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 本紀第四

    卷四 本紀第四 (第2/3页)

。庚寅,賜酺。乙未,殺丘神勣、左豹韜衛將軍衛蒲山。庚子,殺史務滋。

    臘月己未,始用周臘。

    四月壬寅朔,日有蝕之。丙午,大赦。

    五月丁亥,大風折木。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,以擊吐蕃。

    六月庚戌,左肅政臺御史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,鸞臺侍郎樂思晦,鳳閣侍郎任知古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七月庚午,徙關內七州戶以實神都。

    八月戊申,武攸寧罷。夏官尚書歐陽通為司禮卿兼判納言事。庚申,殺右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勗。

    九月乙亥,殺岐州刺史雲弘嗣。壬辰,殺傅游藝。癸巳,左羽林衛大將軍武攸寧守納言,冬官侍郎裴行本,洛州司馬狄仁傑為地官侍郎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十月己酉,殺岑長倩、歐陽通、格輔元。壬戌,殺樂思晦、左衛將軍李安靜。

    長壽元年一月戊辰,夏官尚書楊執柔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庚午,貶任知古為江夏令,狄仁傑彭澤令。流裴行本于嶺南。乙亥,殺右衛大將軍泉獻誠。庚辰,司刑卿李遊道為冬官尚書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二月戊午,秋官尚書袁智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四月丙申朔,日有食之。大赦,改元如意。

    五月,洛水溢。七月,又溢。

    八月甲戌,河溢,壞河陽縣。戊寅,武承嗣、武攸寧、楊執柔罷;秋官侍郎崔元綜為鸞臺侍郎,夏官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,權檢校天官侍郎姚璹為文昌左丞,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,營繕大匠王璿為夏官尚書,司賔卿崔神基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九月戊戌,大霧。庚子,大赦,改元。改用九月社,賜酺七日。癸卯,以并州為北都。癸丑,流李遊道、袁智弘、王璿、崔神基、李元素于嶺南。

    十月丙戌,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敗吐蕃,克四鎮。

    二年臘月癸亥,殺皇嗣妃劉氏、德妃竇氏。丁卯,降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,恒王成義衡陽郡王,楚王隆基臨淄郡王,衛王隆範巴陵郡王,趙王隆業彭城郡王。

    一月庚子,夏官侍郎婁師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甲寅,殺尚方監裴匪躬、內常侍范雲仙。

    三月己卯,殺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元慶、白潤府果毅薛大信。

    五月乙未,殺冬官尚書蘇幹、相州刺史來同敏。癸丑,河溢棣州。

    九月丁亥朔,日有蝕之。乙未,加號金輪聖神皇帝,大赦,賜酺七日,作七寶。庚子,追尊烈祖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,顯祖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,太祖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。辛丑,姚璹罷。文昌右丞韋巨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,秋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,司賔卿豆盧欽望守內史。

    延載元年臘月甲戌,突厥默啜寇靈州。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敗之。

    一月甲午,婁師德為河源、積石、懷遠等軍營田大使。

    二月庚午,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,領十八將軍以擊默啜。乙亥,以旱慮囚。己卯,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及吐蕃戰于冷泉,敗之。

    三月甲申,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,李昭德檢校內史。薛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,擊默啜。昭德為朔方道行軍長史,味道為司馬。

    四月壬戌,常州地震。

    五月甲午,加號越古金輪聖神皇帝,大赦,改元,賜酺七日。

    七月癸未,嵩嶽山人武什方為正諫大夫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八月,什方罷。戊辰,王孝傑為瀚海道行軍總管。己巳,司賔少卿姚璹守納言;左肅政臺御史大夫楊再思為鸞臺侍郎,洛州司馬杜景佺檢校鳳閣侍郎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戊寅,流崔元綜于振州。

    九月壬午朔,日有蝕之。壬寅,貶李昭德為南賔尉。

    十月壬申,文昌右丞李元素為鳳閣侍郎,右肅政臺御史中丞周允元檢校鳳閣侍郎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嶺南獠寇邊,容州都督張玄遇為桂、永等州經略大使。癸酉,雨木冰。

    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,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,改元證聖。大赦,賜酺三日。戊子,貶豆盧欽望為趙州刺史,韋巨源鄜州刺史,杜景佺溱州刺史,蘇味道集州刺史,陸元方綏州刺史。丙申,萬象神宮火。丙午,王孝傑為朔方行軍總管,以擊突厥。

    二月己酉朔,日有蝕之。壬子,殺薛懷義。甲子,罷「慈氏越古」號。

    三月丙辰,周允元薨。

    四月戊寅,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。

    七月辛酉,吐蕃寇臨洮,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。

    九月甲寅,祀南郊。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。大赦,改元,賜酺九日。以崇先廟為崇尊廟。

    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戌,如神岳。甲申,封于神岳。改元曰萬歲登封。大赦,免今歲租稅,賜酺十日。丁亥,禪于少室山。己丑,給復洛州二年,登封、告成縣三年。癸巳,復于神都。

    一月甲寅,婁師德為肅邊道行軍副總管,以擊吐蕃。己巳,改崇尊廟為太廟。

    二月辛巳,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黃帝,天靈妃為天中黃后。

    三月壬寅,王孝傑、婁師德及吐蕃戰于素羅汗山,敗績。丁巳,復作明堂,改曰通天宮。大赦,改元,賜酺七日。

    四月癸酉,檢校夏官侍郎孫元亨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庚子,貶婁師德為原州都督府司馬。

    五月壬子,契丹首領松漠都督李盡忠、歸誠州刺史孫萬榮陷營州,殺都督趙文翽。乙丑,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、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、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、司農少卿麻仁節等擊之。

    七月辛亥,春官尚書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,納言姚璹為副,以備契丹。

    八月丁酉,張玄遇、曹仁師、麻仁節等及契丹戰于黃獐谷,敗績,執玄遇、仁節。

    九月庚子,同州刺史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,以擊契丹。丁巳,吐蕃寇涼州,都督許欽明死之。庚申,并州長史王方慶為鸞臺侍郎,殿中監李道廣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十月辛卯,契丹寇冀州,刺史陸寶積死之。甲午,慮囚。

    神功元年正月壬戌,殺李元素、孫元亨、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、箕州刺史劉思禮、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劉奇、給事中周譒、鳳閣舍人王劇、前涇州刺史王勉、太子司議郎路敬淳、司門員外郎劉順之、右司員外郎宇文全志、來庭縣主簿柳璆。癸亥,突厥默啜寇勝州,平狄軍副使安道買敗之。甲子,婁師德守鳳閣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一月乙巳,慮囚。

    三月庚子,王孝傑及孫萬斬戰于東硤石谷,敗績,孝傑死之。戊申,赦河南、北。

    四月戊辰,置九鼎于通天宮。癸酉,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及善為內史。癸未,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,及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以擊契丹。

    五月癸卯,婁師德為清邊道行軍副大總管,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清邊中道前軍總管,以擊契丹。

    六月丁卯,殺監察御史李昭德、司僕少卿來俊臣。己卯,尚方少監宗楚客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戊子,特進武承嗣、春官尚書武三思同鳳閣鸞臺三品。辛卯,婁師德安撫河北。

    七月丁酉,武承嗣、武三思罷。

    八月丙戌,姚璹罷。

    九月壬寅,大赦,改元,賜酺七日。庚戌,婁師德守納言。

    十月甲子,給復徇忠、立節二縣一年。

    閏月甲寅,檢校司刑卿、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臺侍郎,司刑卿杜景佺為鳳閣侍郎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聖曆元年正月甲子,大赦,改元,賜酺九日。丙寅,宗楚客罷。丁亥,李道廣罷。

    三月己巳,召廬陵王于房州。戊子,廬陵王至自房州。

    四月庚寅,赦神都及河北。辛丑,婁師德為隴右諸軍大使,檢校河西營田事。

    五月庚午,禁屠。

    六月乙卯,大風拔木。

    七月辛未,杜景佺罷。

    八月,突厥寇邊。戊子,左豹韜衛將軍閻知微降于突厥,寇邊。甲午,王方慶罷。庚子,春官尚書武三思檢校內史,狄仁傑兼納言。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,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前軍總管,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,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、右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,以擊突厥。癸丑,突厥寇蔚州。乙卯,寇定州,刺史孫彥高死之。

    九月甲子,夏官尚書武攸寧同鳳閣鸞臺三品。戊辰,突厥寇趙州,長史唐波若降于突厥,刺史高叡死之。突厥寇相州,沙吒忠義為河北道前軍總管,將軍陽基副之,李多祚為後軍總管,大將軍富福信為奇兵總管,以禦之。壬申,立廬陵王顯為皇太子,大赦,賜酺五日。甲戌,皇太子為河北道行軍元帥,以擊突厥。戊寅,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、檢校納言。辛巳,試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十月癸卯,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。夏官侍郎姚元崇、麟臺少監李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族閻知微。

    二年正月壬戌,封皇嗣旦為相王。

    臘月戊子,左肅政臺御史中丞吉頊為天官侍郎,檢校右肅政臺御史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: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辛亥,賜皇太子姓武氏,大赦。

    一月庚申,武攸寧罷。

    二月己丑,如緱氏。辛卯,如嵩陽。丁酉,復于神都。

    三月甲戌,以隋、唐為二王後。婁師德為納言。

    四月壬辰,魏元忠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、天兵軍大總管,婁師德副之,以備突厥。辛丑,婁師德為隴右諸軍大使。甲辰,慮囚。

    七月丙辰,神都大雨,洛水溢。

    八月庚子,王及善為文昌左相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,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、同鳳閣鸞臺三品。楊再思罷。丁未,試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婁師德薨。戊申,武三思為內史。

    九月乙亥,如福昌縣,曲赦。戊寅,復于神都。庚辰,王及善薨。

    是秋,黃河溢。

    十月丁亥,吐蕃首領贊婆來。

    久視元年正月戊午,貶吉頊為琰川尉。壬申,武三思罷。

    臘月辛巳,封皇太子之子重潤為邵王。庚寅,陸元方罷司禮卿。阿史那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。丁酉,狄仁傑為內史。庚子,文昌左相韋巨源為納言。乙巳,如嵩山。

    一月丁卯,如汝州溫湯。戊寅,復于神都。作三陽宮。

    二月乙未,豆盧欽望罷。

    三月癸丑,夏官尚書唐奉一為天兵中軍大總管,以備突厥。

    四月戊申,如三陽宮。

    五月己酉朔,日有蝕之。癸丑,大赦,改元,罷「天冊金輪大聖」號,賜酺五日,給復告成縣一年。

    閏七月戊寅,復于神都。己丑,天官侍郎張錫為鳳閣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李嶠罷。丁酉,吐蕃寇涼州,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敗之于洪源谷。

    八月庚戌,魏元忠為隴右諸軍州大總管,以擊吐蕃。庚申,斂天下僧錢作大像。

    九月辛丑,狄仁傑薨。

    十月辛亥,魏元忠為蕭關道行軍大總管,以備突厥。甲寅,復唐正月,大赦。丁巳,韋巨源罷。文昌右丞韋安石為鸞臺侍郎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丁卯,如新安隴澗山,曲赦。壬申,復于神都。

    十二月甲寅,突厥寇隴右。

    長安元年正月丁丑,改元大足。

    二月己酉,鸞臺侍郎李懷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三月丙申,流張錫于循州。

    四月丙午,大赦。癸丑,姚元崇檢校并州以北諸軍州兵馬。

    五月乙亥,如三陽宮。丁丑,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,以備突厥。丙申,天官侍郎顧琮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

    六月庚申,夏官侍郎李迥秀同鳳閣鸞臺平章事。辛未,赦告成縣。

    七月甲戌,復于神都。乙亥,揚、楚、常、潤、蘇五州地震。壬午,蘇味道按察幽、平等州兵馬。甲申,李懷遠罷。

    九月壬申,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、主婿武延基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