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(第1/3页)

    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 赵超注译 陈完者,陈厉公他之子也。〔1〕完生,周太史过陈,〔2〕陈厉公使卜完,卦得《观》之《否》:〔3〕“是为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此其代陈有国乎?不在此而在异国乎?非此其身也,在其子孙。若在异国,必姜姓。姜姓,四岳之后。〔4〕物莫能两大,陈衰,此其昌乎?”〔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陈厉公他”,《春秋左氏传》桓公五年记载:“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。”又《春秋左氏传》桓公十二年记载:“八月壬辰,陈侯跃卒。”杜预注中说陈侯跃是厉公。《春秋左氏传》庄公二十二年记载:“陈厉公,蔡出也,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。”五父即陈佗,因此陈厉公并非陈他(佗),本书此处与《陈杞世家》并误。“他”与“佗”同,音tuō。陈国为西周封立的诸侯国,妫姓,传说是帝舜之后。陈国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,都城宛丘,在今河南淮阳。陈厉公是陈国第十三代国君,公元前七○六年至前七○○年在位。〔2〕“太史”,古代官名。周代的太史是史官和历官的首长,掌管官司文书、策命、记事,以及史事典籍、天文历法、占卜、祭祀等。〔3〕“《观》之《否》”,《观》卦变成了《否》卦。《观》,音guān,《否》,音pǐ,都是《周易》中卜筮的卦象,《观》为(

    ),《巽》( )在上,《坤》( )在下,《否》为( ),《乾》( )在上,《坤》( )在下。《巽》最下面的阴爻变成阳爻,就变成了《乾》,即《观》卦变成了《否》卦。〔4〕“四岳”,上古时代掌管四方山川诸侯的官员。孔安国说四岳是羲和的四个儿子。姜姓的祖先据说就是尧时的四岳。〔5〕“陈衰,此其昌乎”,陈国最后一个国王陈湣公在周敬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四七九年)被楚国擒灭。此前两年,周敬王三十九年(公元前四八一年),田常杀了齐简公,作了齐王。这个太史的预言恰与事实巧合。

    厉公者,陈文公少子也,〔1〕其母蔡女。〔2〕文公卒,厉公兄鲍立,是为桓公。桓公与他异母。及桓公病,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,为厉公。〔3〕厉公既立,娶蔡女。蔡女淫于蔡人,数归,〔4〕厉公亦数如蔡。〔5〕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,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。林自立,是为庄公。故陈完不得立,为陈大夫。厉公之杀,以淫出国,故《春秋》曰“蔡人杀陈他”,罪之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厉公者,陈文公少子也”,鲍、佗、跃三人均为陈文公子。〔2〕“蔡女”,蔡国国王的女儿,蔡国,周代封国,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。后被楚国灭掉。〔3〕“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,为厉公”,本书《陈杞世家》作“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”,五父即佗,此处与《陈杞世家》均误,厉公为跃,前文已述。〔4〕“淫于蔡人”,与蔡国人私通。“数”,音shuò,多次,“归”,出嫁的女子回母家去。〔5〕“如”,到……去。

    庄公卒,立弟杵臼,是为宣公。宣公二十一年,杀其太子御寇。御寇与完相爱,恐祸及己,完故奔齐。齐桓公欲使为卿,〔1〕辞曰:“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,〔2〕君之惠也,不敢当高位。”桓公使为工正。〔3〕齐懿仲欲妻完,〔4〕卜之,占曰:“是谓凤皇于蜚,和鸣锵锵。〔5〕有妫之后,将育于姜。五世其昌,并于正卿。八世之后,莫之与京。”〔6〕卒妻完。〔7〕完之奔齐,齐桓公立十四年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齐桓公欲使为卿”,齐桓公,名小白,春秋五霸之一。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。齐国,西周初封姜尚为齐公,地在今山东。卿,周代的官名,为辅佐国君的高级官员。〔2〕“羁”,音jī,羁旅,在外寄居作客。“负檐”,即负担,泛指为生计奔波。檐为担字假借。〔3〕“工正”,周代官名,掌管官营手工业和各种技工。〔4〕“懿仲”,齐国大夫,《史记志疑》考证为陈国大夫。“妻完”,把女儿给陈完作妻子。〔5〕“蜚”,与“飞”同。“于蜚”,比翼双飞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凤皇于飞,翙翙其羽。”“和鸣”,互相应合着鸣叫。“锵锵”,凤凰叫声。〔6〕“莫之与京”,没有人能比他的地位更高大。“京”,大。〔7〕“卒妻完”,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陈完。“卒”,终于。

    完卒,谥为敬仲。〔1〕仲生稚孟夷。〔2〕敬仲之如齐,以陈字为田氏。〔3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谥”,音shì。古代帝王及官僚、贵族死后,根据他们生前事迹所赠予的称号。〔2〕“稚孟夷”,《世本》作“夷孟思”。〔3〕“以陈字为田氏”,“陈字”,一本作“陈氏”。徐广认为:“应劭云始食菜地于田,由是改姓田氏。”《正义》按:“敬仲既奔齐,不欲称本国故号,故改陈字为田氏。”《史记正义》亦取此说。根据《说文解字》:“田,陈也。”钱大昕说古代读陈作田。可见当时田、陈是相通的字。战国齐铜器陈璋壶等器物铭文中齐国王族仍姓陈,但写作“■”,与春秋陈国铜器铭文中的陈写作“敶”不同,史称陈氏改姓或系指此字形的改动。

    田稚孟夷生湣孟庄,〔1〕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。田文子事齐庄公。〔2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湣孟庄”,《世本》作“闽孟克”,又一本作“湣孟芷”。疑均为字误。〔2〕“齐庄公”,齐灵公的儿子,名光。公元前五五三年至五四八年在位,后被大夫崔杼弑杀。详见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。

    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,〔1〕来奔齐,齐庄公厚客之。晏婴与田文子谏,〔2〕庄公弗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栾逞”,晋国大夫栾书的孙子。栾逞因有罪投奔齐国,后被齐庄公派回晋国曲沃谋反,做齐国内应,兵败而死。〔2〕“晏婴”,春秋时齐国的大夫,机智贤明,有《晏子春秋》一书叙述其言行。详见本书《管晏列传》。

    文子卒,〔1〕生桓子无宇。田桓子无宇有力,事齐庄公,甚有宠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文子卒”,卒字可能是衍文。

    无宇卒,生武子开与釐子乞。〔1〕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,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,其禀予民以大斗,〔2〕行阴德于民,〔3〕而景公弗禁。由此田氏得齐众心,宗族益强,民思田氏。晏子数谏景公,景公弗听。已而使于晋,〔4〕与叔向私语曰:〔5〕“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釐”,音xī,与“僖”通。〔2〕“禀予民以大斗”,禀,音lǐn,与廪同,赐给人谷物。这句话是说用大斗量粮食赐给百姓。〔3〕“阴德”,暗地里施予的德行。〔4〕“已而”,随即。〔5〕“叔向”,即羊舌肸,字叔向,春秋时期晋国大夫。“肸”,音x!。

    晏婴卒后,范、中行氏反晋。〔1〕晋攻之急,范、中行请粟于齐。田乞欲为乱,树党于诸侯,乃说景公曰:“范、中行数有德于齐,齐不可不救。”齐使田乞救之而输之粟。〔2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范、中行氏”,即范献子和中行文子,二人均为晋国大夫。〔2〕“输之粟”,把粮食运送给他们。

    景公太子死,后有宠姬曰芮子,生子荼。〔1〕景公病,命其相国惠子〔2〕与高昭子〔3〕以子荼为太子。景公卒,两相高、国立荼,是为晏孺子。而田乞不说,〔4〕欲立景公他子阳生。阳生素与乞欢。晏孺子之立也,阳生奔鲁。田乞伪事高昭子、国惠子者,每朝代参乘,〔5〕言曰:“始诸大夫不欲立孺子。孺子既立,君相之,大夫皆自危,谋作乱。”又绐大夫曰:〔6〕“高昭子可畏也,及未发先之。”诸大夫从之。田乞、鲍牧与大夫以兵入公室,攻高昭子。昭子闻之,与国惠子救公。公师败。田乞之众追国惠子,惠子奔莒,〔7〕遂返杀高昭子。晏圉奔鲁。〔8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荼”,音shū,又读作tú。〔2〕“国惠子”,名夏。〔3〕“高昭子”,名张。〔4〕“不说”,不高兴。“说”,音yuè,与悦通。〔5〕“代”,《春秋左氏传》哀公六年作“必”。“参乘”,也作“骖乘”,陪坐在车上的人。古代乘车,御者在中间,尊者坐在左边,坐在右边陪同的人即参乘。〔6〕“绐”,音dài,欺骗,用假话哄骗。〔7〕“莒”,音jǔ,古代方国名。春秋时期由计斤(在今山东胶县西南)迁移到莒(在今山东莒县)。周考王十年(公元前四三一年)被楚国所灭。〔8〕“晏圉”,晏婴的儿子。圉,音yù。

    田乞使人之鲁,迎阳生。阳生至齐,匿田乞家。请诸大夫曰:“常之母有鱼菽之祭。〔1〕幸而来会饮。”会饮田氏。田乞盛阳生橐中,〔2〕置坐中央。发橐,出阳生,曰:“此乃齐君矣。”大夫皆伏谒。〔3〕将盟立之,田乞诬曰:〔4〕“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。”鲍牧怒曰:“大夫忘景公之命乎?”诸大夫欲悔,阳生乃顿首曰:“可则立之,不可则已。”鲍牧恐祸及己,乃复曰:“皆景公之子,何为不可!”遂立阳生于田乞之家,是为悼公。乃使人迁晏孺子于骀,〔5〕而杀孺子荼。悼公既立,田乞为相,专齐政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常之母有鱼菽之祭”,“常之母”,田常的母亲。田常是田乞的儿子。田乞用这个词称呼自己的妻子。“菽”,音shū,豆类。齐国风俗,由妇女主持祭祀。自称是鱼豆的祭祀,是谦逊之词,表示祭品微薄。〔2〕“盛阳生橐中”,把阳生装在口袋里。橐,音tuó,皮制的口袋。〔3〕“伏谒”,趴在地下行礼拜见。〔4〕“诬”,说假话,哄骗别人。〔5〕“骀”,音tái,春秋时期齐国的地名,在今山东临朐县。

    四年,田乞卒,子常代立,是为田成子。

    鲍牧与齐悼公有郄,〔1〕弑悼公。〔2〕齐人共立其子壬,是为简公。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,〔3〕相简公。田常心害监止,〔4〕监止幸于简公,权弗能去。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,以大斗出贷,以小斗收。齐人歌之曰:“妪乎采芑,〔5〕归乎田成子!”齐大夫朝,御鞅谏简公曰:〔6〕“田、监不可并也,君其择焉。”君弗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有郄”,有嫌隙,不和。“郄”,音xī,空隙。〔2〕“弑”,音shì,古代臣下杀死君主,儿子杀死父母的行为。〔3〕“监”,姓,一本作“阚”。〔4〕“心害”,心中猜忌,嫉妒。〔5〕“妪”,音yù,老妇人。“乎”,语助词。“芑”,音qǐ,野菜。〔6〕“御”,官名,掌管车马。“鞅”,人名,也是田氏一族。《春秋左氏传》哀公十四年作“诸御鞅”,诸御亦为官名。

    子我者,监止之宗人也,〔1〕常与田氏有卻。〔2〕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。子我曰:“吾欲尽灭田氏适,〔3〕以豹代田氏宗。”豹曰:“臣于田氏疏矣。”不听。已而豹谓田氏曰:“子我将诛田氏,田氏弗先,祸及矣。”子我舍公宫,〔4〕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,欲杀子我。子我闭门。简公与妇人饮檀台,〔5〕将欲击田常。太史子余曰:“田常非敢为乱,将除害。”简公乃止。田常出,闻简公怒,恐诛,将出亡。田子行曰:“需,事之贼也。”〔6〕田常于是击子我。子我率其徒攻田氏,不胜,出亡。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子我者,监止之宗人也”,《史记索隐》、《史记正义》等考证子我即监止。监止又作阚止,《春秋左氏传》哀公六年载阚止之事,杜预注即认为是子我。此将一人误分为二人,下“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”一句亦同。宗人之说误。〔2〕“有卻”,有矛盾,不合。“卻”,音x9,空隙。〔3〕“田氏适”,田氏的嫡系子孙。适与嫡通,指正妻及正妻所生的长子,或指正妻生的继承家长地位的儿子。〔4〕“子我舍公宫”,子我住在齐简公的宫室中。“舍”,动词,住宿。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作“子行舍于公宫”。此处疑误,〔5〕“檀台”,齐国宫中台观名,《史记正义》称:“在青州临淄县东北一里(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)。”〔6〕“需”,音nuò,迟疑不决。“贼”,毁坏,危害。“需,事之贼也”,迟疑会招致危难,所以是事情败坏的根源。

    简公出奔,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。〔1〕简公曰:“蚤从御鞅之言,〔2〕不及此难。”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,〔3〕遂杀简公。简公立四年而杀。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,是为平公。平公即位,田常为相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执”,捉住。“徐州”,齐国城邑名,在今山东滕县南。一说为齐国西北边界上的地名。〔2〕“蚤从”,早听从。“蚤”,音zǎo,“早”的假借字。〔3〕“复立”,再次被立为齐国的国王。

    田常既杀简公,惧诸侯共诛己,乃尽归鲁、卫侵地,西约晋、韩、魏、赵氏,南通吴、越之使,修功行赏,亲于百姓,以故齐复定。

    田常言于齐平公曰:“德施人之所欲,君其行之;刑罚人之所恶,臣请行之。”行之五年,齐国之政皆归田常。田常于是尽诛鲍、晏、监止及公族之强者,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,〔1〕自为封邑。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。〔2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安平”,周代齐国城邑名。司马彪《郡国志》称:“北海东安平,六国时曰安平。”其地在今山东临淄市以东。〔2〕“琅邪”,《史记正义》称“沂州也”,即今山东临沂。“自为封邑”,自己给自己封赠土地。田常自行占有的封邑包括从安平至琅邪一线以东的全部土地,即今胶东半岛。

    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,后宫以百数,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。〔1〕及田常卒,有七十余男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宾客舍人”,有一定才能本领,被王公贵族以客人身份供养的人叫宾客,王侯贵族们的左右亲信属官称舍人。

    田常卒,子襄子盘代立,〔1〕相齐。常谥为成子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子襄子盘”,“盘”,有的版本作“塈”,又有的版本作“班”,未知孰是。

    田襄子既相齐宣公,三晋杀知伯,〔1〕分其地。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,与三晋通使,且以有齐国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三晋杀知伯”,这是春秋末年的重大事件。当时,晋国的卿韩氏、魏氏、赵氏三家势力增大,瓜分了晋国,形成三个新的国家:韩、魏、赵。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原晋国的土地上,故称为三晋。“知伯”,即荀瑶,世为晋卿,曾把持晋国朝政,因向赵氏索取土地不得,率魏、韩两家攻打赵氏。赵襄子与韩、魏合谋,共同消灭了知氏,分了知氏的土地。详见本书《晋世家》、《赵世家》。

    襄子卒,子庄子白立。〔1〕田庄子相齐宣公。宣公四十三年,伐晋,毁黄城,围阳狐。〔2〕明年,伐鲁、葛及安陵。〔3〕明年,取鲁之一城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子庄子白”,《世本》中作“庄子伯”,名伯。〔2〕“毁黄城,围阳狐”,黄城、阳狐均为春秋时晋国城邑。黄城在今山东冠县以南。阳狐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。〔3〕“伐鲁、葛及安陵”,本书《六国年表》作“伐鲁、莒及安阳”,《史记志疑》认为此处“葛”当作“莒”,“安陵”疑误。这种看法是将“鲁”定为鲁国,周诸侯国,在今山东南部,“莒”为莒国,在今山东莒县一带。安阳,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。一说,鲁指鲁国朝宿邑鲁城,在今河南许昌市南;葛指葛城,在今河南长葛县北;安陵为郑国城邑,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。这几个地点比较接近,应以此说为准。

    庄子卒,子太公和立。〔1〕田太公相齐宣公。宣公四十八年,取鲁之郕。〔2〕明年,宣公与郑人会西城。伐卫,取■丘。〔3〕宣公五十一年卒,田会自廪丘反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庄子卒,子太公和立”,《史记索隐》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齐宣公十五年,田庄子卒。明年,立田悼子。悼子卒,乃次立田和。”《索隐》引《竹书纪年》脱一“四”字,应为齐宣公四十五年。本书此处漏记田悼子。〔2〕“郕”,音ch6ng,古代城邑名,在今山东泗水县西北。〔3〕“卫”,为周代诸侯国,姬姓,地在今河南北部。“■丘”,卫国城邑名,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南。“■”,音gu4n,即“贯”省形。贯为古代小国名。〔4〕“廪丘”,古代城邑名,地在今山东范县东南。

    宣公卒,子康公贷立。贷立十四年,淫于酒、妇人,不听政。〔1〕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,食一城,以奉其先祀。〔2〕明年,鲁败齐平陆。〔3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淫于酒、妇人,不听政”,“淫”,沉溺,迷惑。“听政”,管理政务。这句话是说齐康公沉溺于酒色之中,不管理国家政事。〔2〕“以奉其先祀”,用来供给他祭祀祖先。“先祀”,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。〔3〕“平陆”,城邑名,在今山东汶上县北。

    三年,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,〔1〕求为诸侯。〔2〕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,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。周天子许之。康公之十九年,田和立为齐侯,列于周室,纪元年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魏文侯”,名都,《世本》作名斯。执政二十二年时列为诸侯,是战国七雄之一。详见本书《魏世家》。“浊泽”,魏城邑,在今山西运城市西,一说在今河南临颍县。〔2〕“求为诸侯”,请求被正式策命为诸侯。

    齐侯大公和立二年,和卒,子桓公午立。〔1〕桓公午五年,秦、魏攻韩,〔2〕韩求救于齐。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:〔3〕“蚤救之孰与晚救之?”〔4〕驺忌曰:“不若勿救。”段干朋曰:〔5〕“不救,则韩且折而入于魏,〔6〕不若救之。”田臣思曰:〔7〕“过矣君之谋也!〔8〕秦、魏攻韩、楚,赵必救之,是天以燕予齐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。〔9〕韩自以为得齐之救,因与秦、魏战。楚、赵闻之,果起兵而救之。齐因起兵袭燕国,取桑丘。〔10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子桓公午立”,《史记索隐》引《竹书纪年》云:“齐康公五年,田侯午生。二十二年,田侯剡立。后十年,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。”《春秋后传》记载与之相近。与本书此处记载不同。〔2〕“桓公午五年,秦、魏攻韩”,《史记志疑》加以考证,认为此处是将齐宣王二十九年战胜燕子哙的事件误载入桓公五年下。“秦”,周诸侯国,地在今陕西。“韩”,原为晋国大夫,后与赵、魏三家分晋,成为诸侯国。地在今河南。〔3〕“齐桓公召大臣而谋”,此处记事有误,所召大臣系何人,说法不一。有人认为是齐威王二十六年邯郸之战时召集的驺忌、段干朋,有人认为是齐宣王二年召集的驺子、田忌、孙膑等人。〔4〕“孰与”,何如,选择副词。这个和那个之间哪一个好?〔5〕“驺忌”,即邹忌,齐大夫,被齐威王任为相,封下邳成侯。“段干朋”,齐大夫,姓段干,名朋。《战国策》中作“段干纶”。〔6〕“且折”,将要受到挫败。折,挫折,损失。〔7〕“田臣思”,即田忌,齐国将军。《战国策》中作“田期思”,《竹书纪年》作“田期”、“徐州子期”。〔8〕“过矣”,太过分了。〔9〕“阴告”,暗地里告诉。〔10〕“桑丘”,燕国城邑,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。

    六年,救卫。桓公卒,〔1〕子威王因齐立。〔2〕是岁,故齐康公卒,绝无后,奉邑皆入田氏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六年,救卫。桓公卒”,《史记索隐》据《竹书纪年》称: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,后威王始见,则桓公十九年而卒,与此不同。〔2〕“威王因齐”,《史记志疑》考证“齐”为衍文。威王名因。

    齐威王元年,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。〔1〕三年,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。六年,鲁伐我,入阳关。〔2〕晋伐我,至博陵。〔3〕七年,卫伐我,取薛陵。〔4〕九年,赵伐我,取甄。〔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因齐丧”,因为齐国有丧事,“灵丘”,古代城邑,当时属齐国。地在今山西灵丘县,一说在今山东高唐县,又一说在今河北束鹿县东。三说中似以山东高唐县一地较切合实际。〔2〕“阳关”,春秋时为鲁地,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,后被齐国占领。〔3〕“晋伐我,至博陵”,《史记志疑》引《资治通鉴》作“魏伐我”。应以“魏”为正,当时晋国已亡。“博陵”,齐城邑名,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。〔4〕“薛陵”,春秋时薛国的故址,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。〔5〕“甄”,又作“鄄”,二字相通,音juàn。地在今山东鄄城县北。

    威王初即位以来,不治,委政卿大夫,〔1〕九年之间,诸侯并伐,国人不治。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:“自子之居即墨也,〔2〕毁言日至。〔3〕然吾使人视即墨,田野辟,〔4〕民人给,〔5〕官无留事,〔6〕东方以宁。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。”封之万家。召阿大夫语曰:〔7〕“自子之守阿,誉言日闻。然使使视阿,田野不辟,民贫苦。昔日赵攻甄,子弗能救。卫取薛陵,子弗知。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。”是日,烹阿大夫,〔8〕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。遂起兵西击赵、卫,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。〔9〕惠王请献观以和解,〔10〕赵人归我长城。于是齐国震惧,人人不敢饰非,〔11〕务尽其诚。齐国大治。诸侯闻之,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委”,委托政务。〔2〕“即墨”,齐城邑,地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。〔3〕“毁言”,坏话,诋毁的言语。〔4〕“田野辟”,田野被开垦出来。“辟”,开辟,拓垦。〔5〕“民人给”,人民的生活富足。“给”,音jǐ,充足。〔6〕“官无留事”,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。说明办事迅速认真。〔7〕“阿”,即东阿县,齐国城邑,故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。〔8〕“烹”,煮。古代用大鼎烧沸水把人煮死,这种刑罚叫烹。〔9〕“惠王”,魏惠王,名(音y0ng),魏武侯之子。多次战败,便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(今河南开封市)。被齐军在马陵(今山东鄄城县东北)打败后,国力不振。曾聘请邹衍、淳于髡、孟轲等人协助国政,《孟子》中的梁惠王即指魏其人。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。〔10〕“观”,古代城邑,在今河南清丰县南。《史记志疑》云败魏于浊泽与伐魏取观为两次战事,不可混为一谈。〔11〕“饰非”,掩饰过错。

    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,〔1〕威王说而舍之右室。须臾,〔2〕王鼓琴,驺忌子推户入曰:〔3〕“善哉鼓琴!”王勃然不说,〔4〕去琴按剑曰:“夫子见容未察,何以知其善也?”驺忌子曰:“夫大弦浊以春温者,〔5〕君也;小弦廉折以清者,相也;〔6〕攫之深,〔7〕之愉者,〔8〕政令也;钧谐以鸣,〔9〕大小相益,回邪而不相害者,〔10〕四时也:吾是以知其善也。”王曰:“善语音。”驺忌子曰:“何独语音,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。”〔11〕王又勃然不说曰:“若夫语五音之纪,〔12〕信未有如夫子者也。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,又何为乎丝桐之间?”〔13〕驺忌子曰:“夫大弦浊以春温者,君也;小弦廉折以清者,相也;攫之深而舍之愉者,政令也;钧谐以鸣,大小相益,回邪而不相害者,四时也。夫复而不乱者,所以治昌也;〔14〕连而径者,〔15〕所以存亡也: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。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,无若乎五音者。”王曰:“善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驺忌子”,即邹忌。此处亦记载邹忌自齐威王时始入仕,前文称齐桓公五年召大臣商议时有邹忌,显然有误。“鼓琴”,弹奏琴。〔2〕“须臾”,过了一会儿。〔3〕“户”,房门。〔4〕“勃然”,猛然变了脸色的样子。〔5〕“浊”,指琴弦较粗、较松时发出的浊音。“春温”,《史记志疑》云:《索隐》本无“春”字,后人附注异本,传写连为“春温”耳,当衍“春”字。〔6〕“小弦廉折以清者,相也”,《史记集解》引《琴操》曰:“小弦者,臣也,清廉而不乱。”“清”,指琴弦上紧时发出的清音。〔7〕“攫”,音jué用手指甲持弦。〔8〕“”,音shì,与“释”通,放开琴弦。《史记集解》云:徐广曰:“一作‘舒’。”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案:“《通志》作舍,舍上有而字。”愉,音shū。〔9〕“钧谐以鸣”,和谐地鸣响。〔10〕“回邪”,迂回弯曲,这里指声音的回旋曲折。“不相害”,不互相妨碍。〔11〕“弭人民”,使人民安定。“弭”,音mǐ,安抚,安定。〔12〕“若夫语五音之纪”,如果谈论五音的本义。“五音”,指古代表示音阶的五种基本音调: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云:《御览》卷五七七“若夫语”作“若语”,无“夫”字。〔13〕“丝桐”,指琴,琴用桐木制作,安上丝弦,故称丝桐。〔14〕“治昌”,国家治理昌盛。〔15〕“连而径者”,接连而且直接发出的声音。

    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。淳于髡见之曰:〔1〕“善说哉!髡有愚志,愿陈诸前。”〔2〕驺忌子曰:“谨受教。”淳于髡曰:“得全全昌,〔3〕失全全亡。”驺忌子曰:“谨受令,请谨毋离前。”〔4〕淳于髡曰:“狶膏棘轴,〔5〕所以为滑也,然而不能运方穿。”〔6〕驺忌子曰:“谨受令,请谨事左右。”〔7〕淳于髡曰:“弓胶昔幹,〔8〕所以为合也,然而不能傅合疏罅。”〔9〕驺忌子曰:“谨受令,请谨自附于万民。”〔10〕淳于髡曰:“狐裘虽敝,〔11〕不可补以黄狗之皮。”驺忌子曰:“谨受令,请谨择君子,毋杂小人其间。”淳于髡曰:“大车不较,〔12〕不能载其常任;〔13〕琴瑟不较,不能成其五音。”驺忌子曰:“谨受令,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。”淳于髡说毕,趋出,〔14〕至门,而面其仆曰:〔15〕“是人者,吾语之微言五,其应我若响之应声,〔16〕是人必封不久矣。”居期年,〔17〕封以下邳,〔18〕号曰成侯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淳于髡”,“髡”,音kūn,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学者,出身赘婿,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时,被引用,任齐国大夫。后曾到魏国,魏王想任用他做卿相。他谢绝辞去。《新序》中记载的这段对话情况与此不同。〔2〕“陈诸前”,在您的面前陈述出来。“诸”,之于。〔3〕“得全全昌”,《史记索隐》云:“得全,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。”“全昌者,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。”〔4〕“谨受令,请谨毋离前”,“令”,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引枫山、三条本均作“命”,《太平御览》五百七十七亦作“命”。古代“命”、“令”二字相通,战国金文中县令的令字多写作命。此句的意思是:对您的指教心悦诚服,铭记不忘,让它永远不离自己眼前。〔5〕“狶”,音xī,猪。“狶膏”,猪油,用以润滑。“棘轴”,棘木做的车轴,坚硬光滑。〔6〕“不能运方穿”,不能在方孔中运转。〔7〕“请谨事左右”,侍奉好君王的身边近臣。〔8〕“弓胶昔干”,“干”,《史记集解》引徐广曰:“一作‘乾’。”“昔”,旧的,“干”,弓身。《考工记》作“■干”。此句指做弓时,用胶涂在旧的弓身上,放入矫正弓形状的器具中,使它粘合。〔9〕“不能傅合疏罅”,“罅”,音xià,缝隙。不能长久弥合裂缝空隙。〔10〕“请谨自附于万民”,把自己依附于人民中,指处理国事要符合人民利益。〔11〕“狐裘虽敝”,狐皮大衣虽然破旧。〔12〕“大车不较”,“较”,校正调试。指大车不经过校正调整。〔13〕“常任”,一般标准的运载重量。〔14〕“趋出”,小步快行着走出去。〔15〕“面其仆”,面向他的仆从。〔16〕“若响之应声”,好像回响应和声音一样。〔17〕“居期年”,过了一年。“期”,音jī。〔18〕“下邳”,古代城邑名,汉代东海郡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