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

    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(第2/3页)

祖初入長安,開大丞相府,下令置生員,自京師至于州縣皆有數。旣即位,又詔祕書外省別立小學,以教宗室子孫及功臣子弟。其後又詔諸州明經、秀才、俊士、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稱者,縣考試,州長重覆,歲隨方物入貢;吏民子弟學藝者,皆送于京學,為設考課之法。州、縣、鄉皆置學焉。及太宗即位,益崇儒術。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,又增置書、律學,進士加讀經、史一部。十三年,東宮置崇文館。自天下初定,增築學舍至千二百區,雖七營飛騎,亦置生,遣博士為授經。四夷若高麗、百濟、新羅、高昌、吐蕃,相繼遣子弟入學,遂至八千餘人。

    高宗永徽二年,始停秀才科。龍朔二年,東都置國子監,明年以書學隸蘭臺,筭學隸祕閣,律學隸詳刑。上元二年,加試貢士老子策,明經二條,進士三條。國子監置大成二十人,取已及第而聦明者為之。試書日誦千言,并日試策,所業十通七,然後補其祿俸,同直官。通四經業成,上於尚書,吏部試之,登第者加一階放選。其不第則習業如初,三歲而又試,三試而不中第,從常調。

    永隆二年,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,明經多抄義條,進士唯誦舊策,皆亡實才,而有司以人數充第。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,進士試雜文二篇,通文律者然後試策。

    武后之亂,改易舊制頗多。中宗反正,詔宗室三等以下、五等以上未出身,願宿衛及任國子生,聽之。其家居業成而堪貢者,宗正寺試,送監舉如常法。三衛番下日,願入學者,聽附國子學、太學及律館習業。蕃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,附國子學讀書。

    玄宗開元五年,始令鄉貢明經、進士見訖,國子監謁先師,學官開講問義,有司為具食,清資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閱禮焉。七年,又令弘文、崇文、國子生季一朝參。及注老子道德經成,詔天下家藏其書,貢舉人減尚書、論語策,而加試老子。又敕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、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聦悟有文辭、史學者,入四門學為俊士。即諸州貢舉省試不第,願入學者亦聽。

    二十四年,考功員外郎李昂為舉人詆訶,帝以員外郎望輕,遂移貢舉於禮部,以侍郎主之。禮部選士自此始。

    二十九年,始置崇玄學,習老子、莊子、文子、列子,亦曰道舉。其生,京、都各百人,諸州無常員。官秩、蔭第同國子,舉送、課試如明經。

    天寶九載,置廣文館於國學,以領生徒為進士者。舉人舊重兩監,後世祿者以京兆、同、華為榮,而不入學。十二載,乃敕天下罷鄉貢,舉人不由國子及郡、縣學者,勿舉送。是歲,道舉停老子,加周易。十四載,復鄉貢。

    代宗廣德二年,詔曰:「古者設太學,教冑子,雖年穀不登,兵革或動,而俎豆之事不廢。頃年戎車屢駕,諸生輟講,宜追學生在館習業,度支給廚米。」是歲,賈至為侍郎,建言歲方艱歉,舉人赴省者,兩都試之。兩都試人自此始。

    貞元二年,詔習開元禮者舉同一經例,明經習律以代爾雅。是時弘文、崇文生未補者,務取員闕以補,速於登第,而用蔭乖實,至有假市門資、變易昭穆及假人試藝者。六年,詔宜據式考試,假代者論如法。初,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,謂之別頭。十六年,中書舍人高郢奏罷,議者是之。

    元和二年,置東都監生一百員。然自天寶後,學校益廢,生徒流散。永泰中,雖置西監生,而館無定員。於是始定生員:西京國子館生八十人,太學七十人,四門三百人,廣文六十人,律館二十人,書、筭館各十人;東都國子館十人,太學十五人,四門五十人,廣文十人,律館十人,書館三人,筭館二人而已。明經停口義,復試墨義十條。五經取通五,明經通六。其嘗坐法及為州縣小吏,雖藝文可采,勿舉。十三年,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別頭試。

    初,開元中,禮部考試畢,送中書門下詳覆,其後中廢。是歲,侍郎錢徽所舉送,覆試多不中選,由是貶官,而舉人雜文復送中書門下。長慶三年,侍郎王起言:「故事,禮部已放牓,而中書門下始詳覆。今請先詳覆,而後放牓。」議者以起雖避嫌,然失貢職矣。諫議大夫殷侑言:「三史為書,勸善懲惡,亞於六經。比來史學都廢,至有身處班列,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。」於是立史科及三傳科。大和三年,高鍇為考功員外郎,取士有不當,監察御史姚中立又奏停考功別頭試。六年,侍郎賈餗又奏復之。八年,宰相王涯以為「禮部取士,乃先以牓示中書,非至公之道。自今一委有司,以所試雜文、鄉貫、三代名諱送中書門下」。

    大抵衆科之目,進士尤為貴,其得人亦最為盛焉。方其取以辭章,類若浮文而少實;及其臨事設施,奮其事業,隱然為國名臣者,不可勝數,遂使時君篤意,以謂莫此之尚。及其後世,俗益媮薄,上下交疑,因以謂按其聲病,可以為有司之責,捨是則汗漫而無所守,遂不復能易。嗚呼,乃知三代鄉里德行之舉,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!太宗時,冀州進士張昌齡、王公謹有名於當時,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不署以第。太宗問其故,對曰:「二人者,皆文采浮華,擢之將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