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(第1/3页)

    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 骈宇骞注译 卫康叔名封,〔1〕周武王同母少弟也。〔2〕其次尚有冉季,〔3〕冉季最少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卫康叔”,西周初卫国始封者。姬姓。名封,周武王同母弟。初封于康(其地不详。一说在今河南禹县西北),故称康叔。本书《管蔡世家》说:“武王已克殷纣,平天下,封功臣昆弟……康叔封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。”记载有误。一九三一年在河南省浚县出土了“康侯丰(封)方鼎”等器,该鼎系周公时器。此外尚有“康侯刀”、“康侯斤”、“康侯矛”、“康侯觯”、“康侯罍”、“沬司徒迭簋”等器,足证《管蔡世家》记载有误。公元前十一世纪,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以后,将原来商都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他,建立卫国。建都朝歌(在今河南淇县)。成王亲政后,召为周司寇。《尚书·康诰》篇就是他就国时周公旦对他的训诫之词。公元前六六○年,被翟击败,靠齐的帮助,迁都楚丘(在今河南滑县),后又迁都帝丘(在今河南濮阳)。公元前二五四年为魏所灭。后来又在秦的支持下复国,迁都野王(在今河南沁阳),作为秦的附庸。公元前二○九年为秦所灭。〔2〕“周武王”,西周王朝的建立者。姬姓,名发。继承其父文王遗志,联合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族,率军向东进攻伐纣,牧野(在今河南汲县北)之战,大败商军,取得胜利,遂灭商,建立西周王朝,建都镐(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)。约在灭商后二年病卒,谥武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3〕“冉季”,生平事迹不详。武王已克殷纣,〔1〕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,〔2〕比诸侯,〔3〕以奉其先祀勿绝。为武庚未集,〔4〕恐其有贼心,武王乃令其弟管叔、蔡叔傅相武庚禄父,〔5〕以和其民。武王既崩,成王少。〔6〕周公旦代成王治,〔7〕当国。〔8〕管叔、蔡叔疑周公,乃与武庚禄父作乱,欲攻成周。〔9〕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,杀武庚禄父、管叔,放蔡叔,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,居河、淇间故商墟。〔10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殷纣”,即商王纣。“殷”,古都邑名。在今河南安阳西北。商朝自盘庚从奄(在今山东曲阜县)迁都到殷,直到纣,皆都于此。因而商也被称为殷。五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,商朝王宫中心当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,只是殷城遗址目前尚未找到。“纣”,商朝末代国王。子姓,名受,一作“辛”,称“帝辛”。帝乙之子。史称暴虐无道,诸侯百姓多叛。他曾征服东夷,获得大量俘虏。又杀死比干、梅伯等,囚禁周文王。后周武王会合庸、蜀、羌等族向商进攻,他发兵七十万抵御周军,结果在牧野之战中,他因“前徒倒戈”,兵败自焚。武王克商,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2〕“武庚禄父”,西周初殷国国君。子姓,名武庚,字禄父。商纣王之子。武王灭商后,封他为诸侯,统领商朝遗民,仍都朝歌(在今河南淇县),另派蔡叔、管叔、霍叔进行监视。武王死后,成王年幼,周公摄政,蔡叔、管叔等不满。他乘机勾结蔡叔、管叔等人,联络东方夷族起兵反周。周公东征,他兵败被杀。〔3〕“比”,同等。此句谓与其它诸侯同列。〔4〕“集”,顺从,安定。〔5〕“管叔”,西周初王室贵族。姬姓,名鲜,一称“关叔”。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。周灭商后,封于管(在今河南郑州市),令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,为周初三监之一。武王死,子成王继立,因年幼,由周公旦摄政,遂心怀不满,与蔡叔、霍叔并勾结武庚共同叛周。周公东征三年,平定内乱,他与武庚一同被杀。“蔡叔”,西周王室贵族。姬姓,名度。武王之弟。周克商后封于蔡(在今河南上蔡西南),命与管叔、霍叔共监武庚,治殷遗民,史称“三监”。成王即位,周公辅政,他与管叔等不满,遂与武庚勾结,发动叛乱。周公东征二年,乱乃平,他被流放而死。后成王念旧,封其子姬胡于蔡,为蔡国始祖。管叔、蔡叔事迹,详见本书《管蔡世家》。“傅”,通“辅”,辅助。“相”,辅佐。“傅相”,辅佐。〔6〕“成王”,西周第二代王。姬姓,名诵。武王之子。即位时年幼,由叔父周公旦摄政。周公东征胜利以后,大规模分封诸侯,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。后周公归政于他。在位三十七年。谥成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7〕“周公旦”,西周初大臣。姬姓,名旦,亦称“叔旦”。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。采邑在周(在今陕西岐山东北),故称周公。曾助武王灭商。武王死后,成王继立。因成王年幼,由他摄政。其兄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人不服,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反叛。他亲自率军东征,平定叛乱,并乘机扩大周朝统治地区,大规模分封诸侯。又营建东都洛邑(在今河南洛阳。分成两城,西为王城,东为成周)。相传他制定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及礼仪乐舞。他主张“明德慎罚”,礼贤下士。其言论见于《尚书》的《大诰》、《康诰》、《无逸》、《多士》、《立政》等篇。他摄政七年,然后归政成王。后一度被谮,奔楚。不久,成王知其无罪,召还。病卒。葬于毕(今陕西西安南)。谥文。其事迹见本书《鲁周公世家》、《周本纪》。〔8〕“当国”,主持国事。指代理天子掌握国家政权。〔9〕“成周”,古都邑名。周成王七年周公主持营建。西周时期,成周包括王城(汉河南城,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)和洛阳(下都,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之东)两部分。东周敬王迁都成周(下都)后,成周、王城始为两城。周敬王十年(公元前五一○年),晋人曾率诸侯修成周城,即敬王新迁之城。战国时改称洛阳。〔10〕“河”,指黄河。“淇”,指淇水。在河南省北部。古为黄河支流,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。“商墟”,指商代末期京都朝歌(在今河南淇县)遗址。

    周公旦惧康叔齿少,乃申告康叔曰:〔1〕“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,问其先殷所以兴,所以亡,而务爱民。”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,〔2〕酒之失,〔3〕妇人是用,故纣之乱自此始。为《梓材》,〔4〕示君子可法则。故谓之《康诰》、《酒诰》、《梓材》以命之。〔5〕康叔之国,既以此命,能和集其民,〔6〕民大说。〔7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申”,再三,反复。〔2〕“淫酒”,指过分贪酒。〔3〕“失”,通佚。放纵,放任。〔4〕“梓材”,“梓”,匠人。《梓材》,《尚书》篇名。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词。汉人孔安国以为本篇取名为“梓材”,意在“告康叔以为政之道,亦如梓人之治材也”。〔5〕“《康诰》”,《尚书》篇名。周公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之后,封康叔于殷,统治殷的余民。这篇诰文就是在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的训诫之词。其主要内容是要康叔施行德政,慎用刑罚,小心谨慎地治理好国家。“《酒诰》”,《尚书》篇名,也是周公对康叔的一篇诰词。康叔初封时,年龄尚幼,周公怕他尽情饮酒作乐,特作《酒诰》以相诰诫。〔6〕“和集”,和睦安定。〔7〕“说”,通“悦”,高兴。

    成王长,用事,〔1〕举康叔为周司寇,〔2〕赐卫宝祭器,〔3〕以章有德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用事”,掌管朝廷政事。〔2〕“司寇”,官名。周代主管刑法狱讼之官。西周始置,春秋战国沿置。〔3〕“宝祭器”,当指宝器和祭器。《史记集解》引《左传》云:“分康叔大路、大旂、少帛、綪茷、旃旌、大吕。”贾逵曰:“大路,全路也。少帛,杂帛也。綪茷,大赤也。通帛为旃,析羽为旌。大吕,钟名。”郑众曰:“綪茷,旆名也。”〔4〕“章”,通“彰”,表彰。

    康叔卒,子康伯代立。〔1〕康伯卒,子考伯立。考伯卒,子嗣伯立。嗣伯卒,子■伯立。〔2〕■伯卒,子靖伯立。靖伯卒,子贞伯立。〔3〕贞伯卒,子顷侯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康伯”,《世本》云:“卫康伯名髡。”宋忠云:“即王孙牟也,事周康王为大夫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亦作“王孙牟”。谯周《古史考》无康伯,而云“子牟立,盖以不宜父子俱谥康,故因其名云牟伯也”。〔2〕“■”,音ji7。“■伯”,《系本》作“挚伯”。〔3〕“贞伯”,《世本》作“箕伯”。

    顷侯厚赂周夷王,〔1〕夷王命卫为侯。〔2〕顷侯立十二年卒,子釐侯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周夷王”,西周国王。姬姓,名燮。周懿王之子。懿王死,诸侯拥立懿王之叔孝王,孝王死,复立他为王。即位后,曾命虢公率军伐太原之戎,攻至俞泉(今山西太原),获马千匹。是时,王室势力下降,诸侯或有不朝,他为立威,曾烹齐哀公于朝。〔2〕“命卫为侯”,《史记索隐》认为卫国从康叔始封时则为侯爵,不是伯爵。上文“康伯”、“考伯”、“嗣伯”、“■伯”、“靖伯”、“贞伯”之“伯”为“方伯”(一方诸侯之长)之“伯”,非“伯爵”之“伯”。疑该处记载始“命卫为侯”有误。

    釐侯十三年,周厉王出奔于彘,〔1〕共和行政焉。〔2〕二十八年,周宣王立。〔3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周厉王”,西周国王。姬姓,名胡。周夷王之子,公元前八六二年继位。在位期间,他宠信虢公和荣夷公,横征暴敛,对山林川泽实行专利。又命卫巫监视国人,限制国人的言论,如有敢议论国事者即杀死,致使民众侧目,诸侯不满。大臣屡谏不听,终于激起众怒。公元前八四二年,国人暴动,他逃奔到彘(在今山西霍县)。共和十四年死于彘。在位三十四年。谥厉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“彘”,地名,在今山西霍县。〔2〕“共和行政”,因为周厉王实行暴政,激起了国人的反抗,于是国人赶走了厉王,推举共伯和(共国的国君,名和)代行天子事,历史上称之为“共和行事”。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,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。共和行政共十四年,厉王死于彘,召公把太子靖奉为天子,是为周宣王。共伯和又回到自己的封地。〔3〕“周宣王”,西周国王。姬姓,名靖(一作静)。周厉王之子。公元前八二八年至前七八二年在位。国人暴动时,他藏在召公家,召公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,方得免死。即位后,以周公、召公为辅佐,效法文武、成康遗风,重整军政。不籍千亩(废除籍田制度,一说为废除奴隶在籍田上的集体耕作)。又命尹吉甫击退狁,使秦仲及其子庄公攻破西戎,对荆、楚、淮夷也曾屡获小胜。史称“宣王中兴”。但后期在对太原之戎、条戎、奔戎作战中皆遭失利,特别是宣王三十年(公元前七八九年)攻姜氏之戎,大败于千亩(在今山西介休南),损失尤为惨重。并不听大臣劝谏,在太原料民(调查民数),以搜刮人力物力,表现王室外强中干,统治面临危机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

    四十二年,釐侯卒,太子共伯余立为君。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,多予之赂;〔1〕和以其赂赂士,〔2〕以袭攻共伯于墓上,共伯入釐侯羡自杀。〔3〕卫人因葬之釐侯旁,谥曰共伯,〔4〕而立和为卫侯,是为武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赂”,名词,指行贿的财物。〔2〕“赂赂”,第一个“赂”指受贿所得的财物,第二个“赂”为动词,指行贿。〔3〕“羡”,通“埏”,墓道。音y2n。〔4〕“谥”,古代帝王、贵族死后,根据他的生前事迹加给的称号。这种谥号往往含有对死者的褒贬之意。“谥”,音sh@。

    武公即位,修康叔之政,百姓和集。四十二年,犬戎杀周幽王,〔1〕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,甚有功,周平王命武公为公。〔2〕五十五年,卒,子庄公扬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犬戎”,古代民族名。古戎人的一支。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(即今陕西彬县、岐山一带),为殷周西边的劲敌。周幽王十一年(公元前七七一年)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幽王,迫使周室东迁。春秋初又曾与秦、虢等国交战。其后一部分与邻族融合,一部分北迁。“周幽王”,西周国王。姬姓,名宫涅(或作湦)。周宣王之子。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。他在位时任用虢石父执政,残酷剥削人民。再加上发生地震、干旱,使人民流离失所。又大举进攻六济之戎,大败。国力濒于衰败。他为博取宠妃褒姒的欢心,不惜谎报敌警,举烽火戏诸侯,由此失信天下。又废申后及太子宜臼,立褒姒为后、褒姒子伯服为太子。迫使宜臼逃往申。他向申索取宜臼不得,又兴兵伐申。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、犬戎等向周进攻,他被杀于骊山之下。四周灭亡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〔2〕“周平王”,东周第一代国王。姬姓,名宜臼(一作“宜咎”)。幽王太子,申后所生。幽王宠妃褒姒废申后,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。宜臼因此奔申(在今河南南阳北)。周幽王十一年(公元前七七一年)宜臼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等杀幽王。次年,被申、鲁、许等国拥立于申,不久又在晋、郑、秦等军护送下迁都洛邑(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),依靠晋、郑两国夹辅立国,史称东周。东周始此。公元前七七○年至前七二○年在位。他在位期间,周室日益衰微。后病卒。谥平。事详本书《周本纪》。“命武公为公”,《史记志疑》认为周朝东迁后,诸侯在国内皆称公,未有天子命诸侯为公者。

    庄公五年,取齐女为夫人,〔1〕好而无子。又取陈女为夫人,生子,蚤死。〔2〕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,〔3〕而生子完。完母死,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,〔4〕立为太子,庄公有宠妾,生子州吁。十八年,州吁长,好兵,〔5〕庄公使将。〔6〕石碏谏庄公曰:〔7〕“庶子好兵,〔8〕使将,乱自此起。”不听。二十三年,庄公卒,太子完立,是为桓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取”,通“娶”。下“取陈女”之“取”亦通“娶”。〔2〕“蚤”,通“早”。〔3〕“女弟”,妹妹。“幸”,宠幸。〔4〕“子之”,养他为子。〔5〕“好”,喜好。〔6〕“将”,统帅军队。〔7〕“石碏”,春秋时卫国正卿。又称“石子”。州吁好兵,他谏庄公勿使州吁将兵,庄公不听。周平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七三四年),卫桓公立,他告老。桓公废州吁。州吁出奔,后又杀桓公自立,并兴兵伐郑。当时石碏子石厚供事州吁,石碏遂设计诱杀州吁,并亲自派人杀死石厚。史称其能大义灭亲。〔8〕“庶子”,妾生之子,与正妻生的嫡子相对。又正妻生的长子为嫡子,其余亦称庶子。

    桓公二年,弟州吁骄奢,〔1〕桓公绌之,〔2〕州吁出奔。十三年,郑伯弟段攻其兄,〔3〕不胜,亡,〔4〕而州吁求与之友。十六年,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,〔5〕州吁自立为卫君。为郑伯弟段欲伐郑,〔6〕请宋、陈、蔡与俱,〔7〕三国皆许州吁。州吁新立,好兵,弑桓公,卫人皆不爱。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,详为善州吁。〔8〕至郑郊,石碏与陈侯共谋,使右宰丑进食,〔9〕因杀州吁于濮,〔10〕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,〔11〕是为宣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骄奢”,骄横奢侈。〔2〕“绌”,通“黜”,罢免。贬退。音ch)。〔3〕“郑伯”,即郑庄公。春秋时郑国国君。姬姓,名寤生。武公之子。春秋时有五等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郑属伯爵,故称“郑伯”。周平王二十八年(公元前七四三年)立。即位后,封其弟段于京(在今河南荥阳东南),号太叔。四十九年(公元前七二二年),太叔与其母武姜合谋叛乱,他出兵镇压,将太叔击败于鄢(在今河南鄢陵西北)。常与周王室发生磨擦,曾射伤周桓王。在位四十三年卒。谥庄。“段”,郑庄公同母弟,古本《竹书纪年》作公子圣。〔4〕“亡”,逃亡。〔5〕“亡人”,逃亡在外的人。〔6〕“郑”,古国名。姬姓。周宣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八○六年)封母弟桓公友于郑(在今陕西华县西北)。周幽王时,郑桓公东迁其民至东虢和郐之间。郑武公灭郐、东虢,重建郑国,都新郑(在今河南新郑县)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中部地区。春秋初年亦称强国。周烈王元年(公元前三七五年)为韩国所灭。详见本书《郑世家》。〔7〕“宋”,古国名。子姓。开国之君为商王纣庶兄微子启(见《书序》。《周本纪》作“开”),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所封。《殷本纪》云,周成王“立微子于宋,以续殷后焉”(一说武王时已封)。建都商丘(今河南商丘南)。据有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间地及河南东部地区。春秋时宋襄公图霸未成,其后国势渐衰。战国时迁都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公元前二八六年为齐国所灭。详见本书《宋微子世家》。“陈”,古国名。妫姓。开国君主为胡公(名满),相传为舜的后代。周武王灭商后封。《周本纪》云,武王封“帝舜之后于陈”。建都宛丘(今河南淮阳)。辖境约有今安徽的一部分和河南东部地区。周敬王四年(公元前四七九年)为楚国所灭。详见本书《陈杞世家》。“蔡”,古国名。周初封国。《周本纪》云,周武王封“弟叔度于蔡”。后叔度随同武庚反叛而被放逐,改封其子蔡仲(名胡)。初都上蔡(今河南上蔡西南)。平侯时迁都新蔡(今河南新蔡)。昭侯又迁州来,谓下蔡(今安徽寿县境)。周贞定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四四七年)为楚所灭。上蔡故都已在河南上蔡县芦岗发现,据一九六三年考古调查,城呈长方形,并有四处城门遗迹。城内中部王庄以南二郎台可能为宫殿遗址。〔8〕“详”,通“佯”,诈,假装。〔9〕“右宰丑”,春秋时卫国大夫。周桓王元年(公元前七一九年),卫桓公为其弟州吁所杀,卫上卿石碏设计,将州吁诱至陈国,派他乘进食之机杀死州吁,〔10〕“濮”,古水名。《史记集解》引服虔云:濮,“陈地。”《春秋》杜预注云:濮为“陈地水名”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云:“沙水东注,即濮水也,俗谓之欠水也。”即今安徽芡河上游。按:此“濮”其它又有曹卫之间(《史记索隐》)、卫地(《史记会注考证》)、郑郊(中井积德)及安徽亳县东南(杨伯峻《春秋左传注》)等几种说法。〔11〕“邢”,古国名,《春秋左传注》云:“邢,国名,姬姓。”《史记集解》引贾逵云:“邢,周公之胤,姬姓国。”传世有邢侯彝,彝为周天子册命邢侯时所作,铭末曰“作周公彝”,足证其为周公之胤,金文习见“井侯”、“井伯”,刘节《古史考存·古邢国考》谓“井”即“邢”。今河北邢台市境有古襄国故城,即古邢国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五九邢州龙岗县引《北史》谓齐武平初掘古冢,得铜鼎,有铭邢侯夫人姜氏墓,足证邢在今邢台。

    宣公七年,鲁弑其君隐公。〔1〕九年,宋督弑其君殇公,〔2〕及孔父。〔3〕十年,晋曲沃庄伯弑其君哀侯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鲁”,古国名。周初分封的诸侯国。姬姓。开国君主为周公旦。建都曲阜(今山东曲阜鲁故城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西南部地区。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曾于鲁都进行勘探发掘,测得鲁都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横长方形,面积约十平方公里,今日曲阜县城仅占鲁故城西南角之一小部分。春秋时鲁国国势逐渐衰弱,公室后为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三家所分。周赧王五十九年(公元前二五六年)为楚所灭。“隐公”,即鲁隐公。春秋时鲁国国君。姬姓,名息姑(一作“息”。作“息姑”是)。惠公庶子。惠公卒,因太子允年幼,由他摄政。执政期间,与邾国会盟修好,又多次与戎会盟。喜游乐,筑观鱼台。在位十一年,被太子允所杀。谥隐。事详本书《鲁世家》。〔2〕“宋督”,亦称华督、大宰督。春秋时宋国正卿。子姓,名督,字华父。戴公之孙。宋殇公时任太宰,为霸占司马孔父嘉之妻,攻杀孔父及殇公,立庄公,自任相,擅国政。宋湣公十年(公元前六八二年),大夫南宫万反,攻杀湣公,他也被杀。“宋殇公”,春秋时宋国国君。子姓,名与夷。宋宣公之子。宣公病卒,让位于其弟穆公和。穆公九年(公元前七二○年)病,命其子冯出居郑,复让位于他。时郑及诸侯数伐宋,即位十年而十一战。太宰华督谋夺大司马孔父嘉之妻,殇公十年(公元前七一○年),华督杀其父,取其妻。殇公怒,督遂杀死他。谥殇。〔3〕“孔父”,即孔父嘉。春秋时宋国大夫。子姓,孔氏,名嘉。宋穆公时为大司马。穆公病,召他商议立嗣子事,他请立公子冯,穆公不许。穆公卒,兄宣公之子与夷立,是为殇公。公子冯出奔郑,太宰华督见其妻美好,欲夺为己有,遂寻机攻杀之而取其妻。〔4〕“晋”,西周时封国。姬姓。初,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,故称唐国。燮父时改为晋国。成侯时迁居曲沃(今山西闻喜县东北)。献公迁都于绛(今山西翼城东南),景公又迁都新田(今山西侯马市西)。文公时改革内政,国力强盛,为春秋五霸之一。其辖境约有今山西大部、河北西南部、河南北部和陕西东南角。春秋末年为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,国遂亡。“曲沃”,古邑名。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。晋昭侯元年(公元前七四五年)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。“庄伯”,春秋时晋国贵族。姬姓,名■。曲沃桓叔成师之子。晋孝侯八年(公元前七三二年),继桓叔为曲沃封君,积蓄力量,于孝侯十五年攻入晋都翼(今山西翼城东),杀孝侯。晋人攻之,复归曲沃。晋鄂侯卒,他又复攻晋都。时周平王遣虢公伐曲沃,他被迫退保曲沃,晋人立鄂侯子兴为哀侯。此处记载他杀死哀侯。据本书《晋世家》记载,杀死哀侯的是庄伯之子武公。庄伯杀死的是孝侯,这里记载有误。“哀侯”,春秋时晋国国君。姬姓,名光。鄂侯郄之子。公元前七一七年至前七一○年在位。公元前七一八年,曲沃庄伯闻鄂侯卒,于是起兵伐晋。周桓王(《晋世家》误作平王)使虢公伐庄伯,庄伯退保曲沃。晋人立他为君,是为哀侯。哀侯二年(公元前七一六年),曲沃庄伯卒,子武公继立。八年,曲沃武公侵犯晋国南部。九年,伐晋于汾水之旁,哀侯被虏。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,是为小子侯。小子侯元年(公元前七○九年),曲沃武公杀哀侯。事详本书《晋世家》。

    十八年,初,宣公爱夫人夷姜,〔1〕夷姜生子伋,〔2〕以为太子,而令右公子傅之。〔3〕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,未入室,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,〔4〕说而自取之,更为太子取他女。宣公得齐女,生子寿、子朔,令左公子傅之。太子伋母死,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。〔5〕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,心恶太子,〔6〕欲废之。及闻其恶,〔7〕大怒,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,〔8〕与太子白旄,〔9〕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。且行,子朔之兄寿,太子异母弟也,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,乃谓太子曰:“界盗见太子白旄,即杀太子,太子可毋行!”太子曰:“逆父命求生,〔10〕不可。”遂行。寿见太子不止,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。界盗见其验,〔11〕即杀之。寿已死,而太子伋又至,谓盗曰:“所当杀,乃我也。”盗并杀太子伋,以报宣公。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。十九年,宣公卒,太子朔立,是为惠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夷姜”,初为卫桓公夫人。卫宣公之庶母。桓公卒,与宣公淫乱,后为宣公夫人。生子伋。右公子为伋将娶齐女,因貌美,宣公又自娶之。后夷姜因失庞而自杀。“夷姜”之“夷”或是国名,说见杨树达《积微居金文说·睘卣跋》。〔2〕“伋”,《左传·桓公十六年》作“急”。〔3〕“右公子”,《左传》杜预注云:“左右媵之子,因以为号。”孔疏谓:“此左右公子,盖宣公之兄弟也。”皆不知何据。此处之右公子名职,见《左传》桓公十六年。“傅”,师傅。这里作动词,指教导。〔4〕“好”,美丽。〔5〕“谗恶”,说别人的坏话。恶”,音w)。〔6〕“恶”,憎恨。音w)。〔7〕“恶”,不好,坏处。音8。〔8〕“遮”,阻拦。〔9〕“白旄”,古代的一种军旗。用旄牛尾装饰在旗杆头上,用以指挥全军。这里是让太子伋手持白旄,作为一种识别他的标志。〔10〕“逆”,违背。〔11〕“验”,本指验明身份的证件。这里指“持白旄的标志”。

    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,惠公四年,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,乃作乱,攻惠公,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,惠公奔齐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齐”,古国名。开国君主为吕尚。姜姓。周初封国。都营丘(今山东临淄北)。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政治,增强国力,尊王攘夷,存邢救卫,首创霸业,疆域东至于海,南到泰山,西达黄河,北及无棣(今河北盐山南)。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。春秋末年,君权为大臣田氏(即陈王)所夺。周安王十六年(公元前三八六年)田和立为齐侯。齐威王时开始称王,成为战国七雄之一,齐王建四十四年(公元前二二一年)为秦所灭。

    卫君黔牟立八年,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,〔1〕纳卫惠公,诛左右公子。卫君黔牟奔于周,惠公复立。惠公立三年出亡,亡八年复入,与前通年凡十三年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齐襄公”,春秋时齐国国君。姜姓,名诸儿。厘公之子。周桓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六九七年)即位。在位其间,生活腐化。鲁桓公夫妇至齐,他与桓公夫人通奸,杀桓公。又滥杀谏臣。史称“襄公乱政”。在位十二年,被公孙无知所杀。事详本书《齐世家》。

    二十五年,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,〔1〕与燕伐周。〔2〕周惠王奔温,〔3〕卫、燕立惠王弟颓为王。二十九年,郑复纳惠王。〔4〕三十一年,惠公卒,子懿公赤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容舍”,允许居留。〔2〕“燕”,古国名。姞姓。在今河南延津东北。开国君主伯儵,相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