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儀衞五

    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儀衞五 (第2/3页)

、弓矢、矟如第一隊;第三隊,天武都指揮使二人,心、危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二隊[二]弩弓矢矟如第二隊「矟」字原脫,據上下文和宋會要輿服一之二九補。;第四隊,天武都指揮使二人,尾、室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三隊[三]弩弓矢矟如三隊「弩」字原脫,據上下文和宋會要輿服一之三0補。;第五隊,拱聖指揮使二人,箕、畢旗各一[四]箕畢旗各一按畢宿旗下文重出,據前卷及通考卷一一八王禮考所列二十八宿旗,箕宿下依次是壁宿,疑此處「畢」當作「壁」。弩、弓矢、矟如第四隊;第六隊,拱聖都指揮使二人,奎、井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五隊;第七隊,神勇都指揮使二人,婁、鬼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六隊;第八隊,神勇都指揮使二人,胃、柳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七隊;第九隊,驍騎都指揮使二人,昴、星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八隊;第十隊,宣武都指揮使二人,畢、張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九隊;第十一隊,虎翼都指揮使二人,觜、翼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十隊;第十二隊,廣勇都指揮使二人,參、軫旗各一,弩、弓矢、矟如第十一隊。孝宗省為七隊,二十八宿旗每隊四,弓矢、矟每隊六,餘同。

    步甲前隊。第一隊,捧日指揮使、都頭各二人,騎,下同。鶡鷄旗二,青鍪甲、刀盾二十;孝宗刀盾省為十二,下並同。第二隊,捧日指揮使、都頭,貔旗,朱鍪甲、刀盾;第三隊,天武指揮使、都頭,萬年連理木旗,黃鍪甲、刀盾;第四隊,天武指揮使、都頭,芝禾並秀旗,白鍪甲、刀盾;第五隊,拱聖指揮使、都頭,祥鶴旗,黑鍪甲、刀盾;第六隊,拱聖指揮使、都頭,犀旗,黃鍪甲、刀盾。孝宗改黃鍪甲為青鍪甲,餘並同。

    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一門。牙門旗四,分左右,監門使臣八人,並騎。孝宗旗省為二,使臣省為四人。步甲前隊第七隊,神武指揮使、都頭,鶡鷄旗,青鍪甲、刀盾;第八隊,神武指揮使、都頭,麟旗,朱鍪甲、刀盾;第九隊,驍騎指揮使、都頭,白狼旗,黃鍪甲、刀盾;第十隊,驍騎指揮使、都頭,蒼烏旗,次白鍪甲、刀盾;第十一隊,虎翼指揮使、都頭,鸚鵡旗,黑鍪甲、刀盾;第十二隊,廣勇指揮使、都頭,太平旗,黃鍪甲、刀盾。自二至十二隊,人、旗、刀盾,數列如第一隊。孝宗內去鶡鷄旗、麟旗而用慶雲旗、瑞麥旗。

    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二門。牙門旗四,分左右,監門使臣八人,並騎。孝宗旗省為二,監門省為四人。

    前部黃麾仗。第一部,殿中侍御史二員,騎,下同。絳引幡二十,孝宗省為十。犦矟二,捧日指揮使二,都頭五,並騎,下同。黃氅五十,孝宗省為二十。鼓四,斧十,戟、弓矢二十,矟三十,孝宗省為二十。弩十;第二部,殿中侍御史,天武指揮使、都頭,青氅,鼓,斧,戟,弓矢,矟,弩;第三部,殿中御史,拱聖指揮使、都頭,緋氅,鼓,斧,戟,弓矢,矟,弩;孝宗省作三部。第四部,殿中御史,神勇指揮使、都頭,黃氅,鼓,斧,戟,弓矢,矟,弩;第五部,殿中御史,驍騎指揮使、都頭,白氅,鼓,斧,戟,弓矢,矟,弩;第六部,殿中御史,廣勇指揮使、都頭,黑氅,鼓,斧,戟,弓矢,矟,弩。自二至六部,數列並如初部。

    青龍白虎隊。並騎。青龍旗一,白虎旗一,虎翼都指揮使二,弩四,弓矢十,矟八。

    班劍、儀刀隊。並騎。武衞將軍二人,捧日、天武、拱聖、神勇指揮使各二人,班劍六十,儀刀六十。次驍騎、驍勝、宣武、虎翼指揮使各二人,班劍六十,儀刀六十[五]儀刀六十「刀」原作「劍」,據上文和宋會要輿服一之三一改。

    親勳、散手、驍衞翊衞隊。並騎。中衞郎四人,翊衞郎二人,親衞郎二人,衞兵四十,甲騎四十在衞兵外。左右驍衞、翊衞三隊。並騎。第一隊,左右驍衞大將軍二人,雙蓮花旗二,弩四,弓矢十,孝宗減弓矢為六,下同。矟十六;孝宗減矟為八,下同。第二隊,廣勇指揮使二人,吉利旗,弩、弓矢、矟數如初隊。

    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三門。牙門旗四,分左右,監門八人,並騎。孝宗旗減為二,監門減為四人。捧日隊三十四隊,左右各十七隊,孝宗減為十隊,左右各五隊。每隊引一人,押一人,旗三人,槍五人,弓箭二十人。

    後部黃麾仗。凡六部,第一部至六部,並同前部黃麾仗,惟無絳引幡、犦矟。孝宗減為三部,仗數亦同前部黃麾已減之數,併去犦矟、絳引幡。絳引幡二十。孝宗減為十。

    金吾左右道牙門第四門。牙門旗四,監門八人,騎。孝宗旗減為二,監門減為四人。

    步甲後隊。第一隊,捧日指揮使、都頭各二人,騎,鵾旗、鶡鷄旗各二,青鍪甲、刀盾二十;孝宗減刀盾為十六,逐隊並同。第二隊,天武指揮使、都頭,芝禾並秀旗、萬年連理木旗,朱鍪甲、刀盾;第三隊,拱聖指揮使、都頭,犀旗、鶴旗,黃鍪甲、刀盾;第四隊,神武指揮使、都頭,蒼烏旗、白狼旗,白鍪甲、刀盾;第五隊,驍騎指揮使、都頭,天下太平旗、鸚鵡旗,黑鍪甲、刀盾;第六隊,虎翼指揮使、都頭,鶡鷄旗、鵾旗,黃鍪甲、刀盾。自二至六隊,數列並如初隊。

    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五門。牙門旗四,監門八人,騎。孝宗減旗為二,減監門為四。

    後部馬隊。第一隊,捧日都指揮使二,角端旗二,弩四,弓矢十,矟十六;孝宗弓矢減為六,矟減為八。第二隊,捧日都指揮使,孝宗更用天武。赤熊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三隊,天武都指揮使,孝宗更用拱聖。兕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四隊,天武指揮使,孝宗時更神勇。天下太平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五隊,拱聖都指揮使,犀旗,孝宗用龍馬旗。弩、弓矢、矟;第六隊,拱聖都指揮使,芝禾並秀旗,孝宗用金牛旗。弩、弓矢、矟;第七隊,神勇都指揮使,萬年連理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八隊,神勇都指揮使,騶牙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九隊,驍騎都指揮使,蒼烏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十隊,宣武都指揮使,白狼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十一隊,虎翼都指揮使,龍馬旗,弩、弓矢、矟;第十二隊,廣勇都指揮使,金牛旗,弩、弓矢、矟。自二至十二隊,數列並如初隊。

    皇太后、皇后鹵簿,皆如禮令。徽宗政和元年,詔皇后受冊排黃麾仗及重翟車,陳小駕鹵簿。后謙避,於是詔延福宮受冊仍舊;而小駕鹵簿、端禮門外黃麾仗、紫宸殿臣僚稱賀上禮,並罷。其景靈宮朝謁,則依近例。三年,議禮局上皇后鹵簿之制。

    清游隊。旗一。執一人,引二人,夾二人,並騎。金吾衞折衝都尉一員,騎,執犦矟二人夾。領四十騎,執矟二十人,弩四人,橫刀一十六人。次虞候佽飛二十八,騎。次內僕、內僕丞各一員。各書令史二人,並騎。

    次正道黃麾一。執一人,夾二人,並騎。次左右廂黃麾仗,廂各三行,行一百人:第一行,短戟、五色氅;第二行,戈、五色氅;第三行,儀鍠、五色幡。

    左右領軍衞、左右威衞、左右武衞、左右驍衞、左右衞等各三行,行二十人,各帥兵官六人領,內左右領軍衞帥兵官各三人,各果毅都尉一員檢校,各一人步從。左右領軍衞絳引旗,引前、掩後各六。

    次內謁者監四人,給事、內常侍、內侍各二人,並騎。內給使各一人,步從。次內給使一百二十人。次偏扇、團扇、方扇各二十四。次香鐙一。次執擎內給使四人。在重翟車前。

    次重翟車。駕青馬六,駕士二十四人,行障六、坐障三,夾車,並宮人執。次內寺伯二人,騎,領寺人六人,分左右夾重翟車。

    次腰輿一,輿士八人。團雉尾扇二,夾輿。次大繖四,大雉尾扇八,錦花蓋二,小雉尾扇、朱畫團扇各十二,錦曲蓋二十,錦六柱八扇。自腰輿以下,並內給使執。次宮人車。次絳麾二。各一人執。

    次正道後黃麾一。執一人,夾二人,並騎。次供奉宮人。次厭翟車駕赤騮,翟車駕黃騮,安車駕赤騮,各四,駕士各二十四人。四望車、金根車,各駕牛三,駕士各一十二人。

    次左右廂各置牙門二。每門執二人,夾四人,一在前黃麾前,一在後黃麾後。次左右領軍衞,每廂各一百五十人執殳,帥兵官四人檢校。次左右領軍衞折衝都尉各一員,檢校殳仗。各一人騎從[六]各一人騎從「從」原作「後」,據五禮新儀卷一八、通考卷一一九王禮考改。

    次後殳仗。內正道置牙門一,每門監門校尉二人,騎;每廂各巡檢校尉一員,騎,來往檢校。

    前後部鼓吹。金鉦、掆鼓、大鼓、長鳴、中鳴、鐃吹、羽葆、鼓吹、節鼓、御馬,並減大駕之半。

    皇太子鹵簿。禮令,三師、詹事、率更令、家令各用本品鹵簿前導。太宗至道中,真宗升儲,事多謙抑,謁廟日止用東宮鹵簿,六引官,但乘車而不設儀仗。天禧二年,仁宗為皇太子,亦依此制。政和三年,議禮局上皇太子鹵簿之制。

    家令、率更令、詹事各乘輅車,太保、太傅、太師乘輅,各正道,威儀、鹵簿依本品。次清游隊旗,執一人,引二人,夾二人。並正道。清道率府折衝都尉一員,領二十騎,執矟一十八人,弓矢九人,弩三人,二人騎從折衝。次左、右清道率府率各一員,領清道直盪及檢校清游隊龍旗等,執犦矟各二人。次外清道直盪二十四人,騎。

    次正道龍旗各六,執一人,前二人引,後二人護。副竿二。執各一人,騎。次正道細仗引。為六重,每重二人,自龍旗後均布至細仗,矟與弓箭相間,並騎;每廂各果毅都尉一員領。次率更丞一員。

    次正道前部鼓吹。府史二人領鼓吹,並騎。掆鼓、金鉦各二,執各一人,夾二人,以下准此。帥兵官二人;次大鼓三十六,橫行,長鳴以下准此。帥兵官八人;長鳴三十六,帥兵官二人;鐃吹一部,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