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

    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(第2/3页)

陽,上。龍朔元年隸商州,萬歲通天二年隸洛州,後來屬。有鐵。玉城,上。義寧元年置。盧氏。上。武德元年置。南有朱陽關,武德八年廢。

    滑州靈昌郡,望。本東郡,天寶元年更名。土貢:方紋綾、紗、絹、藨席、酸棗人。戶七萬一千九百八十三,口四十二萬二千七百九。縣七。有宣義軍,大曆七年置,本永平。十四年徙屯蔡州,興元元年復還。貞元元年曰義成軍,光啟二年更名。白馬,望。衛南,緊。匡城,望。有長垣縣,貞觀八年省。韋城,望。王世充置燕州,偽刺史單宗來降,復為縣。胙城,緊。武德二年置胙州,并置南燕縣。四年州廢,省南燕,以胙城來屬。酸棗,望。本隸東梁州。武德三年析酸棗、胙城置守節縣,四年省。貞觀八年州廢,來屬。靈昌。緊。王世充置興州,世充平,廢。

    鄭州滎陽郡,雄。武德四年置,治虎牢城。貞觀七年徙治管城。土貢:絹、龍莎。戶七萬六千六百九十四,口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八十一。縣七。管城,望。武德四年以管城、中牟、原武、陽武、新鄭置管州,并置須水、清池二縣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須水、清池,以管城、原武、陽武、新鄭來屬。有僕射陂,後魏孝文帝賜僕射李沖,因以為名。天寶六載更名廣仁池,禁漁採。滎陽,上。天授二年析置武泰縣,隸洛州,尋省,更滎陽曰武泰。萬歲通天元年復為滎陽,又別置武泰縣,二年省,更滎陽曰武泰。神龍元年復故名,二年來屬。滎澤,望。原武,緊。本原陵,唐初更名,復漢舊。陽武,望。本原武城,武德四年置。新鄭,望。中牟緊。本圃田,武德三年更名,以縣置牟州。四年州廢,隸管州。貞觀元年隸汴州,龍朔二年來屬。

    潁州汝陰郡,上。本信州,武德四年置,六年更名。土貢:絁、綿、糟白魚。戶三萬七百七,口二十萬二千八百九十。縣四。汝陰,緊。武德初有永安、高唐、永樂、清丘、潁陽等縣,六年省永安、高唐、永樂,貞觀元年省清丘、潁陽,皆入汝陰。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,引潤水溉田二百頃,永徽中,刺史柳寶積修。潁上,上。下蔡,上。武德四年置渦州,八年州廢。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,八十里有雞陂,六十里有黃陂,東北八十里有湄陂,皆隋末廢,唐復之,溉田數百頃。沈丘。中。本邥州,領沈丘、宛丘。唐初州廢,以宛丘隸陳州,沈丘來屬。後省沈丘入汝陰,神龍二年復置。

    許州潁川郡,望。土貢:絹、藨蓆、柿。戶七萬三千三百四十七,口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六十四。縣九。長社,望。本潁川,隸汴州。武德四年更名,來屬。州又領黃臺、濦彊二縣,貞觀元年省入焉。繞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,節度使高瑀立以溉田。長葛,緊。有小陘山。陽翟,本畿。初隸嵩州,貞觀元年來屬,龍朔二年隸洛州,會昌三年復來屬。有具茨山。許昌,上。鄢陵,上。扶溝,望。武德四年以縣置北陳州,是年州廢,隸洧州。臨潁,上。貞觀元年省繁昌縣入焉。有講武臺,本尚書臺,馬融講書之地,顯慶二年,高宗大閱于此,更名。舞陽,上。本北舞,隸道州。貞觀元年來屬,尋廢。開元四年復置,更名。有鐵。郾城。望。武德四年以郾城、邵陵、北舞、西平置道州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邵陵、西平入郾城,隸蔡州。建中二年以郾城、臨潁,陳州之溵水置溵州。貞元二年州廢,縣還故屬。元和十二年復以郾城、上蔡、西平、遂平置溵州。長慶元年州廢,縣還隸蔡州,是年,以郾城來屬。

    陳州淮陽郡,上。土貢:絹。戶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二,口四十萬二千四百八十六。縣六。有忠武軍,貞元元年置于許州。天復元年徙屯。宛丘,緊。武德元年析置新平縣,八年省。太康,緊。貞觀元年省扶樂縣入焉。項城,上。武德四年置,以項城、鮦陽、南頓、溵水置沈州,并置潁東縣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潁東入項城,以溵水來屬。溵水,上。建中二年隸溵州,興元二年州廢,來屬。南頓,上。武德六年省入項城。證聖元年復置,曰光武,以縣有光武祠名。景雲元年復故名。西華。上。武德元年更名箕城,貞觀元年省入宛丘。長壽元年復置,曰武城。神龍元年又曰箕城,景雲元年復故名。有鄧門廢陂,神龍中,令張餘慶復開,引潁水溉田。

    蔡州汝南郡,緊。本豫州,寶應元年更名。土貢:玟玉棋子,四窠、雲花、龜甲、雙距、溪鷘等綾。戶八萬七百六十一,口四十六萬二百五。縣十。汝陽,緊。貞元七年析汝陽、朗山、上蔡、吳房置汝南縣,元和十三年省。朗山,上。本隸北朗州,貞觀元年隸蔡州。遂平,上。本吳房,貞觀元年省,八年復置。元和十二年更名,權隸唐州,長慶元年復來屬。上蔡,緊。新蔡,中。武德四年以新蔡、褒信、舒城置舒州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舒城入沈丘。褒信,中。天祐中更曰包孚。新息,上。武德四年以縣置息州,并置淮川、長陵二縣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淮川入真陽,長陵入褒信,以新息來屬。有玟玉坑,歲出貢玉。西北五十里有隋故玉梁渠,開元中,令薛務增濬,溉田三千餘頃。真陽,上。載初元年曰淮陽,神龍元年復故名。平輿,中。王世充置輿州,武德七年州廢。貞觀元年省入新蔡,天授二年復置。西平。上。武德初置,貞觀元年省。天授二年分郾城復置,尋又廢。開元四年復置。

    汴州陳留郡,雄。武德四年以鄭州之浚儀、開封,滑州之封丘置。土貢:絹。戶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六,口五十七萬七千五百七。縣六。有宣武軍,建中二年置于宋州。興元元年徙屯。浚儀,望。故縣陷李密,縣民王要漢率豪族置縣,自為令。高祖因之,復置汴州,并置小黃、新里二縣,貞觀元年省二縣。開封,望。貞觀元年省入浚儀,延和元年析浚儀、尉氏復置。有湛渠,載初元年引汴注白溝,以通曹、兗賦租。有福源池,本蓬池,天寶六載更名,禁漁採。尉氏,望。本隸潁川郡,王世充置尉州。武德四年廢,以尉氏、扶溝、鄢陵置洧州,并置康陰、新汲、宛陵、歸化四縣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康陰、宛陵、新汲、歸化,以扶溝、鄢陵隸許州,尉氏來屬。封丘,緊。雍丘,望。本隸梁郡。武德四年,以雍丘、陳留、圉城、襄邑、外黃、濟陽置杞州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濟陽、圉城、外黃,以襄邑隸宋州,雍丘、陳留來屬。陳留。緊。武德四年置。有觀省陂,貞觀十年,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。

    宋州睢陽郡,望。本梁郡,天寶元年更名。土貢:絹。戶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,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。縣十。宋城,望。襄邑,望。本隸杞州,貞觀元年來屬。寧陵,緊。下邑,上。穀熟,上。隋末縣民劉繼叔據之,武德二年置南穀州,授以刺史,四年州廢。楚丘,緊。柘城,緊。貞觀元年省入寧陵、穀熟,永淳元年復置。碭山,上。光化二年,朱全忠以碭山、虞城、單父,曹州之成武,表置輝州。三年置崇德軍。單父,緊。光化三年徙輝州來治。虞城。上。武德四年置東虞州,五年州廢。

    亳州譙郡,望。本譙州,貞觀八年更名。土貢:絹。戶八萬八千九百六十,口六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一。縣七。譙,緊。酇,上。本隸沛郡,武德四年來屬。城父,上。王世充置成州,世充平,廢。武德三年於魯丘堡置文州,并置藥城縣。四年州廢為文城縣,七年省入城父,天祐二年更名焦夷。鹿邑,上。大業十三年,縣民田黑社盜據,號渦州。武德三年來降,復為縣。真源,望。本谷陽,乾封元年更名。載初元年曰仙源,神龍元年復曰真源。有老子祠,天寶二年曰太清宮。又有洞霄宮,先天太后祠也。永城,上。蒙城。上。本山桑,天寶元年更名。

    徐州彭城郡,緊。土貢:雙絲綾、絹、綿紬、布、刀錯、紫石。戶六萬五千一百七十,口四十七萬八千六百七十六。縣七。彭城,望。秋丘冶有鐵。蕭,上。豐,上。沛,上。武德五年置。滕,上。宿遷,上。本宿預,隸泗州。寶應元年更名,來屬。下邳。上。武德四年以下邳、郯、良城置邳州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郯、良城,以下邳隸泗州,又省泗州之淮陽入焉。元和四年來屬。

    泗州臨淮郡,上。本下邳郡,治宿預,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。天寶元年更郡名。土貢:錦、貲布。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,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。縣四。臨淮,緊。長安四年析徐城置。漣水,上。武德四年以縣置漣州,并置金城縣。貞觀元年州廢,省金城,以漣水來屬。總章元年隸楚州,咸亨五年復故。有新漕渠,南通淮,垂拱四年開,以通海、沂、密等州。盱眙,緊。武德四年以縣置西楚州,八年州廢,隸楚州。光宅初曰建中,後復故名。建中二年來屬。有直河,太極元年,敕使魏景清引淮水至黃土岡,以通揚州。徐城。中。

    濠州鍾離郡,上。「濠」字初作「豪」,元和三年改從「濠」。土貢:絁、綿、絲布、雲母。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,口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一。縣三。鍾離,緊。武德七年省塗山縣入焉。南有故千人塘,乾封中修以溉田。有塗山。定遠,緊。本臨豪,武德三年更名。招義。上。本化明,武德二年析置睢陵縣,三年更化明曰招義,四年省睢陵。大業末,縣民馬簿盜據,號化州。後楊益德殺簿,自號刺史,又置濟陰縣,是年來降。貞觀元年廢化州,省濟陰。

    宿州,上。元和四年析徐州之苻離、蘄,泗州之虹置。大和三年州廢,七年復置。初治虹,後徙治苻離。土貢:絹。縣四。苻離,武德四年置。貞觀元年省徐州之諸陽入焉。有西句山,一曰石城。東北九十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