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十九 陕西八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五十九 陕西八 (第1/3页)

    ◇巩昌府东至凤翔府陇州六百六十里,南至汉中府宁羌州一千一百六十里,西南至岷州卫二百四十里,西至临洮府二百里,西北至临洮府兰州四百二十里,东北至平凉府固原州六百里。自府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二十里,至南京二千六百三十里,至布政司一千六十里。

    《禹贡》雍州地。春秋时,羌戎所居《括地志》:自陇以西为冀戎、獂戎、氐羌之地。秦置陇西郡以在陇坻之西也。汉因之。东汉灵帝时,分立南安郡。三国魏亦为陇西南安郡陇西,治襄武。南安,治獂道。晋因之。后魏为陇西、南安、安阳三郡地,兼置渭州。后周并为南安郡。隋初,郡废。炀帝又废州,复置陇西郡。唐仍曰渭州。天宝初,亦曰陇西郡。乾元初,复故。宝应以后,陷于吐蕃。大中五年,收复景福初,属于李茂贞。五代时,为羁縻之地。宋初因之。皇?中,置古渭寨。熙宁五年,升为通远军。崇宁三年,改为巩州。金因之皇统三年,亦置通远军节度。元初始置巩昌府,寻为巩昌路。明初洪武三年,改为府,领州三、县十四。今仍为巩昌府。

    府翼蔽秦陇,控扼羌戎。东汉初,隗嚣据陇西,动摇三辅。诸葛武侯伐魏,欲先取陇右,结连羌夷以图关中。魏亦以为重镇。邓艾尝云:狄道今临洮、陇西、南安、祁山,各当有守。盖其地山谷纠纷,川原回绕。其俗尚气力、修战备、好田猎、勤稼穑,自古用武之国也。诚于此且耕且屯、以守以战。东上秦陇而雍岐之肩背疏,南下阶成而梁、益之咽喉坏,西指兰会而河湟之要领举。巩昌非无事之地矣。是故,唐初入长安,即遣军安抚陇右。而秦、凉之藩篱秦谓薛举,凉谓李轨,以次摧坏。天宝以后,吐蕃窃有其地,窥伺畿辅,大为唐患。宋人议复河湟,置通远军以经略之,而熙河遂为内地。蒙古并有巩昌,南窥蜀口,而宋之西边,遂不支矣。夫欲保关中,先固陇右,欲固陇右,巩昌岂非都会之所哉!

    陇西县附郭。汉獂道县地。后汉中平五年,析置中陶县,属南安郡。晋因之。后魏属南安阳郡。隋开皇初,郡废,改县曰内陶,寻又改曰武阳。十年,又改为陇西县,属渭州。唐因之。宝应以后,没于吐蕃。宋为古渭寨,属秦州。熙宁中,为通远军治。元?三年,复置陇西县,为巩州治。金因之。元为巩昌府治。今编户三十二里。○襄武城府东南五里。汉置县,属陇西郡。后汉因之。魏为陇西郡治。蜀汉延熙十六年,姜维围魏襄武,不克。晋陇西郡亦治此。后魏因之。又于县置渭州,以水为名也。隋亦为渭州治。大业初,为陇西郡治。唐因之。宝应以后,没于吐蕃,县废。宋巩州移于今治。今郡城周九里有奇,门四:东永安、南武安、西静安、北靖安。环城有濠,称为险固。

    獂道城府东南二十五里。獂,音桓。应劭曰戎邑也。《史记》:秦孝公元年,西斩戎之獂王。汉置县,属天水郡,骑都尉治此。东汉属汉阳郡。灵帝时,为南安郡治。魏因之。蜀汉延熙十六年,姜维围魏南安,不克。晋南安郡亦治此。西秦乞伏氏时,尝置东秦州治焉,亦曰南安郡。宋元嘉三年,夏赫连昌遣其叔韦代攻西秦南安,拔之。既而复为秦所据。八年,赫连定复遣韦代攻秦王暮末于南安,暮末穷蹙出降。后魏时,改郡曰南安阳郡,县亦曰桓道县。隋郡废。又省县入陇西。

    新兴城在府西南二十里。亦汉獂道县地。后汉中平五年,析置新兴县,属南安郡。魏晋因之。后魏属广宁郡。后周郡废。隋并县入陇西。杜佑曰:汉灵帝析汉阳郡置南安郡,领獂道、中陶、新兴三县。皆今陇西县地是也。

    ○仁寿山在府城南。逶迤二百里。又南十五里为赤觜山,山下旧有赤觜镇。○马鹿山,在府南八十里。四围石崖甚险,戍守要区也。又莲峰山,亦在府东南八十里,与马鹿山并峙,有五峰分列。《通志》以为即马鹿山。赤亭山在府西五十里。以近赤亭川而名。又府西四十里有首阳山。山当往来通道,有关在其上。又有三岩山,在县西北十里。其上宽平可耕。《通志》作三品石山,谓山腹有三巨石,列如品字。○八角山,在县北八十里。以山三岩层峙而名。

    武城山在府东南。姜维攻祁山不克,自董亭趣南安。邓艾拒之于武城山。即此。《水经注》:渭水过獂道县南,又东径武城县西,武城川水入焉。盖以山名县也。武城县,盖后魏置,旋废。故《志》不载。○桃花山,在府东三十里。

    薄寒山在府西南。唐会昌二年,吐蕃将论恐热举兵自洛门川至渭州,击其国相尚思罗于薄寒山。思罗西奔松州。四年,论恐热攻鄯州,为镇将尚婢婢所败,走保薄寒山。或曰,山盖近岷州境。松州,今四川松潘卫也。

    高田谷在府东。宋元嘉七年,西秦暮末为河西王蒙逊所逼,请迎于魏,东如上わ。至高田谷,为夏人所拒,留保南安。即此。或以为即城东三十里之妙娥谷云。

    ○渭水在城西一里。自临洮府渭源县流入境,经城北,又东历通渭、宁远、伏羌县界,而入秦州境。《志》云:渭水入城,分东西南北四池,前后浚引,以资汲取。又城西十五里有头渠城。西里许有二渠。城东有三渠。皆引渭水分注,下流仍入渭。宋熙宁八年,秦凤提点郑民宪自通远军熟羊寨导渭河至军溉田,是也。今详大川渭水。

    赤亭水府东五里。源出府东十五里之东山赤谷,西流经府北,又南入于渭。亦谓之赤亭川。晋永嘉末,姚弋仲起于此,所谓赤亭羌也。太元十一年,姚硕德起兵应姚苌,分据冀城、陇城及南安之赤亭,亦谓之赤水。义熙十一年,西秦王炽磐遣兵击南羌弥沮康薄于赤水,降之,以王孟保为略阳太守,镇赤水。宋元嘉四年,炽磐置梁州于此。既而仇池杨玄遣其党苻白作围秦梁州刺史,出连辅政于赤水,破之。

    广阳水出府西南九十里之西山,东北流,注于渭。又有漓水,出府西南四十里之石门山,下流亦入于渭。又洛门水,章怀太子贤曰:在陇西县西南,东流入漳县,又东入伏羌县界,下流入于渭水。

    南河府南二十里。源出荆谷中,北流入渭。○六泉,在府东南五里。《地记》:东晋太元十一年,西秦乞伏国仁帅骑兵袭鲜卑三部大人密贵等于六泉。即此处也。胡氏曰:六泉,当在高平境内。

    ○首阳关在府西首阳山上。又府南有赤水三关,又西南有后川、药铺二关。○锦布隘,在府北六十里。其地有锦布峪,因名。境内又有沙湾口、截道澜、安乌隆等隘。澜,一作深。

    董亭在府西南。三国魏甘露元年,姜维出祁山,闻邓艾有备,乃回从董亭趣南安,是也。又宋元嘉十二年,仇池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。董,或作童。

    熟羊寨府北四十里。又府北二十五里有三坌堡,俱宋置。

    五溪聚在府东。《后汉志》注:襄武有五溪聚。建武十年,来歙破羌于五溪,是也。《陇西记》:襄武有五溪,杨盛分羌为五部,错居溪旁。每溪为五聚,于是有五溪之号。

    山坌驿府西南九十里。《舆程记》:自山坌驿而西南七十里,为酒店子驿。又八十里,即岷州卫矣。又甸子川递运所,在府北四十里。又二十里为锦布峪递运所。《通志》:府治东北有通远驿,城北二里为北关递运所。安定县府北百八十里。西至兰州二百四十里,北至靖虏卫三百里。本唐渭州西市贸马之所。宋元丰中,筑定西城,属通远军。金大定中,改为定西县,属巩州。贞?中,升为定西州。元因之,后改为安定州。明初,改为县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编户十九里。

    ○定西城在今县南。宋元丰四年,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。南去通远军百二十里。明年,并入通远军,复以汝遮堡为定西城。七年,夏人围定西城,熙河将秦贵败却之。即今县治。

    安西城在县北二十七里。宋绍圣三年,章?进筑汝遮堡地,赐名安西城,为戍守处。金贞?中,升为安西县,属定西州。元省。○通西城,在县南四十八里。本宋之通西寨。金升为县,属定西州。元省。

    ○兴原山在城东二里。又东三里为照城山。其支曰兴云山。绕城东北,又东回一里,曰凤凰山。○西岩山,在城西二里。城南一里有南安山,以地旧属南安郡而名,俗呼庙坡山。以上群山,皆相联接,蜿蜒甚远。双峪岭县南五十里。又南四十里为胡麻岭。相传张骞自西域还,种胡麻于此而名。《志》云:县北百里有北乱山。其山形势百出,稠叠难状,因名。

    车道岘在县北百余里。又有沉儿峪,在其南。明初,徐达败王保保于此。○青岚峪,在县东三十里。又县西十里有锦鸡原。

    ○西河在县西二十里。县西北六十里有甸子川。西河源于此,流绕城西。又东河出县南四十里。麻子川流绕城东。东河味苦,亦曰苦水。西河味甘,亦曰甘水。二水交流,东西二十里,南北三十里。其间物产繁盛,实为民利。西河上有桥,曰西土桥。○暖水,在县西五十里。隆冬不凝。俗呼横河。县西南三十里有得罗川,土脉肥饶,约有千顷。

    ○?口关城北五十里。路通甘肃,今有?口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北八十里,地名关川,西通兰州,北通靖边,实为要区。○乌龙关,在县南东西两河间,亦宋置,南接陇西县。今亦曰乌龙?厄。《通志》:县境有岢岚峪口、大西口、双峪口、峡口,凡四隘。

    平西寨县北六十里。本名青石峡。宋绍圣四年,进筑、赐名。北至会宁关四十四里。金亦为平西寨,属会州。元因之。明初洪武二年,元故将扩廓袭兰巩境内。三年,遣徐达等御之,达至平西,扩廓退屯车道岘,既而明军为所败。《宋志》:平西寨北四十里,即会宁关。今关见靖边卫。

    渚水驿县西北百二十里。《舆程记》:自县西北六十里至秤钩湾驿。又六十里至渚水驿。又七十里为定远驿。又西北五十里而至兰州。《通志》:县治北有延寿驿,东六十里有西巩驿,南七十里有通安驿。又好地掌递运所,在县南四十里。

    会宁县府北二百二十里。西南至安定县五十里,北至靖边卫二百七十里。本陇西县地。金人尝于此置西宁县,兼置西宁州。州旋废,以县属会州。元徙州治此,寻以县并入州。明初为会宁县。今城周五里,编户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西宁城即今县。金人置县于此。《志》云:县东二十五里又有西宁城。城有三,俗呼为西宁连城。宋宣和中,尝置刺羌城于此。

    ○桃花山县东南五里。土石皆赤如桃花。又城南十里有白土峰。又南十里有青土峰。《物产志》:县产五色土,可资藻绘。《志》云:县东二里有鸦坌山。

    铁木山县西北百里。又县东北百里有屈胡山,皆高险,为县境之屏障。

    ○响河在县东百里。水出悬崖下,潺急触石,声闻数里,北流入于黄河。○南河,在县城南。本名┒坌河。┒,读麋。又城东三十里有松树坌河。皆东流合于响河。

    什字河在县东五十里。源出县东之隐山谷。又米峡河,出县南六十里之蒸饼山谷中。今ぁ寺牧场也。《志》云:县境之水,悉北流,经靖边卫境,入于大河。

    ○青家关县东九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并置递运所及青家驿于此。又县东四十五里有翟家嘴递运所,为往来必繇之道。《通志》:县治东有保宁驿,县北九十里有乾沟驿。又北九十里为郭城驿。

    通渭县府东北六十里。西北至安定县百五十里,东南至宁远县六十里。本唐陇西县地。宋元丰中,置通渭县。崇宁五年,废为寨。金复升为县,属巩州。今编户十六里。

    ○甘谷城在县东五十里。宋熙宁初,曹玮置城于此,为戍守处。金于此置甘谷县,属秦州。元废入通渭县。《元丰志》:城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。甘泉城在县东北九十五里。宋元丰中,置城于此,为戍守要地。又有堡川城,在县东北八十里。东至甘泉城十八里。宋政和六年置。金废。

    ○照城山在县城北渭水上。城西南二里有发云山,其高俯瞰城中。《志》云:县南二里有屏风山。山阴有洞,深数百丈,可以保守。上有东岳庙,俗名庙山。又十八盘山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山路险阻,经十八盘乃得上云。○笔架山,在县东北二百里。《志》云:山连延甚远,几二三百里。有五峰萃?律,县之主山也。又艾蒿山,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又东四十里有斗底山,其形如斗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八十里有蔺家峡,水经其下,有二十四渡。

    ○渭水在城北。自陇西县流入境,又折而东南,入宁远县界。

    华川水县西八十里。东流经城南,入于渭。其间四围平坦,草茂水清。明置安定苑,为牧圉之所,隶苑马寺。又有海子川,在城东三十里。中川,在城西十五里。俱合华川水流入于渭。

    甜水河城西北七里。出甘谷,引流入城,籍以取汲。又西十三里为锦鸡峡水,其下流俱入于渭河。

    ○华川关在县南华川水上。又县境有石门关、闭门关。○兰峪隘,在县东南八十里。其地有兰家峡也。又县境有田家硖、砥石硖、谈家硖、石嘴硖、袁家硖、金带硖,凡七隘。

    漳县府南七十里。西南至岷州卫一百八十里,汉襄武县地。后汉置障县,仍属陇西郡。永元初,封耿秉为侯邑。晋属南安郡。西秦暮末置广宁郡。后魏改为彰县,广宁郡治焉。西魏又改郡为广安郡。后周郡废。隋复为障县,属渭州。唐因之。天授二年,改为武阳县。神龙初,复故。广德后,陷于吐蕃。宋熙宁六年,置盐川寨于此,后改为镇。金亦为盐川镇,属巩州。元至元十七年,置漳县。今编户六里。

    ○鄣县故城县西南五里。后汉置鄣县,本治此。后魏亦为彰县治。唐没于吐蕃。元因改置漳县,讹鄣为漳也。盐川城即今县治。宋熙宁六年,置盐川寨于此。开禧二年金人分道入寇,使石抹仲出盐川。又嘉定十三年,四川宣抚司安丙分遣王仕信等会夏人之兵伐金。仕信自宕昌进克盐川镇,会夏人于巩州,是也。宕昌,见岷州卫。○西倾山县西北八十里。山势绵延,西倾水出焉。或以为《禹贡》之西倾山,非也。○箭?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山有两峰,高险插天,因名。又县南三十五里有三岔山。县西北十里有马铺山。《志》云:马铺山在县西北十五里。四围石崖,居民避兵处。○漳水县南三里。本曰鄣川。《水经注》谓之彰川,从后魏县名也。源出县西木寨坡。木,一作立。西倾山之西倾水,自县西北注之。箭?山之东?谷水,自县西南注之。并流而东北,以入于渭。○洛门谷水,在县东北。自陇西县东南流,经县境,又东北流而入伏羌县界。盐井在县城内。旧有井煮水成盐,宋因置盐川寨。

    宁远县府东九十里。唐陇西县地。宋元?中,置宁远寨。崇宁三年,升为县。金仍废为寨。元至元中,复置宁远县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十七里。

    ○三岔驿县西三十里。明初置。

    ○广吴山县西二十里。山下有广吴堡故城,宋所置也。又马宗城山,在县南五十里。山下旧有庙儿镇。○石门山,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四围皆峡,仅容一门,曰石门,山口为要隘处。山下有洞,光映如月,名夜月洞。

    箭竿山县西南四十五里。以山峰挺峙而名。又西南二十里为瓜牛山,高五百余丈,周回四里。上有日月空,日月未出,其光先照云。又柏林山,亦在县西南六十里,与瓜牛山相望。又西南十里曰水溪山。○太阳山,在县南百二十里。有隘可守,曰太阳山口。山出铁,旧置铁冶场于此。

    桃花硖在县北五里。两山夹峙,渭水经其中。又有砚石峡,在县东南四十里。有砚石峡口,亦为设险处。

    ○渭水在城北。自通渭县流入县境。又东南流入伏羌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东路有红峪等新旧十三渠,西路有乐善等新旧十四渠,皆引渭溉田,民资其利。又县北五里有桃花峡水,县城南有古流泉水,皆资民溉汲。广吴水在县西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源自岷州,流绕广吴山下,因名。又有山丹水,亦来自岷州,流经县西十五里山丹铺,因名山丹河。二水并流,北注于渭。○来远镇县西南三十里。宋置寨,隶秦州。熙宁五年,改属通远军。元丰七年,废为来远镇,属宁远县。开禧二年,金人以韩?胄败盟,分道入寇,使其将完颜??出来远。又嘉定十三年,安丙遣将宋质俊出下城,克来远镇,是也。元以来远镇省入宁远县。下城,今见岷州卫。鲁班山口在县北四十里。以在鲁班山下而名。县东北又有花崖山、木林峡二口。《志》云:县境鲁班山口而下,有石门、太阳及砚石峡,凡六隘。又有大木树关、马务〔水〕关、水关、文盈关,凡四。

    伏羌县府东百八十里。东至秦州九十里,东南至西和县一百七十里。古冀戎地。秦武公十年,置冀县。汉属天水郡。东汉为汉阳郡治。晋亦属天水郡。乱废。后魏太平真君八年,改置当亭县,仍属天水郡。后周复曰冀城县,寻废。隋大业初,复置,亦属天水郡。唐武德三年,改为伏羌县,仍置伏州。八年,州废,县属秦州。广德以后,没于吐蕃,县废。宋建隆二年,置伏羌寨。祥符九年,知秦州曹玮败吐蕃于此。熙宁三年,升为伏羌城。金因之。元至元十三年,升为县。今城周三里,编户十二里。

    ○冀城在今县东。汉县治此。后汉初,隗嚣据冀。汉将来歙等共攻嚣。嚣卒,子纯复据冀。来歙破落门,纯降。永初二年,叛羌败邓骘军于冀西。又光和末,群盗边章等围凉州刺史左昌于冀,汉阳长史盖勋救却之。建安十七年,马超率羌胡击下陇上诸郡,惟冀城、奉州郡固守,久之乃下。既而郡将赵昂等共谋击超,超败走。晋仍为冀县。大宁初,凉州张茂将韩璞东略陇西、南安之地,保冀城。刘曜遣将攻璞,璞拒却之。寻废。宋白曰:古冀城即唐之陇城县云。又当亭城,在县西南。旧《志》:在秦州西百三十里。今为县境。后魏太平真君八年,以故冀县地改置当亭县。后周废。《水经注》:籍水出上わ当亭西山,东历当亭川。是也。

    黄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。汉陇西郡上わ县地。后魏析置黄瓜县,属汉阳郡。后周因之。隋又以冀城县省入。大业初,复置冀城县,以黄瓜县省入焉。《水经注》:黄瓜水发源黄瓜谷西。东流径黄瓜县北,又东归于籍水。籍水又东径上わ城南,是也。

    平襄城在县西南三十里。汉置天水郡治于此。阚る曰:古襄戎邑也。王莽改天水曰镇戎,仍治平襄。更始初,成纪隗崔等起兵应汉,攻平襄,杀镇戎大尹李商。又隗嚣初据平襄,后据冀,是矣。后汉属汉阳郡。永初二年,邓骘遣任尚等讨叛羌,大败于平襄。《献帝起居注》:初平四年,分上郡汉阳置永阳郡,领平襄、清水、略阳等县。曹魏改曰广魏郡。晋属略阳郡。太元十三年,乞伏国仁破鲜卑越质赤利于平襄,获其子诘归。十五年,诘归据平襄,乞伏乾归击之,复降。皆是城也。后魏省。《志》云:伏羌西南有废城。或以为故平襄城也。唐武德九年,于废城置盐泉县,属秦州。贞观元年,改为仪宾县。二年,废。○永宁城,在县西四十里。宋雍熙中,置永宁寨。崇宁三年,升为县,属巩州。金复为永宁寨。元省。

    ○朱圉山县西南三里,即《禹贡》所载之朱圉也。圉,一作圄。俗名白崖山。又天门山,在县南三里。山有两穴如门,亦谓之天门山口。有事时,置戍于此。○《志》云:县西南五里有大像山,颇高耸,缘阁道以登,上有隗嚣歇凉台。○锦缆山,在县西南三十里。渭水经其下。又有石鼓山,在县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有石鼓,不击自鸣,鸣则兵起。

    狐?谷在县东。汉灵帝光和末,汉阳长史盖勋以叛羌围夏育于畜官,驰救至狐?,为羌所败。又秦苻生葬姚弋仲于此。《载记》:狐?,在天水冀县。畜官,盖畜牧所在,在扶风郡界。

    三都谷在县西。《水经注》:渭水又东,洛门水与三府谷水注之。三府谷,后讹为三都谷。宋祥符九年,西番宗哥族与?角厮?等入寇伏羌寨,知秦州曹玮败之于三都谷,因城伏羌南市,是也。又有吴谷口。天禧元年,宗哥番族来寇,韦复破走之于此。或云:吴谷,在宁远县广吴山下。

    ○渭水在县北三里。自宁远县流经县界,又东流入秦安县境。○永宁河,在县西南四十里,源出南山中。又有沙沟河,亦在县西南三十里。俱北流入渭。

    散渡河在县东北五里。源出通渭县之十八盘山,曲折流入县界,至此入于渭。○洛门川在县西二十里。自陇西县东南流经漳县境,又东北注于渭水。汉落门聚以此名。或讹为木梅川。《志》云:县西有陆田、通济、广济、惠民四渠,溉田数十里。○落门聚在县西十里,亦曰落门镇。后汉建武十年,隗嚣据冀。冯异攻其落门,未拔而卒。来歙复攻拔之,纯降。《郡国志》冀县有雒门聚,是也。三国汉延熙十三年,姜维攻狄道。陈泰自上わ驰救,进至洛门。维粮尽引还。洛门,即落门矣。唐广德以后,吐蕃得其地,置兵守之。会昌二年,吐蕃国乱,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举兵入渭州,侵掠鄯、廓以西。大中五年入朝,遣还,恐热复归洛门川,聚众欲为边患。会久雨乏粮食,乃奔廓州。

    定边寨在县东北。宋建隆中置,属秦州。熙宁八年,废为镇,改属陇州。寻复为寨,仍属秦州。嘉定十二年,四川帅安丙遣将宋质俊克来远镇,进败金人于定边城。即定边寨矣。又相近有绥远寨,亦宋初置。熙宁八年,废为镇,属陇州。寻复故。《通志》县有槐树关。

    西和县府东南四百里。北至秦州百二十里,东南至宁羌州略阳县三百五十里。汉为天水郡绵诸道地。后魏太平真君二年,置水南县,寻置天水郡治焉,亦曰南天水郡。西魏改郡曰汉阳,又析置长道县为郡治。后周郡废,改县曰汉阳,属成州。隋因之。开皇十八年,复改县曰长道。大业中,属汉阳郡。唐仍属成州。咸通中,改属秦州。宋熙宁七年,改属岷州。建炎五年,岷州徙治县之白石镇,改曰西和州,以长道县为附郭。元至元七年,县并入州。明初,改州为县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七里。

    ○长道城在县西北二十里。西魏置县治此。隋因之。唐天宝末,尝废,后复置。宋建炎中,五路之师败,吴?以李永琪守岷州,移州治于白石镇。及金人请和,改岷州为西和州。以淮南有和州,故此为西也。《志》云:白石镇城在今县西三里,即汉时有星陨地成白石处。唐宣宗时,始筑镇城于此。宗绍兴三年,王彦败刘豫将郭振于白石镇,复秦州,是也。县旧治此,洪武初始移今治。今县城周四里有奇。绵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。《史记》:秦自陇以西,有绵诸之戎。《汉志》天水郡有绵诸道。惠帝三年,陨石于绵诸,是也。后汉省。晋太兴初,南阳王保将陈安据绵诸,即故城矣。后魏复置绵诸县,属略阳郡。西魏省入长道县。《水经注》:绵诸水径绵诸城北,又东入于清水。

    大潭城县西南三百里。西魏置潭水郡,治潭水县。后周郡废,县属成州。隋因之。唐贞观初,改属岩州。广德后,废。宋建隆三年,复置大潭县,属秦州。熙宁七年,改属岷州。建炎中,五路之师败,关师古聚熙河兵守岷州大潭,是也。宋末废。

    水南城在县西南二十里。后魏太平真君二年,置水南县于此,为天水郡治。后周郡废,并废县入长道县。○盐官城,在县东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有盐井水与岸齐,味甘美。汉时尝置盐官于此。唐亦谓之盐官镇。又《城冢记》云:县南十八里有石堡城,高百丈,上有石城。城中有石井,深一丈,水色湛然。相传昔人避难于此,开水以饮。敌欲漏其水,左右穿凿不见水脉。○祁山在县北七里。后汉末,置城山上,为戍守处,城极严固。建安十八年,马超据冀。郡将赵昂等据祁山,以击超。超奔张鲁,引兵还围姜叙于祁山。夏侯渊驰救,超败走。其后诸葛武侯六出祁山,皆攻此城。魏明帝所云“西固祁山,贼来辄破”者也。城南三里有武侯垒,西汉水经其南。《开山图》:汉阳西南有祁山,蹊径逶迤,山高岩险,九州之名?,天下之奇峻也。汉建兴五年,丞相亮率大军攻祁山。九年,复围祁山,制木牛马以馈运。今武侯垒旁多丰草,犹是时所植。武侯《表》云:祁山去沮五百里,有人万户,瞻其丘墟,信为殷矣。今山西南有南北二岈。古语:南岈北岈,万有余家。武侯出祁山,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,是也。延熙十九年,姜维复出祁山。时邓艾已先为之备,维引却。景耀六年,魏将诸葛绪督军,自祁山趣武卫桥头,以截姜维自沓中还蜀之路,不果。晋大兴初,南阳王保称晋王于上わ,寻以饥困,退保祁山。义熙八年,仇池杨盛叛秦,侵扰祁山。十二年,盛拔后秦祁山,进逼秦州。宋元嘉十九年,平仇池。魏人来争,遣古弼督陇右诸军,自祁山南入。复遣别将督关中军,自散关西入,俱会仇池。祁山自昔为陇右襟要矣。县北四十里有屏风峡。宋郭中正以此为祁山之正峰也。

    宝泉山县北二十里。上有湫池。又鸡峰山,在县东北十五里。山形如圭,亦名圭峰。○通灵山,《志》云:在县西百四十里。四山环合,二水萦流,有清泉自岩窦飞落,如玉绳云。

    黑谷山县南百里,与秦州及成县接境。《志》云:黑谷大山乔木,雄跨数郡,上有黑谷关。宋绍兴中,郡守程俊置。开禧二年,吴曦叛,导金将蒲察贞破和尚原,犯西和州。曦将王喜等方力战,曦忽令退军黑谷,军遂溃,贞入成州。独头岭在县东南三百里。宋开禧三年,时叛帅吴曦以西和等州降金。兴州将李好义、杨巨源共讨诛曦,谓新帅安丙曰:关外西和、阶、成、凤四州,为蜀要害,盍乘势攻取之。丙即遣好义复西和州。好义进兵独头岭,会忠义及民兵夹击金人,大败之,七日而至西和。金将完颜钦遁去,遂复其城。关外,谓仙人关外也。○塞峡。在县西北。宋元嘉十九年,裴方明败仇池,杨难当别将鲁尚期逐北至塞峡。即此。

    ○西汉水在县北一里。自秦州废天水县流入境,亦谓之盐官水,以县境旧置盐官也。西南流,入成县境。《水经注》:汉水西南径祁山军南,西流与建安川水会。是也。浊水在县西南五十里,即白水江也。自岷州流入境,又南流入成县界,又东南入略阳县及宁羌州界,复折而西南,入阶州境。旧《志》云:浊水从长道县穿大潭入阶州。误也。

    盐井在县东北八十里。煮水成盐,民资其利。○九龙泉,在县西八里。四时湛然,水旱如一,夏凉冬温,居民引以溉灌。

    ○石营在县西北二百里。三国汉延熙十六年,姜维自武都出石营,围狄道。又十九年,姜维围祁山,不克,出石营,经董亭,趣南安。即此。○ガ公营,在县西南三里。唐初ガ国公窦轨抚定陇右,尝营于此,因名。

    柏关寨在县城内。宋南渡时,置寨于此,以保蜀口。○屏风峡口,在县北九十里。又县有青阳峡、木桥厄,皆为设险处。

    成县府东南六百里。东至汉中府凤县二百七十里,东南至略阳县二百十五里,西南至阶州四百六十里。古西戎地。战国时,白马氐居此。秦属陇西郡。汉为武都郡下辨道地。后汉为武都郡治。晋因之。后魏太平真君七年,改置仇池镇。太和十二年,兼置渠州。正始初,改为南秦州。西魏曰成州。隋初,郡废,州存。大业初,改州为汉阳郡。唐亦曰成州。天宝初曰同谷郡。乾元初复故。皆治上禄县。大历后,没于吐蕃。咸通中,复置成州,治同谷县。五代梁初,改曰汶州,李茂贞为朱温父讳也。贞明初,地入于蜀。后唐复曰成州。宋因之。宝庆初,以尝为潜邸升为同庆府。元仍曰成州,以州治同谷县省入。明初,改州为县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六里。○同谷废县即今县治。秦下辨邑也。汉初,曹参攻下辨,即此。寻曰下辨道。后汉移武都郡治焉。建安二十五年,先主进兵汉中,遣张飞、马超屯下辨。曹操遣曹洪拒之。既而先主有其地,亦谓之武街城。景曜末,魏司马昭使诸葛绪出武街以侵汉。《水经注》:武街,下辨县治也。晋大宁初,成晋寿守将李稚攻仇池氐杨难敌于武街,败死。后魏亦为下辨县,属修城郡。又析下辨地置广业郡,领白石等县。西魏改县曰同谷。后周又置康州治焉。隋初,郡废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河池郡。唐武德初,置西康州于此。贞观初,州废,县改属成州。咸通中,始为州治。宋因之。元省。杜佑曰:同谷城,一名武街城,即古下辨也。后魏时,置下辨县,又改曰下阪。盖在今略阳县废修城县之境。王应麟曰:成州内保蜀口,外接秦陇,山川险阻,尝为襟要。上禄废县县西百二十里。汉置县,属武都郡。后汉因之。晋县废。永嘉末,其地没于杨茂搜。后魏取其地置仇池郡。魏收《志》:太和四年,置仓泉县,仇池郡治焉。正光末,秦州贼莫折念生遣其党杨?攻仇池郡。东益州刺史魏子建击败之,即此。《隋志》:后魏置仓泉县,又析置阶陵、丰川、建平、城阶四县。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