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

    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(第2/3页)

约合今11.55米。以一尺等于23.1厘米计)以上纳一算。〔3〕“市籍”,经官府准许在特定的市区内置店铺营业的商人的名籍。汉时实行里(住宅区)市(商业区)分设的制度,市区限定设在规定的地方,商人在此营业必须向官府注册登记,即入市籍,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,即市籍租。〔4〕“畀”,音b@,给与。

    天子乃思卜式之言,召拜式为中郎,〔1〕爵左庶长,〔2〕赐田十顷,布告天下,使明知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中郎”,古职官名,属郎中令,充皇帝近侍。〔2〕“左庶长”,爵名,为二十等爵的第十等。

    初,卜式者,河南人也,以田畜为事。亲死,式有少弟,弟壮,式脱身出分,独取畜羊百余,田宅财物尽予弟。式入山牧十余岁,羊致千余头,买田宅。而其弟尽破其业,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。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,卜式上书,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。天子使使问式:“欲官乎?”式曰:“臣少牧,不习仕宦,不愿也。”使问曰:“家岂有冤,欲言事乎?”式曰:“臣生与人无分争。式邑人贫者贷之,不善者教顺之,所居人皆从式,式何故见冤于人!无所欲言也。”使者曰:“苟如此,子何欲而然?”式曰:“天子诛匈奴,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,有财者宜输委,如此而匈奴可灭也。”使者具其言入以闻。天子以语丞相弘。弘曰:“此非人情。不轨之臣,不可以为化而乱法,愿陛下勿许。”于是上久不报式,数岁,乃罢式。式归,复田牧。岁余,会军数出,浑邪王等降,县官费众,仓府空。其明年,贫民大徙,皆仰给县官,无以尽赡。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,以给徙民。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,天子见卜式名,识之,曰:“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。”乃赐式外繇四百人。〔1〕式又尽复予县官。是时富豪皆争匿财,唯式尤欲输之助费。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,故尊显以风百姓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外繇”,人民应繇役戍边为外繇。按规定每人每年戍边三日,但实际上不可能每人每年都远道去边三天即还,去的人至少留住一年。不去者则每年出钱三百作为戍边者开支的来源之一。这三百钱谓之过更或更赋。四百人外繇合钱十二万。

    初,式不愿为郎。上曰:“吾有羊上林中,欲令子牧之。”式乃拜为郎,布衣屩而牧羊。〔1〕岁余,羊肥息。上过见其羊,善之。式曰:“非独羊也,治民亦犹是也。以时起居;恶者辄斥去,毋令败群。”上以式为奇,拜为缑氏令试之,〔2〕缑氏便之。迁为成皋令,〔3〕将漕最。上以为式朴忠,拜为齐王太傅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屩”,音ju6,草鞋。〔2〕“缑氏”,县名,治所在今河南偃师东南。“令”,古职官名,即县令。〔3〕“成皋”,县名,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。〔4〕“齐王”,武帝子刘闳。“太傅”,古职官名,负责辅导诸侯王。

    而孔仅之使天下铸作器,三年中拜为大农,列于九卿。〔1〕而桑弘羊为大农丞,管诸会计事,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九卿”,古代九种中央官职的总称。秦汉时九卿为:奉常(景帝时改太常,掌宗庙礼仪)、郎中令(武帝时改光禄勋,掌宫殿门户)、卫尉(掌门卫)、太仆(掌舆马)、廷尉(掌刑辟)、典客(后改大鸿胪,掌外事)、宗正(掌皇族名籍)、治粟内史(大司农,掌国家财政)、少府(掌皇室收支)。

    始令吏得入谷补官,郎至六百石。

    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,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。其不发觉相杀者,不可胜计。赦自出者百余万人。然不能半自出,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。犯者众,吏不能尽诛取,于是遣博士褚大、徐偃等分曹循行郡国,举兼并之徒守相为利者。而御史大夫张汤方隆贵用事,减宣、〔1〕杜周等为中丞,〔2〕义纵、〔3〕尹齐、〔4〕王温舒等用惨急刻深为九卿,〔5〕而直指夏兰之属始出矣。〔6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减宣”,西汉杨(今山西洪洞)人。武帝时任御史中丞近二十年,执法严酷,后以罪自杀。事详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《酷吏传》。〔2〕“杜周”,西汉南阳杜衍(今河南南阳市西南)人。武帝时任御史中丞,秉承皇帝旨意断狱,牵连甚广,后迁御史大夫。事详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《酷吏传》。〔3〕“义纵”,西汉河东(今山西西南)人。武帝时为长陵及长安令,执法不避贵戚。后迁定襄太守,所在打击豪强,地方称治。后以抵制告缗被杀,事详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《酷吏传》。〔4〕“尹齐”,西汉东郡茌平(今山东茌平南)人。武帝时为中尉,敢于惩处不法权贵。事详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《酷吏传》。〔5〕“王温舒”,西汉阳陵(今陕西高陵西南)人。武帝时为河内太守,任内大力削弱地方豪强势力。迁中尉,后以罪自杀。〔6〕“直指”,古职官名,即直指绣衣使者,又称绣衣使者。武帝末年为镇压各地农民起义而置,由侍御史充任,衣绣衣,持节,有权诛杀镇压不力者,不常置。

    而大农颜异诛。初,异为济南亭长,以廉直稍迁至九卿。上与张汤既造白鹿皮币,问异。异曰:“今王侯朝贺以苍璧,直数千,而其皮荐反四十万,本末不相称。”天子不说。张汤又与异有卻,及有人告异以它议,事下张汤治异。异与客语,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,异不应,微反唇。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,不入言而腹诽,论死。自是之后,有腹诽之法比,〔1〕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比”,即决事比,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。

    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,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,于是告缗钱纵矣。

    郡国多奸铸钱,钱多轻,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,一当五,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。白金稍贱,民不宝用,县官以令禁之,无益。岁余,白金终废不行。

    是岁也,张汤死而民不思。

    其后二岁,赤侧钱贱,民巧法用之,不便,又废。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,专令上林三官铸。〔1〕钱既多,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,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,输其铜三官。而民之铸钱益少,计其费不能相当,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上林三官”,古代职官名,武帝时设置,为水衡都尉属官,有钟官、技巧、辨铜令。旧注指三官为均输、钟官、辨铜令。

    卜式相齐,而杨可告缗遍天下,〔1〕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。杜周治之,狱少反者。乃分遣御史、廷尉正监分曹往,〔2〕即治郡国缗钱,得民财物以亿计,奴婢以千万数,田大县数百顷,小县百余顷,宅亦如之。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,民偷甘食好衣,不事畜藏之产业,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,用益饶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杨可告缗”,武帝元狩四年(公元前一一九年)发布“缗钱令”,富商大贾多匿财不报。元狩六年(公元前一一七年)又发布“告缗令”,元鼎三年(公元前一一四年)再申此令。告缗法规定:隐匿不报或报而不实者,没收财产,罚戍边一年;对告发者以所没收财产的一半奖励。派杨可主持告缗事,史称“杨可告缗”。〔2〕“御史、廷尉正监”,古代职官名。御史即侍御史,为御史大夫属官。廷尉正、廷尉监为廷尉属官,执掌司法。

    益广关,置左右辅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左右辅”,古政区名,左辅即左冯翊,太初元年(公元前一○四年)置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,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、泾河以东洛河中、下游地区。右辅即右扶风,与左辅同年置,治长安,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,户县、咸阳、旬邑以西地区。

    初,大农管盐铁官布多,置水衡,〔1〕欲以主盐铁;及杨可告缗钱,上林财物众,乃令水衡主上林。上林既充满,益广。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,乃大修昆明池,列观环之。治楼船,高十余丈,旗帜加其上,甚壮。于是天子感之,乃作柏梁台,高数十丈。宫室之修,由此日丽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水衡”,古职官名,即水衡都尉,武帝元鼎二年(公元前一一五年)置,掌上林苑、甘泉宫等诸池苑宫馆事。

    乃分缗钱诸官,而水衡、少府、大农、太仆各置农官,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。其没入奴婢,分诸苑养狗马禽兽,及与诸官。诸官益杂置多,徒奴婢众,而下河漕度四百万石,及官自籴乃足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籴”,音d0,买粮。

    所忠言:“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,弋猎博戏,乱齐民。”乃征诸犯令,相引数千人,命曰“株送徒”。入财者得补郎,郎选衰矣。

    是时山东被河灾,及岁不登数年,人或相食,方一二千里。天子怜之,诏曰:“江南火耕水耨,〔1〕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,欲留,留处。”遣使冠盖相属于道,护之,下巴蜀粟以振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火耕水耨”,古代一种耕作方式。据应劭说,系播种前以火烧草,然后灌水种稻。待草与稻俱生七八寸时,全部割去,复下水灌田,草死稻长。

    其明年,天子始巡郡国。东度河,河东守不意行至,〔1〕不辨,自杀。行西逾陇,〔2〕陇西守以行往卒,〔3〕天子从官不得食,陇西守自杀。于是上北出萧关,〔4〕从数万骑,猎新秦中,以勒边兵而归。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,〔5〕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,〔6〕而令民得畜牧边县,官假马母,三岁而归,及息什一,以除告缗,用充仞新秦中。〔7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河东”,古行政区名,即河东郡,治安邑,在今山西夏县西北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、霍山以南地区。〔2〕“陇”,即陇山,在今陕西陇县西北,为六盘山南段别称。〔3〕“陇西”,古行政区名,西汉时为陇西郡,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,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南的洮河中游、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、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。〔4〕“萧关”,古关名,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,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。〔5〕“亭徼”,享有两义,一谓乡以下的一级机构(一乡有十亭),有亭长,下设求盗及若干兵卒维持地方治安。一谓古代在边境上修筑的防御工事,有堡垒、烽火台等。〔6〕“北地”,古行政区名,即北地郡,西汉时治所在马岭,在今甘肃广阳西北。辖境相当今宁夏贺兰山、青铜峡、山水河以东及甘肃环江、马莲河流域。〔7〕“仞”,音r8n,通“■”,充满。

    既得宝鼎,立后土、太一祠,公卿议封禅事,〔1〕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,缮故宫,及当驰道县,县治官储,设供具,而望以待幸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封禅”,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。登泰山筑坛祭天称“封”,在梁父山上辟基祭地为“禅”。

    其明年,南越反,西羌〔1〕侵边为桀。〔2〕于是天子为山东不赡,赦天下囚,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,〔3〕数万人发三河以西骑击西羌,〔4〕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。〔5〕初置张掖、〔6〕酒泉郡,〔7〕而上郡、朔方、西河、河西开田官,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。中国缮道馈粮,〔8〕远者三千,近者千余里,皆仰给大农。边兵不足,乃发武库工官兵器以赡之。〔9〕车骑马乏绝,县官钱少,买马难得,乃著令,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以上吏,以差出牝马天下亭,亭有畜牸马,岁课息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西羌”,古代少数民族名称,分布在今甘肃、青海两省的东部,四川的西北部。秦汉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。西汉曾在湟中(今湟水两岸)设置护羌校尉,后又设西海郡。〔2〕“桀”,音ji6,凶暴。〔3〕“楼船卒”,亦称楼船士,西汉时江、淮一带人民应役为楼船士,习水战。〔4〕“三河”,古地区名,汉以河东、河内、河南三郡为三河,大致相当于今山西临汾、运城地区和河南安阳、新乡、开封地区西部。〔5〕“令居”,古县名,西汉武帝时置,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北。〔6〕“张掖”,古郡名,西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一一一年)置,治所在■得,即今甘肃张掖西北,辖境相当今甘肃永昌以西、高台以东地区。〔7〕“酒泉”,古郡名,武帝元狩二年(公元前一二一年)置,治所在禄福,即今甘肃酒泉,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东,高台县以西地区。〔8〕“馈”,音ku@,送粮食。〔9〕“武库工官”,古职官名。武库丞为执金吾属官,主保管兵器,内设工官,主铸造兵器。

    齐相卜式上书曰:“臣闻主忧臣辱。南越反,臣愿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之。”天子下诏曰:“卜式虽躬耕牧,不以为利,有余辄助县官之用。今天下不幸有急,而式奋愿父子死之,虽未战,可谓义形于内。赐爵关内侯,金六十斤,田十顷。”布告天下,天下莫应。列侯以百数,皆莫求从军击羌、越。至酎,〔1〕少府省金,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。乃拜式为御史大夫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酎”,音zhòu,指经过两次以至多次复酿的醇酒。汉律,每年八月皇帝用三酿的醇酒祭祀宗庙时,诸侯按封地人口献金助祭,称为“酎金”。元鼎五年(公元前一一二年),少府检查诸侯所献黄金,以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够为词而被废除侯爵的达一百零六人。

    式既在位,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,铁器苦恶,贾贵,或强令民卖买之。而船有算,商者少,物贵,乃因孔仅言船算事。上由是不悦卜式。

    汉连兵三岁,诛羌,灭南越,番禺〔1〕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,〔2〕且以其故俗治,毋赋税。南阳、〔3〕汉中以往郡,〔4〕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,传车马被具。而初郡时时小反,杀吏,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,间岁万余人,费皆仰给大农。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,故能赡之。然兵所过县,为以訾给毋乏而已,〔5〕不敢言擅赋法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番禺”,古地名,即今广东广州市。〔2〕“初郡十七”,谓新设置的十七个郡,据晋灼云为:南海、苍梧、郁林、合浦、交趾、九真、日南、珠崖、儋耳、武都、牂柯、越巂、沈犁、汶山、犍为、零陵、益州。〔3〕“南阳”,古郡名,治所在宛县,即今河南南阳市,汉时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、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、郧县间地。〔4〕“汉中”,古郡名,西汉时治所在西城,今陕西安康西北,辖境大致在陕西秦岭以南,留坝、勉县以东,乾祐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郧县、保康以西,粉青河、珍珠岭以北地区。〔5〕“訾”,音z9,同“赀”,财物。

    其明年,元封元年,卜式贬秩为太子太傅。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,领大农,尽代仅管天下盐铁。弘羊以诸官各自市,相与争,物故腾跃,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,〔1〕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,分部主郡国,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,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,而相灌输。置平准于京师,都受天下委输。召工官治车诸器,皆仰给大农。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,贵即卖之,贱则买之。如此,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,则反本,而万物不得腾踊。故抑天下物,名曰“平准”。天子以为然,许之。于是天子北至朔方,东到太山,巡海上,并北边以归。所过赏赐,用帛百余万匹,钱金以巨万计,皆取足大农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僦”,音ji),雇车船运输,其开支称僦费。

    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,及罪人赎罪。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,〔1〕以复终身,不告缗。他郡各输急处,而诸农各致粟,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。一岁之中,太仓、甘泉仓满。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。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。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,黄金再百斤焉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甘泉”,古宫名,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,宫内有甘泉仓。

    是岁小旱,上令官求雨。卜式言曰:“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,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,贩物求利。亨弘羊,天乃雨。”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亨”,通“烹”。

    太史公曰:农工商交易之路通,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。所从来久远,自高辛氏之前尚矣,〔1〕靡得而记云。故《书》道唐虞之际,《诗》述殷周之世,安宁则长庠序,〔2〕先本绌末,以礼义防于利;事变多故而亦反是。是以物盛则衰,时极而转,一质一文,终始之变也。《禹贡》九州,各因其土地所宜,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。汤武承弊易变,使民不倦,各兢兢所以为治,而稍陵迟衰微。齐桓公〔3〕用管仲之谋,〔4〕通轻重之权,徼山海之业,以朝诸侯,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。魏用李克,〔5〕尽地力,为强君。自是之后,天下争于战国,贵诈力而贱仁义,先富有而后推让。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,而贫者或不厌糟糠;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,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。〔6〕以至于秦,卒并海内。虞夏之币,金为三品,或黄,或白,或赤;或钱,〔7〕或布,〔8〕或刀,〔9〕或龟贝。及至秦,中一国之币为二等,黄金以溢名,为上币;铜钱识曰半两,重如其文,为下币。而珠玉、龟贝、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,不为币。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。于是外攘夷狄,〔10〕内兴功业,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,女子纺绩不足衣服。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,犹自以为不足也。无异故云,事势之流,相激使然,曷足怪焉。〔1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高辛氏”,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,即帝喾(音k))。〔2〕“庠序”,古代学校名。殷曰“庠”,周曰“序”。〔3〕“齐桓公”,春秋时齐国君,姜姓,名小白。在位期间任用管仲进行改革,使国富兵强。曾存邢救卫,抵抗戎狄对中原的进攻,安定东周王室内乱,多次大会诸侯会盟,为春秋五霸之一。〔4〕“管仲”,春秋时颍上(今安徽颍上县)人。齐桓公任为卿,进行改革。推行相地衰征、官山海(盐铁专卖)、四民分业、“作内政而寄军令”等政策。〔5〕“李克”,即李悝,战国时魏文侯相,主持变法。削弱世卿世禄制,选贤任能;推行“尽地力之教”,实行“平籴”政策,以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。所行改革使魏国强盛。著有《法经》。〔6〕“绝祀”,古代国君定期祭祀祖先,国灭不祀,称为绝祀,是亡国的代称。〔7〕“钱”,秦统一前,秦和周使用圆形钱,中间有圆或方孔,钱上有铭文。〔8〕“布”,战国时,韩、赵、魏三国货币,形状为铲形,称平首布,布上有铭文。〔9〕“刀”,战国时齐、燕两国的主要货币。齐刀币较大,铸有“齐之法化”等铭文。燕刀币较小,铸有“明”字。赵国也有刀币,铸有“甘单”(邯郸)等铭文。〔10〕“攘”,音r3ng,排除,排斥。〔11〕“曷”,音h6,何,什么。

    译文 汉朝建立之初,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局面,青壮男子从军转战,老弱运输粮饷,战事和兴建繁多,但物资匮乏,连皇帝都不能具备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,有的将相只能乘坐牛拉的车,百姓更是毫无积蓄。这时,因为秦朝铸的半两钱分量重(十二铢),不便流通,遂下令改铸钱币(重三铢),并许私人铸钱。黄金以十六两一斤相当于一万钱(过去二十四两值万钱),在市上流通。废除或简省秦时的一些苛法禁令。然而,不守法令、投机牟利之徒,却筹集余资,经营商业,囤积居奇,造成物价飞涨,米一石卖到一万钱,马一匹价值黄金一百斤。

    天下平定之后,高祖刘邦下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马车,并对他们加重征收赋税,以此来抑制、困辱他们。孝惠帝、高后当政时期,因天下开始安定,于是放松了限制商贾的法律,但商人的子孙依然不得供职于官府充任吏员,更谈不上做官。国家计算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各项费用开支,据以向人民征收租赋。从国家所有和王侯封域内的山林河流湖泊苑囿及商业征收来的租税,则作为皇帝以至王侯各自的日常生活经费,不再列入国家财政税收的收支项内。由山东地区运到长安供应京师官府的粮食,每年不过几十万石。

    至孝文帝时,因为私人铸造的榆荚钱越来越多,分量轻(只重一铢),于是改铸四铢钱,钱上铭文为“半两”,但同时又下令百姓仍可以随意自由铸钱。所以,吴王不过是诸侯,因在封国内有铜山可就近开采铸钱,从而富拟天子,结果起来谋叛造反。邓通不过是大夫,也因为铸钱而财产超过诸侯王。由于吴、邓铸造的钱遍布天下,才产生了有关铸钱的禁令。

    匈奴屡次扰掠北方边郡,驻守这一地区的军队数量很多,边区的粮食不足以供给应当供应的人员。于是,政府招募百姓,凡能够捐献或转运粮食到边郡的,赐给爵位,最高可至大庶长。

    孝景帝时,上郡以西地区发生旱灾,政府又重新修订卖爵令,并且降低纳粟标准,用以招徕人民;犯罪的刑徒和罚作也可以向政府交纳粮食赎罪。又增设苑囿养马,以扩充军用,而皇帝的宫室乘马车辆也日益增多了。

    到了当今皇上即位几年之际,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之间,国家没有战事,除非遇到水旱灾害,百姓则家家衣食丰足。城市和乡村的仓库都堆满了粮食,国库里财货充裕。京城里储藏的铜钱累积上亿,串钱的绳子朽断,确数已点不清。太仓里陈粮上又堆积着陈粮,仓内塞满了只好露天堆放,甚至腐败了不能食用。大街小巷都有马,田野之上马匹成群,(大家爱骑公马,)乘母马的人被排斥不得参加人们的聚会。看守里门的人可以饭粱食肉,做官的人安守其位,在其任职期间儿孙都长大成人,有的官吏因为久居其职,就以官名为自己的姓或号。所以,人们都爱惜自己而惧怕犯法,崇尚礼义而鄙视和排斥耻辱的行为。在这个时候,法网疏漏而百姓富足,恃财骄纵,役使别人,大肆兼并土地的豪强地主,以威势横行乡里,欺压百姓。从有封地的宗室、政府高级官僚到下面的人,都竞相追求奢侈的生活,住宅房屋车马服饰逾越应有的等级规定,没有一个限度。事物兴盛之后转向衰败,这是固有的变化规律啊!

    在此以后,严助、朱买臣等人招徕东瓯族内迁,江淮地区遭到骚扰,百姓烦劳,耗费巨大。唐蒙、司马相如开发西南夷地区,凿山开路一千多里,扩大了巴蜀地区的辖境,巴蜀的人民因此疲惫不堪。彭吴想通过开辟商路灭掉朝鲜,在沧海地区设了郡,致使燕齐地区普遍骚动。及至王恢设马邑之谋,匈奴断绝和亲,侵扰北边地区,兵连祸结而局势不可缓解,天下苦于徭役征发,干戈大动,战事越来越多了。出征士卒要自带衣粮,后方的劳力要转运粮饷,远近地区为支持战争都遭到骚扰。百姓只得玩弄手段以规避法令,财物因大量消耗而衣食越加不足了。向政府交纳物资的人可以做官,献出钱物的人可以除罪,选拔官吏的原则被败坏,廉洁和耻辱的观念被蒙混,单有武艺勇力的人就被任用,法令严格具体,专以谋利为务的官吏从此被重用了。

    此后,汉朝将领每年率领数万名骑兵出击胡人,到车骑将军卫青时,收复了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,修筑了朔方城。在这个时候,西汉用于开凿通西南夷道路的人有几万,为此,要从千里之内征集运输粮食,大约十钟粮食运到时只剩下一石。无奈,只好发散钱币在邛僰一带购集。几年之后道路还没有开通,少数民族因此屡次进攻,官府派兵镇压反叛,把巴蜀地区全部的租赋拿出来也不够偿付军费开支。不得不再招募豪强在南夷地区开垦土地,交纳粮食给政府,从都内领取钱币。为在东部沧海地区设郡,人力费用与开通南夷地区大抵相当。又征发十几万人修筑、守卫朔方城,从遥远的地方转运粮食,山东直至关中都为此付出艰巨的劳作,花费了数十以至数百亿的钱财,国库日益空虚。于是又向民间募集:能献出奴婢的人可以终身免除徭役,已经是郎官的增加秩等。献羊的可以为郎的规定,也是从这时开始的。

    在这以后第四年(元朔五年),汉朝派大将军卫青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