。向有巡司戍守。○黄河寨,在县西北,有土城二里。《志》云:县境自黄河寨而下,又有刘家汪寨、解宋寨,俱设百户所,筑石城一里余守御,自登州卫中右千户所分设。又有卢洋寨,亦置百户所,筑石城一里守御,自福山中前千户所分设。《志》云:刘家汪、卢洋等寨,俱与蓬莱县东海口相近。

    栖霞县府东南百五十里。西北至黄县百二十里。汉?垂县地。唐为蓬莱县之杨疃镇。宋因之。金天会中,刘豫析置栖霞县。今土城周四里,编户四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翠屏山在县治南。苍翠罗列,如画屏然,大河及义井河,俱源于此。又灵山,在县东五里,峰峦峻拔,亦曰灵峰山,白洋河出其下。

    ?巨?山县东北二十里。宋庆历六年,山东地震,?巨?山摧。嘉定六年,金益都贼杨安儿作乱,据登州,金将仆散安贞败之,安儿乘舟入海,欲走?巨?山,舟人曲成击杀之,即此。山产金,亦名金山。《地记》昌阳县东百四十里有黄银坑,即此山也。《隋书》:辛公义为牟州刺史,山出黄银,获之以献。《宋史·志》:天圣中,登、莱采金,岁益数千两。景?中,登、莱饥,诏弛金禁,听民采取,俟岁丰复故。《元史》:至元五年,令登州栖霞县每户输金岁四钱。《食货志》:栖霞、莱阳、招远三县俱产金。是也。又有?巨?水,北流入海。

    百涧山县东北七十里。山形逶迤,涧水交错,殆以百数,旧产铁。又北曲山,在县西北三十里,旧亦产铁。其相近者曰艾山,Лヴ秀出,形如艾叶,因名。山前有温泉,流入大河。○棋山,在县东三十里,迤东又有寨山,上有兵寨遗址。又方山,在县南二十里,山顶方平,亦曰大方山。迤西又有小方山。○大河在县治南。出翠屏山,下绕城北流,折而东,入福山县界,即清洋河之上源也。又义井河,出翠屏山西麓,亦北流而东,折入福山县界。○白洋河,在县东南二里,源出灵山,绕翠屏山而西流,会?谷诸水,亦北抵福山县入海。

    原疃河源出县西北五十里之蚕山,北流入招远县界。又盛水,在县南,源出方山,北流入大河。

    招远县府西南百五十里。西至莱州府百七十里。本掖县地。唐为掖县之罗峰镇。宋因之。金天会中,刘豫置招远县,属莱州。明洪武九年,改今属。砖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四十八里。○废东曲城县县西北五十里。汉置曲城县。后魏皇兴中,分置东曲城县治此,仍属东莱郡。后齐并入掖县。今亦名光州城。《志》云:县东北二十里有潘家城,相传宋潘美尝于此筑城防寇。

    ○张画山县北十五里。山高林茂,如张画然。又罗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唐置罗峰镇,盖以山名。○云屯山,在县东北二十五里,接栖霞县诸山,绵亘百余里。又齐山在县西三十五里,宋、元时尝置买金场于此。

    ○原疃河在县城东。自栖霞县流入,西北合平南、东良二河入海。《志》云:东良河源出莱阳县西北八十里之芝山,流入界。又平南河,出莱阳县西北七十里至下山,北流七十里,合东良河,与原疃河并流入海。○五涧河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又县西北五十里有万盛河,俱由石灰湾流入海。○东良海口镇在县西北五十里,即东良河入海处也。向有巡司戍守。莱阳县府西南二百五十里。西北至平度州百二十里。汉昌阳县地,属东莱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初废。元康八年,复置,属长广郡。刘宋及后魏因之。高齐郡废,县属东莱郡。隋属莱州。唐因之。五代唐讳昌,改曰莱阳县,仍属莱州。明洪武九年改今属。土城周六里,编户百四十一里。

    ○昌阳故城县东七十里,汉置县于此。成帝封泗水戾王子霸为侯邑。晋废,寻复置,在今县东南二十三里。隋大业中,修筑城垣,仍属东莱郡。唐永徽中,城为水所圮,因移县于今治。○观阳城,在县东七十里。汉县属胶东国。后汉属北海国。建武中,封贾复为食邑。晋省。后魏兴和中复置,属东牟郡。后周县废。隋开皇十六年复置,并置牟州治焉。大业初州废,县属东莱郡。唐武德四年,县属登州。六年,复属牟州。贞观中,牟州及观阳县俱废。《寰宇记》:观阳在县南十里,以在观水之阳而名。

    挺城县南七里。汉置挺县,属胶东国。后汉属北海国。晋属长广郡。刘宋及后魏因之。后齐县废。○长广城,在县西五十里。汉县,属琅邪郡。后汉属东莱郡。晋属长广郡。惠帝末,?弦令刘伯根作乱,东莱王弥从之,伯根败,弥亡入长广山中为群盗。刘宋及后魏仍曰长广县,属长广郡。北齐县省。又有古城,在县西南四十里,相传齐侯灭莱时筑,遗址尚存。

    ○五龙山县南二十里。山下有五水相合,流百里而入海,因名。○仓山,在县东五十里,旧产铁。县东七十里又有福阜山,宋、元时尝置买金场。又东十里曰林寺山,元亦置金场于此。

    七子山县东南九十里。大峰居中,七峰环列若子,因名。又旌旗山,在县北三十里,形势罗列,状若旌旗。

    ○大沽河县西九十里。自招远县流入境,又西南入平度州界。○县河,在县东三里,源出栖霞县之方山,南流入海。又县东十五里有陶漳河,源出栖霞县南十五里之唐山,西南流入海。又昌水,在县东南四十里,源出文登县西南四十里之昌山,西南流径县东入于海。一名昌阳水,亦曰水口河。豯养泽县东五十里。《周礼·职方》:幽州,泽薮曰豯养。盖其地周属幽州也。《录异记》:县东北有芦塘,方八九顷,深不可测。今涸。

    行村寨县东南百二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○高丽戍,在县西南九十里,相传司马懿讨辽东,于此置戍,土人讹为高丽山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登州卫治府城内。洪武九年置,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、中左、中右七千户所。

    奇山守御千户所在福山县东北三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置。所城砖筑,周二里。又有福山备御中前千户所,在县治西。洪武十年置,属登州卫。

    大嵩卫在莱阳县东南百三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置,领中、前、后三千户所。城砖筑,周八里。《志》云:卫南海中有巨高岛,西南边海有草岛嘴,俱戍守处。

    大山寨备御前千户所在大嵩卫西。成化中增置。所城砖筑,周四里,属大嵩卫。

    宁海州府东二百二十里。北至海五十里。

    春秋、战国时齐地《通志》:春秋牟国也,本在寿光县界,齐逼迁牟子于此。似未可据。汉属东莱郡。后汉、魏、晋及刘宋因之。后魏置东牟郡。北齐属长广郡。隋属牟州。大业初,属东莱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牟州于此。贞观初,州废,仍属莱州,寻属登州《旧唐书》:如意元年,置登州,治牟平。神龙三年,移登州治蓬莱,以牟平县属焉。宋因之。金天会中,刘豫置宁海军。大定二十二年,升为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初,以州治牟平县省入,属莱州府。九年,改属登州府编户八十里,领县一。今仍为宁海州。

    州北控辽海,南拱江淮,凭岛屿之险,擅盐、铁之利《汉书》:东牟有铁官、盐官,风帆络绎,以成山为表识。州亦东道之雄矣《志》云:宁海居府境之东,文登一县,又在州之东,设文登营于县东北,所以当东面之险也。《海防考》曰:文登营所属之卫,曰宁海、威海、成山、靖海,凡四所。则宁峰、海阳、金山、百尺崖、寻山,凡五。又有清泉、赤山等寨,辛汪、温泉镇诸巡司,而成山以东,若旱门滩、九峰、赤山、白蓬头诸岛,沙碛连络,登犯不易。然国初倭寇成山,掠白峰寨、罗山寨,延及大嵩、竹岛嘴诸处,海侧居民,重罹其害。夫建营之意,所以北援登州,南卫即墨,为犄角之势也。有备无患,可泄泄欤。

    ○牟平废县今州治。汉置东牟县,属东莱郡,吕后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侯邑。后汉仍属东莱郡。晋废,寻移牟平县治此。宋因之。魏置东牟郡。齐废郡。隋属东莱郡。唐初,为牟州治。贞观初,州废,县亦并入文登县。麟德初,复析置牟平县。如意初,置登州于此,寻改为属县。宋因之。金为宁海军治,后为州治。明初省。今州城砌以砖石,周九里,门四。清阳废县州东三十里。唐武德六年,置清阳及廓定二县,属登州。时州治文登也。贞观初,州及二县俱废。《齐乘》:唐置清阳县,其城对之罘山,临清阳水。清阳,即《汉志》所云声洋水出之罘者也。《城冢记》:州东十里有齐康公城。《史记·田齐世家》:田和迁康公于海上,食一城,以奉其先祀,即此城矣。○育犁城,在州西北八十里。汉县,属东莱郡,后汉省。《寰宇记》云:城在牟平东南百二十里。

    ○牟山州北七里山之阳。地势平广,故县有牟平之名。又州东四十里有系马山,俗传始皇东游,系马于此。○大昆仑山,在州东南四十里。其相连者为小昆仑山,秀拔为群山之冠。上有太白顶,中有烟霞洞。一名姑余山,又讹为昆嵛山。

    ○海州东北五十里。有莒岛海口,北通辽海,南达江淮,海艘往来必经之道也。又海中有崆峒岛。其相近者,又有栲栳岛、浮山岛、相连岛、东清岛、西清岛及竹岛、莒岛、鹿岛、黄岛之属,皆环列州北,恃为捍蔽。

    金水河州东五里。一名沁水。源出州南八十五里之黄堆,会诸山溪涧水,北流经此,又东北注于海。又五丈河,在州西北十里,源出州西南六十里之?山,合涧谷诸水,亦东北流入海。○乳山寨州西南百四十里。《宋》志:牟平有乳山、阎家口二寨。其地盖相近。今有乳山寨巡司。又东北有清泉寨,砖城周二里,置百户所于此,自宁海后千户所分设。

    文登县州东南百二十里。汉不夜县地,属东莱郡。后汉省入牟平县。北齐天保七年,析置文登县,取山为名,属长广郡。隋属莱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登州治焉。贞观初,州废。如意初,复置登州,以县属焉。宋因之。金改属宁海州。今土城周七里,编户六十九里。

    ○不夜城县东北八十里。相传古莱子所筑也。汉置县于此。王莽曰夙夜,其夙夜连率韩博献奇士巨无霸者也。后省。又东牟城,《寰宇记》云:在县西北十里,汉县盖治此,似误。

    ?垂城县西七十里。秦置县。《史记》:秦始皇二十八年,行郡县,乃并勃海以东,过黄、?垂、穷成山。?垂即?垂县矣。汉亦曰?垂县,属东莱郡,吕后封吕通为侯邑。宣帝神爵初,从方士言,祠之罘于?垂,祠成山于不夜,是也。后汉县省。?垂,读若睡。

    ○成山县东北百五十里。海滨。斗入海中。《史记》:秦始皇二十八年,并渤海,穷成山。三十七年,又自琅邪北至荣成山。荣山,劳山之讹也。又《封禅书》:八神,七曰日主,祠成山。成山斗入海,最居齐东北,以迎日出云。《汉书》:武帝太始三年,礼日成山,又为盛山也。《魏志》:太和六年,孙权使周贺等使辽东,时魏遣田豫督青州军,自海道伐公孙渊,不能克。豫知贺等垂还,岁晚风急,必畏漂浪,东陲无岸,当赴成山。成山无藏船之处,遂辄以兵屯据成山。贺等还至成山,遇风,豫击斩之。《唐史》:显庆五年,苏定方讨百济,自成山济海。《齐乘》曰:成山斗入海,旁多椒岛,海艘经此,失风多覆,海道极险处也。山之东有召石山。《三齐记略》:秦始皇造石桥,欲渡海观日出处,有神人召石于山下,因名。文登山县东二里。相传秦始皇东巡,召集文士登此山,论功颂德,因名。○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,南北成行入海,宛如营垒。又县东南六十里有斥山,取海滨广斥之义。《尔雅》:东北之美,有斥山之文皮。是也。

    铁槎山县南百二十里。山有九顶,南瞰大海,下有水帘洞,为海潮出入处。山之东,又有云光洞。○铁官山,在县西百四十里,汉尝于此置官铸冶,遗迹尚存。

    ○海县南六十里。又县东百八十里,县北八十里,皆滨海。《志》云:县北九十里海中有刘公岛,多林木,四五月间,舟人入岛采取。旧有辛、王二里居民,明初徙入内地。又有海牛岛,亦在县北海中,产海牛皮,堪弓?,脂可燃灯。其相近者,为海驴岛,产海驴,其皮可以御雨。又产海狸、海?之类,体皆鱼也。又有鸡鸣岛,西南去不夜城五十里,相近者又有镆钅耶、五里、玄真、苏心、双岛、柘岛之属,皆环列县境。又白蓬头港,在县南百二十里,相近者又有旱门滩、双峰诸岛。

    送驾河县西北五里。出县东北四十里棋山之麓,西南流经此,又南入海。县东诸河多流合焉。又古桥河,在县西南六十里,南入海。又柘埠河,在县东北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导谷中,东北入于海。

    ○辛汪寨县北七十里。向有巡司。又温泉镇,以县东北九十里,亦设巡司于此。又城东南九十里有赤山寨,亦置巡司。旧皆筑城戍守。万历中,革赤山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八十里,旧有竹岛寨。又县南八十里有五叠岛城,又南二十里为玄真岛城,县西南八十里又有远岛寨城,旧皆为戍守处。

    秦皇宫县东百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始皇东游时筑。又县东北百二十里,有望海台,亦始皇筑以望海云。

    附见:

    宁海卫在州治西。本莱州卫左千户所。洪武二年,调为备御所,十年,升为卫,领左、中、前、后四千户所。

    金山备御左千户所州东北四十里,所城砖筑,周二里。成化中置,属宁海卫。

    威海卫文登县北九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置,领左、右二千户所。卫城周六里有奇。今亦置威海卫。

    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四十里。成化中置。所城砖筑,周二里。属威海卫。成山卫文登县东百二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置,领左、前二千户所。卫城砖筑,周六里有奇。今亦置成山卫。

    寻山备御后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二十里。成化中置。所城周三里有奇,属成山卫。

    靖海卫文登县南百二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置,领左、中、后三千户所。有砖城,周六里有奇。今亦置靖海卫。

    宁津守御千户所文登县东南百二十五里。成化中置。所砖城,周三里。又海阳守御千户所,在文登县南百四十里,亦成化中置。所城砖筑,周三里。俱属成山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