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 天部三

    卷三 天部三 (第2/3页)

赤晕,政和平则日黄中而黑晕,政象平则日黄中而白晕,政升平则日黄中而青晕。

    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天地至贵,精不两明。注:天精为日,地精为月。

    又曰:日中则光溢。

    又曰:日神五色,明照四方。

    又曰:黄气抱日辅臣忠,德至於天日抱戴。

    《易传》曰:圣王在上,则日光明而五色备。

    又曰:日者,众阳之精,内明玄黄,五色无主,以象人君。精精似青,翼翼似黑,玄玄似赤,缟缟似白,煌煌似黄,光照无主,不可以一色名也。

    刘向《洪范传》曰:日者,昭明之大表,光景之大纪,群阳之精,众贵之象也。故曰:“日出而天下光明,日入而天下冥晦,此其效也。”故日者天之象,君父夫兄之类,中国之应也。明王之践位,群贤履职,天下和平,黎民康宁,则日丽其精,明扬其景耀,抱珥重光,以见吉祥,君获庆贺。

    刘昭《幼童传》曰:晋明帝,讳绍,元帝子。初。元帝为江东都督,镇扬州。时中原丧乱,有人从长安来,帝问洛下消息,潸然流涕。帝年数岁,问泣故,具以东渡意告之。因问帝:“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?”答曰:“不闻人从日边来,只闻人从长安来,居然可知。”帝异之。明日,集群臣宴会,说以此答,明帝又以为日近。帝动容问:“何故异昨日之言?”答曰:“举头不见长安,只见日,以是知近。”帝大悦。

    《搜神记》曰:吴孙坚夫人怀孙策,梦日月入怀。

    解道康《齐地记》曰:齐有不夜城。盖古者有日,夜中照於东境。故莱子立此城,以不夜为名。

    《七圣记》曰:郁华赤文与日同居,结鳞黄文与月同居。郁华日精,结鳞月精也。

    《庄子》曰:阳燧见日则燃为火。(金也。摩拭令热,便置日中,以艾就之火生。)

    又曰:孔子围於陈、蔡,太公任吊之曰:“子其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,故不免。”

    又曰:日出东方,入於西极,有目有距者待是而成功。

    又曰:至人神矣。乘□气,骑日月。

    《淮南子》曰:日出於阳谷,浴於咸池,拂於扶桑,是谓晨明。登於扶桑之上,(扶桑,东方之野。)爰始将行,是谓フ(音斐)明。(フ明,将明也。)至于曲阿,(曲阿,山名。)是谓朝明。临于曾泉,(曾,重也。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,故曰曾泉。)是谓早食。次于桑野,是谓晏食。臻于衡阳,是谓禺中。对于昆吾,(昆吾丘,在南方。)是谓正中。靡于鸟次,(鸟次西南方之山上。)是谓小迁。至于悲谷,(悲谷,西南方之大壑。)是谓晡时。回於女纪,(女纪,西方阴地。)是谓大迁。经于隅泉,是谓高舂。顿於连石,是谓下舂。(连石西北山名,言将欲冥,下蒙悉舂,故曰下舂。)爰上羲和,爰息六螭,是谓悬车。(日乘车驾以六龙,羲和御之,日至此而薄于虞泉,羲和至此而回六螭,即六龙也。)薄於虞泉,是谓黄昏。沦于蒙谷,是谓定昏。日入崦(音淹)嵫,(音兹。示日落尝山。)经细柳,(细柳,西方之野。)入虞泉之池,曙於蒙谷之浦。(蒙谷,蒙汜之水。)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(言其光在桑榆树上。)

    又曰:日中有乌。(,七论切。者趾也,谓三足乌。)

    又曰:若木在建木西,末有十日,其华照地。高诱注曰:“末,端也,若木端,有十日,状如连珠,华光照其下地。”

    又曰:日者,阳之主,是以春夏则群兽除角。

    又曰:尧时十日并出,草木焦枯,尧命羿仰射十日,其九乌皆死,堕羽翼。

    又曰:日积阳之热气生火,火气之精者为日。

    《列子》曰:宋有田夫,曝日於野,美之。不识广厦绵缟之属。谓其妻曰:“吾负日之暄,以献吾君,将获重赏。”

    又曰:穆王驾八骏之乘,西观日所入处。

    又曰:日积气之中有光耀者。

    又曰:孔子晨游,见两小儿争辩而斗。孔子问其故,一儿曰: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,日中时去人远。”一儿曰:“我以为日初出时远,而日中时近。”曰:“尔何以知?”曰:“日初出,大如车轮;及中,才如盘盖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一儿曰:“日初出沧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