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(第1/3页)

    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 盛冬铃注译 萧相国何者,〔1〕沛丰人也。〔2〕以文无害,〔3〕为沛主吏掾。〔4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相国”,官名,其职权与丞相同,但位望尊于丞相。汉初中央政权和各诸侯王国都置有相国,中央政权的相国辅佐皇帝,总理政务,是朝中最高官职。〔2〕“沛”,县名,秦属泗水郡,汉属沛郡,故治即今江苏沛县。“丰”,邑名,秦属沛县,汉置丰县,故地在今江苏丰县。〔3〕“文”,文法,法律,此指通晓法律,“无害”,无比,没人比得上。一说指不枉害人。〔4〕“主吏掾”,即功曹掾,为郡县长官的属吏,主管人事考绩,记录吏员的功过。“掾”,音yuàn,长官属吏的通称。

    高祖为布衣时,〔1〕何数以吏事护高祖。〔2〕高祖为亭长,〔3〕常左右之。〔4〕高祖以吏繇咸阳,〔5〕吏皆送奉钱三,〔6〕何独以五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布衣”,麻布做的衣服,为平民着装,后因用以代称平民百姓。〔2〕“数”,音shuò,屡次。“吏事”,指吏员职权范围内的事务。〔3〕“亭长”,秦时大约十里左右设一亭,职掌治安及有关民事。亭设亭长一人。刘邦曾任泗水(一说泗上)亭长。〔4〕“左右”,同“佐佑”,帮助,照顾。〔5〕“繇”,通“徭”,此用作动词,谓服徭役(封建国家强迫平民负担的无偿劳役)。“咸阳”,秦时的首都,故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。〔6〕“送奉”,奉送,资助。“钱三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谓“三”指三百,当时有以一当百的大钱,所以“钱三”应是三百钱。

    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,〔1〕常辨之。〔2〕何乃给泗水卒史事,〔3〕第一。秦御史欲入言征何,何固请,得毋行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御史”,官名,掌管弹劾纠察。“郡”,秦汉时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,直属中央朝廷。御史被派出监察郡的官吏,称“监郡”。“从事”,吏员名。秦汉时郡级政权机构设置从事史,主管文书,并察举非法。〔2〕“辨”,通“办”,指诸事备办。〔3〕“给”,音jǐ,给事即供职。“泗水”,秦郡名,治所在沛(今江苏沛县),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、江苏淮河以北,宿迁、泗洪以西,萧县、涡阳、凤台以东地区。“卒史”,当时郡设卒史十人,是年俸仅一百石的低级官吏。

    及高祖起为沛公,〔1〕何常为丞督事。〔2〕沛公至咸阳,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,〔3〕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。〔4〕沛公为汉王,〔5〕以何为丞相。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。〔6〕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,〔7〕户口多少,强弱之处,民所疾苦者,以何具得秦图书也。何进言韩信,〔8〕汉王以信为大将军。语在《淮阴侯》事中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沛公”,刘邦于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二○九年)九月在沛起义,自立为沛公。〔2〕“丞”,辅佐官。〔3〕“走”,奔走,趋赴。“府”,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。〔4〕“丞相”,官名,职权同相国而位望稍次。“御史”,此指御史大夫,秦时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,并统率御史掌纠察之事,又主管国家的图籍秘书。“图书”,指地图、户籍及其它财赋、兵事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和各种书籍。〔5〕“沛公为汉王”,汉元年(公元前二○六年),刘邦、项羽先后入关,秦朝灭亡。项羽恃兵威分封诸侯,以刘邦为汉王,统治汉中及巴、蜀之地。〔6〕“项王”,即项羽,时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。屠烧咸阳事,详见本书《项羽本纪》。“去”,离去。〔7〕“阸塞”,险要之地。“阸”,音è。〔8〕“韩信”,淮阴(今江苏淮阴市)人,初从项羽,后归刘邦,由萧何推荐而被刘邦拜为大将,在击败项羽、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曾自立为齐王,刘邦徙封他为楚王,又降封为淮阴侯。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一九六年)因谋反被吕后诱杀于长安。详见本书《淮阴侯列传》。

    汉王引兵东定三秦,〔1〕何以丞相留收巴蜀,〔2〕填抚谕告,〔3〕使给军食。汉二年,〔4〕汉王与诸侯击楚,何守关中,〔5〕侍太子,〔6〕治栎阳。〔7〕为法令约束,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,〔8〕辄奏上,可,许以从事;即不及奏上,辄以便宜施行,〔9〕上来以闻。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,〔10〕汉王数失军遁去,何常兴关中卒,〔11〕辄补缺。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。〔12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三秦”,项羽灭秦后,把战国时期秦国旧有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,以封秦三降将。其中章邯被封为雍王,领有咸阳以西之地;司马欣被封为塞王,领有咸阳以东直到黄河之地;董翳(音yì)被封为翟王,领有上郡(今陕西北部)之地;合称“三秦”。高祖二年(公元前二○五年),汉兵东出,章邯兵败远逃,司马欣、董翳投降,三秦之地尽归汉有。〔2〕“巴”,秦郡名,治所在江州(今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),辖境约相当于今四川阆中、南充、合川、内江、泸州以东地区。“蜀”,秦郡名,治所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,辖境约相当于今四川松潘、茂汶、广元以南,北川、彭县、荥经、天全以东,石棉、峨边、宜宾以北地区,东与巴郡接壤。〔3〕“填”,音zhèn,通“镇”。“填抚”,镇守安抚。〔4〕“汉二年”,公元前二○五年。〔5〕“关中”,地名,约当今陕西一带,因处于函谷关、武关、散关、萧关之间而得名。〔6〕“太子”,刘邦子刘盈,即后来的汉惠帝。〔7〕“栎阳”,县名,秦时属内史,塞王司马欣以此为都,时司马欣已降汉,刘邦移都于此。“栎”,音yuè。〔8〕“宗庙”,帝王奉放祖先神主并进行祭祀的地方。“社稷”,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。宗庙和社稷都设在首都,被看作是国家政权的象征。〔9〕“便宜”,因利乘便,行其宜办之事。“便”,音bi4n。〔10〕“漕”,音c2o,水道运粮。〔11〕“兴”,征召发动。〔12〕“属”,音zhǔ,托付。

    汉三年,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,〔1〕上数使使劳苦丞相。鲍生谓丞相曰:〔2〕“王暴衣露盖,〔3〕数使使劳苦君者,有疑君心也。为君计,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,〔4〕上必益信君。”于是何从其计,汉王大说。〔5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距”,通“拒”,对抗。“京”,县名,秦属三川郡,汉属河南郡,故治在今河南荥阳西南。“索”,城邑名,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城。〔2〕“鲍生”,当时的一名谋士,史失其名,《史记》仅此一见。〔3〕“暴衣露盖”,衣冠暴露于户外,喻辛劳艰苦,不得安逸。“暴”,音pù。〔4〕“昆弟”,兄弟。“胜”,音shēng,力能胜任。“诣”,音yì,到,前往。〔5〕“说”,音yuè,通“悦”。

    汉五年,既杀项羽,定天下,论功行封。群臣争功,岁余功不决。高祖以萧何功最盛,封为酂侯,〔1〕所食邑多。〔2〕功臣皆曰:“臣等身被坚执锐,多者百余战,少者数十合,〔3〕攻城略地,大小各有差。〔4〕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,徒持文墨议论,不战,顾反居臣等上,何也?”高帝曰:“诸君知猎乎?”曰:“知之。”“知猎狗乎?”曰:“知之。”高帝曰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,〔5〕功狗也。至如萧何,发踪指示,功人也。且诸君独以身随我,多者两三人。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,功不可忘也。”群臣皆莫敢言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酂”,cu0,汉县名,属沛郡,故治在今河南永城西。一说萧何初封之地是■县,属沛郡,故治在今河南永城西,“■”,音cu^;后又封于酂,酂县属南阳郡,故治在今湖北光化西北,“酂”,音z4n。后传写讹乱,始封之“■”误作“酂”,而“酂”字又读“■”字之音。〔2〕“所食邑多”,据本书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,萧何初封即食邑八千户。〔3〕“合”,合战,交战。〔4〕“差”,音cī,区别,等级。〔5〕“得走兽”,疑当作“走得兽”,即上文“追杀兽兔”之义。行猎时人和狗都意在得走兽,人狗之分,当在“得兽”时所起的作用,而不在得兽之事本身。《汉书·萧何传》于此正作“走得兽”。

    列侯毕已受封,〔1〕及奏位次,皆曰:“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,〔2〕攻城略地,功最多,宜第一。”上已桡功臣,〔3〕多封萧何,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,〔4〕然心欲何第一。关内侯鄂君进曰:〔5〕“群臣议皆误。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,此特一时之事。夫上与楚相距五岁,常失军亡众,逃身遁者数矣。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,非上所诏令召,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。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,〔6〕军无见粮,〔7〕萧何转漕关中,给食不乏。陛下虽数亡山东,〔8〕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,此万世之功也。今虽亡曹参等百数,〔9〕何缺于汉?汉得之不必待以全。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!〔10〕萧何第一,曹参次之。”高祖曰:“善。”于是乃令萧何第一,赐带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〔11〕【注释】〔1〕“列侯”,秦爵二十等,以“彻侯”为最尊。汉因之,后避汉武帝刘彻讳,改称“通侯”,又称“列侯”。此司马迁用后来的爵称追记前事。汉代的列侯都有自己的封国(侯国),爵位可以世袭。〔2〕“曹参”,沛人,秦末任沛县狱吏,后随刘邦起兵反秦,并佐刘邦灭项羽,大小数十战,功最多,被封为平阳侯,惠帝时继萧何为丞相,卒于惠帝五年(公元前九○年)。详见本书《曹相国世家》。“平阳”,汉县名,属河东郡,故治在今山西临汾西南。“被”,遭受。〔3〕“桡”,音náo,弯曲,这里用作动词,是使之屈从的意思。〔4〕“难”,音nàn,诘责,非难。〔5〕“关内侯”,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