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

    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(第3/3页)

安二年春,不雨,至于六月。三年冬,無雪,至于明年二月。

    神龍二年冬,不雨,至于明年五月,京師、山東、河北、河南旱,饑。

    太極元年春,旱;七月復旱。

    開元二年春,大旱。十二年七月,河東、河北旱,帝親禱雨宮中,設壇席,暴立三日。九月,蒲、同等州旱。十四年秋,諸道州十五,旱。十五年,諸道州十七,旱。十六年,東都、河南、宋亳等州旱。二十四年夏,旱。

    永泰元年春、夏,旱。二年,關內大旱,自三月不雨,至于六月。

    大曆六年春,旱,至于八月。

    建中三年,自五月不雨,至于七月。

    興元元年冬,大旱。

    貞元元年春,旱,無麥苗,至于八月,旱甚,灞、滻將竭,井皆無水。六年春,關輔大旱,無麥苗;夏,淮南、浙西、福建等道大旱,井泉竭,人暍且疫,死者甚衆。七年,揚、楚、滁、壽、澧等州旱。十四年春,旱,無麥。十五年夏,旱。十八年夏,申、光、蔡州旱。十九年正月,不雨,至七月甲戌乃雨。

    永貞元年秋,江浙、淮南、荊南、湖南、鄂岳陳許等州二十六,旱。

    元和三年,淮南、江南、江西、湖南、廣南、山南東西皆旱。四年春、夏,大旱;秋,淮南、浙西、江西、江東旱。七年夏,揚、潤等州旱。八年夏,同、華二州大旱。十五年夏,旱。

    寶曆元年秋,荊南、淮南、浙西、江西、湖南及宣、襄、鄂等州旱。

    大和元年夏,京畿、河中、同州旱。六年,河東、河南、關輔旱。七年秋,大旱。八年夏,江淮及陝、華等州旱。九年秋,京兆、河南、河中、陝華同等州旱。

    開成二年春、夏,旱。四年夏,旱,浙東尤甚。

    會昌五年春,旱。六年春,不雨;冬,又不雨,至明年二月。

    大中四年,大旱。

    咸通二年秋,淮南、河南不雨,至于明年六月。九年,江淮旱。十年夏,旱。十一年夏,旱。

    廣明元年春、夏,大旱。

    中和四年,江南大旱,饑,人相食。

    景福二年秋,大旱。

    光化三年冬,京師旱,至于四年春。

    詩妖。

    竇建德未敗時,有謠曰:「豆入牛口,勢不得久。」

    貞觀十四年,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伐高昌。先是其國中有童謠曰:「高昌兵馬如霜雪,漢家兵馬如日月,日月照霜雪,回首自消滅。」

    永徽後,民歌武媚娘曲。

    調露初,京城民謠有「側堂堂,橈堂堂」之言。太常丞李嗣真曰:「側者,不正;橈者,不安。自隋以來,樂府有堂堂曲,再言堂堂者,唐再受命之象。」

    永淳元年七月,東都大雨,人多殍殕。先是童謠曰:「新禾不入箱,新麥不入場,迨及八九月,狗吠空垣牆。」

    高宗自調露中欲封嵩山,屬突厥叛而止;後又欲封,以吐蕃入寇遂停。時童謠曰:「嵩山凡幾層,不畏登不得,但恐不得登,三度徵兵馬,傍道朾騰騰。」

    永徽末,里歌有桑條韋也、女時韋也樂。

    龍朔中,時人飲酒令曰:「子母相去離,連臺拗倒。」俗謂盃盤為子母,又名盤為臺。又里歌有突厥鹽。

    永淳後,民歌曰:「楊柳楊柳漫頭駝。」

    垂拱後,東都有契苾兒歌,皆淫豔之詞。契苾,張易之小字也。

    如意初,里歌曰:「黃麞黃麞草裏藏,彎弓射爾傷。」其後,壬孝傑敗於黃麞谷。

    神龍以後,民謠曰:「山南烏鵲窠,山北金駱駝,鐮柯不鑿孔,斧子不施柯。」山南,唐也,烏鵲窠者,人居寡也;山北,胡也,金駱駝者,虜獲而重載也。安樂公主於洛州造安樂寺,童謠曰:「可憐安樂寺,了了樹頭懸。」

    景龍中,民謠曰:「黃牸犢子挽紖斷,兩足踏地鞵〈麻需〉斷,城南黃牸犢子韋。」又有阿緯娘歌。時又謠曰:「可憐聖善寺,身著綠毛衣,牽來河裏飲,踏殺鯉魚兒。」

    玄宗在潞州,有童謠曰:「羊頭山北作朝堂。」

    天寶中,有術士李遐周於玄都觀院廡間為詩曰:「燕市人皆去,函關馬不歸,人逢山下鬼,環上繫羅衣。」而人皆不悟,近詩妖也。又祿山未反時,童謠曰:「燕燕飛上天,天上女兒鋪白氊,氊上有千錢。」時幽州又有謠曰:「舊來誇戴竿,今日不堪看,但看五月裏,清水河邊見契丹。」

    德宗時,或為詩曰:「此水連涇水,雙眸血滿川,青牛逐朱虎,方號太平年。」近詩妖也。朱泚未敗前兩月,有童謠曰:「一隻箸,兩頭朱,五六月,化為膽。」

    元和初,童謠曰:「朾麥朾麥三三三。」乃轉身曰:「舞了也。」

    大中末,京師小兒疊布漬水,紐之向日,謂之曰「拔暈」。

    咸通七年,童謠曰:「草青青,被嚴霜,鵲始後,看顛狂。」十四年,成都童謠曰:「咸通癸巳,出無所之,蛇去馬來,道路稍開,頭無片瓦,地有殘灰。」是歲,歲陰在巳,明年在午。巳,蛇也;午,馬也。

    僖宗時,童謠曰:「金色蝦蟆爭努眼,翻卻曹州天下反。」

    乾符六年,童謠曰:「八月無霜寒草青,將軍騎馬出空城,漢家天子西巡狩,猶向江東更索兵。」

    中和初,童謠曰:「黃巢走,泰山東,死在翁家翁。」

    訛言。

    貞觀十七年七月,民訛言官遣棖棖殺人,以祭天狗。云其來也,身衣狗皮,鐵爪,每於闇中取人心肝而去。於是更相震怖,每夜驚擾,皆引弓劍自防,無兵器者剡竹為之,郊外不敢獨行。太宗惡之,令通夜開諸坊門,宣旨慰諭,月餘乃止。

    武后時,民飲酒謳歌,曲終而不盡者,謂之「族鹽」。

    開元二十七年十月,改作東都明堂,訛言官取小兒埋明堂下,以為厭勝。村野兒童藏于山谷,都城騷然,或言兵至。玄宗惡之,遣使慰諭,久之乃止。

    天寶三載二月辛亥,有星如月,墜于東南,墜後有聲,京師訛言官遣棖棖捕人,取肝以祭天狗,人頗恐懼,畿內尤甚,遣使安諭之,與貞觀十七年占同。

    天寶後,詩人多為憂苦流寓之思,及寄興于江湖僧寺。而樂曲亦多以邊地為名,有伊州、甘州、涼州等,至其曲遍繁聲,皆謂之「入破」。又有胡旋舞,本出康居,以旋轉便捷為巧,時又尚之。破者,蓋破碎云。

    建中三年秋,江淮訛言有毛人食其心,人情大恐。朱泚旣僭號,名其舊第曰潛龍宮,移內府珍貨以實之。占者以為易稱「潛龍勿用」,此敗祥也。

    大和九年,京師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,生取小兒心肝,密旨捕小兒無筭。往往陰相告曰:「某處失幾兒矣。」方士言金丹可致神仙,蓋誕妄不經之語,或信而服之,則發熱多死,如有所戒云。小兒,無辜者,取其心肝,將有殺戮象。

    劉從諫未死時,潞州有狂人折腰於市曰:「石雄七千人至矣。」從諫捕斬之。

    咸通十四年秋,成都訛言有〈犭夷〉母鬼夜入人家,民皆恐,夜則聚坐。或曰某家見鬼,眼晃然如燈焰,民益懼。

    黃巢未入京師時,都人以黃米及黑豆屑蒸食之,謂之「黃賊打黑賊」。僖宗時,里巷鬬者激怒,言:「任見右廂天子。」

    毛蟲之孽。

    永徽中,河源軍有狼三,晝入軍門,射之,斃。

    永淳中,嵐、勝州兔害稼,千萬為羣,食苗盡,兔亦不復見。

    開元三年,有熊晝入揚州城。

    乾元二年十月,詔百官上勤政樓觀安西兵赴陝州,有狐出于樓上,獲之。

    大曆四年八月己卯,虎入京師長壽坊宰臣元載家廟,射殺之。虎,西方之屬,威猛吞噬,刑戮之象。六年八月丁丑,獲白兔于太極殿之內廊。占曰:「國有憂。白,喪祥也。」

    建中三年九月己亥夜,虎入宣陽里,傷人二,詰朝獲之。

    貞元二年二月乙丑,有野鹿至于含元殿前,獲之;壬申,又有鹿至于含元殿前,獲之。占曰:「有大喪。」四年三月癸亥,有鹿至京師西市門,獲之。

    開成四年四月,有獐出于太廟,獲之。

    犬禍。

    武德三年,突厥處羅可汗將入寇,夜聞犬羣嗥而不見犬。

    武后初,酷吏丘神勣家狗生子皆無首,當項有孔如口,晝夜鳴吠,俄失所在。

    神功元年,安國獻兩首犬。首多者,上不一也。

    天寶十一載,李林甫晨起盥飾將朝,取書囊視之,中有物如鼠,躍于地即變為狗,壯大雄目,張牙視林甫,林甫射之,中,殺然有聲,隨箭沒。

    貞元七年,趙州柏鄉民李崇貞家黃犬乳犢。

    會昌三年,定州深澤令家狗生角。

    大中初,狗生角。京房曰:「執正失將害之應。」又曰:「君子危陷,則狗生角。」

    咸通中,會稽有狗生而不能吠,擊之無聲。狗職吠以守禦,其不能者,象鎮守者不能禦寇之兆。

    成汭為荊南節度使,城中犬皆夜吠,日者向隱以為城郭將丘墟。

    中和二年秋,丹徒狗與彘交。占曰:「諸侯有謀害國者。」

    白眚白祥。

    調露元年十一月壬午,秦州神亭冶北霧開如日初耀,有白鹿、白狼見。近白祥也。

    神龍二年四月己亥,雨毛于越州之鄮縣。占曰:「邪人進,賢人遁。」

    大曆二年七月甲戌日入時,有白氣亙天。九月戊午夜,白霧起西北,亙天。五年五月甲申,西北有白氣亙天。

    貞元二十年九月庚辰甲夜,有白氣八,東西際天。

    大和三年八月,西方有白氣如柱。七年十月已酉,西方又有白氣如柱者三。

    光啟二年四月,有白氣頭黑如髮,自東南入于揚州滅。

    光化二年三月乙巳,日中有白氣亙天,自西南貫于東北。

    天復元年八月己亥,西方有白雲如履底,中出白氣如匹練,長五丈,上衝天,分為三彗,頭下垂。占曰:「天下有兵。白者,戰祥也。」

    木沴金。

    神龍中,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於殿門外。

    天寶五載四月,宰臣李適之常列鼎具膳羞,中夜,鼎躍出相鬬不解,鼎耳及足皆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