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〔1〕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〔1〕 (第1/3页)

    盛冬铃  注译

    太史公曰:匈奴绝和亲,〔2〕攻当路塞;〔3〕闽越擅伐,东瓯请降。〔4〕二夷交侵,当盛汉之隆,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。〔5〕何者?自《诗》《书》称三代“戎狄是膺,荆荼是征”,〔6〕齐桓越燕伐山戎,〔7〕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,〔8〕秦缪用百里霸西戎,〔9〕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。〔10〕况乃以中国一统,明天子在上,兼文武,席卷四海,〔11〕内辑亿万之众,〔12〕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?〔13〕自是后,遂出师北讨强胡,〔14〕南诛劲越〔15〕,将卒以次封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建元”,汉武帝第一个年号,共六年,自公元前一四○年至前一三五年。此言“建元以来”,意即指武帝即位次年改元以后直至司马迁撰此表之时。〔2〕“匈奴”,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,散居大漠南北,以游牧为生,精于骑射,汉初势力强盛,对中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。“和亲”,多指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嫁女给边地少数民族首领,通过建立姻亲关系,以求和好。汉七年(公元前二○○年),韩王信反,勾结匈奴谋内侵,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出击匈奴,在平城白登山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)中伏,被围七昼夜。脱险后,不得已采纳刘敬的建议,对匈奴和亲,把宗室女冒称长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(冒顿音m^ d*),后吕后、文帝、景帝继续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,但匈奴仍不时寇掠边郡。武帝元光二年(公元前一三三年),汉使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入侵马邑,而伏兵三十万于旁,欲全歼其精锐。谋泄,匈奴退兵,从此绝和亲,滋扰益甚。详见本书《匈奴列传》。〔3〕 “当路塞”,正当要道的边塞。〔4〕“闽越擅伐,东瓯请降”,秦汉时居于今浙江、福建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,相传是春秋末越国遗民的后裔。汉初分为二部,一为闽越,一为东瓯。武帝建元三年(公元前一三八年)闽越王率军围东瓯,武帝命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郡兵浮海往救,未至,闽越兵退回。东瓯自请举国内徙,武帝把其众安置在江、淮之间。详见本书《东越列传》。〔5〕“祖考”,祖先,先世。此指高祖开国之时。〔6〕“《诗》”,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分《风》、《小雅》、《大雅》、《颂》四部分,共辑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,其中既有民间歌谣,也有朝会宴飨祭祀时用的配乐歌诗,内容相当丰富。据说曾经孔子删订,为儒家经典之一,又称《诗经》。“《书》”,即《尚书》,我国最早的一部典章文献汇编,其中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件和原始资料。据说曾经孔子删订,为儒家经典之一,又称《书经》。原有百篇,秦始皇焚书以后大多佚亡。“三代”,指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。“戎狄是膺,荆荼是征”,这是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中的两句。“戎狄”,古代对西部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。“膺”,抵御。“荆”,国名,因建国于荆山(今湖北南漳西)一带,故名,即春秋楚国的古称。“荼”,音sh&,通“舒”,春秋国名,分舒鸠、舒庸、舒蓼等部,故地在今安徽舒城、庐江一带。“荆舒”在中原地区以南,当时被看作蛮夷之邦。“征”,通“惩”,惩罚。“荆荼是征”句今传本《毛诗》作“荆舒是惩”,司马迁所引或系《鲁诗》。〔7〕“齐桓”,指齐桓公,春秋时齐国的国君,僖公子,襄公弟,名小白,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。他任管仲为相,发展工商业,实行富国强兵政策,以“尊王攘夷”为号召,联合中原各诸侯国,遏制楚国势力向北扩张,又击败山戎,多次主持诸侯会盟,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。管仲死后,他信用佞人,怠于政事,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去世。“燕”,诸侯国名,西周初武王封召公奭于燕,春秋时燕国领有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端地。“山戎”,即北戎,古代北方民族名,春秋时居于今河北东部地。齐桓公二十三年(公元前六六三年)山戎伐燕,燕向齐告急求援,齐桓公率军救燕,败山戎,进军追击,至孤竹(今河北卢龙南)而还。〔8〕 “武灵王”,指赵武灵王,战国时赵国的国君,肃侯子,名雍,公元前三二五年即位。他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,提倡胡服,以便骑射,训练骑兵作战,使赵国国势迅速强盛起来。公元前二九九年传位其子,自称“主父”,后于公元前二九五年在内乱中被围饿死。“区区”,小,少。“赵”,国名,战国七雄之一。春秋末,韩、赵、魏三卿瓜分晋国,至公元前四○三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,列为诸侯。赵国建都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),后迁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),领有今山西中部、河北西南部及陕西东北角地。“单于”,匈奴最高官长的称号。“单”,音ch2n。〔9〕“秦缪”,指秦穆公,春秋时秦国的国君,德公子,成公弟,名任好,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。“缪”,通“穆”。“百里”,指百里傒,本是虞国大夫,虞亡被晋所掳。后晋献公嫁女于秦,以百里傒为陪嫁的奴隶。百里傒逃亡至宛(今河南南阳市,当时属楚国),被楚人所执。秦穆公听说他是个贤人,以五羖(gǔ,黑色公羊)羊皮赎归,授以国政,号“五羖大夫”。“霸西戎”,成为西戎各部族的霸主。据本书《秦本纪》记载,秦穆公任用百里傒、蹇叔以及从戎地来降的由余等人,国势强盛,“三十七年(公元前六二三年),用由余谋伐戎王,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”。〔10〕“吴”,诸侯国名,周太王子太伯所建,春秋末领有今江苏、上海市大部及浙江北部、安徽东南地区,曾败楚灭越,并北向攻齐,与晋争霸,称强一时。“楚”,诸侯国名,西周初立国于荆山,后把疆土扩大到长江中游,春秋时不断兼并周围小国,与中原大国齐、晋争霸,是著名的强国。春秋末领有今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部分地,战国时在七雄中地最广,人最多。“百越”,亦作“百粤”,古代越人散居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今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,部落众多,统称“百越”。〔11〕“四海”,古代以为中国之地四周有海环绕,因以四海指边疆,以四海之内代指全国各地。〔12〕  “辑”,和协,这里是使动用法,谓使之和协。〔13〕“晏然”,安逸平静的样子。〔14〕“胡”,古代对北方边地少数民族的称呼,此处专指匈奴。从元光五年(公元前一三○年)开始,汉军屡屡出塞讨伐匈奴,多获大胜,后匈奴被迫远遁,汉南无王庭。〔15〕“越”,此处兼指南越、闽越。秦末南海龙川(今广东龙川西)令赵佗兼并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地(约相当于今广东、广西及越南北部地),自立为南越武王。汉初南越虽对汉称臣,实为一割据政权。赵佗死后,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,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,于元鼎四年(公元前一一三年)派遣使者安国少季、终军等去招抚赵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。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都同意归附内属,但丞相吕嘉坚决反对,起兵杀死了南越王、

    王太后和汉使。武帝于元鼎五年秋发兵十万攻南越,于次年冬俘获吕嘉,平走南越全境。又,武帝曾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,南越吕嘉反汉,余善曾与通谋,元鼎六年秋,又起兵杀汉三校尉,于是汉兵往讨,至元封元年(公元前一一○年),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,事平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元光”,汉武帝年号,共六年,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。〔2〕“元朔”,汉武帝年号,共六年,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。〔3〕“元狩”,汉武帝年号,共六年,公元前一二二年至前一一七年。〔4〕“元鼎”,汉武帝年号,共六年,公元前一一六年至前一一一年。〔5〕“元封”,汉武帝年号,共六年,公元前一一○年至前一○五年。〔6〕“太初”,汉武帝年号,共四年,公元前一○四年至前一○一年。“已”通“以”。〔7〕“翕”,音xī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南内黄西。翕侯赵信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8〕“车骑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,此指卫青。〔9〕“前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〔10〕“持装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特辕”,乡邑名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谓属南阳郡,当在今河南鲁山、叶县以南,湖北襄樊市、随州市以北,应山、桐柏以西,十堰市以东一带,确切地点已不可考。〔11〕“都尉”,官名,负责一郡的军事,此当指匈奴的一级将官。〔12〕“乐”,音yuè。〔13〕“亲阳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南社旗东汝河北岸。〔14〕“月氏”,“氏”,音zhī。〔15〕“坐”,触犯某一条刑律,为某种因由而获罪。“亡”,逃亡,指谋反投奔匈奴。〔16〕“若阳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南桐柏西北。〔17〕“长平”,县名,故地在今河南西华东北。〔18〕“朔方”,元朔二年(公元前一二七年),卫青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第二次(上一次在元光五年)率军出击匈奴,大获全胜,略取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,汉即以其地置朔方郡,治朔方,故址在今杭锦旗北。“河南”,秦汉时对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的习惯称呼。〔19〕“大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、是当时的最高军职。〔20〕“右贤王”,匈奴王号。〔21〕“烈”,谥号。“卫青”,字仲卿,平阳(今山西临汾西南)人,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,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作为汉军的重要将领和主帅,屡建战功,封长平侯,死于元封五年(公元前一○六年),谥烈侯。其事迹详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22〕“伉”,卫青长子,初封宜春侯,后因罪削爵,卫青死后,于太初元年(公元前一○四年)袭爵为长平侯,五年后又触犯法禁,丢失爵位,沦为刑徒。〔23〕“平陵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湖北均县西北。平陵侯苏建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24〕“游击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〔25〕“右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〔26〕“当”,判罪。〔27〕“赎”,指以金赎罪。按,苏建赎为庶人,后一度又任代郡太守。〔28〕“岸头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西河津西,岸头侯张次公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29〕“淮南王”,即刘安。安为高祖子淮南王刘长之子,文帝十六年(公元前一六四年)嗣位。景帝时广纳宾客,多蓄攻战兵械,积极谋反,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一二二年)事败自杀。〔30〕“平建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北盐山南。〔31〕“献”,谥号。“公孙弘”,字季,淄川薛(今山东滕县南)人,生于高祖七年(公元前二○○年),少时曾为狱吏,后学《春秋》杂说,元光五年(公元前一三○年)以文学征,对策第一,拜博士。元朔五年(公元前一二四年)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,封平津侯。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病故,谥献侯。其事迹详见本书《平津侯主父列传》。〔32〕“庆”,本书《平津侯主父列传》和《汉书·外戚恩泽侯表》均作“度”。〔33〕“山阳”,郡名,辖境约当今山东独山湖以西,郓城以南,成武、曹县以东,单县以北地区和湖东邹县、兖州的一部,治昌邑,故址在今金乡西北。“太守”,官名,是一郡的行政长官,本名郡守,景帝中二年(公元前一四八年)起改称太守。〔34〕“涉安”,乡邑名,确切地点今不可考。〔35〕“昌武”,乡邑名,故地约在今河南舞阳境。〔36〕 “骠骑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“骠”,音piào。此指霍去病。霍去病于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受命任骠骑将军,屡次率军出塞攻打匈奴,每战必胜。在元狩四年横越沙漠追击匈奴的战役中,昌武侯赵安稽跟随霍去病作战有功,益封三百户。事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37〕“坚”,谥号。〔38〕“太初元年,侯充国薨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记赵安稽在侯位二十一年,子充国于太初元年(公元前一○四年)嗣位,四年后去世,与此处不同。“薨”,音hōng,诸侯死称薨。〔39〕“亡”,音wú,通“无”。〔40〕“襄城”,县名,故治即今河南襄城城关镇。一说在今山西襄垣境。〔41〕“相国”,即丞相。〔42〕“无龙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桀龙”。〔43〕“浞野侯”,即赵破奴,见下注。〔44〕“病已”,无龙子,在侯位十一年,后因罪下狱瘐死。〔45〕“南奅”,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作“南窌”,乡邑名,确切地点今不可考。奅,音pào。〔46〕“骑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“得”,俘获。〔47〕“丞相”,辅助国君处理一切政务的最高级官员,秦汉时为三公之一。“葛绎”,乡邑名,确切地点今不可考。〔48〕“公孙贺”,义渠(今甘肃庆阳东南)人,其先胡种,曾先后七次任将军出击匈奴,虽无大功,而两次封侯,又任丞相。其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49〕“酎金”,汉代制度规定,皇帝祭祀宗庙,诸侯要献金助祭,称为酎金。如果所献之金成色不足,数量不够,或不按时送到长安,就要削除爵位,取消封国。“酎”,音zhòu。〔50〕“征和”,汉武帝年号,共四年(公元前九二年至前八九年)。〔51〕“贺子敬声有罪”,据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和《汉书·公孙贺传》记载,公孙敬声时官太仆,因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,并且行巫蛊诅咒之事,被人告发,公孙贺亦被株连,父子俱死狱中,遭灭族之祸。〔52〕“合骑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北盐山北。〔53〕“护军校尉”,汉代校尉名号。校尉是位次于将军的武职。〔54〕 “王庭”,匈奴单于或拥有王号的大贵族帐幕所在之地。〔55〕“公孙敖”,义渠(今甘肃庆阳)人,先后任骑将军、护军都尉,随卫青出击匈奴,以功封合骑侯,因罪失爵。后于天汉三年(公元前九八年)以因杆将军再出击匈奴,失亡士卒过多,当斩,诈死匿居民间五六年,终于被发觉,又因其妻为巫蛊,全家都被处死。其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56〕“将”,音jiàng,统率。〔57〕“期”,约期,此指约定时间在某地会师。〔58〕“庶人”,没有官职爵位的平民百姓。〔59〕“乐安”,县名,故治在今山东博兴东北。〔60〕“轻车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〔61〕“李蔡”,成纪(今甘肃秦安北)人,李广从弟,文帝时为郎,景帝时官二千石,武帝初官代相,后以轻车将军随卫青击匈奴,以功封乐安侯。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代公孙弘为丞相,元狩五年因罪自杀。其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和《李将军列传》。〔62〕“孝景园”,汉景帝陵园。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,皇帝死后谥号都带一“孝”字。景帝陵名阳陵,在今陕西高陵西南。“神道”,墓道。“壖”,音yuán,空地。据《汉书·李广传》,当时武帝下诏把阳陵附近的二十亩地赐给李蔡作墓地,李蔡却非法占地三顷,卖得四十多万钱,又盗取神道外空地一亩作为葬地,事发下狱,自杀。〔63〕“龙雒”,一作“龙雒”,县名,故治在今山东齐河西北。“雒”,音é。〔64〕“横海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。〔65〕“案道”,乡邑名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谓属齐郡,当在今山东淄博市、益都、广饶、临朐一带,确切地点已不可考。“案”,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和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作“按”。〔66〕“韩说”,韩王信的曾孙,弓高侯韩颓当庶孙,先以击匈奴功封龙頟侯,因罪削爵,后又以击东越功封案道侯。征和二年(公元前九一年)为光禄勋,同江充一起去太子刘据宫中掘蛊,被太子所杀,谥愍侯。“说”,音yuè。〔67〕“长”,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及《韩王信传》作“兴”。其人于征和四年(公元前八九年)因巫蛊祝诅被腰斩。〔68〕“曾”,《汉书·韩王信传》作“增”。〔69〕“随成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随城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东高青境。〔70〕“农吾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辰吾”,颜师古注为水名,当在匈奴地,时匈奴驻军于此。〔71〕“石累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石臖”,当是匈奴军据守的一个要塞。〔72〕“定襄”,郡名,辖境约相当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、和林格尔、清水河一带地区,治成乐,故址在今和林格尔西北的土城子。〔73〕“谩”,音mán,欺骗。〔74〕“从平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南南乐境。〔75〕“数”,音shuò,屡次。“雁行”,前行,前列。〔76〕“上郡”,郡名,辖境约相当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乌审旗等地,治肤施,故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。〔77〕“涉轵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轵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东桓台境。〔78〕“阏氏”,音yān  zhī,匈奴单于嫡妻的称号。〔79〕“宜春”,县名,故治在今河南确山东。〔80〕“矫制”,假称奉皇帝的命令行事。“不害”,无害,此谓没有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,否则其罪当不仅仅削爵而已。〔81〕“阴安”,县名,故治在今河南清丰北。〔82〕“发干”,县名,故治在今山东冠县东。〔83〕“博望”,县名,故治在今河南方城西南。〔84〕“绝域”,极远的地域。“大夏”,西域国名,故地在今阿富汗北部一带。〔85〕“张骞”,汉中成固(今陕西城固)人,建元二年(公元前一三九年)应募出使西域,联结大月氏合击匈奴,途中被匈奴截获,留居十余年,乘间得脱,持汉节至大月氏、大夏,归汉后以使绝域功拜大中大夫,元朔六年(公元前一二三年)以击匈奴功封博望侯,后二年以罪失爵。元鼎二年(公元前一一五年)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,分遣副使至大月氏、大夏、康居、大宛等国,进一步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,沟通了文化交流。后官大行,于元鼎三年去世。其事迹详见本书《大宛列传》和《汉书·张骞传》。“骞”,音qiān。〔86〕“冠军”,县名,故治在今河南邓县西北。武帝因霍去病战功为诸军之冠,封他为冠军侯,并特置冠军县作为他的封邑。〔87〕“嫖姚校尉”,汉校尉名号,校尉为位次于将军的一种武官。嫖姚意为强劲敏捷。“嫖”,音piào。〔88〕“祁连”,山名。在今甘肃西部与青海交界处。祁连山一带当时是匈奴的重要牧区,霍去病于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攻占祁连山,给匈奴以沉重打击。〔89〕“浑邪王”,匈奴王号。匈奴浑邪王与伊稚斜单于不和,率众降汉,事亦在元狩二年。〔90〕“景桓”,谥号。“霍去病”,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外甥,年十八为嫖姚校尉,从卫青击匈奴,以功封冠军侯,后为骠骑将军,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,屡败匈奴,功最高。元狩六年(公元前一一七年)病故,年仅二十四岁。其事迹详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91〕“哀”,谥号。“嬗”,霍去病子。〔92〕“众利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东诸城境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作“终利”。〔93〕“上谷”,郡名,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、小五台山以东,赤城、北京延庆以西,及内长城以北地。治沮阳,故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。〔94〕“首虏”,所获敌人的首级。〔95〕“上计”,战国、秦、汉时规定地方官每年年终要由本人或派属吏带着有关簿籍,把本地全年户口、赋役、钱粮收支、盗贼刑狱等情况向朝廷报告,称为上计。〔96〕“潦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河南舞阳境。〔97〕“赵王”,匈奴王号。〔98〕“悼”,谥号。“煖訾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援訾”。〔99〕“宜冠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东诸城境。〔100〕“归义”,此指投诚归顺的敌国之臣。〔101〕“煇渠”,乡邑名,故地约在今河南鲁山境。〔102〕“忠”,谥号。“仆多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仆朋”。〔103〕“电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雷电”。〔104〕“从骠”,因其从骠骑将军出战而得封,故名。〔105〕“司马”,军中掌管军政、兵员的武官。〔106〕“匈河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,因往攻匈河得名。匈河即匈奴河,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麓。“楼兰”,西域国名,在今新疆罗布泊西。〔107〕“赵破奴”,九原(今内蒙古包头市西)人,为骠骑将军司马,以战功封从骠侯,后因罪失爵,又以击楼兰功封浞野侯。太初二年(公元前一○三年)与匈奴左贤王战,兵败被俘,天汉元年(公元前一○○年)脱身归汉,后因巫蛊灭族。其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108〕“浞野”,地名,今不可确考。〔109〕“浚稽将军”,汉代将军名号,因往攻浚稽山得名。浚稽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。〔110〕“下麾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下摩”,乡邑名,故地在今山西临猗境。〔111〕“炀”,谥号。〔112〕“漯阴”,县名,故治在今山东禹城东。〔113〕“定”,谥号。〔114〕“魏”,谥号。〔115〕“煇渠”,按,仆朋亦封煇渠侯,此当是一邑分封二人。〔116〕“悼”,谥号。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慎”。“应疕”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扁訾”。“疕”,音bǐ。〔117〕“河綦”,乡邑名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谓属济南郡,当在今山东济南、济阳、章丘、邹平一带,确切地点已不可考。〔118〕“康”,谥号,“乌犁”,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作“禽犁”。〔119〕“常乐”,乡邑名,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谓属济南郡,当在今山东济南、济阳、章丘、邹平一带,确切地点已不可考。〔120〕   “大当户”,匈奴官名。〔121〕“肥”,谥号。“稠雕”,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作“调虽”,一本又作“雕离”。〔122〕“符离”,县名,故治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。〔123〕“右北平”,郡名,辖境约相当今辽宁建平、建昌以西,内蒙古赤峰、围场一带长城以南,河北承德、天津蓟县以东(河北迁西至山海关内长城以南除外)地区,治平刚,故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。〔124〕“将重”,携带辎重。〔125〕“路博德”,西河平州(今山西汾阳)人,曾任右北平太守,从霍去病击匈奴有功,封符离侯,又以卫尉任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。太初元年(公元前一○四年)因其子犯罪而失爵。后又任强弩都尉,病卒。其事迹附见本书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〔126〕“壮”,乡邑名,约在今山东宁津、乐陵一带。《汉书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作“杜”。〔127〕“因淳王”,匈奴王号。〔128〕“楼■王”,匈奴王号。“■”,音zhuān。〔129〕“手自剑合”,谓亲手用剑刺杀右贤王而合战。〔130〕“质”,谥号。“伊即轩”,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作“伊即靬”。“靬”,音jiān。〔131〕“湘成”,乡邑名,故地约在今河南登封境或商水境,确切地点已不可考。〔132〕“符离王”,匈奴王号。〔133〕“义阳”,乡邑名,故地约在今河南桐柏境。〔134〕“北地”,郡名,辖境约当今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