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

    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 (第2/3页)



    苗夫人

    张延赏累代台铉。母宴宾客,选子婿,莫有入意者。其妻苗氏,太宰苗晋卿之女也。夫人有鉴,甚别英锐,特选韦皋秀才曰:"此人之贵,无以比俦。"既以女妻之。不二三岁,以韦郎性度高廓,不拘小节,张公稍悔之,至不齿礼。一门婢仆,渐见轻怠。唯苗氏待之常厚。其于众,多视之(明抄本"其于众多视之"作"其余贱视"),悒快而不能制遏也。张氏垂泣而言曰:"韦郎七尺之躯,学兼文武,岂有沉滞儿家,为尊卑见诮。良时胜境,何忍虚掷乎?"韦乃告("告"原作"武",据明抄本改)辞东游。妻罄妆奁赠送。延赏喜其往也,赆("赆"原作"尽",据明抄本改)以七驮物。每之一驿,则附递一驮而还。行经七驿,所送之物,尽归之矣。其所有者,清河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策而已。延赏莫之测也。后权陇右军事,会德宗行幸奉天,西面之功,独居其上。圣驾旋复之日,自金吾持节西川,以代延赏。乃改易姓名,以书作韩,以皋作翱,莫敢言之也。至天回驿,去府城三十里(上皇旋驾。因以为名),有人特报延赏曰:"替相公者,金吾韦皋将军,非韩翱也。"苗夫人曰:"若是韦皋,必韦郎也。"延赏笑曰:"天下同姓名者何限,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,岂能乘吾位乎?"妇女之言,不足云尔(初,有巫昝妪者,每述祸崇,其言多中。常云:相公当直之神渐减,韦郎拥从之神日增。皆以妖妄之言,不复再召)。苗夫人又曰:"韦郎比虽贫贱,气凌霄汉。每以相公所谈,未尝一言屈媚,因而见尤。成事立功,必此人也。"来早入州,方知不误。延赏忧惕,莫敢瞻视,曰:"吾不识人。"西门而出,凡是旧时婢仆,曾无礼者,悉遭韦公棒杀。投于蜀江。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。贤哉乎!贤哉乎!韦公侍奉外姑,过于布素之时。海内贵门,不敢忽于贫贱之婿。所以郭圆诗曰:"宣父从周又适秦,昔贤谁少出风尘。当时甚讶张延赏,不识韦皋是贵人。"(出《云溪友议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张延赏家几辈都是做大官的,他经常举行宴会招待客人,想要从客人中挑选一个女婿,可是没有他满意的。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晋卿的女儿,她有识别人才的能力,挑选了秀才韦皋。她说:"韦皋将来的尊贵,无人能比。"于是将女儿嫁给了韦皋。过二三年,因为韦皋性格清高,不拘小节,张延赏有点后悔,以至于对韦皋非常无礼,家中的奴婢们也逐渐瞧不起他。只有苗夫人对他一直很好,其他人对他都不好,他心中的愁闷和气愤不能控制。妻子张氏哭着说:"韦皋是个七尺男儿,又文武全才,怎么能长期呆在我们家中,让家里人和奴婢瞧不起。大好年华,怎么能够虚度?"韦皋向张延赏家里的人告辞,独自准备东游,妻子张氏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。张延赏对于他的出走很是高兴,送给他用七匹马所驮的物品。每到一个驿站,他就叫一匹马驮着物品返回家中,经过七个驿站,所送的物品,又全回到家中,韦氏所带的东西,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饰和一个口袋以及一些书籍。这些是张延赏所不知道的。后来韦皋代理陇右军事,同德宗皇帝巡视奉天。西面的功劳,以他立的最大。皇帝回到京城以后,皋以金吾将军的身份去镇守西川,以接替张延赏。这时韦皋改了姓名,将韦改作韩,皋改作翱,没有人敢叫他原来的姓名。他到了天回驿站,距离西川府城还有三十里。有人特意报告张延赏说:"替换你的,是金吾将军韦皋,而不是韩翱。"苗夫人说:"如果是韦皋,必然是女婿韦郎。"张延赏笑着说:"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,那个韦皋早已经死在水沟里了,怎么会来继承我的位置?女人说的话,不会准确。"苗夫人又说:"韦皋虽然贫贱,但是英雄气概冲天。当时同你说话,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奉承话,因而可以看出,成事立功,必然是他。"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,才知道苗夫人说的没错。张延赏非常难堪,不敢抬头观看。他说:"我不会识别人。"说完从城西门走了。凡是当初对韦皋无礼的奴婢,都被韦皋派人用棒子打死,扔到了蜀江中。只有苗夫人无愧于韦皋,真是有远见!韦皋对待岳母超过了当初没有当官的时候。从此全国当官有钱的人家,不敢轻视贫贱女婿。郭圆作了一首诗说:"孔子从周又适秦,古来圣贤出风尘,可笑当日张延赏,不识韦皋是贵人。"

    杜鸿渐

    丞相杜鸿渐,世号知人。见马燧、李抱贞、卢新州杞、陆相贽、张丞相弘靖、李相蕃,皆云并为将相。既而尽然。许郭之徒,又何以加也。(出《嘉话录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人们都认为丞相杜鸿渐有鉴别人才的本领,他见了马燧、李抱贞、卢新州的杞、陆贽、张弘靖、李蕃之后说:"这些人都会成为大将军或宰相。"后来果然同他说的一样,许郭之辈,又怎么比得上他?

    杜佑

    太司徒杜公,见张相弘靖曰:"必为宰相。"贵人多知人也如此。(出《嘉话录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大司徒杜佑见到宰相张弘靖说:"张弘靖将来必然成为宰相。"贵人大多像他这样会识别人才。

    梁肃

    唐贞元中,李元宾、韩愈、李绛、崔群同年进士。先是,四君子之定交久矣,共游梁补阙肃之门。居二岁,肃未之面,而四贤造肃多矣,靡不偕行。肃异之。一旦延接,观等俱以文学为所称,复奖以交游之道。然肃素有人伦之鉴。观等既去,复止绛、群曰:"公等文行相契,他日皆振大名。然二君子位极人臣,勉旃,勉旃。"后二贤果如所言。(出《摭言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唐朝的贞元年间,李元宾、韩愈、李绛、崔群同一年被录取为进士。他们四个人已经结交很长时间了,有一天他们四个人共同去拜访补阙梁肃。二年之内他们去了很多次都没有见到梁肃,每一次都是四个人一同去,梁肃感到很奇怪,有一天见了面,梁肃发现他们都以文学见长。他们在一起谈论结交朋友的事情,梁肃素来有辨别、鉴定人的官禄命运的能力。会见过后四个人要走,梁肃叫住李绛和崔群说:"你们四个人都很有文学才能,将来都有很大的功名,然而你们两个能够当上最大的官,努力,努力!"后来两个人果然同他说的一样。

    吕温

    初,李绅赴荐,常以古风求知吕温。温谓员外郎齐照及弟恭曰:"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,期人必为卿相。"果如其言。诗曰:"春种一粒粟,秋成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"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"(出《云溪友议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当初李绅被推荐去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,他经常拿着自己所作的古风去向吕温请教。吕温对员外郎齐照和弟弟吕恭说:"我看了李绅的文章,此人将来必然成为九卿和宰相那样的高官。"后来李绅果然当了宰相。李绅送给吕温看的两首诗是:"春种一粒粟,秋成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;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"

    顾和

    张玄之、顾敷是顾和中外孙。皆少而聪慧。和并知之,而常谓顾胜,亲重偏至,张颇不厌。于时张年九岁,顾年七岁,和俱与至寺中,见佛般泥洹像,弟子有泣者,不泣者。和以问二孙。玄之谓:"彼亲故泣,彼不亲故不泣。"敷曰:"不然,由忘情故不泣,不能忘情故泣。"(出《世说新书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张玄之和顾敷是顾和的中表孙子,顾和知道两个人从小就很聪明,然而认为顾敷胜过张玄之,对顾敷比较偏向,对张玄之差一些。张玄之九岁,顾敷七岁这一年,顾和带着他俩上庙里去,观看佛祖涅巉,也就是死亡的画像。学生中有哭的有不哭的,顾和问两个孙子,这是为什么。张玄之说:"感情深的就哭,感情不深的就不哭。"顾敷说:"不是这样,修行比较深的,对于喜怒哀乐之事不动感情,淡然若忘的忘情者就不哭,不忘情者就哭。"

    刘禹锡

    刘禹锡曰:季龙挟弹弹人,其父怒之。其母曰:"健犊须("须"原作"虽",据陈校本改)走车破辕,良马须逸鞅泛驾,然后能负重致远。大言童稚,不奇不惠,必非异器定矣。"(出《嘉话录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刘禹锡说:"季龙拿弹弓射人,他的父亲非常生气。他的母亲说,强壮的牛犊会撞破车前的辕木,好马会挣脱脖子上的皮套,然后才能负重物,行远路,儿童如果不淘气,没有出格的举动,将来必然不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。"

    韩愈

    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。时为国子博士分司,时送客出归,极困。门人呈卷,解带旋读之。首篇《雁门太守行》云:"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"却插带,急命邀之。(出《云溪友议》,明抄本作出《幽闲鼓吹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李贺给吏部韩愈拿出自己所作的诗歌,向韩愈请教,并以此作为结交韩愈的手段。当时韩愈分管国子博士,他将客人送走以后感到非常困倦,这时看门的人送来了李贺的诗歌。韩愈一边解带一边漫不经心地阅读,第一首诗《雁门太守行》写道:"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"韩愈急忙又把带子系上,命令立即将李贺请来。

    顾况

    尚书白居易应举,初至京,以诗谒著作顾况。况睹姓名,熟视白公曰:"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。"乃披卷,首篇曰:"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"却嗟赏曰:"道得个语,居即易矣。"因为之延誉,声名大振。(出《幽闲鼓吹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尚书白居易当初去参加科举考试,刚到京城,便拿着自己所写的诗歌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。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,凝视着白居易说:"长安米价很贵,居住并不容易。"然后打开诗稿,看到第一首诗是:"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"不由得赞叹着说:"能写出这样的诗句,居住下来就容易了。"由此顾况开始向别人推荐宣扬白居易的才学,使白居易的名声传播开来。

    于邵

    于邵性孝悌,内行修洁,老而弥笃。初,樊泽尝举贤良方正,一见于京师,曰:"将相之材也。"不五年,泽为节度使,崔元翰近五十,始举进士。邵异其文,擢首甲科。且曰:"不十年司诰命。"竟如其言。独孤绶举博学宏词,吏部考为第一,在中书,升甲科,人称允当。(出《谭宾录》)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于邵非常尊敬他的哥哥,在家中的言行很检点注意,并且岁数越大越坚定。当初,樊泽被推荐为参加贤良方正科目的考试。于邵在京城一见到他便说:"樊泽是担任大将和宰相的人才啊!"没有超过五年,樊泽就当上了节度使。崔元翰快到五十岁,才被推荐参加考取进士,于邵很欣赏他的文章,录取他为甲科进士第一名,并说:"不出十年,崔元翰会掌管起草皇帝发布的公文。"结果同他说的一样。独孤绶被推荐参加博学宏词科举科目的考试,被吏部录取为第一名,并推荐他参加中书省主持的科举考试,人们认为录取得公正准确。

    李德裕

    中令白敏中方居郎署,未有知者。唯朱崖相李德裕特以国器重之,于是缙绅间多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