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

    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(第3/3页)

郡东阿县境内。汉东阿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,东与今阿城县接壤。本书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桃“县名,属信都”,地当在今河北冀县西北,可备一说。“刘舍”,桃侯刘襄之子,文帝十年袭封为侯。景帝七年为御史大夫。见本书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、《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》。& 〔6〕“东都门”,都城长安东面北头第一门叫宣平门,民间称作东都门,王莽时改名春王门,东汉又称青门。汉人出都城东去霸上送往迎来,即由此门。

    &中四年三月,置德阳宫。〔1〕大蝗。秋,赦徒作阳陵者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德阳宫”,即景帝为自己修筑的庙,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。“宫”与“庙”,古代通称。

    &中五年夏,立皇子舜为常山王。〔1〕封十侯。〔2〕六月丁巳,〔3〕赦天下,赐爵一级。天下大潦。〔4〕更命诸侯丞相曰相。秋,地动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舜”,刘舜为常山王凡三十二年,武帝元鼎三年卒,谥宪。事详本书《五宗世家》、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。封国常山在今河北西南部,都于元氏,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。〔2〕“封十侯”,据本书《惠景间侯者年表》,中五年封卢它父为亚谷侯、陈为隆虑侯、刘买为乘氏侯、刘明为恒邑侯、王信为盖侯。“卢它父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卢它之”,“陈”之“”,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作“融”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所载均为五侯,“十”乃“五”之误。& 〔3〕“六月丁巳”,景帝中元五年六月己丑朔,丁巳为二十九日。〔4〕“潦”,与“涝”字同。

    &中六年二月己卯,〔1〕行幸雍,〔2〕郊见五帝。〔3〕三月,雨雹。四月,梁孝王、城阳共王、汝南王皆薨。〔4〕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,〔5〕子彭离为济东王,〔6〕子定为山阳王,〔7〕子不识为济阴王。〔8〕梁分为五。〔9〕封四侯。更命廷尉为大理,〔10〕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,〔11〕主爵中尉为都尉,〔12〕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,〔13〕将行为大长秋,〔14〕大行为行人,〔15〕奉常为太常,〔16〕典客为大行,〔17〕治粟内史为大农。〔18〕以大内为二千石,〔19〕置左右内官,属大内。七月辛亥,〔20〕日食。八月,匈奴入上郡。〔21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二月己卯”,景帝中元六年二月乙卯朔,己卯为二十五日。〔2〕“雍”,县名,在今陕西凤翔县南。&& 〔3〕“郊”,祭名,在郊外祭祀天、地诸神。“五帝”,青帝、赤帝、白帝、黑帝、黄帝。秦在雍立白帝、赤帝、黄帝、青帝畤,汉高祖又增立黑畤,所以雍有五帝畤。〔4〕“梁孝王”,景帝同母弟刘武,文帝二年,封为代王。三年,徙为淮阳王。十二年,徙为梁王,卒谥孝。事详本书《梁孝王世家》、《汉书·文三王传》。“城阳共王”,城阳景王刘章之子刘喜,文帝四年,袭封城阳王。十二年,徙封淮南王。十六年,复为城阳王,卒谥共。事迹略载本书《齐悼惠王世家》、《汉书·高五王传》。封国城阳在今山东莒县、沂南县一带,都于莒,在今山东莒县。“汝南王”,景帝中元六年无汝南王。景帝二年,以刘非为汝南王,四年,徙为江都王,汝南入汉为郡。刘非死于武帝元朔元年,而非死于景帝中元六年。这里记载有错误。& 〔5〕“明”,刘明为济川王凡七年,武帝建元三年因罪废为庶民,国除为郡。〔6〕“彭离”,刘彭离为济东王凡二十九年,武帝元鼎元年,因罪废为庶民,国除为郡。〔7〕“定”,刘定为山阳王凡九年,武帝建元五年卒,谥哀。无后嗣,国除为郡。

    〔8〕“不识”,刘不识为济阴王只有一年就死去了,谥哀。无后嗣,国除为郡。以上四王事迹皆附载本书《梁孝王世家》、《汉书·文三王传》。& 〔9〕“梁分为五”,梁孝王刘武死后,长子刘买袭封为梁王,梁加上济川、济东、山阳、济阴,共为五国。

    〔10〕“廷尉”,掌管司法刑狱的最高官员,秩为中二千石。&&〔11〕“将作少府”,掌管宫室、宗庙、陵寝、京师城垣和其他重要的土木建筑工程,秩为二千石。〔12〕“主爵中尉”,始设于秦朝,西汉沿置,掌管列侯封爵。继景帝之后,武帝又改名为右扶风,管辖右内史西半部地区,列侯封爵之事归大鸿胪执掌,秩为二千石。〔13〕“长信詹事”,掌管皇太后宫内事务的长官,秩为二千石。“长信”,即长信宫,为皇太后经常居处之地。&& 〔14〕“将行”,秦官,西汉沿置,掌管皇后宫内事务的长官,多用宦官担任,秩为二千石。〔15〕“大行”,是典客下的属官,主要掌管接待来都城的诸侯。&& 〔16〕“奉常”,秦官,西汉沿置,负责祭祀社稷、宗庙和朝会、丧葬的礼仪,主管皇帝的陵庙。因所掌事务为皇家大事,所以汉代把此官列为诸卿之首,秩为中二千石。〔17〕“典客”,秦官,西汉沿置,景帝改名大行令,武帝又改名大鸿胪。汉朝廷的少数民族事务和来都城的诸侯王的有关事务均由此官执掌,秩为中二千石。〔18〕“治粟内史”,秦官,西汉沿置,为主管全国农业经济的最高官员,租赋的收取和支出都由此官负责,秩为中二千石。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,景帝后元元年把治粟内史改称大农令,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。〔19〕“大内”,裴骃《集解》引韦昭云:“大内,京师府藏。”谓大内是掌管京城内国家府库的长官。景帝时期,治粟内史和大内是平行的机构,大内掌管财货,治粟内史掌管农业。景帝以前的西汉时代,情况也是如此。武帝改大农令为大司农,裁大内之官,大内之下的左右内官之名也一并撤销,别设均输、平准、都内之官,负责旧时大内和它的属官左右内官的职掌,隶属于大司农。这时的大司农既管农业,又管财政,其下的都内之官,分掌财货。所以有人把大内解释为都内之官。大内或都内,相当于近现代的国库。〔20〕“七月辛亥”,景帝中元六年七月癸未朔,辛亥为二十九日。〔21〕“上郡”,辖有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河套以南地区。治所在肤施,即今陕西榆林县东南。

    &后元年冬,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。〔1〕三月丁酉,〔2〕赦天下,赐爵一级,中二千石、诸侯相爵右庶长。〔3〕四月,大酺。〔4〕五月丙戌,〔5〕地动,其蚤食时复动。〔6〕上庸地动二十二日,〔7〕坏城垣。七月乙巳,〔8〕日食。丞相刘舍免。八月壬辰,〔9〕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,〔10〕封为建陵侯。〔11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中大夫令”,秦时称卫尉,景帝初改称中大夫令,后元元年又恢复旧名。汉初京师的卫戍部队有南军和北军,卫尉统率南军,守卫宫门和宫内,秩为中二千石。

    〔2〕“三月丁酉”,景帝后元元年三月己卯朔,丁酉为十九日。〔3〕“中二千石”,汉代官秩的一个等级,一年俸禄为二千一百六十石,高于官秩为二千石的官员所得的俸禄。二千石者一年俸禄为一千四百四十石。“右庶长”,汉代爵位自下而上有二十级,从第七级公大夫、第八级公乘以上即为高级爵位,右庶长为第十一级。

    〔4〕“酺”,音p*,欢聚宴饮。汉代法律规定,百姓不许三人以上无故群饮,得到国家允许才能聚饮。〔5〕“丙戌”,景帝后元元年五月戊寅朔,丙戌为九日。〔6〕“蚤”,与“早”字通。〔7〕“上庸”,县名,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。〔8〕“七月乙巳”,景帝后元元年七月丁丑朔,乙巳为二十九日。

    〔9〕“八月壬辰”,景帝后元元年八月丁未朔,八月无壬辰,壬辰在九月,即九月十七日。〔10〕“绾”,卫绾。卫绾于景帝中元三年为御史大夫。& 〔11〕“封为建陵侯”,本篇上文已说卫绾在景帝六年春封为建陵侯,此处记载有误。

    &后二年正月,地一日三动。郅将军击匈奴。〔1〕酺五日。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,〔2〕没入县官。〔3〕令徒隶衣七緵布。〔4〕止马春。〔5〕为岁不登,禁天下食不造岁。〔6〕省列侯遣之国。三月,匈奴入雁门。〔7〕十月,〔8〕租长陵田。〔9〕大旱。衡山国、河东、云中郡民疫。〔10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郅将军”,张守节《正义》认为是郅都。本书《酷吏列传》记载:“郅都死,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,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。”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,宁成于景帝中元六年为中尉。可见郅都在景帝中元六年以前就已死去,景帝后元二年的郅将军当是另外一人。

    〔2〕“食”,音s@,与“饲”字通。“粟”,谷子。这里泛指粮食。&& 〔3〕“县官”,指官府,朝廷。〔4〕“七緵布”,布帛八十根经线为一緵。古代布帛以二尺二寸宽为度,“七緵布”就是幅宽二尺二寸的布有五百六十根经线,这种布显然是很粗劣的。“緵”,音z#ng。〔5〕“止马舂”,禁止用马舂米,目的在于使贫民有舂米的机会,可以得到一些粮食。也有人认为用马舂米,米质较精细。禁止用马舂米,是为了让人们食用粗米,可以节约粮食。还有人把“止马舂”解释为禁止人为马舂粟,皆可备一说。

    〔6〕“禁天下食不造岁”,前人对此句解释纷纭,有人怀疑字有讹误。这句的意思大概是说禁止天下百姓吃粮食不知节省,不到一年就把当年的粮食用完了。“造”,至,到。“造岁”,到一年,满一年。〔7〕“雁门”,郡名,辖有今山西北端和与此相连的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、岱海以南地带。治所在善无,即今山西右玉县南。

    〔8〕“十月”,此为首月,按本纪体例应当置前。列于三月后,可能“十”是“七”的误字。 〔9〕“长陵”,汉高祖陵墓,在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,当地出土过西汉时代的“长陵东当”、“长陵西当”、“长陵西神”等文字瓦当,说明长陵确实在其地。陵墓所在地设县,也以长陵为名。& 〔10〕“河东”,郡名,辖境在今山西沁水以西,霍山以南,西、南两面均以黄河为界。治所在安邑,即今山西夏县西北。“云中郡”,辖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治所在云中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。

    &后三年十月,日月皆食,赤五日。十二月晦,。〔1〕日如紫。五星逆行守太微。〔2〕月贯天廷中。正月甲寅,〔3〕皇太子冠。〔4〕甲子,〔5〕孝景皇帝崩。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,天下户百钱。出宫人归其家,复无所与。〔6〕太子即位,是为孝武皇帝。〔7〕三月,封皇太后弟蚡为武安侯,〔8〕弟胜为周阳侯。〔9〕置阳陵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”,与“雷”字同。〔2〕“五星”,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。“太微”,星垣名,即太微垣,其中包括有五帝座。古人认为,月或五星犯五帝座,必定是大臣图谋不轨。如果犯五帝座的是金星、火星,为祸尤甚。

    〔3〕“正月甲寅”,景帝后元三年正月戊戌朔,甲寅为十七日。〔4〕“冠”,举行冠礼。古代男子年满二十时,举行加冠的礼仪,表示已经成年。& 〔5〕“甲子”,二十七日。& 〔6〕“复”,免除徭役和赋税。&〔7〕“孝武皇帝”,即皇帝位时为公元前一四一年,卒于公元前八七年,谥孝武。司马迁于武帝时期撰《史记》,所以称武帝为“今上”、“今帝”、“今天子”、“今皇帝”,不以谥号相称。本书中凡称孝武谥号者,均为后人所改。〔8〕“蚡”,田蚡,是下文提到的田胜的哥哥。田蚡、田胜两人都是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异父同母弟。事详本书《武安侯列传》、《汉书·田蚡传》。“武安”,本为县,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南。〔9〕“周阳”,本为聚邑,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。

    &太史公曰:汉兴,孝文施大德,天下怀安。至孝景,不复忧异姓,而晁错刻削诸侯,遂使七国俱起,合从而西乡,〔1〕以诸侯太盛,而错为之不以渐也。及主父偃言之,〔2〕而诸侯以弱,卒以安。安危之机,岂不以谋哉?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合从”,指吴、楚等七国联合反汉。“从”,通“纵”。〔2〕“主父偃”,“主父”为复姓,“偃”为名。临淄(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县)人,武帝时为中大夫,多次献策,被武帝所采纳。他曾建议武帝允许诸侯王推恩子弟,分封子弟为侯,使诸侯王国的土地日益缩小,改变诸侯王连城数十,地方千里的局面。武帝采用了他的计策,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事详本书《主父列传》、《汉书·主父偃传》。

    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