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(第1/3页)

    &缪文远 注译&太史公读《秦记》,〔1〕至犬戎败幽王,〔2〕周东徙洛邑,〔3〕秦襄公始封为诸侯,〔4〕作西畤用事上帝,〔5〕僭端见矣。《礼》曰:“天子祭天地,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。”〔6〕今秦杂戎翟之俗,〔7〕先暴戾,后仁义,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,〔8〕君子惧焉。及文公逾陇,〔9〕攘夷狄,尊陈宝,〔10〕营岐雍之间,〔11〕而穆公修政,〔12〕东竟至河,〔13〕则与齐桓、晋文中国侯伯侔矣。〔14〕是后陪臣执政,〔15〕大夫世禄,六卿擅晋权,〔16〕征伐会盟,威重于诸侯。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,〔17〕诸候晏然弗讨,海内争于战功矣。三国终之卒分晋,〔18〕田和亦灭齐而有之,〔19〕六国之盛自此始。务在强兵并敌,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。矫称蜂出,誓盟不信,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。〔20〕秦始小国僻远,诸夏宾之,〔21〕比于戎翟,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。〔22〕论秦之德义不如鲁、卫之暴戾者,〔23〕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,〔24〕然卒并天下,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,〔25〕盖若天所助焉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《秦记》”,秦国的编年体史书。〔2〕“犬戎”,西戎部落之一。“幽王”,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,名宫涅,西周末代君主。公元前七七一年,犬戎发兵攻周,在骊山杀死幽王,西周亡。〔3〕“洛邑”,今河南洛阳市。〔4〕“秦襄公”,公元前七七七年至前七六六年在位,秦庄公之子。犬戎攻周,他率兵救周,作战有功。周室东迁洛邑,他带兵护送周平王。平王封他作诸侯,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他,秦襄公于是建立秦国。〔5〕“西畤”,神祠。秦襄公居西垂(今甘肃天水市西南),自以为主少皞之神,作西畤,祠白帝。祭祀时,用駵驹、黄牛、羝羊各一。〔6〕“天子祭天地”二句,见《礼记·曲礼》。〔7〕“戎翟”,泛指中国西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。“翟”,通“狄”。〔8〕“胪于郊祀”,陈列天子祭天的器物。“胪”,音l*,陈列。“郊”,祭名,祭上帝。按礼制规定,只有天子才能祭天。〔9〕“文公”,秦文公(公元前七六五年至前七一六年在位),秦襄公之子。“陇”,大陇山,在今甘肃东部。〔10〕“陈室”,秦文公十六年(公元前七五○年),在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东)得到了一块陨石,被认作雄鸡之神。秦文公用牛祭它,命名为陈宝。〔11〕“岐”,指岐山,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。“雍”,秦邑,在今陕西凤翔南。〔12〕“穆公”,秦穆公(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),名任好,成公弟,德公少子。他灭掉了许多西戎部落,称霸西戎。〔13〕“竟”,通“境”。“河”,指黄河。〔14〕“齐桓”,齐桓公(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),名小白。在北方,他曾救卫、迁邢,挡住了狄人的侵犯;在南方,他率领各国,挡住了楚国的北上。他在管仲辅佐下,改革内政,多次召集诸侯会盟,成为春秋时期首创霸业的国君。“晋文”,晋文公(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在位),名重耳,晋献公之子,他在晋国内乱时,周游各国达十九年,后由秦返国即位,打败了楚国,成为中原霸主。“中国”,指中原地区。“侔”,相等。〔15〕“陪臣”,诸侯的大夫。对天子来说,称为陪臣。〔16〕“六卿”,指春秋时期掌握晋国大权的韩氏、赵氏、魏氏、智氏、范氏、中行氏等六家大臣。〔17〕“田常”,一作“陈恒”,田乞之子,齐简公之相。他以小恩小惠拉拢人民,取得支持,在和另一大臣监止争权时,杀掉监了止和齐简公。“简公”,齐简公(公元前四八四年至前四八一年在位),名壬,齐悼公之子。〔18〕“三国”,指韩、赵、魏三国。〔19〕“田和”,田庄子之子。他相齐宣公,控制齐国大权。公元前三八六年,他得到周天子承认,列为诸侯,建立田氏的齐国政权,号为齐太公。〔20〕“质”,人质。“置质”,指国君把自己的子弟派到别国作人质。“符”,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的凭证,用竹、木或铜、玉等制成,上有文字,剖为两半,双方各执其一,用时合符以为征信。〔21〕“诸夏”,指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比较先进的一些国家。“宾”,通“摈”,排斥。〔22〕“献公”,秦献公(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年在位),名师隰,一名连,秦灵公太子。灵公死,由于内争,他未能即位。庶长菌改把他从河西迎回即位。〔23〕“鲁”,国名。姬姓。有今山东西南部,建都曲阜(今属山东),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。“卫”,国名。姬姓。建都朝歌(今河南淇县),后国都屡次迁徙,成为小国。战国时沦为魏的附庸。始封之君是周武王弟康叔封。〔24〕“三晋”,晋国的韩氏、赵氏、魏氏三家大臣分割晋国,各自建立政权,合称三晋。〔25〕“埶”,同“势”。

    &或曰:“东方物所始生,西方物之成孰。”夫作事者必于东南,收功实者常于西北。故禹兴于西羌,〔1〕汤起于亳,〔2〕周之王也以丰、镐伐殷,〔3〕秦之帝用雍州兴,〔4〕汉之兴自蜀汉。〔5〕&【注释】〔1〕“禹”,夏王朝的奠定者,他破坏原始社会末期的推选制,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,建立夏朝。“西羌”,中国西部的民族,经济上兼有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,主要分布于今四川西北部。相传禹生于石纽(今四川汶山县境),所以此处说“禹兴于西羌”。〔2〕“汤”,又称“成汤”,商王朝的建立者。“亳”,此指西亳(在今河南偃师西),相传汤灭夏后,建都于此。〔3〕“丰镐”,都是西周的国都。丰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之西。周文王伐崇后,自岐迁此。镐是周武王的国都,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。“殷”,指殷商王朝。自盘庚迁殷(今河南安阳小屯村)后遂连称殷商,或殷、商互称。〔4〕“雍州”,古代九州之一,大致当今陕西及甘肃东部一带。〔5〕“蜀汉”,今四川及陕南汉中地区。

    &秦既得意,烧天下《诗》《书》,诸侯史记尤甚,为其有所刺讥也。《诗》《书》所以复见者,多藏人家,而史记独藏周室,以故灭。惜哉,惜哉!独有《秦记》,又不载日月,其文略不具。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,何必上古。秦取天下多暴,然世异变,成功大。〔1〕传曰“法后王”,何也?〔2〕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,议卑而易行也。〔3〕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终始,因举而笑之,〔4〕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〔5〕悲夫!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世异变,成功大”,意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革政治,取得的成就巨大。〔2〕“后王”,指近代之王。〔3〕“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,议卑而易行也”,此句意谓因后王和我们时代相近,风俗的变化相去无几,议论切实而易于实行。〔4〕“举而笑之”,拿来作为笑柄。〔5〕“耳食”,用耳来吃,比喻不知滋味。

    &余于是因《秦记》,踵《春秋》之后,〔1〕起周元王,表六国时事,讫二世,凡二百七十年,著诸所闻兴坏之端。后有君子,以览观焉。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《春秋》”,鲁国的编年史,上起鲁隐公元年(公元前七二二年),下讫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四八一年)。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

    &【注释】〔1〕“周元王”,公元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六九年在位,名仁,一说名赤,敬王子。〔2〕“秦属共公”,公元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四三年在位,名不详,悼公子。亦称厉公。〔3〕“魏献子”,生卒年不详,名舒(一作荼),晋大夫魏绛之孙,魏嬴之子。〔4〕“卫出公辄”,公元前四九二年至前四八一年在位,灵公孙,蒯聩子。公元前四八○年出奔。“后元年”,指卫出公出奔后返国重新即位的元年。其第二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四七六年至前四七○年。〔5〕“韩宣子”,生卒年不详,名起,晋大夫韩厥之子。〔6〕“赵简子”,公元前四七五年去世,名鞅,晋大夫景叔之子。〔7〕“楚惠王章”,公元前四八八年至前四三二年在位,平王子。〔8〕“吴伐我”,此时吴国将亡,无力出师伐楚,《左传》哀公十九年所载,只有越侵楚以误吴事,此疑是“越伐我”之误。“吴”,国名,又称句吴、攻吴。姬姓。有今江苏省、上海市大部和安徽、浙江的一部分,建都于吴(今江苏苏州市)。公元前四七三年为越所灭。〔9〕“燕献公”,公元前四九二年至前四六五年在位,名不详,简公子。〔10〕“齐平公骜”,公元前四八○年至前四五六年在位,悼公子,简公弟。简公被大臣陈恒所杀,平公继立。〔11〕“蜀”,国名,有今四川西部,先都郫邑(今四川郫县),后徙都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。“赂”,以财物来献。这是秦、蜀交往之始。〔12〕“晋定公”,公元前五一一年至前四七五在位,名午,顷公子。〔13〕“越”,国名,又称于越。姒姓。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,江苏南部、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,建都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公元前三○六年为楚所灭。〔14〕“晋出公错”,公元前四七四年至前四五七年在位。错或作凿,定公子。据考,出公在位年数为二十三年,当为公元前四七四年至前四五二年。出公晚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和智氏攻灭范、中行氏,出公欲借齐、鲁之兵伐四家,反为四家所攻,奔楚死(一说死于奔齐途中)。〔15〕“越人始来”,此年当鲁哀公二十一年,《左传》书“越人始来”,指遣使至鲁,不知是否也到齐国聘问。〔16〕“楚”,国名,芈姓。西周时立国于荆山(今湖北西部)一带,春秋、战国时,兼并小国,疆域不断扩大,有今湖南、湖北两省及河南南部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的大部,兼有山东、江西、陕西、四川的一部分,号称“楚地半天下”。初建都丹阳(今湖北秭归东南),后迁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。战国晚期,因受秦国进攻,国都屡迁。公元前二二三年为秦所灭。〔17〕“蔡景侯卒”,“景”字误,当作“成侯”。蔡成侯,公元前四九○年至前四七二年在位,名朔,景侯子。〔18〕“知伯瑶”,即荀瑶,又称知襄子,晋六卿之一,后为韩、赵、魏三家所败,被杀于凿台(在今山西榆次境)之下。〔19〕“义渠”,西戎之一,分布于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。〔20〕“绵诸”,西戎之一,分布于今甘肃天水一带。〔21〕“蔡声侯”,公元前四七一年至前四五七年在位,名产,成侯子。〔22〕“彗星见”,据英人克劳密博士推算,秦厉共公七年的彗星即哈雷彗星,其运行周期为七十六年。其后秦始皇七年出现的彗星也是哈雷彗星。〔23〕“大夫不解袜”,据《左传》哀公二十五年载,此大夫乃是褚师声子。古礼,宴饮要解袜登堂。〔24〕“宋”,国名。子姓。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、江苏、安徽间地,建都于商丘(今河南商丘南)。公元前二八六年为齐所灭。〔25〕“王子英”,当是楚惠王子。奔秦事,《楚世家》不载。〔26〕“定王”,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前四四一年在位,名介,元王子。〔27〕“庶长”,秦国的掌权大臣,地位是卿,出征时担任军将。“拔魏城”,魏城秦地,不可言拔,“拔”当是“补”字之误。魏城在今山西芮城北。〔28〕“鲁哀公”,公元前四九四年至前四六七年在位,名将(一作蒋),定公子。〔29〕“鲁悼公”,公元前四六六年至前四二九年在位,名宁,又名曼,哀公子。〔30〕“三桓”,指鲁国的三家执政大臣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,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,故称三桓。“胜”,强。〔31〕“知伯”,即晋卿知伯瑶,下同。“郑”,国名,姬姓。有今河南中部开封市以西至荥阳一带,建都新郑(今属河南)。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所灭。〔32〕“驷桓子”,郑国大夫驷宏,桓子是他的谥。《左传》记驷宏赴齐求救事在鲁哀公二十七年(当周定王元年),此与《齐表》并误。〔33〕“襄子”,《表》载其公元前四五七年至前四二五年在位。据考,其在位年当为公元前四七四年至前四二五年。名无恤,赵鞅(赵简子)次子。〔34〕“襄子怨知伯”,此年晋知伯瑶、赵无恤率军围郑,知伯侮辱赵无恤,说他丑而无勇,赵无恤因此怨恨知伯。这时赵简子已死十一年,《表》文记事有误。〔35〕“燕孝公”,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前四五五年在位,《表》文记载有误。其名不详。〔36〕“晋”,国名,姬姓。有今山西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,河南省西北部,并有陕西省东端、山东省西端的一部分。初建都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,后迁绛(今山西翼城东南),再迁新田(今山西侯马市西)。公元前四世纪中叶,为韩、赵、魏三家所分。〔37〕“中行文子”,即中行寅,又称荀寅,本晋六卿之一,在内争中失败,逃奔齐国。“田常”,一作陈恒,即陈成子,齐大夫陈乞之子,他杀死齐简公,掌握齐国大权。〔38〕“郑声公”,公元前五○○年至前四六三年在位,名胜,献公子。〔39〕“郑哀公”,公元前四六二年至前四五五年在位,名易,声公子,即位八年后被杀,共公丑立。〔40〕“阿”,乃“河”字之误,河,指黄河。“堑河旁”,指把黄河堤改筑为防御工事。〔41〕“大荔”,西戎之一,在今陕西大荔。〔42〕“庞戏城”,邑名,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。〔43〕“夏屋”,山名,在今山西代县东北,《尔雅》谓之夏壶山,又名贾母山,俗称草垛山。〔44〕“代”,国名,姜姓。有今山西大同至河北宣化、涞源一带,建都于代(在今河北蔚县东南),称王在六国之前,公元前四五七年为赵襄子所灭。〔45〕“金斗”,铜质斟水器,方形,有柄。〔46〕“伯鲁”,赵简子之子,襄子之兄,本为太子,后赵简子废之而立襄子。〔47〕“晋哀公”,公元前四五六年至前四三八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名忌,晋昭公的曾孙。据考,忌是哀公之父,《表》文误以为哀公名。哀公又号哀懿公,又号敬公,在位时间应为公元前四五一年至前四三四年。〔48〕“蔡元侯”,公元前四五六年至前四五一年在位,名不详,声侯子。〔49〕“卫悼公黔”,公元前四五五年至前四五一年在位,出公叔父,灵公子。〔50〕“齐宣公就匝”,公元前四五五年至前四○五年在位,又名积,平公子。〔51〕“范、中行”,指晋国的范氏、中行氏,这时范吉射、中行寅已出奔齐国。〔52〕“魏桓子”,名驹,晋卿魏多(一作曼多)之子。“晋阳”,晋邑,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。〔53〕“韩康子”,名虎,晋卿韩庄子(名庚)之子。〔54〕“与魏、韩三分其地”,赵与魏、韩三分知伯领地后,自此形成三家分晋之局。大致,赵有今山西中部及北部、河北西南部及宁夏河套之地,兼有河南、山东的一部,都晋阳。魏得山西西南部、河南东部及陕西、安徽的一部分,是原晋国的心脏地区,初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附近),后徒大梁(今河南开封市)。韩有今河南中部、西部,兼及陕西、山西的一部分。初都阳翟(今河南禹县),后徙新郑(今属河南),在三晋中,国势软弱。〔55〕“智开”,知伯瑶之子。〔56〕“左庶长”,秦国的执政大臣,后为秦军功爵二十级中的第十级。“南郑”,周穆王曾都此,因为在镐京之南,故称南郑。故城在今陕西华县北。〔57〕“宋景公”,公元前五一六年至前四六九年在位,名头曼,元公子。《表》文卒年有误。〔58〕“卫敬公”,公元前四五○年至前四三二年在位,名费,悼公子。〔59〕“蔡侯齐”,公元前四五○年至前四四六年在位,元侯子,为楚所灭。〔60〕“宋昭公”,公元前四五○年至前四○四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名特,景公子。本非嫡子,杀太子而自立。据考,其在位时间当为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前四二二年。〔61〕“燕成公”,公元前四四九年至前四三四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名载,又称燕成侯。据考,其在位时间当为公元前四五四年至前四三九年。〔62〕“智宽”,智伯被灭已六年,智宽在这时才奔秦,可能是守别邑的大夫。〔63〕“蔡”,国名,姬姓。初都上蔡(今河南上蔡西南),后迁新蔡(今属河南),再迁州来(今安徽凤台),称为下蔡。〔64〕“杞”,国名,姒姓。相传是夏的后裔。初都雍丘(今河南杞县),后迁缘陵(今山东昌乐东南),再迁淳于(今山东安丘东北)。〔65〕“秦躁公”,厉共公子。〔66〕“考王”,公元前四四○年至前四二六年在位,名嵬,定王子。考王时,封其弟揭于河南(今河南洛阳涧滨东周城),称为西周惠公,是周分裂为东周、西周两小国的开端。〔67〕“晋幽公柳”,公元前四三七至前四二○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懿公子。据考,他的在位年代当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至前四一七年,被夫人秦嬴所杀。〔68〕“服”,顺从。〔69〕“燕湣公”,公元前四三三年至前四○三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。据考,燕无湣公,成公之后为文公,公元前四三八年至前四一五年在位。〔70〕“卫昭公”,公元前四三一年至前四二六年在位,名纠,敬公子。〔71〕“楚简王仲”,公元前四三一年至前四○八年在位,惠王子。〔72〕“莒”,国名,己姓。有今山东诸城、安丘、沂水、莒、日照等县地,初都计斤(一作介根,今山东胶县西南),春秋初年迁莒(今山东莒县)。〔73〕“秦”,国名,嬴姓。初都西垂(今甘肃天水西南),后国都屡迁。战国初年,都泾阳(今陕西泾阳西北),后徙栎阳(今陕西富平东南),再迁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,有今陕西大部、甘肃东部及河南省西部一小部分。〔74〕“渭阳”,秦邑,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。〔75〕“秦怀公”,公元前四二八年至前四二五年在位,名不详,躁公弟,厉共公子,他被大臣所逼,自杀而死。〔76〕“鲁元公”,公元前四二八年至前四○八年在位,名嘉,悼公子。〔77〕“威烈王”,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○二年在位,名午,考王子。〔78〕“灵公”,公元前四二四年至前四一五年在位,名不详,秦怀公孙,怀公太子昭子之子,昭子早死,故他继怀公而立。〔79〕“卫悼公亹”,据《卫世家》,“悼公”当是“怀公”之误。怀公,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一五年在位名亹,敬公弟,昭公子。〔80〕“献公”,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年在位,名师隰,灵公子。〔81〕“魏文侯斯”,公元前四二四年至前三八七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桓子孙,一说是桓子之子。据考,他在位时间当为公元前四四五年至前三九六年。他团结三晋,敬礼贤士,东败齐,南败楚,西取秦河西地,使魏成为强国。〔82〕“韩武子”,公元前四二四年至前四○九年在位,名启章,康子之子。〔83〕“赵桓子”,公元前四二四年在位,名嘉,襄子弟,简子之子。〔84〕“郑幽公”,公元前四二三年在位,名己,被韩武子所杀。〔85〕“赵献侯”,公元前四二三年至前四○九年在位,名浣,襄子之子。〔86〕“上下畤”,秦灵公所作的神祠,在雍(今陕西凤翔南)。上畤祭黄帝,下畤祭炎帝。〔87〕“繻公”,公元前四二二年至前三九六年在位,名骀,郑幽公子。〔88〕“晋烈公止”,公元前四一九年至前三九三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,幽公弟,懿公子。据考,他的在位时间当为公元前四一六年至前三九○年。〔89〕“少梁”,魏邑,在今陕西韩城南。〔90〕“城堑河濒”,这是在黄河侧建筑防御工事,以防止魏国的进攻。〔91〕“君主妻河”,君主即公主。秦君取旁人之女作为公主,投入黄河中,说是嫁给河伯(河神)。〔92〕“庞”,秦邑,在今陕西韩城东南。〔93〕“籍姑”,秦邑,在今陕西韩城北。〔94〕“简公”,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前四○○年在位,名悼子,怀公子。〔95〕“卫慎公”,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前三七三年在位,名颓,敬公孙,父为公子适。〔96〕“中山武公”,据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方鼎铭文所记,中山王舋称“皇祖文、武”,武当即是《表》文的中山武公。〔97〕“郑”,秦邑,在今陕西华县南。〔98〕“黄城”,魏邑,在今河南内黄西。〔99〕“阳狐”,魏邑,在今河北大名北。〔100〕“公子击”,魏文侯太子,后嗣位为魏武侯。“繁庞”,秦邑,即庞,在今陕西韩城东南。〔101〕“安阳”,鲁邑,在今山东曹县东。〔102〕“平邑”,赵邑,故城在今河南南乐东北七里平邑村。〔103〕“取都”,《田完世家》云,“取鲁之一城”。有宗庙的邑称为都,《表》文的都当是鲁国一大邑,其地不能确指。〔104〕“临晋”,邑名,今陕西大荔。“元里”,邑名,今陕西澄城南。〔105〕“洛”,水名,即今陕西北洛河,为渭水支流之一。“堑洛”,即沿北洛河西岸至白水县的黄龙山麓修筑长城。此时秦的河西地已被魏攻取,故退守洛水。〔106〕“重泉”,秦邑,在今陕西蒲城东南。〔107〕“初租禾”,这是秦国开始征收实物地租。〔108〕“击”,魏文侯太子之名。“中山”,国名,姬姓。春秋白狄别族所建立,原称鲜虞,春秋晚期改称中山,有今河北中部石家& 庄、保定两地区的大部分。战国初期建都于顾(今河北定县),公元前四○六年被魏攻灭。不久复国,迁都灵寿(今河北平山东北)。公元前二九六年又被赵国所灭。〔109〕“洛阴”,魏邑,在今陕西大荔南。“合阳”,魏邑,在今陕西合阳东南。〔110〕“韩景侯虔”,公元前四○八年至前四○○年在位,武子之子。〔111〕“雍丘”,邑名,在今河南杞县北。〔112〕“京”,邑名,在今河南荥阳南。〔113〕“赵烈侯籍”,公元前四○八年至前四○○年在位(依《表》文)献侯子,据考,他的在位年当为公元前四○八年至前三八七年。他任用相国公仲连等,实行改革,国力增强。〔114〕“郕”,音ch6ng,邑名,春秋鲁孟孙氏邑,在今山东宁阳东北。〔115〕“子夏”(约公元前五○七年至前四二○年),即卜商,卫人,孔子弟子,子夏是他的字。孔子死后,子夏在西河(一说此西河在东方河、济之间,不在西方龙门、华阴之间)讲学传经。〔116〕“段干木”,姓段干,名木,魏人,子夏弟子。“闾”,里巷的门。“式”,扶着车厢前的横木,俯首致敬。魏文侯受经和式闾两事,是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的,不一定只在某一年。〔117〕“负黍”,韩邑,在今河南登封西南。〔118〕“楚声王当”,公元前四○七年至前四○二年在位,简王子。〔119〕“鲁穆公”,公元前四○七年至前三七七年在位,名显,又名衍,元公子。〔120〕“西城”,邑名,今地不详。〔121〕“毌”,音gu4n,邑名,即贯丘,在今山东曹县南。〔122〕“李克”、魏人,子夏弟子,即李悝,曾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,又曾作《法经》六篇,商鞅受之以相秦。“翟璜”,魏人,曾向魏文侯举荐吴起、西门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