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

    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(第3/3页)

冬至朔旦夜半齐同作为历元,使各种天文数据都排齐于历元这个起始点,然后将年中的月份放在正常的位置,把闰余积累起来,满一个月时就设置一个闰月,放在岁终。把选定各种天文数据齐同的这个时刻作为历元,则年月日等的次序就不会失误;将年中月序按正常法则排列,则人民使用起来就不会感到迷惑;将闰余置于年终,节气和月序就不会发生错乱。

    后来到了战国,各国互相争战,君臣上下所关注的只在于使国家富强起来,战败敌国,或者挽救危急,排解争纷而已,哪有余力去考虑到这些事情呢!那个时候,只有邹衍,懂得五行循环和阴阳消长的道理,以此显扬于诸侯。也因为秦灭六国,战争频繁,加以秦始皇当上皇帝的时间还不久,所以没有顾及。虽然如此,他也相信五行相胜的道理,自以为获得水德的瑞祥,所以将黄河的名字改名为德水,以十月为岁首,崇尚黑色。至于日月五星的行度和历法中的闰余是否准确,也就未加仔细考虑。

    当汉朝兴起的时候,高祖曾说:“五帝中的四帝都兴盛过了,只有黑帝等待我来建立。”这是他自以为得到水德的瑞应,即使懂得历法的官员及张苍等人,也都以为如此。这个时候天下初步平定,各种规章制度才刚刚建立,不久高祖就去世了,其后高后女主也未来得及考虑,所以仍然袭用秦朝的正朔服色。

    到了孝文帝的时候,鲁人公孙臣以五德终始的学说向皇帝上书,称:“汉朝得到土德,应该变更历元,修改正朔,变换服色。汉得土德将会有瑞祥出现的,这个瑞祥就是黄龙。”这件事交给丞相张苍处理,张苍也学过律历,他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,就不予理睬。后来黄龙真的在成纪这个地方出现,于是张苍就自请罢黜,想要论述汉得水德的论著也就没有完成。这时候,另有一个善于观天望气以预言政治的名叫新垣平的人谒见天子,也很谈论了一些改革历法和服色的事,很得文帝的宠幸。后来他闹事作乱,所以文帝也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。

    到当今天子接位,招来方士唐都,重新将周天的行度分为二十八个部分,而巴郡落下闳则依照天体运动的规律,推算历日,为此得到的日月运行和交会的行度和夏正一样。于是就改定历元,更换官号,封泰山。并诏告御史说:“过去主管星历的官员曾说二十八宿的距度未经确定,便广泛地征求意见,以确定二十八宿的距度。但还是未能弄清。曾经听说黄帝作历,由于符合天象的运行,所以能持续地使用下去,这种历法能够分清各种天体的名称,测定它们的行度,审定律吕的清浊,建立起五气的运行,节气间相距的日数,和天上各星体相互间的距离。然而,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现在有关天文历数的典籍缺佚,乐理也废弛了,这是我未能执行明政的过失,我觉得很难过。如今将时间按年月日像织绸一样地计算清楚了,全都应在胜过水德的土德。现在太阳循着经过夏至、冬至的黄道运行。以黄钟为宫声,林钟为徵声,太簇为商声,南吕为羽声,姑洗为角声。从此以后,节气又定正确了,作为定调的最高羽声又清了。各种名称也都得到了匡正。以子日逢冬至开始起算,则阴阳离合的规律就通行了。现在,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经相遇,于是便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。定年名为焉逢摄提格(甲寅),月名毕聚(正月),以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为历元。

    历术甲子篇历元为太初元年,岁名焉逢摄提格,月名毕聚,甲子夜半冬至。

    第一章第一年正月冬至时,太阳位于正北向,即夜半子时;平年十二月;合朔时干支无大余(即朔日的干支序数为零,为甲子日),无小余(即合朔时刻为九百四十分之零日,为子时夜半);冬至时无大余(即冬至干支日序为零,为甲子日),无小余(即冬至时刻为三十二分之零日,为子时夜半);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(甲寅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四,小余三百四十八;大余五,小余八;端蒙单阏二年(乙卯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十八,小余六百九十六;大余十,小余十六;游兆执徐三年(丙辰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二,小余六百零三;大余十五,小余二十四;强梧大荒落四年(丁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七,小余十一;大余二十一,无小余;徒维敦祥天汉三年(戊午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一,小余三百五十九;大余二十六,小余八;祝犁协洽二年(己未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五,小余二百六十六;大余三十一,小余十六;商横涒滩三年(庚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九,小余六百一十四;大余三十六,小余二十四;昭阳作鄂四年(辛酉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四,小余二十二;大余四十二,无小余;横艾淹茂太始元年(壬戌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七,小余八百六十九;大余四十七,小余八;尚章大渊献二年(癸亥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二,小余二百七十七;大余五十二,小余一十六;焉蓬困敦三年(甲子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六,小余一百八十四;大余五十七,小余二十四;端蒙赤奋若四年(乙丑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,小余五百三十二;大余二,无小余;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(丙寅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十四,小余八百八十;大余八,小余八;强梧单阏二年(丁卯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八,小余七百八十七;大余十三,小余十六;徒维执徐三年(戊辰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,小余一百九十五;大余十八,小余二十四;祝犁大荒落四年(己巳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五十七,小余五百四十三;大余二十四,无小余;商横敦牂后元元年(庚午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一,小余四百五十;大余二十九,小余八;昭阳协洽二年(辛未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五,小余七百九十八;大余三十四,小余十六;横艾涒滩始元元年(壬申)。

    第二章第一年正月冬至时,太阳位于正西方,即日落酉时;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九,小余七百五;大余三十九,小余二十四;尚章作噩二年(癸酉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四,小余一百一十三;大余四十五,无小余;焉蓬淹茂三年(甲戌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二十八,小余四百六十一;大余五十,小余八;端蒙大渊献四年(乙亥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二,小余三百六十八;大余五十五,小余十六;游兆困敦五年(丙子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六,小余七百一十六;无大余,小余二十四;强梧赤奋若六年(丁丑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十一,小余一百二十四;大余六,无小余;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(戊寅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,小余三十一;大余十一,小余八;祝犁单阏二年(己卯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九,小余三百七十九;大余十六,小余十六;商横执徐三年(庚辰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五十三,小余七百二十七;大余二十一,小余二十四;昭阳大荒落四年(辛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七,小余六百三十四;大余二十七,无小余;横艾敦牂五年(壬午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二,小余四十二;大余三十二,小余八;尚章汁洽六年(癸未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五,小余八百八十九;大余三十七,小余十六;焉蓬涒滩元平元年(甲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,小余二百九十七;大余四十二,小余二十四;端蒙作噩本始元年(乙酉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二十四,小余六百四十五;大余四十八,无小余;游兆阉茂二年(丙戌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八,小余五百五十二;大余五十三,小余八;强梧大渊献三年(丁亥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二,小余九百;大余五十八,小余十六;徒维困敦四年(戊子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七,小余三百八;大余三,小余二十四;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(己丑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一,小余二百一十五;大余九,无小余;商横摄提格二年(庚寅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五十五,小余五百六十三;大余十四,小余八;昭阳单阏三年(辛卯)。

    第三章第一年正月冬至时,太阳位于正南方,即日中午时;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九,小余四百七十;大余十九,小余十六;横艾执徐四年(壬辰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三,小余八百一十八;大余二十四,小余二十四;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(癸巳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八,小余二百二十六;大余三十,无小余;焉逢敦牂二年(甲午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二,小余一百三十三;大余三十五,小余八;端蒙协洽三年(乙未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六,小余四百八十一;大余四十,小余十六;游兆涒滩四年(丙申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,小余八百二十九;大余四十五,小余二十四;强梧作噩神雀元年(丁酉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四,小余七百三十六;大余五十一,无小余;徒维淹茂二年(戊戌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九,小余一百四十四;大余五十六,小余八;祝犁大渊献三年(己亥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三,小余四百九十二;大余一,小余十六;商横困敦四年(庚子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七,小余三百九十九;大余六,小余二十四;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(辛丑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五十一,小余七百四十七;大余十二,无小余;横艾摄提格二年(壬寅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五,小余六百五十四;大余十七,小余八;尚章单阏三年(癸卯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,小余六十二;大余二十二,小余十六;焉蓬执徐四年(甲辰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,小余四百一十;大余二十七,小余二十四;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(乙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八,小余三百一十七;大余三十三,无小余。

    游兆敦牂二年(丙午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二,小余六百六十五;大余三十八,小余八;强梧协洽三年(丁未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七,小余七十三;大余四十三,小余十六;徒维涒滩四年(戊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,小余九百二十;大余四十八,小余二十四;祝犁作噩黄龙元年(己酉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五,小余三百二十八;大余五十四,无小余;商横淹茂初元元年(庚戌)。

    第四章第一年正月冬至时,太阳位于正东方,即日出卯时;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九,小余二百三十五;大余五十九,小余八;昭阳大渊献二年(辛亥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三,小余五百八十三;大余四,小余十六;横艾困敦三年(壬子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十七,小余九百三十一;大余九,小余二十四;尚章赤奋若四年(癸丑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一,小余八百三十八;大余十五,无小余;焉蓬摄提格五年(甲寅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六,小余二百四十六;大余二十,小余八;端蒙单阏永光元年(乙卯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无大余,小余五百九十四;大余二十五,小余十六;游兆执徐二年(丙辰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四,小余五百一;大余三十,小余二十四;强梧大荒落三年(丁巳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十八,小余八百四十九;大余三十六,无小余;徒维敦牂四年(戊午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三,小余二百五十七;大余四十一,小余八:祝犁协洽五年(己未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三十七,小余一百六十四;大余四十六,小余十六;商横涒滩建昭元年(庚申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三十一,小余五百一十二;大余五十一,小余二十四;昭阳作噩二年(辛酉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五十五,小余四百一十九;大余五十七,无小余;横艾阉茂三年(壬戌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四十九,小余七百六十七;大余二,小余八;尚章大渊献四年(癸亥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四十四,小余一百七十五;大余七,小余十六;焉蓬困敦五年(甲子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八,小余八十二;大余十二,小余二十四;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(乙丑)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,小余四百三十;大余十八,无小余;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(丙寅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五十六,小余七百七十八;大余二十三,小余八;强梧单阏二年。

    平年十二月;大余二十,小余六百八十五;大余二十八,小余十六;徒维执徐三年(戊辰)。

    闰年十三月;大余十五,小余九十三;大余三十三,小余二十四;祝犁大荒落四年(己巳)。

    以上历书所说:大余是正月朔日和冬至的干支;小余是合朔日的余分和冬至日的余分;端蒙是年的名字,其中地支丑名赤奋若,寅名摄提格,天干丙名游兆;正北表示冬至加子时,正西表示冬至加酉时,正南表示冬至加午时,正东表示冬至加卯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