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 本紀第三

    卷三 本紀第三 (第3/3页)

東都。是歲,姜恪為侍中,閻立本為中書令。

    三年正月辛丑,姚州蠻寇邊,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以伐之。

    二月己卯,姜恪薨。

    四月壬申,校旗于洛水之陰。

    九月癸卯,徙封賢為雍王。

    十月己未,皇太子監國。

    十一月戊子朔,日有食之。甲辰,至自東都。

    十二月,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劉仁軌為太子左庶子、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四年正月丙辰,鄭王元懿薨。

    四月丙子,如九成宮。

    閏五月丁卯,禁作簺捕魚、營圈取獸者。

    八月辛丑,以不豫詔皇太子聽諸司啟事。己酉,大風落太廟鴟尾。

    十月壬午,閻立本薨。乙未,以皇太子納妃,赦岐州,賜酺三日。乙巳,至自九成宮。

    上元元年二月壬午,劉仁軌為雞林道行軍大總管,以伐新羅。

    三月辛亥朔,日有食之。己巳,皇后親蠶。

    八月壬辰,皇帝稱天皇,皇后稱天后。追尊六代祖宣簡公為宣皇帝,妣張氏曰宣莊皇后;五代祖懿王為光皇帝,妣賈氏曰光懿皇后。增高祖、太宗及后謚。大赦,改元,賜酺三日。

    十一月丙午,如東都。己酉,獵于華山曲武原。

    十二月癸未,蔣王惲自殺。

    二年正月己未,給復雍、同、華、岐、隴五州一年。辛未,吐蕃請和。

    二月,劉仁軌及新羅戰于七重城,敗之。

    三月丁巳,天后親蠶。

    四月辛巳,天后殺周王顯妃趙氏。丙戌,以旱避正殿,減膳,撤樂,詔百官言事。己亥,天后殺皇太子。

    五月戊申,追號皇太子為孝敬皇帝。

    六月戊寅,立雍王賢為皇太子,大赦。

    七月辛亥,杞王上金免官,削封邑。

    八月庚寅,葬孝敬皇帝于恭陵。丁酉,詔婦人為宮官者歲一見其親。庚子,張文瓘為侍中,郝處俊為中書令,劉仁軌為尚書左僕射,戴至德為右僕射。

    十月庚辰,雍州雨雹。壬午,有彗星出于角、亢。

    儀鳳元年正月壬戌,徙封輪為相王。丁卯,納州獠寇邊。

    二月丁亥,如汝州溫湯,遣使慮免汝州輕繫。

    三月癸卯,黃門侍郎來恒、中書侍郎薛元超同中書門下三品。甲辰,如東都,免汝州今歲半租,賜民八十以上帛。

    閏月己巳,吐蕃寇鄯、廓、河、芳四州,左監門衛中郎將令狐智通伐之。乙酉,周王顯為洮河道行軍元帥,領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等十二總管,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,領契苾何力等軍,以伐吐蕃。

    四月戊甲,至自東都。甲寅,中書侍郎李義琰同中書門下三品。戊午,如九成宮。

    六月癸亥,黃門侍郎高智周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七月丁亥,有彗星出于東井。乙未,吐蕃寇疊州。

    八月庚子,避正殿,減膳,撤樂,損食粟馬,慮囚,詔文武官言事。甲子,停南北中尚、梨園、作坊,減少府雜匠。是月,青州海溢。

    十月乙未,至自九成宮。丙午,降封郇王素節鄱陽郡王。

    十一月壬申,大赦,改元。庚寅,李敬玄為中書令。

    十二月戊午,來恒、薛元超為河南、河北道大使。

    二年正月乙亥,耕藉田。庚辰,京師地震。

    四月,太子左庶子張大安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五月,吐蕃寇扶州。

    八月辛亥,劉仁軌為洮河軍鎮守使。

    十月壬辰,徙封顯為英王,更名哲。

    十二月乙卯,募關內、河東猛士,以伐吐蕃。

    是歲,西突厥及吐蕃寇安西。冬,無雪。

    三年正月丙子,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,以伐吐蕃。癸未,遣使募河南、河北猛士,以伐吐蕃。

    四月丁亥,以旱避正殿,慮囚。戊申,大赦,改明年為通乾元年。癸丑,涇州民生子異體連心。

    五月壬戌,如九成宮。大雨霖。

    九月辛酉,至自九成宮。癸亥,張文瓘薨。丙寅,李敬玄、劉審禮及吐蕃戰于青海,敗績,審禮死之。

    十月丙申,停劍南、隴右歲貢。丙午,密王元曉薨。

    閏十一月丙申,雨木冰。壬子,來恒薨。

    十二月癸丑,罷通乾號。

    調露元年正月戊子,如東都。庚戌,戴至德薨。

    四月辛酉,郝處俊為侍中。

    五月丙戌,皇太子監國。戊戌,作紫桂宮。

    六月辛亥,大赦,改元。吏部侍郎裴行儉伐西突厥。

    九月壬午,行儉敗西突厥,執其可汗都支。

    十月,突厥溫傅、奉職二部寇邊,單于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伐之。

    十一月戊寅,高智周罷。甲辰,禮部尚書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,以伐突厥。

    永隆元年二月癸丑,如汝州溫湯。丁巳,如少室山。乙丑,如東都。

    三月,裴行儉及突厥戰于黑山,敗之。

    四月乙丑,如紫桂宮。戊辰,黃門侍郎裴炎、崔知溫,中書侍郎王德真: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五月丁酉,太白經天。

    七月己卯,吐蕃寇河源。辛巳,李敬玄及吐蕃戰于湟川,敗績。左武衛將軍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。丙申,江王元祥薨。突厥寇雲州,都督竇懷哲敗之。

    八月丁未,如東都。丁巳,貶李敬玄為衡州刺史。甲子,廢皇太子為庶人。乙丑,立英王哲為皇太子,大赦,改元,賜酺三日。己巳,貶張大安為普州刺史。

    九月甲申,王德真罷。

    十月壬寅,降封曹王明為零陵郡王。戊辰,至自東都。

    十一月壬申朔,日有食之。

    開耀元年正月乙亥,突厥寇原、慶二州。辛巳,賜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。癸巳,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,以伐突厥。己亥,減殿中、太僕馬,省諸方貢獻,免雍、岐、華、同四州二歲稅,河南、河北一年調。

    二月丙午,皇太子釋奠于國學。

    三月辛卯,郝處俊罷。

    五月乙酉,常州人劉龍子謀反,伏誅。丙戌,定襄道副總管曹懷舜及突厥戰于橫水,敗績。己丑,黑齒常之及吐蕃戰于良非川,敗之。

    六月壬子,永嘉郡王晫有罪,伏誅。

    七月己丑,以太平公主下嫁,赦京師。甲午,劉仁軌罷左僕射。

    閏月丁未,裴炎為侍中,崔知溫、薛元超守中書令。庚戌,以餌藥,皇太子監國。庚申,裴行儉及突厥戰,敗之。

    八月丁卯,以河南、河北大水,遣使賑乏絕,室廬壞者給復一年,溺死者贈物,人三段。

    九月丙申,有彗星出于天市。壬戌,裴行儉俘突厥溫傅可汗、阿史那伏念以獻。乙丑,改元,赦定襄軍及諸道緣征官吏兵募。

    十月丙寅朔,日有食之。

    十一月癸卯,徙庶人賢于巴州。

    永淳元年二月癸未,以孫重照生滿月,大赦,改元,賜酺三日。是月,突厥車薄、咽麵寇邊。

    三月戊午,立重照為皇太孫。

    四月甲子朔,日有食之。丙寅,如東都,皇太子監國。辛未,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,率三總管兵以伐突厥。安西副都護王方翼及車薄、咽麵戰于熱海,敗之。丁亥,黃門侍郎郭待舉、兵部侍郎岑長倩、祕書員外少監郭正一、吏部侍郎魏玄同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。

    五月乙卯,洛水溢。

    六月甲子,突厥骨咄祿寇邊,嵐州刺史王德茂死之。是月,大蝗,人相食。

    七月,作萬泉宮。己亥,作奉天宮。庚申,零陵郡王明自殺。

    九月,吐蕃寇柘州,驍衛郎將李孝逸伐之。

    十月甲子,京師地震。丙寅,黃門侍郎劉齊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

    弘道元年正月甲午,幸奉天宮。

    二月庚午,突厥寇定州,刺史霍王元軌敗之。

    三月庚寅,突厥寇單于都護府,司馬張行師死之。庚子,李義琰罷。丙午,有彗星出于五車。癸丑,崔知溫薨。

    四月己未,如東都。壬申,郭待舉、郭正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甲申,綏州部落稽白鐵余寇邊,右武衛將軍程務挺敗之。

    五月乙巳,突厥寇蔚州,刺史李思儉死之。

    七月甲辰,徙封輪為豫王,改名旦。薛元超罷。

    八月乙丑,皇太子朝于東都,皇太孫留守京師。丁卯,滹沱溢。己巳,河溢,壞河陽城。

    九月己丑,以太平公主子生,赦東都。

    十月癸亥,幸奉天宮。

    十一月戊戌,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,以伐突厥。辛丑,皇太子監國。丁未,如東都。戊申,裴炎、劉齊賢、郭正一兼於東宮平章事。

    十二月丁巳,改元,大赦。是夕,皇帝崩于貞觀殿,年五十六。謚曰天皇大帝。天寶八載,改謚天皇大聖皇帝;十三載,增謚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。

    贊曰:小雅曰:「赫赫宗周,褒姒棕之。」此周幽王之詩也。是時,幽王雖亡,而太子宜臼立,是為平王。而詩人乃言棕之者,以為文、武之業於是蕩盡,東周雖在,不能復興矣。其曰棕者,甚疾之之辭也。武氏之亂,唐之宗室戕殺殆盡,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。以太宗之治,其遺德餘烈在人者未遠,而幾於遂絕,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?以太宗之明,昧於知子,廢立之際,不能自決,卒用昏童。高宗溺愛衽席,不戒履霜之漸,而毒流天下,貽禍邦家。嗚呼,父子夫婦之間,可謂難哉!可不慎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