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

    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(第2/3页)

有下邳县,地在今江苏邳县以东。“邳”,音pī。

    威王二十三年,与赵王会平陆。〔1〕二十四年,与魏王会田于郊。〔2〕魏王问曰:“王亦有宝乎?”威王曰:“无有。”〔3〕梁王曰:“若寡人国小也,〔4〕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,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!”〔5〕威王曰:“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。吾臣有檀子者,〔6〕使守南城,〔7〕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,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。〔8〕吾臣有朌子者,〔9〕使守高唐,〔10〕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。〔11〕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〔12〕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,〔13〕徙而从者七千余家。吾臣有种首者,使备盗贼,则道不拾遗。将以照千里,岂特十二乘哉!”〔14〕梁惠王惭,不怿而去。〔1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与赵王会平陆”,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引《考证》称赵王为赵威侯,按语云赵成侯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亦作赵成侯。“平陆”,在今山东汶上县以北。〔2〕“会田于郊”,在郊野中聚会打猎。“田”,与“畋”同,田猎。〔3〕“威王曰”,《史记索隐》按语云《韩诗外传》中引用的这段对话是齐宣王与赵王说的,和此处说法不同。〔4〕“若寡人国小也”,此句各处引用时有所不同。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引《后汉书·李膺传》作“寡人之国虽小”,《韩诗外传》作“若寡人之小国也”,《群辅录》上、《玉海》一百三十四引作“寡人国虽小”。〔5〕“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”,怎么能拥有万辆军车的大国却没有珍宝呢?周代制度,王畿千里,拥有一万辆兵车,所以以万乘比喻大国。乘,四匹马驾的一辆车。〔6〕“檀子”,齐国大臣,姓檀,子是对人的美称。〔7〕“南城”,齐国城邑,在今山东费县西南。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沂州费县南城,在县南九十里。〔8〕“泗上”,指泗水流域地区,古泗水发源于蒙山南麓,向南注入淮河。“十二诸侯”,指位于泗水流域的邾、莒、宋、鲁、邹、蔡等小国。〔9〕“朌子”,即田朌,齐国大臣。“朌”,音b1n。〔10〕“高唐”,齐国城邑名,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北。〔11〕“东渔于河”,向东到河水中来捕鱼,意即侵犯齐国。〔12〕“徐州”,战国齐邑,胡三省《资治通鉴》注中认为是薛县故城,在今山东滕县以南,与此文义不符。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集各家考证认为应在东平舒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勃海郡东平舒,是临近燕、赵两国的军事要地,所以下文称“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”。〔13〕“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”,“祭”,祭祀求祷。“北门”、“西门”,均为齐国徐州的城门。燕国人和赵国人畏惧齐国,所以来城门外祭祀祷告。〔14〕“岂特”,岂只是,不仅是。〔15〕“不怿”,不高兴。“怿”,音yì。

    二十六年,魏惠王围邯郸,〔1〕赵求救于齐。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:“救赵孰与勿救?”驺忌子曰:“不如勿救。”段干朋曰:“不救则不义,且不利。”威王曰:“何也?”对曰:“夫魏氏并邯郸,其于齐何利哉?且夫救赵而军其郊,是赵不伐而魏全也。故不如南攻襄陵〔2〕以弊〔3〕魏,邯郸拔而乘魏之弊。”威王从其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邯郸”,古代都邑名,在今河北邯郸市。公元前三八六年赵敬侯将国都从晋阳迁至此。〔2〕“襄陵”,古代城邑,在今河南睢县,当时属魏国。《史记正义》称在兖州邹县,即今山东邹县;《史记会注考证》称在山西平阳府,即今山西临汾以东;与战国时魏国领地均不相符。〔3〕“弊”,削弱,使之疲惫。

    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,〔1〕公孙阅谓成侯忌曰:〔2〕“公何不谋伐魏,田忌必将。战胜有功,则公之谋中也;战不胜,非前死则后北,〔3〕而命在公矣。”于是成侯言威王,使田忌南攻襄陵。十月,邯郸拔,齐因起兵击魏,大败之桂陵。〔4〕于是齐最强于诸侯,自称为王,以令天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田忌”,前文作“田臣思”,又作“田期”、“田期思”。〔2〕“公孙阅”,齐国大臣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原作“公孙闳”,今本《战国策》作“公孙闬”。又《太平御览》七二六引《春秋后语》作“公孙闵”。〔3〕“非前死则后北”,“北”,战败逃回。不是在前锋战死,就是在后卫败逃。〔4〕“桂陵”,古地名,《史记正义》称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,即今山东菏泽县东北。近人认为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。

    三十三年,杀其大夫牟辛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大夫”,一作“夫人”。《史记索隐》云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亦作“夫人”。并引王劭考证认为牟辛可能是夫人之字。但今本《六国年表》中仍作“大夫”。

    三十五年,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:“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,曰‘我田忌之人也。吾三战而三胜,声威天下。欲为大事,亦吉乎不吉乎’?”卜者出,因令人捕为之卜者,验其辞于王之所。〔1〕田忌闻之,因率其徒袭攻临淄,〔2〕求成侯,不胜而奔。〔3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验其辞”,核实去占卜者说的话。〔2〕“临淄”,古代城邑,吕尚被封为齐侯,建都营丘,后改名临淄,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。〔3〕“不胜而奔”,“奔”,逃走。此处记载有误,田忌出奔之日,梁玉绳认为在齐宣王二年马陵之战后,钱穆认为在齐威王十五年。《史记》之误源于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

    三十六年,威王卒,子宣王辟强立。

    宣王元年,秦用商鞅。〔1〕周致伯于秦孝公。〔2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商鞅”,卫国人,姓公孙,亦作卫鞅,因在秦国主持变法,被封于商,故称作商鞅。详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〔2〕“周致伯于秦孝公”,周天子授予秦孝公诸侯霸主身份。“伯”,与“霸”通。

    二年,魏伐赵。赵与韩亲,共击魏。赵不利,战于南梁。〔1〕宣王召田忌复故位。〔2〕韩氏请救于齐。宣王召大臣而谋曰:“蚤救孰与晚救?”驺忌子曰:“不如勿救。”〔3〕田忌曰:〔4〕“弗救,则韩且折而入于魏,不如蚤救之。”孙子曰:〔5〕“夫韩、魏之兵未弊而救之,是吾代韩受魏之兵,顾反听命于韩也。〔6〕且魏有破国之志,〔7〕韩见亡,必东面而愬于齐矣。〔8〕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,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。”宣王曰:“善。”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。〔9〕韩因恃齐,〔10〕五战不胜,而东委国于齐。齐因起兵,使田忌、田婴将,〔11〕孙子为师,救韩、赵以击魏,大败之马陵,〔12〕杀其将庞涓,〔13〕虏魏太子申。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,〔14〕盟而去。〔1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二年,魏伐赵。赵与韩亲,共击魏。赵不利,战于南梁”,《史记志疑》认为此说有误,应当是魏伐韩……赵不利,败于南梁。韩向齐国求援。“南梁”,古城邑名,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。〔2〕“宣王召田忌复故位”,《史记志疑》认为宣王二年无召田忌一事,《史记》误载。钱穆认为召回田忌确有其事。见《史记会注考证订补》。〔3〕“驺忌子曰:‘不如勿救’”,当时邹忌已死。《史记索隐》引王劭语“此时邹忌死已四年”。钱穆则认为邹忌死于宣王元年。〔4〕“田忌曰”,《战国策》中记述此段对话时作“张丐曰”。一本作“张田曰”。〔5〕“孙子”,即战国军事家孙膑,详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。〔6〕“顾”,却,反而。〔7〕“有破国之志”,有攻破一个国家的志向。〔8〕“愬于齐”,到齐国来告诉求援。“愬”,音s),与“诉”同。〔9〕“阴告”,暗地告诉,私下回答。〔10〕“韩因恃齐”,韩国因此依仗齐国。“恃”,音shì,依靠。〔11〕“田婴”,齐国将领,后任齐相,被封于彭城和薛。〔12〕“马陵”,古代地名。马陵之战是古代著名战役。孙膑指挥齐军诱敌深入,在马陵设伏击败魏军。魏军主帅庞涓自杀。马陵之战战场所在,一说在今河南范县,一说在今河北大名县,一说在今山东鄄城县。〔13〕“庞涓”,战国魏将。曾与孙膑同学,因妒忌,陷害孙膑致残。后被齐军打败,自杀。〔14〕“博望”,古代城邑,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。〔15〕“盟”,盟誓。

    七年,与魏王会平阿南。〔1〕明年,复会甄。魏惠王卒。〔2〕明年,与魏襄王会徐州,诸侯相王也。〔3〕十年,楚围我徐州。十一年,与魏伐赵,赵决河水灌齐、魏,兵罢。十八年,秦惠王称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平阿”,古地名。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。〔2〕“魏惠王卒”,此时魏惠王早已去世。魏惠王后元十七年去世,当时相当于齐宣王二年。〔3〕“诸侯相王”,诸侯们互相称为王。

    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,自如驺衍、〔1〕淳于髡、田骈、〔2〕接予、〔3〕慎到、〔4〕环渊〔5〕之徒七十六人,皆赐列第,为上大夫,不治而议论。〔6〕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,且数百千人。〔7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驺衍”,战国阴阳家,齐国人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有《驺子始终》五十六篇。〔2〕“田骈”,“骈”,音piān,战国道家,齐国人,著有《田子》二十五篇,号为天口骈。〔3〕“接予”,战国道家,齐国人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有《接予》二篇。〔4〕“慎到”,战国道家,处士,赵国人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《慎子》四十二篇。〔5〕“环渊”,战国道家,楚国人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记载环渊著有上下篇。〔6〕“不治而议论”,不治理政事,只发议论。〔7〕“稷下”,齐国地名,在齐国都城临淄城稷门附近。齐桓公以下历代君王在此设立学宫,广招文学之士,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。

    十九年,宣王卒,子湣王地立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湣王地”,《史记索隐》引《世本》云名遂。

    湣王元年,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齧桑。〔1〕三年,封田婴于薛。〔2〕四年,迎妇于秦。七年,与宋攻魏,败之观泽。〔3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秦使张仪”,战国纵横家,魏国人,曾任秦相、魏相,施行连横,瓦解齐、楚等国的同盟。详见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。“齧桑”,“齧”,音ni8,古代地名,在今江苏沛县西南,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县北。〔2〕“封田婴于薛”,诸家考证认为封田婴不在齐湣王时,梁玉绳认为在宣王二十二年,阎若璩认为在齐威王时。〔3〕“败之观泽”,此次战役记载与《宋微子世家》不同,当属于误载。“观泽”,古代地名,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。

    十二年,攻魏。楚围雍氏,〔1〕秦败屈丐。〔2〕苏代〔3〕谓田轸〔4〕曰:“臣愿有谒于公,其为事甚完,使楚利公,成为福,不成亦为福。今者臣立于门,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、〔5〕张仪曰:‘煮枣将拔,〔6〕齐兵又进,子来救寡人则可矣;不救寡人,寡人弗能拔。’〔7〕此特转辞也。秦、韩之兵毋东,旬余,则魏氏转韩从秦,秦逐张仪,〔8〕交臂而事齐楚,此公之事成也。”田轸曰:“奈何使无东?”对曰:“韩冯之救魏之辞,必不谓韩王曰‘冯以为魏’,必曰‘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,冯因抟〔9〕三国之兵,〔10〕乘屈丐之弊,南割于楚,故地必尽得之矣’。张仪救魏之辞,必不谓秦王曰‘仪以为魏’,必曰‘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,仪将传三国之兵,乘屈丐之弊,南割于楚,名存亡国,〔11〕实伐三川而归,〔12〕此王业也’。公令楚王与韩氏地,使秦制和,谓秦王曰‘请与韩地,而王以施三川,〔13〕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’。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?曰‘秦兵不用而得三川,伐楚韩以窘魏,魏氏不敢东,是孤齐也’。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?曰‘秦韩欲地而兵有案,〔14〕声威发于魏,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’。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,楚王欲而无与地,〔15〕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,有一大德也。〔16〕秦韩之王劫于韩冯、张仪而东兵以和徇服魏,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,〔17〕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。”〔18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雍氏”,古代地名,在今河南禹县东北。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,似误。楚国围攻雍氏之役,梁玉绳认为不在湣王十二年。〔2〕“屈丐”,楚国将领。〔3〕“苏代”,战国纵横家,苏秦的弟弟,东周洛阳人。〔4〕“田轸”,又称作陈轸,曾在秦、楚、齐国任官。〔5〕“韩冯”,韩国相,本名公仲侈。〔6〕“煮枣”,古代地名,在今山东菏泽县西。〔7〕“弗能拔”,不能战胜,不能阻止。“拔”,指齐军攻克魏地。〔8〕“逐”,跟随,听从。〔9〕“抟”,音tuán,聚集,汇合,统一指挥。〔10〕“三国之兵”,指秦、魏、韩三国的军队。〔11〕“名存亡国”,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将要覆灭的国家。〔12〕“三川”,指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地区,因境内有河水、洛水、伊水三条河川而得名。〔13〕“而王以施三川”,“施”,施行,设置。指秦王的威力施加到三川地区。〔14〕“案”,与“按”同,按兵不动。〔15〕“楚王欲而无与地”,楚王想让魏国服从自己,却不给韩国土地。〔16〕“有一大德也”,有一件大的恩德。指田轸能使秦国、韩国不动兵就得到土地,是对秦国、韩国有恩德。〔17〕“公常执左券”,“公”,指田轸。“左券”,古代的契约写在木版或竹简上,称为券。一破两半,右券为原券,立券人收执。左券交债权人持有,作为索债凭证。这里以此比喻田轸处于有恩于秦、韩,可以收取利益的有利地位。〔18〕“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之多资矣”,“其”,指秦、韩两国。由于田轸对他们有恩,他们认为田轸好,而嫌恶张仪索取利益过多了。

    十三年,秦惠王卒。二十三年,与秦击败楚于重丘。〔1〕二十四年,秦使泾阳君质于齐。〔2〕二十五年,归泾阳君于秦。孟尝君薛文入秦,〔3〕即相秦。文亡去。二十六年,齐与韩魏共攻秦,至函谷军焉。〔4〕二十八年,秦与韩河外以和,兵罢。〔5〕二十九年,赵杀其主父。〔6〕齐佐赵灭中山。〔7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重丘”,古代地名,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。〔2〕“泾阳君”,秦王子,名市。“质”,作为抵押的人质。〔3〕“孟尝君薛文”,即田文,齐国贵族,封号孟尝君,由于祖先被封于薛,又称作薛文,以养士闻名,为战国四公子之一。详见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。〔4〕“函谷”,古代关隘名,东起崤山,西至潼津。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,历代视为兵家要地。〔5〕“二十八年,秦与韩河外以和,兵罢”,梁玉绳认为此事在湣王二十六年。实际上二十八年与二十六年有过不同的两次战役,秦割地在二十八年盐河之役后。“河外”,指黄河以南、以西的地区,此处指今陕西华阴县至河南陕县一带。〔6〕“主父”,即赵国武灵王,被公子成及李兑包围三月,饿死在沙丘宫。〔7〕“齐佐赵灭中山”,灭中山不在湣王二十九年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载:惠文王三年(即齐湣王五年),灭中山。“中山”,战国时戎狄小国,在今河北中部。有关史载不详。近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中山国文物,补充了它的历史。

    三十六年,王为东帝,秦昭王为西帝。苏代自燕来,入齐,见于章华东门。〔1〕齐王曰:“嘻,善,子来!秦使魏冉致帝,〔2〕子以为何如?”对曰:“王之问臣也卒,〔3〕而患之所从来微,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。〔4〕秦称之,天下安之,王乃称之,无后也。且让争帝名,〔5〕无伤也。秦称之,天下恶之,王因勿称,以收天下,此大资也。且天下立两帝,王以天下为尊齐乎?尊秦乎?”王曰:“尊秦。”曰:“释帝,〔6〕天下爱齐乎?爱秦乎?”王曰:“爱齐而憎秦。”曰:“两帝立约伐赵,孰与伐桀宋之利?”〔7〕王曰:“伐桀宋利。”对曰:“夫约钧,〔8〕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,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,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,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,倍约宾秦,〔9〕无争重,而王以其间举宋。夫有宋,卫之阳地危;〔10〕有济西,赵之阿东国危;〔11〕有淮北,楚之东国危;〔12〕有陶、平陆,梁门不开。〔13〕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,〔14〕国重而名尊,燕楚所以形服,〔15〕天下莫敢不听,此汤武之举也。敬秦以为名,而后使天下憎之,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。愿王孰虑之。”于是齐去帝复为王,秦亦去帝位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章华东门”,左思《齐都赋》注云齐小城北门。《括地志》云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、武鹿门。〔2〕“魏冉”,为秦相,被封于穰,又称穰侯,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免。详见《史记·穰侯列传》。〔3〕“卒”,音cù,与“猝”通。仓促之间,突然。〔4〕“勿备称也”,不要同时称帝。〔5〕“让争”,《通志》作“让受”,辞去称帝,不接受这个建议。〔6〕“释帝”,放弃称帝。〔7〕“桀宋”,指宋王偃,因为他荒淫无道,如同夏桀,所以当时诸侯称之为“桀宋”。〔8〕“约钧”,“钧”与“均”同,指约定得到的利益相等。〔9〕“倍约宾秦”,“倍”与“背”通。背弃约定,把秦国作为宾客一样礼貌对待。一说“宾”与“摈”通,指摈弃秦国,则与下文中“敬秦以为名”不符。〔10〕“阳地”,濮阳地区,在今河南濮阳县。〔11〕“赵之阿东国危”,“阿”,《史记正义》云即东阿。《史记志疑》云阿东,《战国策》作“河东”〔12〕“有淮北,楚之东国危”,淮北指今江苏徐州、泗水一带。楚之东国指今江苏北部。〔13〕“陶”,即定陶,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。”梁”,指魏国都城大梁。〔14〕“贷”,与“代”同,代替,取代。一说为“贰”之误字,不确。〔15〕“形服”,由于形势而被迫顺服。

    三十八年,伐宋。秦昭王怒曰:“吾爱宋与爱新城、阳晋同。〔1〕韩聂与吾友也,〔2〕而攻吾所爱,何也?”苏代为齐谓秦王曰:“韩聂之攻宋,所以为王也。齐强,辅之以宋,楚魏必恐,恐必西事秦,是王不烦一兵,不伤一士,无事而割安邑也,〔3〕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。”秦王曰:“吾患齐之难知。一从一衡,其说何也?”对曰:“天下国令齐可知乎?齐以攻宋,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,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。〔4〕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,〔5〕伏式结轶西驰者,〔6〕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,伏式结轶东驰者,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。何则?皆不欲齐秦之合也。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!晋楚合必议齐秦,齐秦合必图晋楚,请以此决事。”秦王曰:“诺。”于是齐遂伐宋,宋王出亡,死于温。〔7〕齐南割楚之淮北,西侵三晋,欲以并周室,为天子。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,诸侯恐惧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新城”,古代地名,在今河南商丘市南,当时属宋国。“阳晋”,古代地名,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北。〔2〕“韩聂”,齐国谋士,《战国策·韩策》中作“韩珉”。〔3〕“安邑”,魏国城邑,在今山西夏县西北,秦昭王二十一年由魏国割让秦国。〔4〕“宋治不安”,《战国策》作“宋地不安”。〔5〕“中国白头游敖之士”,中原地区头发都白了的游说士人,“敖”,与“遨”通。〔6〕“伏式结轶”,“式”,与“轼”通,车箱前的横木。“轶”,音zhé,即车辙。伏在轼上,意为乘车出行,车辙在大地上相互交错。〔7〕“温”,古代小国名,原称苏国,战国时被魏国占有。在今河南温县西南。

    三十九年,秦来伐,拔我列城九。

    四十年,燕、秦、楚、三晋合谋,各出锐师以伐,败我济西。〔1〕王解而却。〔2〕燕将乐毅遂入临淄,〔3〕尽取齐之宝藏器。湣王出亡,之卫。卫君辟宫舍之,〔4〕称臣而共具。湣王不逊,卫人侵之。湣王去,走邹、鲁,有骄色,邹、鲁君弗内,〔5〕遂走莒。〔6〕楚使淖齿将兵救齐,〔7〕因相齐湣王。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。〔8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败我济西”,《史记》其他世家传记中均不载楚国参加此役,下文中又称楚国派兵救齐,似此处有误。“济西”,指济水以西地区。〔2〕“解”,分崩,溃散。“却”,退却。〔3〕“乐毅”,中山国人,燕国将领,极善于用兵,曾任燕国亚卿,封昌国君。后燕惠王中反间计,罢免了他。乐毅逃到赵国,死于赵。详见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。〔4〕“辟宫舍之”,腾出宫殿来给他住。〔5〕“邹”,古代小国名,在今山东邹县、滕县、济宁一带。“鲁”,古国名,在今山东曲阜、泰安一带。“弗内”,“内”与“纳”同,不接纳,不让入城。〔6〕“莒”,齐国城名,在今山东莒县,本为莒国,被齐灭后设城邑。〔7〕“淖齿”,楚国将军。“淖”,音nào。〔8〕“侵地卤器”,侵占的土地和掠获的财宝器物。

    湣王之遇杀,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〔1〕家庸。〔2〕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,以为非恒人,〔3〕怜而常窃衣食之,而与私通焉。淖齿既以去莒,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湣王子,欲立之。法章惧其诛己也,久之,乃敢自言“我湣王子也”。于是莒人共立法章,是为襄王。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:“王已立在莒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太史敫”,人名,姓太史,名敫(音jiào,一音yào)。〔2〕“家庸”,家中的佣人。〔3〕“非恒人”,不是一般的人。

    襄王既立,立太史氏女为王后,是为君王后,生子建。太史敫曰:“女不取媒因自嫁,非吾种也,污吾世。”〔1〕终身不睹君王后。〔2〕君王后贤,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污吾世”,污辱了我的家世。〔2〕“睹”,见。

    襄王在莒五年,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,迎襄王于莒,入临淄。齐故地尽复属齐。齐封田单为安平君。〔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田单”,临淄人,齐国将军,坚守即墨,用火牛阵击破燕军,一举收复齐国失地七十余城。被封为安平君,任齐相。后入赵为赵相。

    十四年,秦击我刚、寿。〔1〕十九年,襄王卒,子建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刚、寿”,二城邑名。刚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。寿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。

    王建立六年,秦攻赵,齐楚救之。秦计曰:“齐楚救赵,亲则退兵,不亲遂攻之。”赵无食,请粟于齐,齐不听。周子曰:〔1〕“不如听之以退秦兵,不听则秦兵不却,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。且赵之于齐楚,扞蔽也,〔2〕犹齿之有唇也,唇亡则齿寒。今日亡赵,明日患及齐楚。且救赵之务,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。〔3〕夫救赵,高义也;却秦兵,显名也。义救亡国,威却强秦之兵,不务为此而务爱粟,为国计者过矣。”齐王弗听。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,〔4〕遂围邯郸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周子”,齐国谋臣,本名不详。〔2〕“扞蔽”,屏障,遮蔽物。“扞”,音h4n。〔3〕“奉漏瓮沃焦釜”,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干了的锅。比喻事态紧急,需赶快救助。〔4〕“长平”,古代城邑,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。

    十六年,秦灭周。君王后卒。二十三年,秦置东郡。〔1〕二十八年,王入朝秦,秦王政〔2〕置酒咸阳。〔3〕三十五年,秦灭韩。三十七年,秦灭赵。三十八年,燕使荆轲刺秦王,〔4〕秦王觉,杀轲。明年,秦破燕,燕王亡走辽东。〔5〕明年,秦灭魏,秦兵次于历下。〔6〕四十二年,秦灭楚。明年,虏代王嘉,〔7〕灭燕王喜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置东郡”,设置东郡。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。〔2〕“秦王政”,即秦始皇嬴政。〔3〕“咸阳”,秦国都城名,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。〔4〕“荆轲刺秦王”,为战国末年著名事件。“荆轲”,卫国人,受燕太子丹重托,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和地图去秦国,以献图为名行刺秦王嬴政,未遂被杀。详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〔5〕“亡走辽东”,逃亡到辽东去。辽东为燕郡,在今辽宁辽阳市一带。〔6〕“历下”,古代地名,在今山东济南市。〔7〕“代王嘉”,代国国王,名嘉。代国在今河北及山西北部,曾依属赵国。国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。

    四十四年,秦兵击齐。齐王听相后胜计,不战,以兵降秦。秦虏王建,迁之共。〔1〕遂灭齐为郡。天下壹并于秦,秦王政立号为皇帝。始,君王后贤,事秦谨,与诸侯信,齐亦东边海上,秦日夜攻三晋、燕、楚,五国各自救于秦,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。君王后死,后胜相齐,多受秦间金,〔2〕多使宾客入秦,秦又多予金,客皆为反间,劝王去从朝秦,不修攻战之备,不助五国攻秦,秦以故得灭五国。五国已亡,秦兵卒入临淄,民莫敢格者。〔3〕王建遂降,迁于共。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,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,歌之曰:“松耶柏耶?住建共者客耶?”〔4〕疾建用客之不详也。〔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共”,古代国名,在今河南辉县。〔2〕“间金”,用来离间的贿赂金钱。〔3〕“民莫敢格者”,百姓们没有敢于拼斗的。“格”,搏斗。〔4〕“住建共者客耶”,使齐王建迁住到共去的人是客卿们吧?“耶”,表示疑问的语气词。〔5〕“疾”,憎恨,痛恨。“不详”,不审慎,不了解。

    太史公曰:盖孔子晚而喜《易》。〔1〕《易》之为术,幽明远矣,〔2〕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!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,占至十世之后;及完奔齐,懿仲卜之亦云。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,〔3〕专齐国之政,非必事势之渐然也,盖若遵厌兆祥云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《易》”,即《周易》,古代占卜书。〔2〕“幽明”,深奥而且明晰。〔3〕“比”,接连。“二君”,指齐悼公、齐简公。〔4〕“遵厌兆祥”,遵循着占卜的卦象预言。“厌”,祭名,又作镇抑之意。“兆祥”,指用龟甲占卜时灼裂的纹理,通过它显示吉凶。

    译文 陈完这个人,是陈厉公陈他的儿子。陈完出生时,周朝的太史路过陈国,陈厉公让他给陈完卜一卦,得到的卦象是由《观》卦变成《否》卦。周太史说:“这种卦象是能观看到国家的光芒,利用的是在王室作宾客的机会。这可能是说这个孩子代替陈氏拥有国家吧?可能不在这里而在别的国家吧?但不是他自己,而是在他的子孙身上应验。如果是在别的国家,一定是在姜姓国家。姜姓是四岳官员的后代。事物不可能两者同时强大,陈国衰亡时,这个孩子的后代可能会昌盛吧?”

    陈厉公这个人是陈文公的小儿子。他的母亲是蔡侯的女儿。陈文公去世后,陈厉公的哥哥陈鲍被立为国君,就是陈桓公。陈桓公和陈他是异母兄弟。到了陈桓公患病的时候,蔡国人替陈他杀死了陈桓公和太子免,立陈他为君,就是陈厉公。陈厉公即位后,娶了蔡侯的女儿。蔡侯的女儿和蔡国人私通,多次回蔡国去。陈厉公也多次去蔡国。陈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怨恨陈厉公杀死他的父亲和哥哥,就叫蔡国人把陈厉公诱骗出来杀死了。陈林自己立为国君,就是陈庄公。所以陈完不能被立为国君,作了陈国的大夫。陈厉公被杀死,是由于色欲而出国去,所以《春秋》上记载道“蔡国人杀了陈他”,是认为他有罪过。

    陈庄公去世,立他的弟弟陈杵臼为国君,就是陈宣公。陈宣公二十一年,杀死了太子御寇。陈御寇和陈完相互友爱。陈完害怕自己会受连累,所以逃到齐国去。齐桓公想要让他作卿。陈完推辞说:“逃亡流浪的臣子,有幸能免除挑着担子奔走的命运,已经是您的恩惠了。不敢再担任高官。”齐桓公委派他作工正。齐国的懿仲要把女儿嫁给陈完,对此进行占卜。占卜的结果是:“这是凤凰一齐飞翔,相互应和,鸣叫锵锵。有妫氏的后裔,将要在姜姓国家繁育。五代后会昌盛,与正卿的地位相同。八代以后,就没有人能和他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