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

    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(第1/3页)

    史记卷一百二十九 货殖列传第六十九〔1〕 盛冬铃 注译 《老子》曰〔2〕:“至治之极,邻国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,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〔3〕必用此为务,輓近世涂民耳目,〔4〕则几无行矣。〔5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货殖”,居积并经营财货以增值生利,也就是经商的意思。〔2〕“《老子》”,春秋(一说战国)时哲学家、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所著书,又称《道德经》。〔3〕以上引文见《老子》第八十章。今传本《老子》文字与此小有出入,作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。〔4〕“輓”,通“晚”。“輓近世”即近世、近代。“涂”,堵塞。〔5〕“几”,音jī,近于。

    太史公曰:夫神农以前,〔1〕吾不知已。至若《诗》《书》所述虞夏以来,〔2〕耳目欲极声色之好,〔3〕口欲穷刍豢之味,〔4〕身安逸乐,而心夸矜势能之荣。〔5〕使俗之渐民久矣,〔6〕虽户说以眇论,〔7〕终不能化。故善者因之,其次利道之,〔8〕其次教诲之,其次整齐之,〔9〕最下者与之争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神农”,传说中的古帝,时在伏羲之后、黄帝之前。古史中又称之为炎帝、烈山氏。据说神农始教民制作农具,从事农业,又尝百草、为医药,以治民疾病。〔2〕“《诗》”,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共辑录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,分为《风》、《小雅》、《大雅》、《颂》四部分,其中既有民间歌谣,也有朝堂宗庙宴飨祭祀时用的配乐歌诗。据说曾经孔子删订,为儒家经典之一,又称《诗经》。“《书》”,即《尚书》,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典章文献汇编,其中保存了商、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件和原始资料。据说曾经孔子删订,为儒家经典之一,又称《书经》。“虞”,指帝舜。传说帝舜原是古部落有虞氏的首领,后受尧禅让有天下。“夏”,有夏氏首领禹开创的朝代。据传禹治水有功,帝舜禅位给他。禹死后,其子启继位并称王,开“家天下”之始。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。案,《尚书》中有《虞书》、《夏书》各若干篇,所记为虞、夏时事,但据近人考证,其实是春秋、战国时人的作品。今传《诗经》中亦无虞、夏之诗。〔3〕“声色”,音乐和女色。〔4〕“刍豢”,供食用的家畜。“刍”指食草的牛羊之类,“豢”,指食谷的犬豕之类。〔5〕“夸矜”,夸耀。“势能”,权势。〔6〕“渐”,音jiān,渐染,浸润。〔7〕“户说”,挨户劝说。“说”,音shuì。“眇论”,精妙的言论。“眇”,通“妙”。〔8〕“道”,通“导”。〔9〕“整齐”,整顿而使之齐一。

    夫山西饶材、竹、榖、、旄、玉石;〔1〕山东多鱼、盐、漆、丝、声色;〔2〕江南出■、梓、姜、桂、金、锡、连、丹沙、犀、瑇瑁、珠玑、齿革;〔3〕龙门、碣石北多马、牛、羊、旃裘、筋角;〔4〕铜、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:〔5〕此其大较也。〔6〕皆中国人民所喜好,〔7〕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。〔8〕故待农而食之,虞而出之,〔9〕工而成之,商而通之。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?〔10〕人各任其能,竭其力,以得所欲。故物贱之征贵,贵之征贱,〔11〕各劝其业,〔12〕乐其事,若水之趋下,日夜无休时,不召而自来,不求而民出之。岂非道之所符,而自然之验邪?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山西”,战国秦汉时称崤山(在今河南洛宁北)或华山(在今陕西华阴南)以西地区为山西。“材”,木料。“榖”,音gǔ,一种乔木,树皮可用来造纸。“”,音lú,麻类作物,其干茎纤维可用来织布。“旄”,牦牛。〔2〕“山东”,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广大地区为山东。〔3〕“江南”,此指长江以南直至南海的广大区域,比现在所说的“江南”范围要广。“■”,音nán,同“楠”,一种材质坚密而带芳香的名贵乔木。“梓”,音zǐ,一种材质较较,可用来制作乐器和建筑木材的乔木。“连”,通“链”,铅矿石。“丹沙”,即朱砂,一种红色矿物,是汞和硫黄的天然化合物,可用来提炼水银(汞),也可用作染料和药物。“瑇瑁”,或作“玳瑁”,音dàimào,一种海龟,其甲壳可用作装饰品。“玑”,音jī,形状不圆或颗粒较小的珍珠。“齿革”,象牙及各种野兽的皮革。〔4〕“龙门”,指龙门山,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的黄河两岸,夹河耸立,形似阙门。“碣石”,指碣石山,在今河北昌黎北。“旃”,音zhān,通“毡”,厚重的毛织物。“筋角”,动物的筋可用作弓弦,角可用作弓上的装饰品或其他日用品。〔5〕“棊”,同“棋”。“棊置”,如同棋子布置在棋盘上。〔6〕“大较”,大略。〔7〕“中国”,此与“四夷”相对而言,指华夏民族所居的区域。〔8〕“奉生”,奉养父母于生时。“送死”,办理父母丧葬之事。〔9〕“虞”,本指掌管山泽的官吏,此处指在山泽中以采伐渔猎为生的人。〔10〕“政教”,刑赏等政事和教化。“发征期会”,征发货物,限期会集。〔11〕“征”,求。“物贱之征贵,贵之征贱”,谓某地物贱,当求物贵之地往销;某地物贵,当求物贱之地购取。〔12〕“劝”,致力于。

    《周书》曰:〔1〕“农不出则乏其食,工不出则乏其事,〔2〕商不出则三宝绝,〔3〕虞不出则财匮少。”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。〔4〕此四者,民所衣食之原也。〔5〕原大则饶,原小则鲜。上则富国,下则富家。贫富之道,莫之夺予,而巧者有余,拙者不足。故太公望封于营丘,〔6〕地潟卤,〔7〕人民寡,于是太公劝其女功,〔8〕极技巧,通鱼盐,则人物归之,繦至而辐凑。〔9〕故齐冠带衣履天下,〔10〕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。〔11〕其后齐中衰,管子修之,〔12〕设轻重九府,〔13〕则桓公以霸,〔14〕九合诸侯,〔15〕一匡天下;〔16〕而管氏亦有三归,〔17〕位在陪臣,〔18〕富于列国之君。是以齐富强至于威、宣也。〔19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《周书》”,《尚书》中所收周代文献的总称。案,下引《周书》之文不见于今传本《尚书》,当是佚文。〔2〕“事”,此指用以从事工作、方便生活的各种工具、用具。〔3〕“三宝”,三种可宝贵的事物。此处指上下文提到的“食”、“事”、“财”三项。〔4〕“辟”,开辟。〔5〕“原”,本源,根本。〔6〕“太公望”,周初人,姓姜,其氏为吕,名尚。原居东海之滨,后归附周文王,文王说“吾太公望子久矣”,因号为太公望。武王即位,尊之为师,称师尚父。其人在灭商的斗争中,起了很大的作用,周初分封诸侯,他被封于齐,是齐国的始祖。详见本书《齐太公世家》。“营丘”,古邑名,因营丘山得名,故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。〔7〕“潟卤”,盐碱地。“潟”,音xì。〔8〕“劝”,勉励。“女功”,妇女的工作,如纺织、刺绣、缝纫之类。〔9〕“繦”,音qiǎng,通“襁”,背婴儿用的宽带。“繦负”,谓用宽带包裹小儿负之于背。“辐凑”,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轴,用以比喻人物或财货归聚一处。〔10〕“冠带衣履”,四字皆用作动词。“冠带衣履天下”意谓齐地出产的冠带衣履被天下人所穿戴使用。〔11〕“海”,东海。“岱”,泰山。“敛袂”,整理衣袖,这是一种恭敬的表示。“袂”,音mèi。〔12〕“管子”,春秋时期的政治家。名仲,字夷吾,任齐桓公相,重视工商,主张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并以尊奉周天子,抵御外夷为号召,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,使齐国成为中原各国的盟主。详见本书《管晏列传》。〔13〕“轻重”,指轻重不等、币值各异的钱币。“九府”,九种掌管财货钱币的官,即大府、王府、内府、外府、泉府、天府、职内、职金、职币。在《周礼》中都是无官冢宰的属官。〔14〕“桓公”,指齐桓公,是春秋时期姜氏齐国的一代国君,为庄公孙、襄公弟,名小白,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。他任管仲为相,实行富国强兵政策,以武力为后盾,联合中原各诸侯国,遏制外夷的势力,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。管仲死后,他信用佞人,怠于政事,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去世。〔15〕“九合诸侯”,“合”,指聚合会盟。“九”,形容次数之多,不是实指九次。据《春秋谷梁传》,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达十一次之多。〔16〕“匡”,匡正,纠正。〔17〕“三归”,《论语·八佾》首先提到“管氏有三归”,历来对此有不同的解释。一种意见以为女子出嫁曰归,管仲同国君一样,娶三姓之女,所以说“有三归”。另一种说法以为三归是管仲所筑的一座台的名称。第三种观点据《管子·山至数》云“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”,指出“三归”当指官府对市场上商人所征收的常例租税。另外,还有把“三归”解释为贮藏钱币的府库或管仲采邑的名称的。其中第三种观点有《管子》书为证,似较可信。〔18〕“陪臣”,臣之臣。齐桓公是诸侯,他对周天子来说,是臣;管仲为齐桓公相,是诸侯的臣,他对周天子来说,就是陪臣。〔19〕“威”,指齐威王,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国君,名因齐,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前三四三年在位。“宣”,名辟疆,威王之子,公元前三四三年至前三二四年在位。

    故曰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〔1〕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〔2〕故君子富,好行其德;小人富,以适其力。〔3〕渊深而鱼生之,山深而兽往之,人富而仁义附焉。富者得势益彰,失势则客无所之,以而不乐。夷狄益甚。〔4〕谚曰:“千金之子,不死于市。”〔5〕此非空言也。故曰:“天下熙熙,〔6〕皆为利来;天下壤壤,〔7〕皆为利往。”夫千乘之王,〔8〕万家之侯,百室之君,尚犹患贫,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!〔9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,这两句话见于《管子·牧民》,本书《管晏列传》中亦曾引用。〔2〕“有”,指拥有财富。“无”,指没有财富。〔3〕“适”,安适,安逸。〔4〕“夷狄”,“夷”本指东方地区少数民族,“狄”本指北方地区少数民族。此处“夷狄”用作对少数民族的通称。〔5〕“千金”,黄金千斤。汉制每斤约合今二百五十八克。“千金之子”,泛指富人之子。“市”,市场。古代死刑多在市场上执行。“不死于市”,不会被处死。谓可以贿免死,以钱赎罪。〔6〕“熙熙”,喧嚷嘈杂的样子。〔7〕“壤壤”,往来纷乱的样子。“壤”,通“攘”。〔8〕“乘”,音shèng,指用四匹马拉的兵车。春秋时期作战以车战为主,国家的大小强弱往往用拥用兵车的数量来表示。此“千乘之王”,是指能出动兵车一千辆的中等诸侯国的君主。到战国时,“千乘之王”则是小国之君。〔9〕“匹夫”,平民百姓。“编户”,编入户籍要负担租税徭役的一般平民之家。

    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,〔1〕乃用范蠡、计然。〔2〕计然曰:“知斗则修备,〔3〕时用则知物,〔4〕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。〔5〕故岁在金,穰;〔6〕水,毁;〔7〕木,饥;〔8〕火,旱。〔9〕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,〔10〕物之理也。六岁穰,六岁旱,十二岁一大饥。夫粜,二十病农,九十病末。〔11〕末病则财不出,农病则草不辟矣。上不过八十,下不减三十,则农末俱利。平粜齐物,〔12〕关市不乏,〔13〕治国之道也。积著之理,〔14〕务完物,无息币。〔15〕以物相贸,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,〔16〕无敢居贵。〔17〕论其有余不足,则知贵贱。贵上极则反贱,贱下极则反贵。贵出如粪土,贱取如珠玉。财币欲其行如流水。”修之十年,国富,厚赂战士,士赴矢石,如渴得饮,遂报强吴,〔18〕观兵中国,〔19〕称号“五霸”。〔20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越王句践”,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,越王允常之子,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前四六五年在位。越国与吴国境土相接,且为世仇,互相攻打。公元前四九四年,句践为吴王夫差所败,屈膝求和。后来在大夫文种、范蠡等的辅佐下,卧薪尝胆,发愤图强,经过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终于复兴越国,在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雪耻,又北上与诸侯会盟,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。详见本书《越王句践世家》。“句”,音gōu,后世亦写作“勾”。“会稽”,山名,在今浙江绍兴、嵊县、诸暨、东阳间。句践当初为吴所败,曾率众退保于此。当时越国的都城在会稽山下,亦名“会稽”,故地即今绍兴市。“会”,音guì。〔2〕“范蠡”,楚宛(今河南南阳市)人,字少伯,后仕越为大夫。越败于吴,范蠡辅佐越王句践忍辱发愤,设计图吴,终于消灭了吴国。他认为句践可以同患难,不能同安乐,功成不居,离开越国变易姓名经商,三致千金。其事迹可参见本书《越王句践世家》。“计然”,本晋国公室之后,姓辛,字文,一字研,葵丘濮上(在今山东淄博市境内)人。博学无所不通,尤善于计算,《吴越春秋》称之为“计然”,范蠡曾经师事他。一说“计然”,是范蠡所著书名。〔3〕“斗”,这里是指战争。“修备”,谓军备修整。〔4〕“时用”,指符合时世的需求。〔5〕“形”,显露,表现。〔6〕“岁”,此指太岁,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,与岁星对应。岁星即木星,大致十二年一周天,其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。太岁被假设为自东向西运行,其在黄道上的轨迹分为十二等分,以每年太岁所在之区纪年。“金”,金星。“岁在金”,指太岁运行到金星所在之区。“穰”,音ráng,丰收。〔7〕“水”,水星。“毁”,毁坏,不能成事。〔8〕“木”,木星。“饥”,饥荒。〔9〕“火”,火星。案,古人迷信,以为星象与人事有关,所以有上述说法。本书《天官书》亦谓“必察太岁所在。在金,穰;水,毁;木,饥;火,旱”,可参看。〔10〕“资”,预蓄。“旱则资舟,水则资车”,谓大旱之后必多水,大水之后必有旱,所以久旱不雨时要准备好船,久雨多水时要准备好车。〔11〕“粜”,音tiào,出售粮食。“二十”、“九十”,都是指一斗米所值的钱数。“病”,伤害。“末”,从事工商业的人。古代以农业为本业,以工商业为末业。〔12〕“平粜齐物”,官府在荒年出售存粮以平抑物价。〔13〕“关”,稽查行人货物的关卡。“市”,市场。“关市”指人员物资聚集交易之地。〔14〕“积著”,居积。“著”,通“贮”。〔15〕“无息币”,不使货币停息积压,也就是使资金周转不息,即下文“财币欲其行如流水”的意思。〔16〕“食”,通“蚀”,损耗。〔17〕“居贵”,囤积货物,以求高价出售。〔18〕“报”,报复。“强吴”,吴王夫差败越后又大败齐兵,北上与晋争霸,国势强盛,所以称之为“强吴”。〔19〕“观兵”,检阅军队,炫耀武力。〔20〕“五霸”,春秋时期势力强大、曾经称霸一时的五个诸侯。一般认为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王、楚庄王五人,句践不在其列。但本书《越王句践世家》记句践灭吴后率军北上,与齐、晋等国诸侯会盟徐州,周元王命之为伯(诸侯之长),诸侯毕贺,号称霸王。《荀子·王霸》称“齐桓、晋文、楚庄、吴阖闾、越句践”为威动天下的“五伯”(“伯”通“霸”),则此处说句践“号称五霸”,并非没有根据。

   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,乃喟然而叹曰:〔1〕“计然之策七,〔2〕越用其五而得意。既已施于国,吾欲用之家。”乃乘扁舟浮于江湖,〔3〕变名易姓,适齐为鸱夷子皮,〔4〕之陶为朱公。〔5〕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,诸侯四通,货物所交易也。乃治产积居,与时逐而不责于人。〔6〕故善治生者,〔7〕能择人而任时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,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。〔8〕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。后年衰老而听子孙,子孙脩业而息之,遂至巨万。〔9〕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喟”,音kuì,叹气的声音。〔2〕“计然之策七”,“七”,《汉书·货殖传》作“十”。案“七”字古作“十”,与“十”形近易混,当从《汉书》作“十”为是。〔3〕“扁舟”,小船,“扁”,音piān。〔4〕“鸱夷”,原指盛酒的皮囊。皮囊多所容纳,又可卷而藏之,范蠡自号“鸱夷子皮”,有与时张弛、进退自如的意思。〔5〕“陶”,古邑名,即陶丘,本曹国都城,春秋末属宋,战国属齐,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,故址在今山东定陶西北。〔6〕“与时逐”,与天时竞逐以求取利润。“责”,要求,督促。“不责于人”,谓范蠡知人善任,他所选择的人无需督责,自能尽心尽力为他经营。〔7〕“治生”,经营家业。〔8〕“昆弟”,兄弟。〔9〕“巨万”,万万。

    子赣既学于仲尼,〔1〕退而仕于卫,〔2〕废著鬻财于曹、鲁之间,〔3〕七十子之徒,〔4〕赐最为饶益。原宪不厌糟糠,〔5〕匿于穷巷。〔6〕子贡结驷连骑,〔7〕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,〔8〕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〔9〕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,子贡先后之也。〔10〕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?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子赣”,孔子弟子,姓端木,名赐,字子贡,亦作子赣,春秋卫人。长于言辞,善于经商。后游说诸侯,在春秋末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,最后居齐而死。其事迹可参看本书《仲尼弟子列传》。〔2〕“卫”,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北部,当时都于濮阳(今河南濮阳西南)。〔3〕“废著”,也作“废居”、“废举”,囤积居奇,贱买贵卖。《汉书·货殖传》作“发贮”,字通义同。“鬻财”,转运倒卖货物。“曹”,诸侯国名,在今山东西南部,都陶丘(今山东定陶西北),春秋末为宋所灭。“鲁”,诸侯国名,在今山东中部,都曲阜(今山东曲阜)。〔4〕“七十子”,据说孔子有学生三千人,其中优秀的,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说有七十人,本书《孔子世家》说有七十二人,《仲尼弟子列传》则记七十七人。此言“七十子”,当是举其约数。〔5〕“原宪”,孔子弟子,字子思,春秋鲁人(一说宋人),家贫,据说他好学不倦,蓬户褐衣蔬食而不减其乐。“厌”,饱,“餍”的古字。“糟糠”,酒渣和谷皮,此用以泛指粗劣的食物。〔6〕“穷巷”,陋巷。〔7〕“驷”,四匹马拉的车子。“骑”,音jì,鞍辔齐备供人乘坐的马。“结驷连骑”,谓出行时排场很大,车马成队,接连不断。〔8〕“束帛之币”,“币”本指缯帛,帛五匹为一束。古每以束帛作为使者聘问或朋友馈赠的礼物,称“束帛之币”。“聘”,诸侯之间互相遣使通问修好。“享”,诸侯向天子进献贡品。此言“聘享诸侯”,则专指作为使者聘问诸侯。〔9〕“分庭与之抗礼”,谓以平等的礼节与他相见。古礼主人接待客人,如身份对等,就在庭院中相对施礼,主人在东,客人在西。“抗”,相敌,对等。〔10〕“先后”,此指凭借力量,左右其事。

    白圭,周人也。〔1〕当魏文侯时,〔2〕李克务尽地力,〔3〕而白圭乐观时变,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。夫岁孰取谷,〔4〕予之丝漆;茧出取帛絮,予之食。太阴在卯,〔5〕穰;明岁衰恶。至午,旱;明岁美。至酉,穰;明岁衰恶。至子,大旱;明岁美,有水。至卯,积著率岁倍。〔6〕欲长钱,取下谷;长石斗,〔7〕取上种。能薄饮食,忍嗜欲,节衣服,与用事僮仆同苦乐,〔8〕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。〔9〕故曰:“吾治生产,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〔10〕孙吴用兵,〔11〕商鞅行法是也。〔12〕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彊不能有所守,虽欲学吾术,终不告之矣。”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。白圭其有所试矣,能试有所长,非苟而已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周”,战国时周天子统治的地域只限于王都成周(今河南洛阳市东)及其附近一小片地方。这里的“周”,即指成周。〔2〕“魏文侯”,战国初魏国的国君。名都(一说名斯),公元前四四五年即位,在位五十年(一说三十八年)。曾尊子夏、段干木、田子方为师,以好学尊贤著称,又任用李悝(音kuī)、吴起、西门豹等,锐意改革,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。〔3〕“李克”,即李悝,战国初魏国人,曾任魏文侯相,在魏国实行改革,废除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,提倡勤奋耕作,发展农业,以尽地力,又编《法经》六篇,推行法治,是当时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。关于李悝“务尽地力”的主张,可参看《汉书·食货志》的有关记载。〔4〕“孰”,“熟”的古字。〔5〕“太阴”,太岁的别称。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与岁星(木星)背道而驰的星,见前注。古有以太岁纪年的方法,即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,每等分为一个星次,并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,又假设太岁即依此方向逐年运行周天的十二分之一,与十二星次相应。“太阴在卯”,指太岁运行到了属卯那个星次的一年。下文“至午”、“至酉”、“至子”,也是指太岁运行的方位。〔6〕“率”,音shuài,大概。〔7〕“石”、“斗”,都是用来计算粮食数量的容器,此处即以“石斗”为粮食的代称。〔8〕“僮仆”,奴仆。〔9〕“挚”,通“鸷”。〔10〕“伊尹”,商汤的谋臣,名挚。曾辅佐汤灭夏,被尊为阿衡(相当后世的相)。汤死后,伊尹专国政。汤孙太甲为王,暴虐乱法,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,自立三年(一说七年),摄政称王。后太甲改过向善,伊尹又归政太甲。据本书《殷本纪》,伊尹死于太甲之子沃丁继位为王以后,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太甲复辟后即杀死了伊尹。“吕尚”,即前文提到过的“太公望”。〔11〕“孙吴”,孙武和吴起,都是著名的军事家。孙武,春秋齐人,曾为吴王阖庐(即阖闾)之将,大破楚兵,并使齐、晋等中原大国受其威迫。所著《孙子》一书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学著作。吴起,战国卫人,曾师事孔子弟子曾参,先后为鲁将、魏将,胜敌有名。后仕魏为西河守,被魏相所忌,乃出奔楚国,楚悼王用为令尹(相)。吴起在楚变法图强,得罪了宗室贵族。悼王死后,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。孙、吴二人的事迹详见本书《孙子吴起列传》。〔12〕“商鞅”,战国卫人,本卫国公族,以公孙为氏,名鞅。后入秦,为秦孝公相,在秦国厉行变法,开阡陌,废井田,推行法治,执法严明,奖励耕战,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。因其被封于商,所以也称“商鞅”、“商君”。公元前三三八年孝公死后,商鞅即被其政敌陷害,车裂而死。详见本书《商君列传》。案,白圭“当魏文侯时”,而商鞅相秦,事在魏文侯死后三十多年,此言白圭以商鞅行法为喻,年代上显然矛盾不合。

    猗顿用盬盐起。〔1〕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,〔2〕与王者埒富。〔3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猗顿”,据说本是鲁国的贫士,名顿,曾经向陶朱公(范蠡)求教致富之术,后去河东猗氏(今山西临猗南)盐池煮盐,成为大富,因以“猗”为氏,称“猗顿”。“猗”,音yī。“盬”,音gǔ,未经煎炼的盐,一说“盬盐”专指河东猗氏盐池所产的盐。〔2〕“邯郸”,当时赵国的都城,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。〔3〕“埒”,音liè,等同。

    乌氏倮畜牧,〔1〕及众,斥卖,求奇缯物,〔2〕间献遗戎王。〔3〕戎王什倍其偿,与之畜,畜至用谷量马牛。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,〔4〕以时与列臣朝请。〔5〕而巴寡妇清,〔6〕其先得丹穴,〔7〕而擅其利数世,家亦不訾。〔8〕清,寡妇也,能守其业,用财自卫,不见侵犯。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,〔9〕为筑女怀清台。夫倮鄙人牧长,〔10〕清穷乡寡妇,礼抗万乘,〔11〕名显天下,岂非以富邪?

    【注释】〔1〕“乌氏”,古县名,亦作“乌友”、“阏氏”、“马氏”,本乌氏戎地,战国秦惠王置县,故治在今甘肃平凉西北。“氏”,音zhī。“倮”,音luǒ,人名。〔2〕“缯物”,彩色的绣品。〔3〕“间”,音jiàn,乘间,暗地里。“遗”,音wèi,赠送。“戎王”,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君长。与戎王交通是违反禁令的,所以要私下赠送。〔4〕“封君”,领受封邑,食其租税的贵族。〔5〕“朝请”,诸侯封君春季朝见君主叫“朝”,秋季朝见叫“请”。〔6〕“巴”,本古国名,在今四川东部,战国时被秦惠文王所灭,后秦即于其地置巴郡,汉因之;治江州,故地在今重庆市北。〔7〕“丹”,朱砂。“丹穴”指出产朱砂的矿穴。〔8〕“訾”,音zhī,通“赀”,计量。〔9〕“秦皇帝”,指秦始皇。〔10〕“鄙”,边远地区的小邑。“鄙人”,指居于边鄙地区的人。〔11〕“万乘”,指天子。“乘”,音shèng,兵车一辆为一乘。周制天子地方千里,可出动兵车万乘,后因以“万乘”作为天子的代称。

    汉兴,海内为一,开关梁,〔1〕弛山泽之禁,〔2〕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,〔3〕交易之物莫不通,得其所欲,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。〔4〕 【注释】〔1〕“关”,关隘的城门。“梁”,津梁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最新网址:wap.88106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