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五 本紀第五

    卷五 本紀第五 (第2/3页)

同中書門下三品張文瓘檢校大理卿,黃門侍郎、甑山縣公、同中書門下三品郝處俊為中書侍郎,兼檢校吏部侍郎、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敬玄為吏部侍郎,並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十一月戊子朔,日有蝕之。甲辰,至自東都。

    十二月癸卯,太子左庶子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是冬,左監門大將軍高侃大敗新羅之衆於橫水。

    四年春正月甲午,詔咸亨初收養為男女及驅使者,聽量酬衣食之直,放還本處。丙辰,絳州刺史、鄭王元懿薨。

    二月壬午,以左金吾將軍裴居道女為皇太子弘妃。

    夏四月丙子,幸九成宮。

    閏五月丁卯,燕山道總管李謹行破高麗叛黨於瓠盧河之西,高麗平壤餘衆遁入新羅。

    秋七月庚午,九成宮太子新宮成,上召五品已上諸親宴太子宮,極歡而罷。辛巳,婺州暴雨,水泛溢,漂溺居民六百家,紹令賑給。

    八月辛丑,上痁疾,令太子受諸司啟事。己酉,大風毀太廟鴟吻。

    冬十月壬午,中書令、博陵縣子閻立本卒。乙未,皇太子弘納妃畢,曲赦岐州,大酺三日。庚子,還京師。乙巳,至自九成宮。

    十一月丙寅,上製樂章,有上元、二儀、三才、四時、五行、六律、七政、八風、九宮、十洲、得一、慶雲之曲,詔有司,諸大祠享即奏之。

    十二月丙午,弓月、疏勒二國王入朝請降。

    五年春二月壬午,遣太子左庶子、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,以討新羅,仍令衛尉卿李弼、右領大將軍李謹行副之。

    三月辛亥朔,日有蝕之。己巳,皇后祀先蠶。

    夏四月辛卯,以尚輦奉御、周國公武承嗣為宗正卿。

    五月己未,詔:「春秋二社,本以祈農,如聞此外別為邑會。此後除二社外,不得聚集,有司嚴加禁止。」

    六月壬寅,太白入東井。

    秋八月壬辰,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,懿王為光皇帝,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,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,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,文德皇后為文德聖皇后。皇帝稱天皇,皇后稱天后。改咸亨五年為上元元年,大赦。戊戌,勑文武官三品已上服紫,金玉帶;四品深緋,五品淺緋,並金帶;六品深綠,七品淺綠,並銀帶;八品深青,九品淺青,鍮石帶;庶人服黃,銅鐵帶。一品已下文官,並帶手巾、算袋、刀子、礪石,武官欲帶亦聽之。

    九月辛亥,百僚具新服,上宴之於麟德殿。癸丑,追復長孫無忌官爵,仍以其曾孫翼襲封趙國公,許歸葬於昭陵先造之墳。

    十一月丙午朔,幸東都。己酉,狩於華山之曲武原。戊辰,至東都。

    十二月,蔣王惲薨。戊子,于闐王伏闍雄來朝。辛卯,波斯王卑路斯來朝。壬寅,天后上意見十二條,請王公百僚皆習老子,每歲明經一準孝經、論語例試於有司。又請子父在為母服三年。虢王鳳薨。

    二年春正月甲寅,熒惑犯房。壬戌,支汗郡王獻碧玻璃。丙寅,以于闐為毘沙都督府,以尉遲伏闍雄為毘沙都督,分其境內為十州,以伏闍雄有擊吐蕃功故也。庚午,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。辛未,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,不許。

    二月,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大破新羅之衆於七重城,斬獲甚衆。新羅遣使入朝獻方物,伏罪;赦之,復其王金法敏官爵。

    三月丁未,日色如赭。丁巳,天后親蠶於邙山之陽。時帝風疹不能聽朝,政事皆決於天后。自誅上官儀後,上每視朝,天后垂簾於御座後,政事大小皆預聞之,內外稱為「二聖」。帝欲下詔令天后攝國政,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。

    夏四月,分括州永嘉、永固二縣置溫州,析臨海縣為樂安、永寧二縣。幸巳,周王顯妃趙氏以罪幽死。己亥,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宮之綺雲殿。時帝辛合璧宮,是日還東都。

    五月己亥,追謚太子弘為孝敬皇帝。

    六月戊寅,以雍王賢為皇太子,大赦。

    秋七月辛亥,洛州復置緱氏縣,以管孝敬皇帝恭陵。慈州刺史、杞王上金坐事,於澧州安置。

    八月庚子,太子左庶子、同中書門下三品、樂成侯劉仁軌為左僕射,依舊監修國史;中書門下三品、大理卿張文瓘為侍中;中書侍郎、同三品、甑山公郝處俊為中書令,監修國史如故;吏部侍郎、檢校太子左庶子、監修國史李敬玄吏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依前監修國史;左丞許圉師為戶部尚書。

    九月丙午,宰相劉仁軌、戴至德、張文瓘、郝處俊並兼太子賔客。

    冬十月,析永州營道、江華、唐興三縣置道州。壬午,星孛於角、亢之南,長五尺。

    十二月丁亥,龜茲王白素稽獻名馬。

    三年春正月戊戌,徙封冀王輪為相王。

    二月甲戌,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。乙亥,堅昆獻名馬。丁亥,幸汝州之溫湯。

    三月癸卯,黃門侍郎來恒、中書侍郎薛元超並同中書門下三品。甲辰,還東都。

    閏三月己巳朔,吐蕃入寇鄯、廓、河、芳等四州。乙酉,洛州牧、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,領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;并州都督、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,領左衛將軍契苾何力等軍,以討吐蕃。二王竟不行。戊午,勑制比用白紙,多為蟲蠹,今後尚書省下諸司、州、縣,宜並用黃紙。其承制勑之司,量為卷軸,以備披檢。庚寅,車駕還京。

    夏四月戊申,至自東都。甲寅,中書侍郎李義琰同中書門下三品。戊午,幸九成宮。

    六月癸丑,黃門侍郎高智周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    秋七月,彗起東井,指北河,漸東北,長三丈,掃中台,指文昌宮,五十八日方滅。

    八月乙未,吐蕃寇疊州。庚子,以星變,避殿,減膳,放京城繫囚,令文武官各上封事言得失。壬寅,置南選使,簡補廣、交、黔等州官吏。青、齊等州海泛溢,又大雨,漂溺居人五千家,遣使賑卹之。

    九月甲子朔,車駕還京。丙申,郇王素節削戶三分之二,於袁州安置。癸丑,於北京置金隣州。

    十一月丁卯,勑新造上元舞,圓丘、方澤、享太廟用之,餘祭則停。

    壬申,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,改上元三年曰儀鳳元年,大赦。庚寅,吏部尚書李敬玄為中書令。

    十二月丙申,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,賜物三萬段。戊午,遣使分道巡撫:宰相來恒河南道,薛元超河北道,左丞崔知悌等江南道。

    二年春正月乙亥,上躬籍田於東郊。庚辰,京師地震。壬辰,幸司竹園,即日還宮。

    二月丁巳,工部尚書高藏授遼東都督,封朝鮮郡王,遣歸安東府,安輯高麗餘衆;司農卿扶餘隆熊津州都督,封帶方郡王,令往安輯百濟餘衆。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。

    夏四月,以河南、河北旱,遣使賑給。

    八月,徙封周王顯為英王,改名哲。乙巳,太白犯軒轅。

    十二月乙卯,勑關內、河東諸州召募勇敢,以討吐蕃。詔京文武職事官三品已上,每年各舉文武才能堪任將帥牧守者一人。

    是冬無雪。

    三年四月丁亥朔,以旱,避正殿,親錄囚徒,悉原之。戊申,大赦,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乾。癸丑,涇州獻二小兒,連心異體,年四歲。

    五月壬戌,幸九成宮。以相王輪為洛州牧。

    秋七月丁巳,宴近臣諸親於咸亨殿。上謂霍王元軌曰:「去冬無雪,今春少雨,自避暑此宮,甘雨頻降,夏麥豐熟,秋稼滋榮。又得敬玄表奏,吐蕃入龍支,張虔勗與之戰,一日兩陣,斬馘極多。又太史奏,七月朔,太陽合虧而不虧。此蓋上天垂祐,宗社降靈,豈虛薄所能致此!又男輪最小,特所留愛,比來與選新婦,多不稱情;近納劉延景女,觀其極有孝行,復是私衷一喜。思與叔等同為此歡,各宜盡醉。」上因賦七言詩効柏梁體,侍臣並和。

    九月丁巳,還京師。辛酉,至自九成宮。癸亥,侍中張文瓘卒。丙寅,洮河道行軍大總管中書令李敬玄、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等與吐蕃戰于青海之上,王師敗績,審禮被俘。上以蕃寇為患,問計於侍臣中書舍人郭正一等,咸以備邊不深討為上策。

    十月丙午,徐州刺史、密王元曉薨。

    閏十月戊寅,熒惑犯鉤鈐。

    十一月乙未,昏霧四塞,連夜不解。丙申,雨木冰。壬子,黃門侍郎、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卒。

    十二月,詔停明年「通乾」之號,以反語不善故也。

    四年正月辛未,戶部尚書、平恩縣公許圉師卒。己酉,幸東都。庚戌,尚書右僕射、道國公戴至德薨。

    二月壬戌,吐蕃贊普卒,遣使弔祭之。乙丑,東都饑,官出糙米以救饑人。

    夏四月戊午,熒惑入羽林星。左丞崔知悌為戶部尚書,中書令郝處俊為侍中。

    五月壬午,盜殺正諫大夫明崇儼。丙戌,皇太子賢監國,戊戌,造紫桂宮於澠池之西。

    六月辛亥,制大赦天下,改儀鳳四年為調露元年。

    秋七月己卯朔,詔以今年冬至有事嵩岳,禮官學士詳定儀注。

    八月丁巳,侍中郝處俊、左庶子高智周、黃門侍郎崔知溫、給事中劉景先兼脩國史。

    九月壬午,吏部侍郎裴行儉討西突厥,擒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