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〔1〕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〔1〕 (第1/3页)

    &三代世表第一〔1〕&吴树平冯晓林 注译&太史公曰:五帝、三代之记,〔2〕尚矣。〔3〕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,周以来乃颇可著。〔4〕孔子因史文次《春秋》,〔5〕纪元年,正时日月,盖其详哉。至于序《尚书》则略,〔6〕无年月;或颇有,然多阙,不可录。故疑则传疑,盖其慎也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《三代世表》”,《史记》设《表》,是司马迁的创举,探其源头,当昉之于周代的谱牒。它把大量的历史内容,归类条析,采用表格形式,简明扼要地谱列出来,揭示隐微,增补《纪》、《传》,与《纪》、《传》互相经纬,相辅相成。《本纪》以王朝为体系,《表》则以时代的重大变革为临界点。三代史料缺略,史事模糊,所以依“世”为《表》。后世史料渐丰,史事有明确的时间性,则设《年表》、《月表》。本表以“三代”名篇,而《表》中所载起自五帝,对此,唐司马贞《索隐》解释说:此《表》“其实叙五帝、三代,而篇唯名《三代世表》者,以三代代世长远,宜以名篇。且三代皆出自五帝,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。”〔2〕“五帝”,根据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和本《表》,五帝是指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帝尧、帝舜。但汉代人说法不一,《礼记·月令》、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、《汉书·魏相传》魏相奏议认为太皞、炎帝、黄帝、少皞、颛顼为五帝,孔安国《尚书序》以少皞、颛顼、高辛、唐尧、虞舜为五帝,郑玄注《中侯勑省图》又把黄帝、金天氏、高阳氏、高辛氏、陶唐氏、有虞氏合称五帝,实际上六人而称五,是因为六人道德与五帝星座相称。“三代”,指夏朝、商朝、周朝。〔3〕“尚”,久远。〔4〕“颇”,稍微,略微。〔5〕“史文”,孔子是鲁国人,他修《春秋》根据的“史文”主要是鲁国收藏的历史材料。“次”,编次,编排。“《春秋》”,“春秋”本为国史的泛称,孔子修成《春秋》后,才成为专名。此书为编年体,记事以春秋时代鲁国历史为主,兼及列国,时限起自鲁隐公元年(前七二二年),止于鲁哀公十四年(前四八一年),前后共鲁国十二君。它记事的上下时间断限,后人称为春秋时代。由于此书出于孔子,所以儒家尊奉为经典。〔6〕“序”,按次编排。“《尚书》”,最初名《书》,《尚书》之称起于汉代。它是上古文献汇编,基本内容是商、周君王的讲话、文告和根据传说追记的夏、商史事。相传经孔子删定为百篇。秦始皇下令焚书,此书被焚毁。汉代初期,伏生从墙壁中寻出收藏的《尚书》,仅存二十九篇,拿它在齐、鲁地域教授。因为使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,所以称为《今文尚书》。汉武帝末年,从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书写的《尚书》,称作《古文尚书》。西晋永嘉之乱以后,《古文尚书》失传。东晋初年,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孔安国的《孔传古文尚书》,一直流传至今。但它实际上是伪作。《尚书》与《春秋》一样,同为儒家经典。

    &余读谍记,〔1〕黄帝以来皆有年数。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,〔2〕古文咸不同,乖异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,岂虚哉!于是以《五帝系谍》、《尚书》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《世表》。〔3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谍记”,唐司马贞《索隐》认为是“纪系谥之书”,即记载帝王世系和谥号之书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历谱类著录有《帝王诸侯世谱》二十卷、《古来帝王年谱》五卷等书,这些书产生于司马迁之前还是以后,均无从确知,但诸书都应属于谍记。〔2〕“稽”,校核,考察。“历谱谍”,“历”与“谱谍”不同,前者属于历数类,记载年月,后者属于谱系类,记载世系和谥号。“终始五德之传”,五德终始是阴阳家的一种历史学说。这种学说认为每一个王朝的更替,是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的规律进行的,一个王朝受五行中一行的支配,而这一行也就是这个王朝所应具有的“德”。五德周而复始,王朝也就相应地兴衰轮回。五德终始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、邹奭,以及传邹奭之学的公梼生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阴阳家著录的《公梼生始终》十四篇、《邹子终始》五十六篇、《邹奭子》十二篇都是“终始五德”学说之作。“传”,与“转”字同。〔3〕“《五帝系谍》”,指《五帝德》和《帝系姓》。“集世”,谓编述世系。“共和”,公元前八四一年,西周国人把暴虐的周厉王驱逐到汾水旁的彘邑(今山西霍县境内),周公、召公两卿执掌王室政权,史称“共和”。也有人认为,厉王出奔时期,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,故称“共和”。共和持续了十四年,厉王在彘去世,厉王之子被拥立为王,是为周宣王,由天子执政,共和结束。从共和元年始,我国历史上有了确切的纪年。司马贞《索隐》说:“《大戴礼》有《五帝德》及《帝系》篇,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《尚书》,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。”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颛顼”,音zhu1n& x。相传为黄帝的后商。据本书《五帝本纪》,为五帝之一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观射父对楚昭王之问,云颛顼继东方鸟夷族少皞氏之后主政,可见他是东方的某一部落宗神,又变为该部落的首领名。所居之地在帝丘(今河南濮阳县东南),号高阳氏。〔2〕“俈”,音k),字或作“喾”。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纪》,云俈姬姓,名岌,年十五辅佐颛顼,三十登位。居于西亳(今河南偃师县)。据说他有四妻,生四子:姜原生弃,为周祖先;简狄生契,为商祖先;庆都生尧;常仪生挚。卜辞证明,商朝奉俈为高祖,祭礼隆重,或许俈确有其人。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载孔子之言帝俈云:“玄嚣之孙,极之子也,曰高辛。生而神灵,言言其名。博施利物,不于其身,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顺天之义,知民之急。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。”参阅《五帝本纪》。〔3〕“尧”,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据传说,尧号陶唐氏,居于平阳(今山西临汾县西南),居住在西方。最初为部落首领,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领袖。《五帝本纪》云:“帝喾娶陈锋氏女,生放勋。娶娵訾氏女,生挚。帝喾崩,而挚代立。帝挚立,不善,而弟放勋立,是为帝尧。”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孔子言帝尧云:“高辛之子也,曰放勋。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富而不骄,贵而不豫。黄黼黻衣,丹车白马,伯夷主礼,龙、夔教舞,举舜、彭祖而任之,四时先民治之。流共工于幽州,以变北狄;放驩兜于崇山,以变南蛮;杀三苗于三危,以变西戎;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。其言不贰,其行不回,四海之内,舟舆所至,莫不说夷。”正因为帝尧仁智而又战功卓著,所以博得了各部落的崇敬,《尚书·尧典》说尧死时,“百姓如丧考妣”。〔4〕“舜”,相传为黄帝的后裔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列为五帝之一。据传说,舜号有虞氏,《孟子·离娄下》说他生于诸冯(今山东诸城县,有人认为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),卒于鸣条(今河南开封市附近。《尚书·汤誓》序云汤伐桀,“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”,此鸣条在今山西运城县安邑镇北,与舜卒之鸣条并非一地),为东夷之人。而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、本书《五帝本纪》等书皆云舜卒苍梧之野(在今湖南宁远县境)。舜原为部落首领,尧老,各部落首领推举舜嗣位。尧对舜进行了各种考验,遂摄位行政。尧死,舜正式即位,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。可参阅《五帝本纪》。〔5〕“黄帝号有熊”,远古时代,我国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。据传说,其中黄帝族居于西北方,号轩辕氏,又号有熊氏。居于中部地区的炎帝族欺凌其他部族,黄帝得到各部族的支持,在阪泉(今河北涿鹿县东南,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北怀来县)与炎帝三次交战,取得了胜利。九黎族蚩尤暴乱,黄帝又率各部落在涿鹿(今河北涿鹿县,也有人认为即今河北怀来县)擒杀蚩尤。于是,黄帝由本部落的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,其势力进入中部地区。由于他功劳赫赫,被尊奉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。可参阅本书《五帝本纪》。〔6〕“昌意”,据《世本》和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,黄帝产玄嚣、昌意二系。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亦云:“黄帝居轩辕之丘,而娶于西陵之女,是为嫘祖。嫘祖为黄帝正妃,生二子,其后皆有天下。其一曰玄嚣,是为青阳,青阳降居江水。其二曰昌意,降居若水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认为若水在蜀地,如是昌意族则生息于西南。但吕思勉《先秦史》第七章第二节认为:“青阳降居江水,昌意降居若水,其地皆当在东。”当以吕说为是。〔7〕“极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云:“黄帝产玄嚣,玄嚣产极,极产高辛,是为帝喾。帝喾产放勋,是为帝尧。”据本书《五帝本纪》,“自玄嚣与极皆不得在位”,是极只为部落首领,而没有取得部落联盟大酋长的地位。〔8〕“穷蝉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云:“黄帝产昌意,昌意产高阳,是为帝颛顼。颛顼产穷蝉,穷蝉产敬康,敬康产句芒,句芒产牛,牛产瞽叟,瞽叟产重华,是为帝舜,及产象,敖。”据司马贞《索隐》,“穷蝉”《世本》作“穷系”。〔9〕“帝俈”,俈之称“帝”,与下文尧、舜、禹之称“帝”,皆系司马迁袭用战国后称谓所误加。春秋以前,在人们的观念中,“帝”指超越人世的上帝,不指人王。俈、尧、舜、禹之称“帝”,只是神话系统中特有的现象。从夏禹之子夏后启开始,结束了部落联盟领袖的选举“禅让”制,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,当时的君主称“后”,也不称“帝”。本表下文称“帝启”,也是司马迁误用了后世对君主的称谓。〔10〕“放勋”,有人认为是尧名,有人认为是尧字,皆系传说。“放勋”取仿效前世勋业之义。〔11〕“句望”,《大戴礼记·帝系》作“句芒”。“句”,音g#u。〔12〕“禼”,音xi8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、《殷本纪》、《司马相如列传》等篇皆作“契”,二字通。禼为殷的始祖。据传母曰简狄,有娀氏之女,为帝喾次妃。禼的功业兴起于尧、舜、禹之际。他曾佐禹治水有功,舜又让他做主管民事的司徒一官,封于商(过去人们认为在今陕西商县,近人多认为在今河南商丘)。参阅《殷本纪》。〔13〕“后稷”,周的始祖。据传名弃,母姜原,有邰氏女,为帝喾元妃。“稷”是北方种植广泛的谷子,古人把掌管农事的官称作“后稷”或“稷”。弃善于农业,尧举以为主管农业的长官。因所职有功,封于邰(音t2i,今陕西武功县西南),号曰“后稷”。〔14〕“帝尧”,上文云:“帝颛顼,黄帝孙。”又云:“帝俈,黄帝曾孙。”下文亦云:“帝舜,黄帝玄孙之玄孙。”又云:“帝禹,黄帝耳孙。”皆明言与始祖黄帝的辈次。此下当有“黄帝玄孙”四字,与上下文同例。此四字系后人传写脱漏。〔15〕“唐”,即陶唐氏。据说尧初封于陶,后封于唐。〔16〕“牛”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作“桥牛”。汉刘耽《吕梁碑》又作“乔牛”。〔17〕“瞽叟”,音g(& s%u。无目谓之“瞽”,有目而好恶不辨亦谓之“瞽”。据《五帝本纪》记载,舜父瞽叟目盲,舜母死,瞽叟娶妻生象。瞽叟爱象,欲杀舜。舜有小的过错则受责罚。〔18〕“后稷生不窋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:“后稷卒,子不窋立。”又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后稷纳姞氏,生不窋。”皆以不窋为后稷之子。实际上不窋亦为后稷以后的一代稷官,并非后稷之子。不窋上距后稷代数,不能确考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载祭公谋父之言云:“及夏之衰也,弃稷不务,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,而自窜于戎狄之间。”韦昭注认为不窋失去稷官是在夏太康失政之时。“窋”,音zh*。〔19〕“虞”,即有虞氏。〔20〕“重华”,本书《五帝本纪》云:“虞舜者,名曰重华。”《尚书·舜典》孔安国《传》释“重华”含义云:“华谓文德,言其光文重合于尧。”〔21〕“鲧”,音g(n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禹之父曰鲧,鲧之父曰帝颛顼。”鲧本是夏部落联盟中姜姓族宗神,为颛顼族的一支后裔,其部落活动于崇(今山西襄汾、翼城、曲沃之间的崇山),故有崇伯之称。古人或以为鲧为颛顼之子,或以为鲧为颛顼五代孙,皆为古史传说。从这些不同传说中可以看出,颛顼族先于鲧,并有相同的血缘纽带联系着。〔22〕“文命”,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夏禹,名曰文命。”但《尚书·大禹谟》赞美禹云:“文命敷于四海,祗承于帝。”孔安国《传》释云:“言其外布文德教命,内则敬承尧、舜。”是“文命”本不是禹名,乃是颂扬禹德行之辞。但古人多以“文命”为禹名,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纪》云:“父鲧妻脩己……胸坼而生禹,名文命,字密。”又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云:“孔子曰:‘高阳之孙,鲧之子也,曰文命。……’”此皆系传说。〔23〕“鞠”,音j,《世本》和《诗·豳风谱》引本书《周本纪》作“鞠陶”。〔24〕“禹”,又称神禹、大禹、戎禹、夏禹,为部落联盟的领袖,亦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。在他以前,我国为“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社会。在他以后,我国进入“天下为家”的小康之世,即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。其事详见本书《夏本纪》。〔25〕“耳孙”,远孙,亦谓“仍孙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颜师古注云:“据《尔雅》‘曾孙之子为玄孙,玄孙之子为来孙,来孙之子为昆孙,昆孙之子为仍孙’,从己而数,是为八叶。……‘仍’、‘耳’声相近,盖一号也。”〔26〕“相土”,在商族的先公中,相土是很有作为的,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颂扬说:“相土烈烈,海外有截。”相土有烈烈之威,使远至海外的人们都一致服从。〔27〕“公刘”,是周族先公中继后稷之后出现的一个功烈卓著的人物,不窋失去了世代相传的稷官后,奔入戎狄之间。公刘虽然仍处戎狄之间,但复修后稷之业,勤于农耕,民众富庶,百姓归服,周族势力崛起。他率领周族迁居泾水中游的豳(音b9n,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),营建居邑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全篇歌颂了公刘迁居豳地的活动和在农业等方面做出的贡献。〔28〕“帝启”,禹子,其母涂山氏之女。启继禹之后成为夏后的说法不一,《孟子·万章上》载孟子之言云:“禹荐益于天,七年,禹崩,三年之丧毕,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。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’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,曰:‘吾君之子也。’”启遂有天下。本书《夏本纪》所载略同。但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益干启位,启杀之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亦云:“禹授益,而以启为吏。及老,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,传之益也。启与支党攻益,而夺之天下。是禹名传天下于益,其实令启自取之。”本书《燕召公世家》所载略同,屈原《天问》中亦有所反映。两说之中,启以武力诛杀益而夺取天下的说法较为可信。〔29〕“伐有扈,作《甘誓》”,“有扈”,即有扈氏,是与夏同姓姒的部落,活动在今陕西中部和东部,势力之盛仅次于夏。启取得君主之位,有扈氏不服,起兵反抗。启亲自率领军队征伐有扈氏,大战于甘(今河南洛阳市西南,因近甘水而得名)。启在战前发布了誓师词《甘誓》,载于《尚书》,又见于《墨子·明鬼下》和本书《夏本纪》。《甘誓》大意是宣告有扈氏上则轻蔑五行天象,下则怠慢三正大臣,上天要灭绝它,现在要奉行上天的意志去惩罚它。全军要听从命令。听从命令的在祖庙里给予奖赏,不奉行命令的在社坛里杀死,家属也处死或充当奴隶。双方交战结果,启消灭了有扈氏。〔30〕“帝太康”,启卒,子太康继位。太康淫奢无度,不恤民事,《潜夫论·五德志》说他“兄弟五人,皆有昏德,不堪帝事”,《逸周书·尝麦篇》又说启之五子志禹之命,兴乱而凶其国。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夏之衰乱,赶走了太康,“因夏民以代夏政”(《左传》襄公四年魏绛引《夏训》之语),做了君主,太康失去了统治权,这就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“太康失国”。〔31〕“曹圉”,《世本》作“粮圉”。“圉”,音y(,同“圄”。〔32〕“冥”,《礼记·祭法》云:“殷人禘喾而郊冥,祖契而宗汤。”郑玄注:“禘、郊、祖、宗,谓祭祀以配食也。”又注:“祭上帝于南郊曰郊。”按照古人的思想,受得后人祭祀的要有某种功业,其中以勤于官事而以身殉职的人可以得到祭祀。而冥为司空,对公事勤勤恳恳,死于水中,所以殷人在南郊行祭天之礼时,以冥配食。可参阅本书《殷本纪》裴骃《集解》宋忠注、《礼记·祭法》及孔颖达《疏》。〔33〕“帝仲康”,又作“帝中康”,太康之弟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为帝中康。”〔34〕“振”,《世本》作“核”,殷墟甲骨卜辞、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、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皆作“王亥”,《初学记》卷二○引《世本·作篇》作“胲”,《楚辞·天问》作“该”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垓”。综合各种材料,可以看出“振”字有误,字当作“亥”或有“亥”旁诸字,“亥”与“亥”旁诸字音近互通。〔35〕“毁渝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、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“毁隃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作“伪榆”,《尚书·酒诰》《疏》作“毁揄”,或作“毁榆”。〔36〕“公非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公非辟方”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以公非与辟方分作二人,辟方为公非子。梁玉绳《人表考》卷六云:“辟方惟见《周纪·索隐》及《路史·发挥·周世考》引《世本》。”〔37〕“帝相”,仲康之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中康崩,子帝相立。”〔38〕“微”,本书《殷本纪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皇甫谧云:‘微字上甲,其母以甲日生故也。’商家生子,以日为名,盖自微始。”在甲骨卜辞中,微称上甲。微为名,上甲为号。〔39〕“高圉”,《左传》昭公七年、《国语·鲁语上》皆曾言及。古人把高圉与其子亚圉合称二圉。本书《周本纪》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高圉侯侔”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“侯侔”作“夷竢”(“竢”、“俟”二字通),把高圉、夷竢分作二人,认为夷竢为高圉子。“圉”,音y)。〔40〕“亚圉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《集解》引《世本》云亚圉云都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分亚圉、云都为二人,认为云都是亚圉弟。〔41〕“帝少康”,相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。”少康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,他在位时期,夏的势力得到巩固,史称“少康中兴”。据《左传》襄公四年魏绛之言和本书《夏本纪》张守节《正义》引《帝王世纪》,后羿夺取夏政权后,依仗他的射箭技术,不修民事,沉溺于打猎,抛弃了贤臣武罗、伯因、熊髠、尨圉,而任用伯明氏的奸诈子弟寒浞。寒浞扶植邪恶,笼络人心。有一次后羿畋猎归来,被下属杀死,寒浞篡取了政权,并霸占了后羿的妻妾,生下浇和豷。当时相投奔斟灌氏和斟寻氏,(此据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引《竹书纪年》:“相居斟灌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“帝相一名相安,自太康以来,夏政凌迟,为羿所逼,乃徙商丘,依同姓诸侯斟灌、斟寻氏。”)寒浞派浇带领军队灭了斟灌氏和斟寻氏,让浇住在过地,让豷住在戈地。最初,夏的遗臣靡事羿,羿死后,逃于有鬲氏,收罗斟灌氏、斟寻氏的残余势力,杀死了寒浞,扶持相子少康掌握了政权。少康又在过消灭了浇,少康子后杼又在戈消灭了豷,夏朝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。〔42〕“报乙生报丙”,据本《表》与本书《殷本纪》所载,报丁生报乙,报乙生报丙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同。但依甲骨卜辞,这三代的世系顺序是报乙、报丙、报丁,司马迁所述与实际情况不符。〔43〕“公祖类”,本书《周本纪》云“公叔祖类”,《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“太公组绀诸盩”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云“公祖”。“公祖类”、“公祖”皆“公叔祖类”之省文。〔44〕“帝予”,少康之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少康崩,子帝予立。”《左传》襄公四年作“后杼”,《国语·鲁语上》作“杼”,《世本》作“帝杼”、“季佇”,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帝宁”,《墨子·非儒下》作“伃”。“予”、“杼”、“佇”、“宁”,皆音zh)。史书上赞美他能修夏禹之道,《国语·鲁语上》即云:“杼,能帅禹者也,夏后氏报焉。”张守节《正义》亦云少康“子予复禹绩”。〔45〕“太王亶父”,即古公亶父,又常省称“大王”(“大”、“太”二字古通)、“古公”、“亶父”,是周人崛起的奠基者。他继承了后稷、公刘的事业,率领周族从豳迁移到岐山南麓的周原(其地域主要包有今陕西扶风、岐山、凤翔、武功等县),在这里营建都邑,设官分职,发展农业,取得了民众的拥护。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说:“后稷之孙,实维太王,居岐之阳,实始剪商。”歌颂了古公亶父在周人灭商过程中的奠基之功。周武王时追尊古公亶父为“太王”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46〕“帝槐”,予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予崩,子帝槐立。”《世本》作“帝芬”,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后芬发”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李贤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芬发即位三年,九夷来御。”所谓“九夷”,即畎夷、于夷、方夷、黄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帝槐时九夷宾服,反映了帝槐时代的兴盛。〔47〕“天乙”,即汤,商王朝的建立者。在甲骨卜辞和古书中又分别有“唐”、“大乙”、“履”等称。“唐”与“汤”音近字通。本书《殷本纪》司马贞《索隐》云:“汤名履。”又引谯周云:“天亦帝也,殷人尊汤,故曰天乙。”〔48〕“季历”,又称公季、王季。古公亶父有三子,长子太伯,次子虞仲,季历为少子,其母太姜。季历生昌,太王亶父欲立季历传位于昌,太伯、虞仲知其意,遂逃往荆蛮,以便让季历嗣位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49〕“文王昌”,据本书《周本纪》记载,昌卒,“谥为文王”。“昌”为文王之名。文王昌为殷的西方伯,故又称“西伯”。文王时期,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,形成了灭商的形势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50〕“帝芒”,槐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槐崩,子帝芒立。”司马贞《索隐》云“芒”“一作‘荒’”。《北堂书钞》卷八九、《初学记》卷一三引《竹书纪年》皆作“后荒”。〔51〕“武王发”,武王名发,他继承其父文王遗业,消灭了商王纣,创建了西周。据《竹书纪年》,西周“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”。幽王之亡在公元前七七一年,武王灭纣,建立西周,当在公元前一○二七年。此为有关武王灭纣年代众说中较为通行的说法。〔52〕“帝泄”,芒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芒崩,子帝泄立。”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《西羌传》李贤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后泄”。《东夷传》注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后泄二十一年,命畎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”〔53〕“帝不降”,泄子。本书《夏本纪》云:“帝泄崩,子帝不降立。”《世本》作“帝降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八二引《竹书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