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〔1〕

    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〔1〕 (第2/3页)

翟极力推尊尧、舜。

    &帝尧者,〔1〕放勋。其仁如天,〔2〕其知如神。〔3〕就之如日,〔4〕望之如云。〔5〕& 富而不骄,贵而不舒。〔6〕黄收纯衣,〔7〕彤车乘白马,〔8〕能明驯德,〔9〕以亲九族。〔10〕九族既睦,便章百姓。〔11〕百姓昭明,〔12〕合和万国。〔13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帝尧”,自帝尧与陶唐氏合一以后,又称帝尧为“唐尧”。旧注家皆以陶、唐为地名,因地为号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山唐县《注》:“应劭曰:故尧国,唐水在西。”此唐在今河北省定县一带。古书有称帝尧姓伊耆氏(或伊祁氏)的。〔2〕“仁”,仁慈,恩惠。〔3〕“知”,音zh@,同“智”,智慧。〔4〕“就”,趋向,靠近。“就之如日”,谓追求犹如葵花向太阳一般。〔5〕“云”,此指能带来甘霖之祥云。“望之如云”,谓百姓期待帝尧如同久旱翘望祥云一般。〔6〕“舒”,简慢。〔7〕“收”,古代冠冕。“纯”,当作“■”,读为“缁”,黑色。《说文》缁的古文作“■”,与“纯”形近,故讹。“黄收纯衣”,《五帝德》作“黄黼黻衣”,古代黄黑色的礼服。〔8〕“彤”,朱红色。“乘”,音sh8ng,古代四匹马拉一车称“一乘”。〔9〕“能明驯德”,本篇自此句起录《尚书·尧典》全文。此句《尧典》今文本作“克明峻德”,古文本“峻”作“俊”,“驯”与“峻”、“俊”音近通假,义为高大。〔10〕“九族”,汉代今文家释为“父族四、母族三、妻族二”,即有血缘婚媾关系的氏族。汉古文家释为“自高祖至玄孙凡九族,皆同姓”。这是针对封建王朝族刑而发,可以缩小杀戮范围。本篇所谓“九族”,当指氏族时期的同部族的各支族。〔11〕“便章”,《尚书·尧典》古文本作“平章”,“平”,《白虎通》作“釆”。《说文》:“釆,辨别也。”“釆”实为“审”字古文。《尧典》古文本之“平”当为“釆”之讹。又“审”有辨义,故《尚书·尧典》今文本作“辨章”,“辨”与“便”古音相通。此处“便”实“辨”之假借字。“章”,彰明。“百姓”,指百官。〔12〕“昭明”,指政绩昭彰。〔13〕“万国”,指异姓部族。《左传》哀公七年说“执玉帛者万国”,可知古时习以“万国”指众多的部族。

    &乃命羲、和,〔1〕敬顺昊天,〔2〕数法日月星辰,〔3〕敬授民时。〔4〕分命羲仲,〔5〕居郁夷,〔6〕曰旸谷。〔7〕敬道日出,〔8〕便程东作。〔9〕日中,〔10〕星鸟,〔11〕以殷中春。〔12〕其民析,鸟兽字微。〔13〕申命羲叔,〔14〕居南交。〔15〕便程南为,〔16〕敬致。〔17〕日永,〔18〕星火,〔19〕以正中夏。〔20〕其民因,鸟兽希革。〔21〕申命和仲,〔22〕居西土,〔23〕曰昧谷。〔24〕敬道日入,〔25〕便程西成。〔26〕夜中,〔27〕星虚,〔28〕以正中秋。〔29〕其民夷易,鸟兽毛毨。〔30〕申命和叔,〔31〕居北方,曰幽都。〔32〕便在伏物。〔33〕日短,〔34〕星昴,〔35〕以正中冬。〔36〕其民燠,鸟兽氄毛。〔37〕岁三百六十六日,以闰月正四时。〔38〕信饬百官,〔39〕众功皆兴。〔40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羲、和”,隋、唐以前注疏家释为羲氏、和氏两家,为重、黎之后。其实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话中的宗神,与羲和不相干。原始的羲和在《山海经》神话中是上帝的妻子,生太阳的女神。到《楚辞》中演化为太阳的驾车者,到《吕氏春秋·勿躬》等篇中,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仪演化为黄帝手下司日、司月的两位男性官员。到《尧典》中羲、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(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,此为今文家说)或六人(羲氏、和氏及两仲、叔,此为古文家说)。到本书《夏本纪》所录《胤征序》中又变为夏仲康手下天文历法官员一人。总之,有关“羲、和”的传说皆与日月历法相关,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必然反映。农业生产离开对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无法进行的,而掌握四时变化的规律,又须通过对日月运行的严密观测来推算。这一精微细致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是做不成的。伴随原始农业的兴起,原始的天文学必然产生,而专门司理此职的天文官也随之而置。这就是有关羲、和传说的历史背景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,羲和一词成了天文历法官员的代称。王莽复古,又以此名官。〔2〕“昊”,音h4o,广大无边。“昊天”,指深邃莫测的宇宙。先民畏惧大自然的风雨雷电、干旱洪涝,不能不恭敬而顺从之。〔3〕“数法日月星辰”,《尧典》原作“历象日月星辰”。“数”,历数,日月星辰运行的时数方位及规律。“法”,法象。此句包含了对日月星辰出没时数方位的观测、记录、推算和预测。〔4〕“敬授民时”,是说由职掌天文历法的官员,根据星象察定时令早晚,向黎民百姓颁布农时,以便据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。〔5〕“分”,通“颁”,颁布命令。“羲仲”,掌管东方之官,亦称春官。〔6〕“郁夷”,《尧典》今文本作“禺曚”、“嵎曚”,古文本作“堣夷”、“嵎夷”,指东方海隅迎日出之地。〔7〕“旸谷”,又作“汤谷”,传说为日出的地方。“旸”,音y2ng。〔8〕“道”,通“导”,导引。“敬道日出”,《尧典》作“寅宾出日”。“寅”通“夤”,敬。殷墟甲骨卜辞有由商王亲自祭日的“宾日”祭礼,又有对“出日”、“入日”的专用祭名叫“又”(即侑)。可参阅胡厚宣《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》第二册《殷代之天神崇拜》一文。《尧典》援引古材料稍失原意,对“出日”用了“宾”这一祭名,同时又将宗教活动改成了历法活动,以致“宾”字不得不改成了“引导”之义,《史记》遂径改为“道(导)”。〔9〕“便”,与前文“便章百姓”之“便”同,通“辨”。“程”,日程。“东作”,指春耕生产。〔10〕“日中”,指春分这一天,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长短相等。一年之中,夏至白昼时间最长,冬至白昼时间最短,春分白昼时间恰好是夏至和冬至白昼时间长短之中,故称“日中”。〔11〕“星”,在这里专指“中星”,是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,即后代球面天文学所说的在子午线上的星,而且指该星的“上中天”。我国先民凭这种按一定时日于黄昏时出现在南方正中的“中星”来辨别季节,定其“四仲”(即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,也就是二分二至,即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),所以称为“四仲中星”。“鸟”,定春分的中星是鸟星。到殷代后期至西周初年制定二十八宿后,古代所称的鸟星(亦见于甲骨文)就成为朱鸟七宿的中间那一座叫“七星”的宿。七星的距星即西方天文学的长蛇座α。朱鸟七宿是:井、鬼、柳、星(即七星)、张、翼、轸。朱鸟一词当即由古代鸟星牵合“南方朱雀”的概念而成。〔12〕“殷”,正,定。“中”,同“仲”,下文“中夏”、“中秋”、“中冬”之“中”同。“仲春”,指春分日。“以殷中春”,谓先民根据“日中”和“星鸟”确定春分时节。〔13〕“其民析,鸟兽字微”,《尧典》原作“厥民析,鸟兽孳尾”。“其”、“厥”同义。“字微”与“孳尾”同音通假。按:殷墟甲骨卜辞中记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,胡厚宣《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》(载《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》)等文引《山海经》所记基本与之相合,并证以《国语》、《夏小正》所载,予以阐释,杨树达、于省吾二先生续有文助为论析,而后此古代神话中四方神名和风名的原意大明。《尧典》作者搜集古代资料,将神话改作历史记载,又不懂其原意,遂致弄成大错。东方神名和东方风名,在甲骨卜辞中原语为:“东方曰析,凤曰劦。”“凤”通“风”。“劦”通“协”,与《国语》作“协风”、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作“风”相合。《尧典》作者得此不懂其原意的资料,遂将东方神名“析”写成“厥民析”,将风名原语“凤曰劦”之“凤”错解为鸟兽,而“协”有调和义,错解为调和阴阳,遂谓鸟兽交尾繁殖,成了不知所云的妄语。后来各注疏家皆望文生义。但为保持《史记》所录《尧典》原貌,仍按其错误原文与错误注释今译。依此,本句“析”谓破土耕种。“鸟兽字微”谓春天鸟兽交尾繁殖。此二事皆人类和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主要活动。鸟兽的动向与畜牧田猎相关,故加特别记述。〔14〕“申”,通“纁”,继而。“羲叔”,掌管南方之官,亦称夏官。〔15〕“南交”,指古交阯。《韩非子·十过篇》说:“尧治天下,南抚交阯。”〔16〕“南为”,指夏日耕耘之事。〔17〕“致”,致日。古有迎日、送日之礼,于每年夏至、冬至对日举行祭奠之礼,以示对日神的恭敬和祈祷福祐。〔18〕“永”,长。“日永”,白昼最长的一天。指夏至。古人用日圭的影长记录阳历一年的周期,圭影最短的一天即夏至日。〔19〕“星”,中星。“火”,定夏至的中星,是我国古代对一恒星的名称(非指今九大行星中的火星),古籍中又称大火,因是商代的辰星,故又称商星。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都记古代设有“火正”官,专门观察大火的昏见和负责对它的祭祀。它是夏季南方天空很明亮的一颗星,一般认为是指二十八宿中青龙七宿的心宿二(心宿的第二星),即西方天文学星座中的天蝎星座α,较广点说,也可及心宿全部兼房、尾二宿的一部分。青龙七宿是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。〔20〕“正”,通“定”。“中夏”,即仲夏,指夏至。〔21〕“其民因,鸟兽希革”,此二句《尧典》“其”作“厥”,余同。二句本义可参见本节注〔13〕。南方神名和南方风名,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原语为:“南方曰粦,凤曰■。”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则作《南方曰因”。“粦”、“因”音近相通。“■”即“微”。《尧典》作者录此材料又误将南方神名写成“厥民因”,风名“微”写成“鸟兽希革”(“希”通“稀”,义与“微”同),注疏家只好牵强释云:“因在田之丁壮以助农。”即夏天耘田去草之类。又释云:“夏时鸟兽毛羽稀少。”皆甚妄。〔22〕“和仲”,掌管西方之官,亦称秋官。〔23〕“西土”,指西方太阳下落之处。〔24〕“昧谷”,《尧典》古文本作“躞谷”,郑玄读作“卯谷”,同音相假为“昧谷”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作“蒙谷”,《天问》作“蒙氾”,《尔雅·释地》作“大蒙”。为神话中太阳落下和止息的地方。〔25〕“敬道日入”,《尧典》作“寅饯纳日”。《尧典》既在“寅宾出日”句误失“宾”字原祭名之义,改用引导出日之义,此句遂创一“饯”字,以示饯送入日之义。但《史记》仍依“寅(通‘夤’)宾”译作“敬道”,未用饯送义。“纳日”即“入日”。西周金文中“内”、“入”通用,到文籍中“纳”、“入”同用。“纳日”或“入日”,即今语“落日”。〔26〕“西成”,秋天收成。〔27〕“夜中”,指秋分,这一天黑夜与白昼的时间相等。〔28〕“星”,中星。“虚”,定秋分的中星,秋天傍晚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,在二十八宿中,为玄武七宿的中间那一宿,亦即西名宝瓶座β和小马座α两星。玄武七宿是:斗、牛、女、虚、危、室、壁。〔29〕“中秋”,即仲秋,指秋分。〔30〕“其民夷易,鸟兽毛毨”,《尧典》上句作“厥民夷”,下句与此同。原义参见本节注〔13〕。西方神名和西方风名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原语为:“西方曰夷,凤曰彝。”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作“西方曰石夷,来风曰韦”。《尧典》作者又将西方神名改成不通的“厥民夷”,西方风名改成不通的“鸟兽毛毨”。注疏家于是释上句为“夷,平也,老壮在田与夏正也”,《史记》则意译为“夷易”,近人更有寻“夷”义为“刈”者;下句则释为鸟兽毛更生齐整鲜洁。皆力图为《尧典》讲通其义。“毨”,音xi3n,鸟兽毛羽齐整鲜洁貌。此言秋季鸟兽皆更换越冬羽毛。〔31〕“和叔”,掌管北方之官,亦称冬官。〔32〕“幽”,阴。“都”,聚集。“幽都”,阴冷所聚之处,即古幽州,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。〔33〕“便在伏物”,《尧典》作“平在朔易”。“平”即“审”古文“釆”之讹。“审”有辨义,“便”、“辨”古音相通。“在”,通“察”。“伏物”,藏物,指冬日贮藏食物。〔34〕“日短”,指冬至,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〔35〕“星”,中星。“昴”,音m2o,定冬至的中星,又称旄头,汉代称留星,后代俗呼为七姐妹星。冬天夜间看到南方天空有一簇不太明显的密集的星团,肉眼可看到六颗或七颗。在二十八宿中,为白虎七宿的中间那一宿,即西名金牛座η星。白虎七宿为:奎、娄、胃、昴、毕、觜、参。〔36〕“中冬”,仲冬,即冬至。〔37〕“其民燠,鸟兽氄毛”,此二句《尧典》“其”作“厥”,“燠”作“隩”,余同。原义参见本节注〔13〕。北方神名和北方风名,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原语为:“北方曰宛,凤曰■。”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作“北方曰■,来之风曰■”。《尧典》作者又将北方神名写成不通的“厥民隩”,风名写成不通的“鸟兽氄毛”。注疏家为解通其义,释“隩”为室内,即冬天不外出;释“氄毛”为鸟兽长出细软的毛以自温。“燠”,音y),暖。“氄”,音r%ng,细软绒毛。〔38〕“岁三百六十六日,以闰月正四时”,此二句是据《尧典》原文“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闰月定四时成岁”所作的简化。“岁三百六十六日”是古代一早期所知一年的日数,是四分历出现以前的认识。周代用圭表测日至,始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,才创造了四分历。这是一种纯阳历年。“以闰月定四时成岁”,则是进一步以阴阳历并用。由于月亮绕地球与地球绕日两个周期不能相配,月亮绕地球十二周比地球绕日一周少十一天多,因此就三年设一闰月来补足,以使阴历与阳历相配,因而叫“以闰月成岁”。

    由殷墟甲骨卜辞知殷代已设闰月。当时置闰尚不能全与年相合,每闰还差三天多,到春秋中叶知道十九年七闰,就可使阴阳历基本相调(参见钱宝琮《东汉以前月日纪法的研究》、竺可桢《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》)。可知此所载历法资料是较古的,当在周代以前。其中纯阳历资料又在阴阳历并用资料以前。至于“以闰月正四时”,与以四中星定四时不相合。闰月置于无中气之月,并使月与季候相合,为春秋时用四分法以后之事,可知《尧典》作者反映古代历法知识还较疏阔。〔39〕“信”,通“伸”。“饬”,治理。〔40〕“众功”,指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。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,农时掌握的准确与否对原始农业至关重要,因此,测定农时是古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农业取得了好收成,古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即可繁荣昌盛。根据四仲中星来定季令,是正式历法产生以前的所谓“观象授时”时代最行之有效的办法,是我们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特出的发明。

    &尧曰:“谁可顺此事?”〔1〕放齐曰:〔2〕“嗣子丹朱开明。”〔3〕尧曰:“吁!〔4〕顽凶,不用。”尧又曰:“谁可者?”讙兜曰:〔5〕“共工旁聚布功,〔6〕可用。”尧曰:“共工善言,其用僻,〔7〕似恭漫天,〔8〕不可。”尧又曰:“嗟,四岳,〔9〕汤汤洪水滔天,〔10〕浩浩怀山襄陵,〔11〕下民其忧,有能使治者?”皆曰鲧可。〔12〕尧曰:“鲧负命毁族,〔13〕不可。”岳曰:“异哉,〔14〕试不可用而已。”尧于是听岳用鲧。九岁,功用不成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顺”,顺应,顺理。此谓顺应时势掌管好庶务。〔2〕“放齐”,传说为帝尧之臣。〔3〕“嗣子”,嫡子。“丹朱”,帝尧之子,母为散宜氏之女(名女皇)。“开明”,通达明理。〔4〕“吁”,音x,发语辞,有嫌恶之意。〔5〕“讙兜”,音hu1n& d#u,传说为帝尧之臣,为颛顼后裔。 〔6〕“共工”,音g#ng& g#ng,传说时代颇为强悍的一个部族。《国语·鲁语》说它(共工氏)曾霸九州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说: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”《原道训》说它又曾与高辛相争。《荀子·议兵》和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、《大荒西经》等又说它曾与禹相攻伐。鉴于有关共工部族的传说几乎全都同水患有关,徐旭生推测此烜赫多时的部族大约居处在今豫东古黄河转折地区(详见徐著《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》)。从其与颛顼族(生活在今河南濮阳一带)、禹夏族(生活在今豫西、晋南一带)争斗来看,徐说大体可信。极可能在黄淮之间。〔7〕“僻”,邪僻。〔8〕“漫”,通“慢”,简慢,傲慢。“天”,此处兼含上帝与君主。〔9〕“四岳”,四方诸侯之长。

    〔10〕“汤汤”,音sh1ng& sh1ng,水势浩大湍急的样子。〔11〕“怀山”,吞没山岭。“襄”,通“攘”,攘除。〔12〕“鲧”,音g(n,传说为禹父,又称崇伯,传说因治水失败被舜杀于羽山。崇即今河南嵩山,夏部族生活在嵩山周围地区,因而鲧称崇伯。〔13〕“负”,违背。“族”族类。〔14〕“异哉”,不是这样啊!此谓四岳认为鲧并不像尧说的那样坏。

    &尧曰:“嗟!四岳:朕在位七十载,〔1〕汝能庸命,〔2〕践朕位?”〔3〕岳应曰:“鄙德忝帝位。”〔4〕尧曰:“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。”〔5〕众皆言于尧曰:“有矜在民间,〔6〕曰虞舜。”〔7〕尧曰:“然,朕闻之。其何如?”岳曰:“盲者子。父顽,〔8〕母嚚,〔9〕弟傲,〔10〕能和以孝,〔11〕烝烝治,〔12〕不至奸。”〔13〕尧曰:“吾其试哉。”于是尧妻之二女,〔14〕观其德于二女。〔15〕舜饬下二女于妫汭,〔16〕如妇礼。尧善之,乃使舜慎和五典,〔17〕五典能从。乃遍入百官,百官时序。宾于四门,〔18〕四门穆穆,〔19〕诸侯远方宾客皆敬。尧使舜入山林川泽,暴风雷雨,舜行不迷。尧以为圣,召舜曰:“女谋事至而言可绩,〔20〕三年矣。女登帝位。”舜让于德不怿。〔21〕正月上日,〔22〕舜受终于文祖。〔23〕文祖者,尧大祖也。〔24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朕”,音zh8n,古人自称之词,从秦始皇起,限于皇帝方可用为自称。〔2〕“汝”,你。“庸”,通“用”。〔3〕“践”,帝王即位称“践位”。〔4〕“鄙”,自称谦词。“忝”,音ti3n,辱,有愧于,常用作谦词。此言我的德行有辱于帝位,意谓愧不能胜任。〔5〕“悉”,全部。“举”,举荐。〔6〕“矜”,音gu1n,无妻之人。“有矜”,《尧典》作“有鳏”,“矜”、“鳏”义同。〔7〕“虞舜”,舜在《天问》神话中是商族的始祖神,与商代甲骨卜辞中高祖夒相当。古今学者多考定“俊”即“舜”。不过俊始终在神话中,舜则活跃在历史文献中。《国语·鲁语》中舜仍为商族始祖神,与神话合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中说:“舜生于诸冯(传说在今山东菏泽),迁于负夏(又作负瑕,今山东曲阜西),卒于鸣条,东夷之人也。”本篇《正义》引周处《风土记》云“舜,东夷之人,生姚丘(又称姚墟)”,《括地志》说:“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。”古舜为东方鸟夷族商人始祖神应是可信的。在儒、墨两家学说中,尧、舜、禹成了道德勋业最盛的相继禅让的三个圣王。文献中对于舜尤有很多奇丽的传说,尤其突出他的孝行。《楚辞·天问》、《左传》还说他姓姚,《楚辞·离骚》、《惜诵》且以重华为其名。而《国语·鲁语》中又说他也是有虞氏的宗神。《尚书·尧典》遂称他为“虞舜”。大抵舜是东方鸟夷集团中商族的远祖,而鸟夷中的有虞部族亦特奉他为宗神,历史化的结果,遂为有虞部族的首领,即是有虞氏一位杰出的首领以宗神的化身出现。有虞氏之地在今河南东部邻接山东的虞城附近,与《墨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韩非子》等称他的活动地区历山、雷泽、寿丘、负夏等今山东西境诸地相近,与尧族相邻。两族结成部落联盟。尧、舜两族人相继任联盟的军事首长。在故事流传中,经过儒、墨的加工,尧、舜遂成了禅让的圣王。〔8〕“顽”,顽固而又愚蠢。传说舜父极为险恶。〔9〕“嚚”,音y0n,奸诈,不守忠信。〔10〕“傲”,傲慢无礼,恣意欺人。〔11〕“和”,和睦,和谐。〔12〕“烝烝”,音zh5ng zh5ng,淳厚朴实的样子。“治”,维持。此言舜用恭敬的态度、淳厚的感情对待父母兄弟,使之感化。〔13〕“奸”,奸恶。“不至奸”,谓不堕入奸恶之道。〔14〕“尧妻之二女”,尧把女儿嫁给舜的故事流传很广,不少文献均有记戴,这当是尧族与舜族世通婚姻的写照。“二女”,长曰娥皇,次曰女英。〔15〕“观其德于二女”,谓观察舜对自己女儿的态度,考察其品德之高下。〔16〕“饬”,饬令,告诫。“下”,此指下放。“妫汭”,音gu9& ru@,旧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境,不足据。相传舜住在虞地妫水旁,舜的后代因而姓妫。而虞地在今河南东部虞城一带,作为舜的后代妫满所封陈国,在虞城西南,则妫水亦当在今河南东部。“汭”,河水相入处。〔17〕“慎”,慎重。“和”,调和。“五典”,五教:父义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〔18〕“宾”,宾迎,以礼相接。“四门”,四方之门。〔19〕“穆穆”,恭敬有礼。〔20〕“女”,通“汝”,你。“绩”,成功。此言你考虑问题进言可以建立功业。〔21〕“让”,谦让,辞让。“怿”,音y@,快乐。“不怿”,不安乐。〔22〕“正月”,一年的首月。正,音zh5ng。“上日”,上旬吉日。〔23〕“受终”,此指继位受权。“文祖”,先祖,周人习语。此指文祖之庙。古人凡遇国之大事(如继位、出征等)必于祖庙内举行仪式,以求祖宗神灵准许和保祐。尧禅位于舜亦需求得先祖的认可和保祐。〔24〕“大祖”,即太祖。

    &于是帝尧老,命舜摄行天子之政,〔1〕以观天命。〔2〕舜乃在璇玑玉衡,〔3〕以齐七政。〔4〕遂类于上帝,〔5〕禋于六宗,〔6〕望于山川,〔7〕辩于群神。〔8〕揖五瑞,〔9〕择吉月日,见四岳诸牧,〔10〕班瑞。〔11〕岁二月,东巡狩,〔12〕至于岱宗,祡,〔13〕望秩于山川。〔14〕遂见东方君长,合时月正日,〔15〕同律度量衡,〔16〕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,〔17〕如五器,〔18〕卒乃复。〔19〕五月,南巡狩;八月,西巡狩;十一月,北巡狩:皆如初。归,至于祖祢庙,〔20〕用特牛礼。〔21〕五岁一巡狩,群后四朝。〔22〕遍告以言,明试以功,〔23〕车服以庸。〔24〕肇十有二州,〔25〕决川。〔26〕象以典刑,〔27〕流宥五刑,〔28〕鞭作官刑,扑作教刑,〔29〕金作赎刑。〔30〕眚灾过赦;〔31〕怙终贼刑。〔32〕钦哉,钦哉,〔33〕惟刑之静哉!〔34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摄”,代理。〔2〕“以观天命”,古人以为君权天授,此谓尧欲禅位于舜,不知是否符合天意,使其代行天子之政,以观天意如何。〔3〕“在”,通“察”,观察。“璇玑玉衡”,“璇玑”,《尧典》今文本作“旋机”。北斗七星自斗魁顺数,其第二星名天璇,第三星名天玑,故斗魁亦称“璇玑”。第五星在斗柄,名玉衡。“璇玑玉衡”,即北斗。一说璇玑指北极,玉衡指北斗,恐不确。古文家误释此为浑天仪,是全错的。浑天仪至汉代洛下闳等始创制,自非《尧典》时所有。夏鼐先生有文阐述“璇玑玉衡”非天文仪器,可信从(参见《考古学报》一九八四年第四期《所谓玉璇玑不会是天文仪器》)。〔4〕“齐”,整齐。“七政”,指日月五星(太阳系的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五行星)。〔5〕“类”,通“禷”,祭名,以事类祭告天神。〔6〕“禋”,祭名,将牲置于柴上焚烧,借助烟火升腾于天,供神享用。“六宗”,一说指天地四时,一说指东西南北天地。〔7〕“望”,望祭,遥祭山川之祭名。

    〔8〕“辩”,《尧典》作“遍”,此谓遍祭群神。〔9〕“揖”,敛。“五瑞”,五种玉制礼器,诸侯执以为信符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称:“公执桓圭,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。”圭、璧即此所谓“瑞”。〔10〕“诸牧”,各地方的首领。〔11〕“班”,《说文》谓“分瑞玉”。古人以瑞玉为各地方首领地位身份的表征。此谓舜代行天子之政时,除遍祭群神祈求佑助外,还向各部落首领班授瑞玉,以显示自己部落联盟首领的独尊地位。〔12〕“巡狩”,《尧典》作“巡守”,天子巡行四方视察地方官吏的职守。〔13〕“祡”,音ch2i,烧柴焚燎以祭天神。〔14〕“秩”,秩序。“望秩于山川”,谓依次遥祭群山大川。〔15〕“合时月正日”,调合各地的四时、月份,确定历日。〔16〕“同”,统一。“律”,乐律。“度”,长度。“量”,容量”。“衡”,重量。〔17〕“五礼”,吉礼、凶礼、军礼、宾礼、嘉礼,即祭祀、丧葬、军旅、宾客、婚冠(男子成年)等礼仪。“五玉”,珪(用作信质)、璧(用作聘问)、琮(用作兴土功)、璜(用作征召)、璋(用作发兵)五种玉制礼器。“三帛”,三种不同色质的丝织品,不同的色质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。“二生”,汉代郑玄谓指羔(小羊)与雁,卿执羔,大夫执雁,羔取其不失群类,雁取其候时而行。“一死”,汉代马融谓指雉,士所执,取其死不失节。“挚”,通“贽”,初见面时相赠之礼。以上是司马迁用后世国家的礼制附会为尧、舜时事。然而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时期考古确有不少玉制礼器出土,说明这个时期反映等级、贫富的礼制已普遍出现,只是不如后来殷、周那样繁缛罢了。〔18〕“五器”,五种玉制礼器。〔19〕“卒”,指礼毕。“复”,归还。此谓礼毕五种玉器仍归还原主。〔20〕“祖”,先祖。“祢”,音n!,先父。〔21〕“特牛”,公牛。用公牛作祭牲是古代最隆重的典礼。〔22〕“后”,上古天子诸侯皆称“后”。“群后”,指各地诸侯。“群后四朝”,舜五年巡狩一次,未巡狩的四年间,各地诸侯先后朝拜天子。〔23〕“试”,检验考察。“功”,功绩,功效。〔24〕“车”,指车驾的装饰。“服”,指服饰。“庸”,功勋。古代车饰和服饰是拥有者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,因而也作为帝王赏赐功绩卓著的大臣和战将的荣誉。西周金文有大量这方面赏赐的记载。〔25〕“肇”,启,开创。古称尧时疆域分为冀、兖、青、徐、荆、扬、豫、梁、雍九州。舜以冀州之北广大,分建并州;燕、齐辽远,分燕建幽州,分齐建营州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