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

    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(第2/3页)

如之。白氣,兵象也。十四年二月癸卯,白虹貫日。

    乾符元年,日中有黑子。二年,日中有若飛燕者。六年十一月丙辰朔,有兩日並出而鬬,三日乃不見。鬬者,離而復合也。

    廣明元年,日暈如虹,黃氣蔽日無光。日不可以二;虹,百殃之本也。

    中和三年三月丙午,日有青黃暈。四月丙辰,亦如之。丁巳、戊午,又如之。

    光啟三年十一月己亥,下晡,日上有黑氣。四年二月己丑,日赤如血。庚寅,改元文德。是日,風,日赤無光。

    景福元年五月,日色散如黃金。

    光化三年冬,日有虹蜺背璚彌旬,日有赤氣,自東北至于東南。

    天復元年十月,日色散如黃金。十一月,又如之。三年二月丁丑,日有赤氣,自東北至于東南。

    天祐元年二月丙寅,日中見北斗,其占重。十一月癸酉,日中,日有黃暈,旁有青赤氣二。二年正月甲申,日有黃白暈,暈上有青赤背。乙酉亦如之,暈中生白虹,漸東,長百餘丈。二月乙巳,日有黃白暈如半環,有蒼黑雲夾日,長各六尺餘,旣而雲變,狀如人如馬,乃消。舊占:「背者,叛背之象。日暈有虹者為大戰,半暈者相有謀。蒼黑,祲祥也。夾日者,賊臣制君之象。變而如人者為叛臣;如馬者為兵。」三年正月辛未,日有黃白暈,上有青赤背。二月癸巳,日有黃白暈,如半環,有青赤背。庚戌,日有黃白暈,青赤背。

    月變

    貞觀初,突厥有三月並見。

    儀鳳二年正月甲子朔,月見西方,是謂朓。朓則侯王其舒。

    武太后時,月過望不虧者二。

    天寶三載正月庚戌,月有紅氣如垂帶。

    肅宗元年建子月癸巳乙夜,月掩昴而暈,色白,有白氣自北貫之。昴,胡也。白氣,兵喪。建辰月丙戌,月有黃白冠,連暈,圍東井、五諸侯、兩河及輿鬼。東井,京師分也。

    大曆十年九月戊申,月暈熒惑、畢、昴、參,東及五車,暈中有黑氣,乍合乍散。十二月丙子,月出東方,上有白氣十餘道,如匹練,貫五車及畢、觜觿、參、東井、輿鬼、柳、軒轅,中夜散去。占曰:「女主凶。」白氣為兵喪,五車主庫兵,軒轅為後宮,其宿則晉分及京師也。

    元和十一年,己未旦,日已出,有虹貫月于營室。

    開成四年閏正月甲申朔,乙酉,月在營室,在偃魄質成,早也。占為臣下專恣之象。五年正月戊寅朔,甲申,月昏而中,未弦而中,早也。占同上。

    景福二年十一月,有白氣如環,貫月,穿北斗,連太微。

    天復二年十二月甲申,夜月有三暈,裏白,中赤黃,外綠。

    天祐二年二月丙申,月暈熒惑。

    孛彗

    武德九年二月壬午,有星孛于胃、昴間;丁亥,孛于卷舌。孛與彗皆非常惡氣所生,而災甚于彗。

    貞觀八年八月甲子,有星孛于虛、危,歷玄枵,乙亥不見。十三年三月乙丑,有星孛于畢、昴。十五年六月己酉,有星孛于太微,犯郎位,七月甲戌不見。

    龍朔三年八月癸卯,有彗星于左攝提,長二尺餘,乙巳不見。攝提,建時節,大臣象。

    乾封二年四月丙辰,有彗星于東北,在五車、畢、昴間,乙亥不見。

    上元二年十二月壬午,有彗星于角、亢南,長五尺。三年七月丁亥,有彗星于東井,指北河,長三尺餘;東北行,光芒益盛,長三丈,掃中台,指文昌。九月乙酉,不見。東井,京師分;中台、文昌,將相位;兩河,天闕也。

    開耀元年九月丙申,有彗星于天市中,長五丈,漸小,東行至河鼓,癸丑不見。市者,貨食之所聚,以衣食生民者;一曰帝將遷都。河鼓,將軍象。

    永淳二年三月丙午,有彗星于五車北,四月辛未不見。

    文明元年七月辛未夕,有彗星于西方,長丈餘,八月甲辰不見。是謂天攙。

    光宅元年九月丁丑,有星如半月,見于西方。月,衆陰之長,星如月者陰盛之極。

    景龍元年十月壬午,有彗星于西方,十一月甲寅不見。二年七月丁酉,有星孛于胃、昴間。胡分也。三年八月壬辰,有星孛于紫宮。

    延和元年六月,有彗星自軒轅入太微,至大角滅。

    開元十八年六月甲子,有彗星于五車。癸酉,有星孛于畢、昴。二十六年三月丙子,有星孛于紫宮垣,歷北斗魁,旬餘,因雲陰不見。

    乾元三年四月丁巳,有彗星于東方,在婁、胃間,色白,長四尺,東方疾行,歷昴、畢、觜觿、參、東井、輿鬼、柳、軒轅至右執法西,凡五旬餘不見。閏月辛酉朔,有彗星于西方,長數丈,至五月乃滅。婁為魯、胃、昴、畢為趙,觜觿、參為唐,東井、輿鬼為京師分,柳其半為周分。二彗仍見者,荐禍也。又婁、胃間,天倉。

    大曆元年十二月己亥,有彗星于匏瓜,長尺餘,經二旬不見,犯宦者星。五年四月己未,有彗星于五車,光芒蓬勃,長三丈。五月己卯,彗星見于北方,色白,癸未東行近八穀中星;六月癸卯近三公,己未不見。占曰:「色白者,太白所生也。」七年十二月丙寅,有長星于參下,其長亙天。長星,彗屬。參,唐星也。

    元和十年三月,有長星于太微,尾至軒轅。十二年正月戊子,有彗星于畢。

    長慶元年正月己未,有星孛于翼;丁卯,孛于太微西上將。六月,有彗星于昴,長一丈,凡十日不見。

    大和二年七月甲辰,有彗星于右攝提南,長二尺。三年十月,客星見于水位。八年九月辛亥,有彗星于太微,長丈餘,西北行,越郎位,庚申不見。

    開成二年二月丙午,有彗星于危,長七尺餘,西指南斗;戊申在危西南,芒耀愈盛;癸丑在虛;辛酉,長丈餘,西行稍南指;壬戌,在婺女,長二丈餘,廣三尺;癸亥,愈長且闊;三月甲子,在南斗;乙丑,長五丈,其末兩岐,一指氐,一掩房;丙寅,長六丈,無岐,北指在亢七度;丁卯,西北行,東指;己巳,長八丈餘,在張;癸未,長三尺,在軒轅右不見。凡彗星晨出則西指,夕出則東指,乃常也,未有遍指四方,凌犯如此之甚者。甲申,客星出于東井下。戊子,客星別出于端門內,近屏星。四月丙午,東井下客星沒。五月癸酉,端門內客星沒。壬午,客星如孛,在南斗天籥旁。八月丁酉,有彗星于虛、危,虛、危為玄枵。枵,耗名也。三年十月乙巳,有彗星于軫魁,長二丈餘,漸長,西指。十一月乙卯,有彗星于東方,在尾、箕,東西亙天;十二月壬辰不見。四年正月癸酉,有彗星于羽林。衛分也。閏月丙午,有彗星于卷舌西北;二月己卯不見。五年二月庚申,有彗星于營室、東壁間,二十日滅。十一月戊寅,有彗星于東方。燕分也。

    會昌元年七月,有彗星于羽林、營室、東壁間也。十一月壬寅,有彗星于北落師門,在營室,入紫宮,十二月辛卯不見。并州分也。

    大中六年三月,有彗星于觜、參。參,唐星也。十一年九月乙未,有彗星于房,長三尺。

    咸通五年五月己亥,夜漏未盡一刻,有彗星出于東北,色黃白,長三尺,在婁。徐州分也。九年正月,有彗星于婁、胃。十年八月,有彗星于大陵,東北指。占為外夷兵及水災。

    乾符四年五月,有彗星。

    光啟元年,有彗星于積水、積薪之間。二年五月丙戌,有星孛于尾、箕,歷北斗、攝提。占曰:「貴臣誅。」

    大順二年四月庚辰,有彗星于三台,東行入太微,掃大角、天市,長十丈餘,五月甲戌不見。宦者陳匡知星,奏曰:「當有亂臣入宮。」三台,太一三階也;太微大角,帝廷也;天市,都市也。

    景福元年五月,蚩尤旗見,初出有白彗,形如髮,長二尺許,經數日,乃從中天下,如匹布,至地如蛇。六月,孫儒攻楊行密于宣州,有黑雲如山,漸下,墜于儒營上,狀如破屋。占曰:「營頭星也。」十一月,有星孛于斗、牛。占曰:「越有自立者。」十二月丙子,天攙出于西南;己卯,化為雲而沒。二年三月,天久陰,至四月乙酉夜,雲稍開,有彗星于上台,長十餘丈,東行入太微,掃大角,入天市,經三旬有七日,益長,至二十餘丈,因雲陰不見。

    乾寧元年正月,有星孛于鶉首。秦分也。又星隕于西南,有聲如雷。七月,妖星見,非彗非孛,不知其名,時人謂之妖星,或曰惡星。三年十月,有客星三,一大二小,在虛、危間,乍合乍離,相隨東行,狀如鬬,經三日而二小星沒,其大星後沒。虛、危,齊分也。

    光化三年正月,客星出于中垣宦者旁,大如桃,光炎射宦者,宦者不見。

    天復元年五月,有三赤星,各有鋒芒,在南方,旣而西方、北方、東方亦如之,頃之,又各增一星,凡十六星;少時,先從北滅。占曰:「濛星也,見則諸侯兵相攻。」二年正月,客星如桃,在紫宮華蓋下,漸行至御女。丁卯,有流星起文昌,抵客星,客星不動;己巳,客星在杠,守之,至明年猶不去。占曰:「將相出兵。」五月夕,有星當箕下,如炬火,炎炎上衝,人初以為燒火也,高丈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