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

    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 (第2/3页)

,时称允惬。至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,上赐金镜一面,以表清鉴。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太宗贞观十七年,吏部侍郎高季辅主管官员的选授。凡经他选授的官员,自身认可,人们也满意。贞观十八年,高季辅到东都洛阳独立主持选授官员的事,唐太宗赐给他一面金镜,表彰他为官公正廉明,让人借鉴。

    薛元超  永徽元年,中书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俊,尝表荐任希古、高智周、郭正一、王义方、孟利真等十余人。时论称美。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永徽(高宗年号)元年,中书舍人薛元超喜欢举荐贫苦而有才能的人。他向皇帝举荐了任希古、高智周、郭正一、王义方、孟利真等十余人。被人们称为美谈。  杨思玄

    龙朔二年,司列少常伯杨思玄恃外戚贵,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。为选者夏侯彪所讼,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奏免官。时中书令许敬宗曰:“必知杨吏部之败。”或问之,对曰:“一彪一狼,共著一羊,不败何待!”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龙朔(高宗年号)二年,司列少常伯(吏部尚书别称)杨思玄自恃自己是外戚权贵,对待参选的官员又排斥又无礼。被参选的夏侯彪状告。遭到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劾,罢免了官职。当时,中书令许敬宗说:“我知道杨吏部非败不可。”别人问他为什么,许敬宗说:“一只彪、一只狼合吃一只羊,他能不败吗?”

    张仁祎  唐总章二年十一月,吏部侍郎李敬玄委事于员外张仁祎。有识略干能,始造姓历,改修状抹铨替等程式。敬玄用仁祎之法,铨总式序。仁祎感国士见委,竟以心劳,呕血而死。(出《唐会要》)高宗总章二年十一月,吏部侍郎李敬玄把主管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。这个人既有胆识又有能力。把官员的姓氏、履历造录成册。又修正了选官的程式。李敬玄采用他的办法,完备了选官的程序。张仁祎很感激李敬玄这样以国士待他,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竟累得吐血而死。

    裴行俭

    咸亨二年,有杨炯、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,并以文章见称。吏部侍郎李敬玄咸为延誉,引以示裴行俭。行俭曰:“才名有之,爵禄盖寡。杨应至令长,余并鲜能令终。”是时苏味道、王勮未知名,因调选,遂为行俭深礼异。仍谓曰:有晚生子息,恨不见其成长,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,愿识此辈。(明钞本“识此辈”作“此为托”)其后果如其言。行俭尝所引偏裨将有程务挺、张虔勖、崔智聓、王方翼、党金毗、刘敬同、郭待封、李多祚、黑齿常之尽为名将。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咸亨(高宗年号)二年,杨炯、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都因诗词文章非常杰出而著称。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都很推崇,引荐给裴行俭。裴行俭说,他们确实很有才华,但是恐怕没有爵禄。杨炯能够做县令,其余的连县令怕也做不到。当时苏味道、王勮还不很知名。应博学宏词科进选,很受裴行俭重视。对他们说,我虽然有儿子有学生,但是都不长进,你们俩十几年可以做到很高的官,受到重用,希望你们结识、教导他们。后来,果然如此。裴行俭提拔、荐任、重用的偏将程务挺、张虔勖、崔智聓、王方翼、党金毗、刘敬同、郭待封、李多祚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著名的将领。  三人优劣

    长寿二年,裴子余为鄠县尉。同列李隐朝、程行谌皆以文法著称,子余独以词学知名。或问雍州长史陈崇业,三人优劣孰先?崇业曰:“譬之春兰秋菊,俱不可废。”

    武周长寿(则天年号)二年,裴子余做鄠县的县尉(县令的佐官)。跟他官职差不多的李隐朝、程行谌都以文章和执法著称。而裴子余却是以词学知名的。有人问雍州长史陈崇业,三人比较,谁更高一些?陈崇业说,好比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,都是很美而不可少的。  刘奇

    证圣元年,刘奇为吏部侍郎。注张文长、(《唐会要》七五“长”作“成”)司马锽为监察御史。二人因申屠玚以谢之。奇正色曰:“举贤本自无私,二君何为见谢?”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证圣(则天年号)元年,刘奇做吏部侍郎,任用张文长、司马锽为监察御史,这两人请申屠玚带他们去向刘奇致谢。刘奇严肃地说:“荐举和任用人才是无私的,你们有什么可谢?”  狄仁杰

    圣历初,狄仁杰为纳言,颇以藻鉴自任,因举桓彦范、敬晖、崔玄暐、张柬之、袁恕己等五人。后皆有大勋。复举姚元崇等数十人悉为公相。圣历中,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。仁杰独荐其子光嗣,由是拜地官员外,莅事有声。则天谓之曰:“祁奚内举,果得人也。”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圣历(则天年号)初年,狄仁杰做纳言(武周时相当宰相),以任用人才为己任。他举荐的桓彦范、敬晖、崔玄暐、张柬之、袁恕己等人,后来都有很高的功勋。他举荐的姚元崇等数十人,好多人封公拜相。圣历中期,武则天让宰相们各举荐一位尚书郎,唯独狄仁杰举荐他的儿子狄光嗣,被武则天任命为地官员外郎,非常称职。武则天说:“列国时祁奚举贤不避亲的事,现在也有人这样做了。”

    郑杲

    圣历二年,吏部侍郎郑杲,注韩思复为太常博士,元稀声京兆士曹。尝谓人曰:“今年掌选,得韩、元二子,则吏部不负朝廷矣。”(出《唐会要》)

    圣历二年,吏部侍郎郑杲选任韩思复担任太常博士,元稀声为京兆士曹。对人说:“我今年主管选官的事,得到韩思复、元稀声这两位,吏部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。”

    薛季昶

    长安三年,则天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