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五 陕西四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五十五 陕西四 (第1/3页)

    ◇凤翔府东至西安府乾州二百里,南至汉中府六百三十里,西至巩昌府秦州五百里,西北至平凉府二百六十里,东北至庆阳府三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京师三千二百里,至南京四千八百里,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。

    《禹贡》雍州地。周曰岐周。春秋时为秦地秦德公元年,初居雍。雍盖秦都也,至献公始移居栎阳。始皇并天下,为内史地。汉初为雍国。二年,更名中地郡。九年,复为内史。景帝二年,分为主爵中尉。六年,更名都尉。武帝太初元年,改为右扶风。后汉因之《献帝起居注》:中平六年,省扶风都尉,置汉安郡,领雍、?俞糜、杜阳、陈仓、?五县。三国魏为扶风郡。晋因之《志》云:汉右扶风治槐里,在今西安府兴平县界。晋郡治池阳,在今西安府三原县界。惠帝初,改曰秦国晋太康十年,封子柬为秦王,因置国于此。后魏置平秦郡,寻又置岐州魏收《志》:太延二年,置平秦郡。太和十一年,置岐州,治雍城镇。镇盖在郡城东。西魏改郡曰岐阳,而州如故。隋开皇三年,郡废。大业初,改州为扶风郡。唐仍曰岐州。天宝初,亦曰扶风郡。至德初,改为凤翔郡。明年,又升为府时改置西京于此,为五都之一,寻复为凤翔节度使。五代因之唐末,为李茂贞所据。五代唐同光初,始内附,仍为凤翔军。汉乾?初,镇帅王景崇附蜀,蜀改为岐阳军。既而汉复取之。宋仍曰凤翔府亦曰扶风郡凤翔军节度。金皇统二年,改军名曰天兴,寻复故《金志》:大定十九年,改天兴军曰凤翔。二十七年,兼置凤翔路总管府于此。元曰凤翔路。明初,复为凤翔府,领州一,县七。今仍曰凤翔府。

    府居四山之中《志》云:府境四围皆有高山,而中实坦平。春秋时谓之故雍。四面积高为雍也,五水之会五水,?、渭、漆、岐、雍也。《志》云:府境自大散关以北,达于岐、雍,夹渭川南北岸,沃野千里,所谓秦川也,陇关西阻,益门南扼,当关中之心膂,为长安之右辅。周太王迁岐而肇基王迹。秦德公居雍而寝以盛强。汉高自汉中出陈仓,定三秦,而帝业以成。光武略定扶风,遂以削平陇、蜀也。在曹魏时,扶风尤为重镇,往往缮兵储粟以阻巴蜀之口。虽诸葛武侯之用兵,不能越陈仓及?而与魏争。自晋以后,梁、雍多事,得失轻重,恒在扶风。迄南北朝之季,要未有岐州被祸而关陇诸镇得以晏然者。唐天宝之祸,凤翔克全,卒为收复两京之本。肃宗因建西都,与太原、江陵,并为陪辅。又其时吐蕃恣横,荐食河陇,保固西陲,亦惟恃凤翔。历朱Г、黄巢之乱,凤翔皆能首撄贼锋,东收京邑,南固蜀口。唐之末也,李茂贞实擅有岐州,纠合叛帅,肆其披猖。朱温乘之,遂易唐祚。然计关中诸镇,其后亡者,亦惟茂贞耳。王建以全蜀之力,屡争凤翔而不能得也。后唐庄宗既并凤翔,命将南下,蜀遂以亡。终五代之世,凡两川有事,必先凤翔,岂非制驭梁益、凤翔为绾毂之口欤?南宋富平之败,凤翔不保。女真列屯置戍于此,宋虽数战,卒不能越散关而北。及蒙古入凤翔,东取京兆,而女真危迫,又南窥汉中,而宋亦岌岌矣。元末,李思齐守凤翔以拒蜀。明师入关,即西向凤翔,思齐北走。于是南收汉沔,蜀人遂不能固其藩篱也。说者曰:繇陇坂而东至凤翔,则控京兆之咽喉;繇大散而北出凤翔,则绝秦川之要膂。若其西上秦、陇,守险阻以攻瑕捣虚,南下梁、洋,席富饶以出奇制胜,可耕可屯,宜战宜守。规关中者,此其先资也宋祁曰:岐州地形险阻,原田肥美,物产富饶,自昔兴王之地,而可置得失于度外欤?

    凤翔县附郭。本召穆公采邑,春秋时之故雍也。秦置雍县。汉初,曹参攻雍。即此。后汉亦曰雍县,属右扶风。魏晋时,属扶风郡。后魏太延二年,为平秦郡治。隋为扶风郡治。唐至德二载,改今名,仍析置天兴县。宝应元年,省凤翔入天兴。宋因之。金大定十九年,复为凤翔县。今编户四十里。

    ○雍城在府城南。《括地志》:雍县南七里,有故雍城。秦德公元年,初居雍城大郑宫,是也。汉改置雍县于今治。唐曰凤翔县,又析置天兴县,而省凤翔入焉。金又改天兴为凤翔。旧凤翔县治在府治东偏,今在府治西。《志》云:郡城,旧有东西二关城。后唐应顺初,潞王从珂举兵凤翔。陕西诸道兵讨之,大集城下,克其东西关城。既而军乱,相率归从珂。后汉乾?初,王景崇以凤翔附蜀。赵晖击之,败景崇兵,取其西关城,是也。今郡城周十二里有奇,门四,非复唐宋故城矣。

    杜阳城府北九十里。汉县,属右扶风。师古曰:《绵》之诗:自土沮、漆。《齐诗》作自杜。言公刘避狄而来,居杜与漆沮之地。汉因置杜阳县。后汉初省。永和二年,复置。晋废。《诗谱》云:周原在岐山阳,属杜阳界,地形险阻,而原田肥美。是也。《胜览》:今陇州吴山县东四十五里,有文王故城,盖即汉之杜阳城。又岐山县东二十里,亦有杜阳城云。

    虢城《九域志》:在府南三十五里。亦曰虢国城。周文王弟虢仲初封此,是为西虢。平王东迁,始徙于上阳,为北虢。或曰:非也。盖虢仲之采邑,支子所封。汉置虢县,属右扶风。后汉初,并入雍县。后魏太延中,置武都郡治此。西魏又置洛邑县于武都城西。后周复置朔州,寻废州。隋初,又废郡。大业三年,改洛邑为虢县。贞观八年,省入岐山县。天授二年复置。天复二年,李茂贞劫车驾幸凤翔。朱全忠讨之,军于虢县。茂贞出击,大败。全忠遂进军凤翔城下。是也。宋亦为虢县。金因之。元省入宝鸡。《一统志》云:虢县城,在宝鸡东六十里。

    召城杜预曰:在雍县东南。亦曰召亭。《水经注》:雍水又东经召亭南。孔颖达曰:西周时,召公采邑也。春秋时,周、召二公,别于东都受采。京相?云:召亭在周城南五十里。魏收《志》雍县有故周城。盖召城亦在境内也。又《括地志》:周公城在岐山县北九里,邵公城在岐山县西南十里。《一统志》:召亭在岐山县西八里,今名邵公村。盖昔为雍县境内云。○乾归城,在府西四十二里。《志》以为乞伏乾归所筑也。又有横水城,在府东南三十里。后魏太平真君六年,置横水县,属平秦郡。西魏时废。○杜阳山府东北二十五里。山北有杜阳谷。唐武德七年,岐州刺史柴绍,破突厥于杜阳谷,即此。又有老君坡,杜水所出。○雍山,在府西北三十里,雍水所出。秦因以名县。又西北五里有灵山。又有鸡寇山,在府北三十里。

    五里坡在府西。宋建炎三年,熙河将张严追击金兵,及凤翔境上,至五里坡。金将娄室伏兵坡下。严遇伏,败死。

    石鼓原府南二十里。旧有石鼓十,纪周宣王田猎之事。唐凤翔守郑徐庆迁置孔庙中。宋大观中致之辟雍,后入保和殿。元移置燕之太学。今原旁亦名石鼓镇。《一统志》:宝鸡县南二十里有石鼓山。

    五?原《括地志》:在雍县南。《汉·郊祀志》: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,初作西?,祠白帝。后十四年,当秦文公十一年,又作??,郊祭白帝。自未作??,而雍旁故有吴阳武?,雍东有好?,皆废,无祀。秦宣公四年,作密?于渭南,祭青帝。后二百五十年,当秦灵公四年,于吴阳作上?,祭黄帝;作下?,祭炎帝。秦献公作畦?于栎阳,而祀白帝。汉高二年,又立黑帝祠,名曰北?。所谓五?者,?、密、吴阳上、下、北也。一云五?原,在吴山之阳。又《志》云:县南二十里有西?,五十里有五文原。○雍水在府北。源出雍山,东流经扶风县界。又东合漆水,入渭水。

    横水府东南三十里,亦谓之横渠。东南流,至?县界,入于渭。俗呼为夜义河。唐天复二年,朱全忠引兵赴凤翔。其前军自?县趣宝鸡,至石鼻。又前至横渠,军于凤翔城南十里,是也。又有邓水,出府北二十里之黄花谷,下流合于横水。东湖在府城东。雍、渭二水所溢,称城东之胜。

    高泉渠在废虢县东北十里。《唐志》:如意元年,开引渭水入县城。又西北为升原渠,入宝鸡县界。

    玉泉在府治西北五里,引以溉田。又有灵泉,在府东北十里。《志》云:府东二里有塔寺泉,府东北二十里有虎跑泉,俱南流入渭,有灌溉之利。

    ○橐泉宫在府城内东南隅。本名蕲年宫,秦惠公所居。孝公更名橐泉。《汉志》注:橐泉,孝公所起;祈年,惠公所起。是有二宫也。又始皇时,亦曰祈年宫。九年,?ぢ将攻祈年宫为乱。刘向曰:秦穆公葬雍橐泉宫祈年观下。郦道元曰:祈年宫即橐泉宫,亦名胡城也。《郡志》:秦缪公葬其地,后人因于此建祁年观云。○岐阳宫,在府城内。或曰后周时置,周主邕屡如岐阳,是也。《志》云:隋开皇六年建。今县治东北有岐阳驿。

    太和关在府东五十里。唐至德二载,肃宗驻凤翔,遣诸将屯武功,败绩。贼游兵至太和关,凤翔大震。今废。

    东安镇在府西。五代唐清泰初,蜀人出大散关,收阶成之地。诏凤翔益兵守东安镇以备之。或曰,镇在宝鸡县西南。○野人坞,在府东南十余里。相传即秦穆公失马岐下,野人得而食之处。

    岐山县府东五十里。东北至西安府?州百二十里。古岐周地。汉为雍县地。后周置三龙县,属岐州。隋移县治岐山南,改为岐山县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二十九里。

    ○岐山旧县在今县东北。后周割泾州鹑觚原地,置三龙县。其地近?州长武县界。隋开皇十六年,移县于岐山南,因改今名。大业九年,又移治于今治东北八里岐山麓。唐武德初,复移岐阳县界之张堡垒。七年,又移于龙尾驿城。贞观八年,移治于石猪驿南。即今治也。今县治东北有岐周驿。

    岐阳废县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唐贞观七年,析扶风、岐山二县置,以其地在岐山南。周太王居岐之阳,即此处也。二十二年,县废。永徽五年,复置。元和二年,又废。宋为岐阳镇。

    ○岐山在县东北十里。山有两岐,故名。《禹贡》:导岍及岐。又周太王去?迁岐。《诗》所谓“率西水浒,至于岐下”。又云“彼阻矣岐,有夷之行”者也。《传》云:周之兴也,??鸣于岐山。又成王有岐阳之?。宣王亦大猎岐阳。幽王三年,三川竭,岐山崩。《吕氏春秋》:岐山,九山之一也。后汉建初七年,幸岐山。西魏大统十三年,宇文泰从魏主狩于岐阳。魏主廓三年,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,周主邕数如岐阳。盖皆主岐山而言也。唐贞观十六年,校猎于岐阳,后亦数临幸焉。《河图》云:岐山在昆仑东南,为地乳。《地志》:岐山亦曰天柱山。其峰高峻,状若柱然。《六典》:关内道名山曰岐山,俗名凤凰堆。山之南,周原在焉,即太王所居,《诗》所云“周原??”者也。《志》云:原东西横亘,肥美宽平。在今县东北四十里。

    五将山在县北三十里,亘扶风、醴泉县界。晋太元十年,慕容冲围逼长安,城中饥困。苻坚以谶文有云:帝出五将久长得。乃曰:吾出陇收兵,运粮以给长安。遂奔五将山。姚苌遣将吴忠执之以归,幽于新平,是也。一名武将山。

    石桥山县南五十里,渭水所径。其东连五丈原,与?县接界。又南二十里,即南山也。东亘蓝田,西抵大散。苏轼云:南山连大散。是矣。

    梁山县东北五十里。又东连西安府乾州界。其最高处为箭括岭。岭巅有缺,因名。《志》云:箭?岭在县东北六十里。是也。六年,蜀将陈彦威出箭?岭,即此。又三龙山,在梁山西。宇文周置三龙县,盖以山名。

    龙尾坡县东二十里。旧有龙尾堡。晋义熙十一年,夏赫连建入后秦之新平。姚弼与战于龙尾堡,擒之。唐武德七年,移岐山县治于龙尾驿城。中和元年,凤翔节度使郑畋败黄巢兵于龙尾坡。又?宁将朱玫屯兴平,黄巢遣将王播围之。玫退屯奉天及龙尾坡,是也。

    ○渭水在县南三十五里。自宝鸡县东流入县界,又东南入扶风县境。○岐水,在县西北四十五里。自麟游县西南流,经县界,一名峦水。东南至扶风县界,入于漆水。?水在县东北六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有?谷,?水出焉。一名白水,南流入扶风县界。县东北三十里又有鳌川水,亦流合于?水。

    城南河县南三里。自宝鸡县流入,亦谓之璜河。《志》以为?溪下流也,即太公垂钓处。东南流十里,有濉河汇流,名曰河交。又东南流入渭。○斜谷水,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县南百五十里有桃川,出大山中。东西四十里,南北三里,流为斜谷水,经太白山斜谷关而北注于渭。一名石头河。金牙关《通志》云:在县西南百里,亦南山隘道也。又云:县南七十里有斜谷关。今见?县。

    宝鸡县府西南九十里。东至?县百里,西北至陇州百七十里。秦置陈仓县。汉因之,属右扶风。三国魏亦曰陈仓县,以为重镇。晋属扶风郡,后县废。苻秦置苑川县。后魏移置苑川县于故陈仓城中。西魏复曰陈仓县。后周置显州,寻州县俱废。隋开皇十八年,复置陈仓县,属岐州。唐初因之。至德二载,改为凤翔县,旋改曰宝鸡。今县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四十四里。

    ○陈仓城在县东北二十里。有二城相连。上城,秦文公筑,城内有羽阳宫,《志》以为秦武王所起。汉初,韩信劝王东出陈仓,还定三秦。王从之,遂败雍王章邯兵于陈仓,引军北出。后汉中平五年,皇甫嵩败凉州群贼王国等于陈仓。又兴平二年,樊稠败韩遂,追至陈仓。此上城也。下城,曹魏将郝昭所筑。《三国志》:魏太和二年,曹真以诸葛亮惩于祁山,后必出陈仓。乃使将军郝昭守陈仓,治其城。既而亮果引兵出散关,围陈仓。昭拒守。亮攻围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