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(第1/3页)

    天文下

    天文之為十二次,所以辨析天體,紀綱辰象,上以考七曜之宿度,下以配萬方之分野,仰觀變謫,而驗之於郡國也。傳曰:「歲在星紀,而淫于玄枵。」「姜氏、任氏,實守其地。」及七國交爭,善星者有甘德、石申,更配十二分野,故有周、秦、齊、楚、韓、趙、燕、魏、宋、衛、魯、鄭、吳、越等國。張衡、蔡邕,又以漢郡配焉。自此因循,但守其舊文,無所變革。且懸象在上,終天不易,而郡國沿革,名稱屢遷,遂令後學難為憑準。貞觀中,李淳風撰法象志,始以唐之州縣配焉。至開元初,沙門一行又增損其書,更為詳密。旣事包今古,與舊有異同,頗裨後學,故錄其文著于篇。并配武德以來交蝕淺深及注蝕不虧,以紀日月之變云爾。

    須女、虛、危、玄枵之次。子初起女五度,二千三百七十四分,秒四少。中虛九度,終危十二度。其分野:自濟北郡東踰濟水,涉平陰至于山茌,漢太山郡山茌縣,屬齊州西南之界。東南及高密,漢高密國,今在密州北界。自此以上,玄枵之分。東盡東萊之地,漢之東萊郡及膠東國,今為萊州、登州也。又得漢之北海、千乘、淄川、濟南、齊郡,今為淄、青、齊等州,及濟州東界。及平原、渤海,盡九河故道之南,濱于碣石。今為德州、棣州,滄州其北界。自九河故道之北,屬析木分也。

    營室、東壁,陬訾之次。亥初起危十三度,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。中室十二度,五百五十分,秒二十一半。終奎一度。其分野:自王屋、太行而東,盡漢河內之地,今為懷州、洺、衛州之西境。北負漳、鄴,東及館陶、聊城,漢地自黎陽、內黃及鄴、魏、武安,東至館陶、元城,皆屬魏郡;自頓邱、三城、武陽,東至聊城,皆屬東郡。今為相、魏、衛州。東盡漢東郡之地,漢東郡、清河,西南至白馬、濮陽,東至東河、須昌,濱濟,至于鄆城。今為滑州、濮州、鄆州。其須昌、濟東之地,屬降婁,非豕韋也。

    奎、婁及胃,降婁之次。戌初起奎二度,一千二百一十七分,秒十七少。中婁一度,一千八百八十三。終胃三度。其分野:南屆鉅野,東達梁父,以負東海。又東至于呂梁,乃東南抵淮水,而東盡于徐夷之地。東為降婁之次。得漢東平、魯國。漢東平國在任城、平陸,今在兗州。奎為大澤,在陬訾之下流,濱于淮、泗,東北負山,為婁、胃之墟。蓋中國膏腴之地,百穀之所阜也。胃星得馬牧之氣,與冀之北土同占。

    昴、畢,大梁之次。畢酉初起胃四度,二千五百四十九分,秒八太。中昴六度,一百七十四分半。終畢九度。其分野:自魏郡濁漳之北,得漢之趙國、廣平、鉅鹿、常山,東及清河、信都,北據中山、真定。今為洺、趙、邢、恒、定、冀、貝、深八州。又分相、魏、博之北界,與瀛州之西,全趙之分。又北盡漢代郡、鴈門、雲中、定襄之地,與北方群狄之國,皆大梁分也。

    觜觿、參伐,實沈之次也。申初起畢十度,八百四十一分,十五太。中參七度,一千五百二十六,終井十一度。其分野:得漢河東郡,今為蒲、絳、晉州,又得澤州及慈州界也。及上黨、今為澤、潞、儀、沁也。太原,今為并、汾州。盡西河之地。今為隰州、石州、嵐州,西涉河,得銀州以北也。又西河戎狄之國,皆實沈分也。今河東郡永樂、芮城、河北縣及河曲豐、勝、夏州,皆為實沈之次,東井之分也。參伐為戎索,為武政,故殷河東,盡大夏之墟。上黨次居下流,與趙、魏相接,為觜觿之分。

    東井、輿鬼,鶉首之次也。未初起井十二度,二千一百七十二秒,十五太。中井二十七度,二千八百二十八分,秒一半。終柳六度。其分野:自漢之三輔及北地、上郡、安定,西自隴坻至河西,西南盡巴、蜀、漢中之地,及西南夷犍為、越嶲、益州郡,極南河之表,東至牂柯,皆鶉首分也。鶉首之分,得禹貢雍、梁二州,其郡縣易知,故不詳載。狼星分野在江、河上源之西,弧矢、犬、雞,皆徼外之象。今之西羌、吐蕃、蕃渾,及西南徼外夷,皆狼星之象。

    柳、星、張,鶉火之次。午初起柳七度,四百六十四,秒七少。中七星七度,一千一百三。終張十四度。其分野:北自滎澤、滎陽,並京、索,暨山南,得新鄭、密縣,至於方陽。方陽之南得漢之潁川郡陽翟、崇高、郟城、襄城,南盡鄴縣。今為鄧、汝、唐、仙四州界。又漢南陽郡,北自宛、葉,南盡漢東申、隨之地,大抵以淮源桐柏、東陽為限。今之唐州、隨州屬鶉火,申州屬壽星。又自洛邑負河之南,西及函谷南紀,達武當漢水之陰,盡弘農郡。漢弘農盧氏、陝縣,今為虢、陝二州。上洛、商洛為商州。丹水為均州。宜陽、沔池、新安、陸渾,今屬洛州。古成周、虢、鄭、管、鄶、東虢、密、滑、焦、唐、申、鄧,皆鶉火分也,及祝融氏之都。新鄭為祝融氏之墟,屬鶉火。其東鄙則入壽星。舊說皆在函谷,非也。柳、星、輿鬼之東,又接漢源,故殷商、洛之陽,接南河之上流。七星上係軒轅,得土行之正位,中岳象也,故為河南之分。張星直河南漢東,與鶉尾同占。

    翼、軫,鶉尾之次。巳初起張十五度,一千七百九十五,秒二十二少。中翼十二度,二千四百六十一,秒八半。終軫九度。其分野:自房陵、白帝而東,盡漢之南郡、南郡:巫縣,今在夔州。秭歸在西,夷陵在峽州。襄、夔、郢、申在襄、郢界,餘為荊州。江夏,江夏:竟陵今為復州,安、鄂、蘄、沔、黃五州,皆漢江夏界。東達廬江南郡。漢廬江之尋陽,今在江州,於山河之像,宜屬鶉尾也。濱彭蠡之西,得漢長沙、武陵、桂陽、零陵郡。零陵今為道州、永州。桂陽今為郴州。大抵自沅、湘上流,西通黔安之左,皆楚之分也。又逾南紀,盡鬱林、合浦之地。鬱林縣今在貴州。定林縣今在廉州。合浦縣今為桂州。今自富、昭、蒙、龔、繡、容、白、罕八州以西,皆屬鶉尾之墟也。荊、楚、鄖、鄀、羅、權、巴、夔與南方蠻貊,殷河南之南。其中一星主長沙國,逾嶺徼而南,皆甌東、青丘之分。今安南諸州,在雲漢上源之東,宜屬鶉火。

    角、亢,壽星之次。辰初起軫十度,八十七,秒十四半。中角八度,七百五十,秒三十。終氐一度。其分野:自原武、管城,濱河、濟之南,東至封邱、陳留,盡陳、蔡、汝南之地,逾淮源至于弋陽。漢陳留郡,自封邱、陳留已東,皆入大火之分。漢汝南,今為豫州。西華、南頓、項城縣今為陳州。汝陰縣今在潁州。弋陽縣在光州。西涉南陽郡,至于桐柏,又東北抵嵩之東陽。漢南陽郡舂陵、湖陽、蔡陽,後分為舂陵郡,後魏以為南荊州,今有舊義陽郡,在申國之東界,今為申州。按中國地絡,在南北河之間,故申、隨、光三州,皆屬禹貢豫州之分,宜屬鶉火、壽星。非南方負海之地。古陳、蔡、隨、許,皆屬壽星分也。氐星涉壽星之次,故其分野殷雒邑衆山之東,與亳土相接。

    氐、房、心,大火之次也。卯初起氐二度,一千四百一十九分,秒五太。中房二度,二千八百五分,秒一半。終尾六度。其分野:得漢之陳留縣,自雍丘、襄邑、小黃而東,循濟陰,界于齊、魯,右泗水,達於呂梁,乃東南抵淮,西南接太昊之墟,盡濟陰、山陽、楚國、豐、沛之地。濟陰郡之定陶、冤句、乘氏,今在東郡。大抵曹、宋、徐、亳及鄆州西界,皆屬大火分。自商、亳以負北河,陽氣之所升也,為心分。自豐、沛以負南河,陽氣之所布也,為房分。故其下流皆與尾星同占,西接陳、鄭,為氐星之分。

    尾、箕,析木之次也。寅初起尾七度,二千七百五十分,秒二十一少。中箕星五度,三百七十分,秒六十七。終斗八度。其分野:自渤海九河之北,盡河間、涿郡、廣陽國,漢渤海郡浮陽,今為清池縣,屬滄州。涿郡之饒陽,今屬瀛州。涿縣、良鄉與廣陽國薊縣,今在幽州。及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東、樂浪、玄菟,漁陽在幽州。右北平在白狼無終縣,隋代為漁陽郡,古孤竹國,後置北平郡,今為平州。遼東在無慮縣,即周禮醫無閭山。樂浪在朝鮮縣,玄菟在高句驪縣,今皆在東夷也。古之北燕、孤竹、無終及東方九夷之國,皆析木之分也,尾得雲漢之末流,北紀之所窮也。箕與南斗相近,故其分野在吳、越之東。

    南斗、牽牛,星紀之次也。丑初起斗九度,一千四十二十分,秒二太。中斗二十四度,一千一百分,秒八半。終女四度。其分野:自廬江、九江,負淮水之南,盡臨淮、廣陵,至于東海,廬、壽、和、濠、揚,皆屬星紀也。又逾南河,得漢丹陽、會稽、豫章郡,西濱彭蠡,南涉越州,盡蒼梧、南海。又逾嶺表,自韶、廣、封、梧、藤、羅、雷州,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,其西皆屬鶉尾之次。古吳、越及東南百越之國,皆星紀分也。南斗在雲漢之下流,當淮、海之間,為吳分。牽牛去南河寖遠,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,南逾嶺徼,為越分。島夷蠻貊之人,聲教之所不洎,皆係于狗國。李淳風刊定隋志,郡國頗為詳悉,所注郡邑多依用。其後州縣又隷管屬不同,但據山河以分耳。

    災異

    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,四年八月丙戌朔,六年十二月壬寅朔,九年十月丙辰朔。

    貞觀元年閏三月癸丑朔,九月庚戌朔,二年三月戊申朔,三年八月己巳朔,四年閏正月丁卯朔,六年正月乙卯朔,九年閏四月丙寅朔,十一年三月丙戌朔,十二年閏二月庚辰朔,十三年八月辛未朔,十七年六月己卯朔,十八年十月辛丑朔,二十年閏三月癸巳朔,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。

    高宗顯慶五年六月庚午朔。乾封二年八月己酉朔。總章二年六月戊申朔。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,二年十一月甲午朔,三年十一月戊子朔。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,二年九月壬寅朔。調露二年四月乙巳朔,十一月壬寅朔。開耀元年十月丙寅朔。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,十一月庚申朔。

    則天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,四年六月丁亥朔。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。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。長壽二年九月丁亥朔,三年九月壬午朔。延載元年九月壬午朔。證聖元年二月己酉朔。聖曆三年五月乙酉朔。久視元年五月己酉朔。長安二年九月乙丑朔,三年三月壬戌朔,九月庚寅朔。

    中宗神龍三年六月丁卯朔。景龍元年十二月乙丑朔。

    睿宗太極元年二月丁卯朔。

    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。開元三年七月庚辰朔,六年五月乙丑朔,九年五月乙巳朔,十二年閏十二月壬辰朔,十七年十月丙午朔,二十年二月癸酉朔,八月辛未朔,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,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,二十三年閏十一月壬午朔,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,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。天寶元年七月癸卯朔,五載五月壬子朔,十三載六月乙丑朔。

    肅宗至德元載十月辛巳朔。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,蝕旣,大星皆見。

    代宗大曆三年三月乙巳朔,四年正月十五日甲午蝕。十三年甲戌,有司奏合蝕不蝕。十四年二月丙寅朔。

    德宗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,日蝕。有司奏,准禮請伐鼓于社,不許。太常卿董晉諫曰:「伐鼓所以責群陰,助陽德,宜從經義。」竟不報。六年正月戊戌朔,有司奏合蝕不蝕,百僚稱賀。七年六月庚寅朔,有司奏蝕,是夜陰雲不見,百官表賀。八年十一月壬子朔,先是司天監徐承嗣奏:「據曆,合蝕八分,今退蝕三分。准占,君盛明則陰匿而潛退。請書于史。」從之。十年四月癸卯朔,有司奏太陽合虧,巳正後刻蝕之旣,未正後五刻復滿。太常奏,准禮上不視朝。其日陰雲不見,百官表賀。十七年五月壬戌蝕。

    元和三年七月癸巳蝕。憲宗謂宰臣曰:「昨司天奏太陽虧蝕,皆如其言,何也?又素服救日,其儀安在?」李吉甫對曰「日月運行,遲速不齊。日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餘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有餘,率二十九日半而與日會。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異,或進或退,若晦朔之交,又南北同道,即日為月之所掩,故名薄蝕。雖自然常數可以推步,然日為陽精,人君之象,若君行有緩有急,即日為之遲速。稍踰常度,為月所掩,即陰浸於陽。亦猶人君行或失中,應感所致。故禮云:『男教不修,陽事不得,謫見于天,日為之蝕。』古者日蝕,則天子素服而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