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

    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(第2/3页)

是时礼为汉宗正。〔6〕乃拜礼为楚王,奉元王宗庙,是为楚文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德侯”,名广,吴王濞之弟。高祖十二年封,惠帝七年卒。〔2〕“礼”,楚元王少子,景帝元年封为平陆侯。〔3〕“窦太后”,景帝之母,清河郡观津(今河北武邑东南)人。事迹详本书《外戚世家》。〔4〕“老人”,吴王濞是高祖次兄仲之子,乃高祖亲封,较其他诸侯王为长,亦较景帝长一辈,故称为“老人”。〔5〕“七国”,即吴、楚、赵、淄川、胶东、胶西、济南七个诸侯王国。〔6〕“宗正”,官名,职掌王室亲族事务。

    文王立三年卒,子安王道立。安王二十二年卒,子襄王注立。襄王立十四年卒,子王纯代立。王纯立,地节二年,〔1〕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,王自杀,国除,入汉为彭城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地节”,汉宣帝年号。二年是公元前六十八年。据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,王纯嗣十六年薨,子延寿嗣,立三十二年,宣帝地节元年自杀,国除。《史记》此处有误,漏记王纯子延寿一代。

    赵王刘遂者,其父高祖中子,名友,〔1〕谥曰“幽”。幽王以忧死,故为“幽”。高后王吕禄于赵,〔2〕一岁而高后崩。大臣诛诸吕吕禄等,乃立幽王子遂为赵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赵”,诸侯国名,都邯郸(今河北邯郸市),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西南部地区。汉高祖九年(公元前一九八年),始封戚夫人所生子刘如意于此。高祖去世,如意被杀,绝封。至惠帝元年徙刘遂父淮阳王刘友王赵。“友”,刘友于高祖十一年立为淮阳王;惠帝元年,徙为赵王,都邯郸;吕后七年,自杀。详见《汉书·高五王传》。〔2〕“吕禄”,吕后之兄、建城侯吕释之之子,事迹详本书《吕太后本纪》。

    孝文帝即位二年,立遂弟辟彊,〔1〕取赵之河间郡为河间王,〔2〕是为文王。立十三年卒,子哀王福立。一年卒,无子,绝后,国除,入于汉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辟彊”,读为“辟疆”,以“开辟疆域”之意为名。〔2〕“河间郡”,因地处两河之间,故名“河间”。郡治乐成,在今河北献县东南,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献县、交河、武强一带。

    遂既王赵二十六年,孝景帝时坐晁错以适削赵王常山之郡。〔1〕吴楚反,赵王遂与合谋起兵。其相建德、〔2〕内史王悍谏,〔3〕不听。遂烧杀建德、王悍,发兵屯其西界,欲待吴与俱西。北使匈奴,与连和攻汉。汉使曲周侯郦寄击之。〔4〕赵王遂还,城守邯郸,相距七月。〔5〕吴楚败于梁,不能西。匈奴闻之,亦止,不肯入汉边。〔6〕栾布自破齐还,〔7〕乃并兵引水灌赵城。赵城坏,〔8〕赵王自杀,邯郸遂降。〔9〕赵幽王绝后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适”,读若“谪”。景帝三年,晁错任御史大夫,请求对犯有过失的诸侯王加以惩治,削其地,收其支郡。赵王遂因年前有罪,削去常山郡。正计议削吴时,爆发了“七国之乱”。参看本书《晁错列传》。〔2〕“建德”,赵相之名,其姓已不可考知。建德死,其子封为遽侯。〔3〕“王悍”,《惠景间侯者年表》作“王慎”。王慎死,其子封为新市侯。〔4〕“郦寄”,字况,郦商之子。陈涉起义后,郦商也聚众起兵,后追随刘邦,因战功封为曲周侯。孝文元年(公元前一七九年)卒,郦寄嗣。景帝中二年(公元前一四八年),因罪夺爵。〔5〕“七月”,《吴王濞传》、《郦商传》皆作“十月”。七、十,古字形近易混淆。〔6〕“边”,边界,边境。〔7〕“栾布”,汉将,原彭越部属。景帝六年(公元前一五一年),以平定“七国之乱”破齐有功,封为俞侯,景帝中五年(公元前一四五年)卒。〔8〕“坏”,坍塌,毁坏。〔9〕“邯郸”,赵都,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。

    太史公曰:国之将兴,必有祯祥,〔1〕君子用而小人退。国之将亡,贤人隐,乱臣贵。使楚王戊毋刑申公,〔2〕遵其言,赵任防与先生,〔3〕岂有篡杀之谋,〔4〕为天下僇哉?〔5〕贤人乎,贤人乎!非质有其内,〔6〕恶能用之哉?〔7〕甚矣,“安危在出令,〔8〕存亡在所任”,〔9〕诚哉是言也!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国之将兴,必有祯祥”,语见《礼记·中庸》。原作“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”,“祯祥”,吉兆。〔2〕“使楚王戊毋刑申公”,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记,申公与白生劝阻楚王戊参与吴王谋反事,楚王戊不听,给他们戴上锁链,穿上犯人穿的赭色囚衣,让他们在街市举杵舂米。“申公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