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卦

    乾卦 (第2/3页)

。万国咸宁之占。即元亨继利贞而至也。君之德也。治之盛也。非圣人孰能与于斯。此乾言人道、必以君圣为象。非徒位之尊也。时之得也。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。盖以合天道而能自修。立入道而能顺天。以性情之正。成天地之中。以中和之功。成人物之生者也。乾道大生。而人君象之。此尧舜之事也。故曰唯天为大。唯尧则之。而乾之彖辞。实发大同之义。祟揖让之制。喻人以处乱君之世。贵革命之举者也。故此数语。始于天。而成于人。本于自修。而至于治平。先于利贞。而及于元亨。明于处变。而广于反正。其义微而心言精。意深而文宛。非仅释乾卦。而乾卦自见。盖所取以为主者。

    则三四人爻之象耳。以明人道。必本人爻。三而反复。四则乃革。反复利贞之道。乃革元亨之德。反复性命之正中和之物。乃革变化之时。位育之道。一内一外。一显一隐。一在乘时。一在得位。用异而体不殊也。此道之所见。乾之所为。观各爻而自知也。故文王着易、以见其志。首揭之于此。宜细推求之。以探索易教之旨耳。

    事之当于隐遁。以其能正性命。和而不违于情。中而不失其性。乃利贞之道。尽人以合天者也。故因乾之四德。而寓其教焉。乾之四德、元亨利贞。天之序也。在人则先利贞、而后元亨。以人道重在己也。修己以成诚。然后成人成物。修己以正心。然后正人正国。修己以全生。然后安天下。皆在己者也。故自利贞始。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为训也。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贞。人道不立。徒任天之变化?则如万物之生死变化。亳无自主。展转消亡而已。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。故人道必有与立。而后可致中和之德。成位育之功。此利贞先于元亨也。夫人者、三才之中。天地之心。气流德薄。而为万物之灵。故其为道合天地。明造化。上以同高明。下以配博厚。悠久无疆。至诚不二。然后内有其道。外见其德。内见性命之正以达利贞。外致治平之功、以孚元亨。而后人道以尽。天道以明。此在乾卦爻。而以大人君子称也。故象辞于利贞之后。继以首出庶物。万国咸宁之占。即元亨继利贞而至也。君之德也。治之盛也。非圣人孰能与于斯。此乾言人道、必以君圣为象。非徒位之尊也。时之得也。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。盖以合天道而能自修。立入道而能顺天。以性情之正。成天地之中。以中和之功。成人物之生者也。乾道大生。而人君象之。此尧舜之事也。故曰唯天为大。唯尧则之。而乾之彖辞。实发大同之义。祟揖让之制。喻人以处乱君之世。贵革命之举者也。故此数语。始于天。而成于人。本于自修。而至于治平。先于利贞。而及于元亨。明于处变。而广于反正。其义微而心言精。意深而文宛。非仅释乾卦。而乾卦自见。盖所取以为主者。

    则三四人爻之象耳。以明人道。必本人爻。三而反复。四则乃革。反复利贞之道。乃革元亨之德。反复性命之正中和之物。乃革变化之时。位育之道。一内一外。一显一隐。一在乘时。一在得位。用异而体不殊也。此道之所见。乾之所为。观各爻而自知也。故文王着易、以见其志。首揭之于此。宜细推求之。以探索易教之旨耳。

    宗主附往

    天道不常而有常。人事则常而无常。故易卦只重三四两爻也。以天地之气。虚空往来。无所是非善恶。唯人在中。乃受某感合耳。如人事不能顺承。则吉凶祸福见焉。否则无所谓吉凶祸福见焉。以无人则不生此吉凶祸福也。唯人居中。上通天阳。下接地阴。天它以交阴阳以合。后天事物。乃生乃化。阴阳二气。非不能背忤。此通必有塞。交必有离。既有善、则有恶。故有吉福自有不能背忤。此通必有塞。交必有离。既有善。则有恶。故有吉福。自有凶祸。以在气交之中。应气变之数。皆人所致所承。他物不过受人之影响耳。正如一卦。上五与初二四爻。均藉三四二爻、而后通接其吉凶亦因之而后见。若无中爻、则上下隔绝。天地不交。有何数可言耶。此在后天之中。一切变化。皆在人事。人事之如何。操之人心。人心之如何。既在乎人欲。故欲为天下大病。而利害见焉。利者害之偶。有利则有害。若求全利。只有取义。义亦利之别名。唯义者无不利。羲无不利、既无事不利。以相宜也。宜此宜彼、无不宜也。以其至中至当。无偏无私。故无不宜。故谓之义。谓之大利。若有一不宜,则非义非利。乃为害矣。故易曰、利者、义之和也。今人不知义。而妄求利。利未得。而害先至。失人道之正。而背天地之和。乖阴阳之时。此所谓种祸根也。天下唯平乃治。故大学曰平天下。非以力平之。以心平之也。心平者人已皆平。无稍偏颇也。果稍偏、则不平。故天下之乱。必由人心不平。人心不平。由政治不平。不平则必争。争则必乱。此不待事见。而可知其必至也。未有由一已智力能平天下者。况智力尚不足乎。故求治。恐去治远。而离乱近矣。在天宁何心耶。视人之所为而已。否则岂徒一人之吉凶祸福哉。自来儒者。言道之大原出于天。与道家言天法逍。二者异同。实末明易辞人也。

    彼乾卦为天。而乾元统天。同属乾卦。其用不同。即天法道之意也。道在天先。而由天出。乾元在乾先。而因乾用。此自然之理。气之所至。非言语可争辨者也。后天之中。唯天独大。而天亦有所出。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。故太极亦有来处。元气亦有先后。能明此自明天道之所出也。

    又曰。此释象彖群。犹未能详言。然已发其大羲。苟循是玩索之。则不难得文王之微意。此固懦家至精之羲。历圣传薪之言。此十六字尢详也。中庸大学全由此出。学者慎毋粗心读过。

    宏教附注

    乾卦彖辞。成于文王。述于周公。而夫子订之。其一字一语。含义至深。唯文王周公圣智所作。以其时当囚辱之灾。多忌讳之虑。而易之精微。有难明言者。乃研练出之。辞简而旨宏。羲微而文着。直为六经中至精文字。非可以等闲视之。盖卦爻固有象在。苦于人之未达。虽有受之于师。却无笔之于册。其粗浅者不待乎辞则己明。其精微者。则辞尚难尽意。此传有书不尽言。言不尽意语也。而文周乃苦心成之。其旨极玄。而文若淡然者。诚以天道不易言也。读者宜网心求之。

    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释乾卦之象辞。亦如彖、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辞。盖有卦象辞。有爻象辞。而加之以释文也。,故于卦爻繇辞后。加以象曰云云。明其为释文也。凡卦爻辞皆分列于其卦爻下。唯乾坤二卦、统为一章。此后人便于记诵。求其贯通。以接于文言耳。非异例也。故释象之文、与文言同列。而其义仍互通。即各爻辞。仍本前繇辞而来。不过演其义。申其旨。广其意耳。故凡有彖曰、象曰。皆后圣释卦爻之辞。犹之文言也。以卦爻虽虽着其辞。言简意深。人或难达。特因所闻所见。述其义于辞后。而使读者有所贯通耳。如乾之象辞。即元亨利贞四宇。面释之者、乃申曰天行健。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其下各爻皆然。皆本辞中具有之羲?而演绎之。以尽其意耳。夫意微而辞短。虽演绎之、尚有不尽。故傅曰书不尽言。言不尽意。以其不尽。从而为之文言。从而系之各傅。无非为达圣入立教之旨。明易卦包涵之义。而以示天下后世。标人道纲领。此辞之不厌详。而演之务求尽也。夫易象固自天道始。而易教则以人道先。辞为教立。文为人明。故在卦爻象辞。多包举天地人物、鬼神气数立论。而于演辞。则独重人事。以易之用。唯人主之。而易之道。唯人通之。象既以人爻主其中。辞亦以人道立其本。此自古圣人之微意。而于乾之象辞。即首揭其例也。乾之卦象。元亨利贞。天道之常。而演辞自强不息。则人道之本。天人所以合。即可于此见之也。夫天行健三字、明示天道大本达德。次即继以君子自强不息。明示人道孚天之行。即为人道之大本及其达德也。由天以及人。由天道以立人道。此立教本旨。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则也。此不独儒教之义。凡教皆然。而上古圣人即如此示其教。以其所生。返其所自。成其所成。而后人道以全。此二语不独为释乾卦辞。实为人道立则。圣教立纲。包括全易之辞。溯源人生之本。无过于此二语矣。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。以其出于先天。成于纯阳。清虚光明。故为至刚。凡天下之至刚。必不拘于物。天下之至精。必不塞于明。唯乾以纯粹之气。得纯一之体。不以物为形。不以情为生。乃能称为至刚。行于至健。唯天象之。于物唯金象之。金亦至刚而纯清。至凝而光明。即金刚石是其类也。其体至坚而至精粹。其化也至虚灵。故象乎夭。佛以之喻性。即以其如乾之纯也。天之体如是凝而虚。坚而明。故其行健。能主物而不役于物。能御情可不徇其情。能用中而不执。守和而不二。故中庸比之至诚之德。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。成不息不二之功。此天之本体。覆天下而不遗一物。生万类而不穷。化万类而不尽。则皆由于健也。健则至性、至诚、至一、至久至中和。永古如斯。生生不已。唯乾如此、故卦象之。唯天如此。故卦名之。唯象如此故辞着之。而圣人则之。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勖其行。而自强不息也。君子者、成德之人也。以其成人之德。而孚天行也。君子本天之健。以自强不息。因其自强不息。以孚天之健。由天及人。由人返天。天人之道。一于健。一于自强不息也。天之健也。成其元亨利贞之常德。人之自强不息也。亦孚于元亨利贞之至德。以其能合天行。全天性。以成其天道人道也。人道由近及远。由始至成。天则远近无二。始终不殊。故元亨利贞。无为而成。人则必先自修、自励。自惊惕。自勤慎。先求其利贞。而后达于元亨。故先必自强、而后不能息也。夫天之德。纯自然也。天之道。纯无为也。而其健也。不因乾惕不待谦卑。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顺。

    自成其序。自守其位。周流六虚。终始不已。唯君子取则焉。而自求其行。自成其德。以自强不息。此中有为有守。有行有志。非如天之自然无为也。而其成也。亦同于天之自然无为。以其能全其生。而返于天也。人之生也。生自天。受天之命。顾其成也。必成全其天命。而返复于天。方谓之成。方谓之成德君子。圣人述易之乾。而揭其义以教天下。而以自强不息法天之健。此其立人道。垂至教之意。深切着明矣。故易卦首乾。天下首天。

    而天道首健。人道首在自强不息。此四字者、成德之本末。作人之终始有此四字、始能副乾乏四德。而孚天之健也。故自强不息者、众行之基也。一切德行、均由此成。而自强其始也。不息其成也。自强者、反己克欲。精修笃行之谓。不息则至诚之功也。唯天无息。成其高明。唯地无息。成其博厚。唯天地不息。成其悠久之体。遂其生成之德。覆载之功。人而不息,斯成德而达道。全人以孚天矣。不息之义大矣哉。然其致之、则自强也。以自强不退。乃能达不息之域。荀稍懈即息矣。唯天之纯一不二。纯道不纷。故永不息。唯文王纯德不回。故亦不息。此易之明于文王。而乾之德。即象文王之行也。

    夫健之为言也。不独至刚至坚。物之健也。其气必全。人之健也、其行必圆。以其纯而精也。故君子法天之健。必先自勖其德。无德不得为健。德之未醇。不得为健。若徒有勇有为。有刚有守。其为健之一耳。非健之全也。故凡物唯天称健。诸卦唯乾称健。以其气纯凝。而道光明。而神虚灵。而德浑成。而用见于生生。为造化之主。天下之神。其施无垠。其至无声。其见无形。唯人之性象之。故性之德、健之行也。曰义、曰仁、曰礼、曰信。此人性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万物、覆万物、化万物、成万物者。而名之曰元亨利贞。唯健乃有此四行。唯四行乃充健之名。以其四德全备四象全成。无乏无阙。圆融贯通。是谓大生。此天下之元气所凝。真气所存。至道所流。至理所行。以立天地。而建日月。亘古今。主宰一切。皆此健也。皆此德也。故人则焉。两求其不息。而称乎三才。与覆载并德。故中庸曰、博厚配地。高明配天。悠久元强。以其至诚元息。能永致中和之德。故能育万物而位天地。大而能化。圣而能神。能孚乾之象。成健之行。而备元亨利贞。此自强不息之功。即所以成元亨利贞之道。充仁义礼信之性。全其为人而成其生。此君子之所名。而大人同其称也。在乾二五二爻。均有大人之号。三爻则为君子。而彖辞释文、则君子大人并举之者。其名异、其德同也。由用言之。则曰大人。由体言之。则曰君子。由德及于外言之。则曰大人。由修返于内外言之。则曰君子。皆人类之所尊。众望之所归。道之所寄。德之所成者也。故唯乾卦爻屡称焉。以其道德称也。二五由位之得时。道之得行。德之得见。故称大人。三爻为自慎戒之时。自勤劳之位。宜自求成德。自乐守道。故称君子。与此处自强不息之称君子。同一义也。君子举其自修。大人见其德位。二者一人也。苟有其德位。则君子亦大人也。苟论其修持。则大人亦君子也。后人于此多末晓然。以其异、而昧其同。实非圣人立言之旨。以易之辞、一字一语。皆从象定。从时位定。从内外上下定之也。非轻易为之者。故读易辞、必深思之。必求于象数。必探于圣人之意。而后可了然于其名辞之异同矣。古人文字尚简。宁好为出入哉。

    初九:潜龙勿用。

    象曰:潜龙勿用,阳在下也。

    九二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
    象日:见龙在田,德施普也。

    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

    象曰:终曰乾乾,反复道也。

    九四:或跃在渊,无咎。

    象曰:或跃在渊,进无咎也。

    九五: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

    象曰:飞龙在天,大人造也。

    上九:亢龙有悔。

    象曰:亢龙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

    用九:见群龙无首,吉。

    象曰:用九,天德不可为首也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乾卦六爻气自下上。循环往复。周流不息。而以位时别其用、上下分其数。以过则失中。不及则去中。失与去、皆不当于位。不宜于时。故不良于用。不善其数。故爻六。而辞异占。象一、而德异应。性情各别。主宾殊道虽借阳爻。面爻之德不同。上下皆乾卦。而卦之用不一。此固气之所至数之所成。自然而然。自致而至者也。六爻之初在下。下则潜伏不出于地面。二始升于地。三四当中位。五当本位为极。过五则失中。故上为亢。亢则飞越。离于天矣。故不当位。此六爻之位有异。用有殊。德有差别。道有长短。以其皆阳爻。阳者气之清也。动而轻灵。升而邈冥。上下太空。飞腾而潜形。故名曰龙。以其生于水。而出于水。飞于天。而通于泉。此阳气之自然。为生机之最全。故比之龙。非真龙也。凡易名龙。皆指此气。而乾独象之。以虽生而末见形。虽始而末成。有而难名。虚而有精。乃象夫龙。唯在乾之末合坤也。夫乾纯阳、而有阴用。气所凝、而有物之功。其道甚神。而可以名。其德甚冥。而为天下之精。故比于龙焉。以在爻也。故不称天。以在六爻之卦也、故不称阳。以爻有阴阳。卦有上下。就其用而称之。非如三爻之乾也。故六爻皆以龙言。言龙即指阳也。即指乾之物也。不可泥此失彼。

    初九阳在地下。故日潜龙。以不及位。故勿用。用见于位与时也。无位则不遇时可知矣。阳之用必时。非时失用。理之自然。故天下寂然。生机不萌。潜藏之象也。九二则阳已升。故曰见龙。见于外也。此言龙自见。非人见之。以初出于地。故曰在田。田者地也。不曰地两曰田者。以非坤而有坤用。盖二爻、坤之主位也。田有水犹浅。有土不深。初升之阳不得大用。其位使然。九三为人爻。当阳之时。居卦之中。顺天之道。因地之利为成用之时。而时贵中。进贵渐。守中不失。则德日盛。渐进不躁。则业日大。故龙可腾于空。而为霖雨。阳可发于物。而为生化。道之所适。机之所宜。唯君子必慎焉。以其最顺也。亨之象也。亨顺易骄。盛大难保。必慎以处之。乃不过于中和。故朝乾夕惕。敬慎将事。则无咎。无咎者、言不如是。言不如是。必有咎也。此辞假谀。故曰若。以属人爻。故专言人事。言人而天道自见。祸福之门。吉凶之枢。皆从人以喻天。言天道不离人事。而阳气至此为中正之时。龙德至此、为活泼之地。位时俱当。灵用无垠。德业有为。过失易见。此九三一爻。为人道之始。易教之基也。慎敬之训。大学诚意之功。中庸中和之德。莫异于是爻之辞。则可知圣人教人之心。精一危微之语。皆本此爻、演绎而表见者也。夫岂仅吉凶祸福之占哉。而易道、非人不明,天地之道非人事不着。天地以气数用。人事以德业昭。相应不差。其兆如影。此九三因阳爻阳位。而兴慎敬之戒也。夫阳极者、易为阴乘。盛极者易为衰侵。中则易偏。圆则易缺。此天道之序也。而君子鉴焉。故于此爻明着其辞。隐寓为教。其所谓修人道以率天。明人事以立命。彖所称正性命。保太和。前所释元亨之后。利贞继之。皆自此爻见其义也。岂仅一爻辞之用己哉。

    九四爻、以刚居柔。亦人爻也。刚处柔者、宜用柔。阳履阴者、宜行阴。故龙飞而不宜上天。反跃在渊。天高渊深。天明弥暗。去高明两入深暗。此气之所使。位之所宜。时之所值。以其善用。故无咎。然三四二爻。皆在中而属人爻。九三则以刚居刚。失因应之宜。易履危而启骄。故宜敬慎。以免于咎。九四虽爻位刚柔相值。而时不当。过中正而近错乱。易为蔽塞。处和乐而企久远。易启贪愀。故宜卑以自牧。而免于咎。两爻皆重人事。若任之。则不免咎。此由阳气发皇。生机勃郁。失中和之道。近危逸之乡。危则不能安居。逸则不能进德。上者宜下之。过者宜复之。以中正为归。以和平为期。方无咎也。且阳者动而清高。则易孤。故好处阴。龙者、生于水者也。腾则易迷。故好就渊。以九三之盛。则戒于危。而使自反。以正于性。以九四之安。则戒于逸。而使自革。以善其身。此皆易教所自立。圣人立辞之微旨。从人爻见之也。夫九四刚柔媾而难合。以阴之犹偏也。故不可偷安自逸。而必自卑、以求于下。此所以为革也。革者革其故而新是谋。言阳者升也。今反向下。乃名革耳。去其旧习。求于劳谦。此革而不失中。下而不乖正。故曰道乃革。而上爻曰反复道。皆以道行也。道应反复。则反复之。道应革则革之。顺道以成其德。乃免于咎。然道者。圣人所知所行。必君子能之。,苟下此者末逮也。故九三曰若。九四日或。皆假定之辞。果如是则君子。否则非君子也。盖天道有不易知。人情有不克正。处危而不能慎。处逸而不能卑。遂忘反复之道。有悖乃革之义。乖时失用。其咎奚辞。此圣人必着为教。以启迪天卞。而独详于人爻也。且九三者敬慎欲成其高。以与九五应也。九四者、卑谦欲成其大。以与九二应也。是在三之乾惕。将以上为飞天之占。在四之跃渊。将以下孚见田之兆。能同功相得。则三之德、见于五。四之行、成于二。此二爻有德溥文明之象。五爻有道出庶物之观。以其气之含宏光大。而用之中正充盈。元亨利贞四字之义于此徵之也。

    九五爻仍乾主位。阳爻正位。龙德飞天。故利见大人。大人者,圣人也。而有其时。居其位。道行德昭为天下主。天下服之。故曰大人。言人中之尊也。夫五爻当位。居外卦之中。乘阳气之正。孚飞龙之德。承天帝之道。本乎天者亲上。本乎地者亲下。上下得所。天地底定。此君德也。而为圣君。非君不克当其位。非圣不克当其用。唯圣君乃居之一。故象龙在天。而利大人。利者宜也。此爻与九二、皆曰利见大人。而一则见龙在田。一则飞龙在天。何也。盖位异时殊。道同德合也。九二居下卦之正。有其中也。九五处上卦之中。有其外也。虽时位不同。而德业若一。故皆宜大人也。然亦有别焉。在九二爻。阳气初升。如日之出。光明远及。德业薄施。下及于众。为积厚之圣。不必以用衒。而自有其用。至九五则阳气上腾。日之中天。光明太空。德流无垠。高明成象。其用孚时位。此二爻有上下之别。而德业有高明博厚之分也。故一则飞而亲上。一则见而近地。皆以大人称。而不同其用也。且二爻、以九四之下及。成德在下。五爻以九三之培植。,成道在上。二者彻上下。全始终。亦相须者也。故位相应。而道相同。以九二九四、爻之联并。则道通。而功异。卦之对应。则德同而用殊。此二四同功。二多誉四多惧。三五同功。三多凶、五多功。合而言之。二与五。内有其誉。外有其功。德业以成。时位皆宜。其所以然者正待三之善慎戒。四之能卑谦也。故成道者、必赖立德。成功者、必先力修。反己而诚。自行不忝。则在位为治平之业。违时有诚明之功。初无求于外也。此九二九五、皆象大人。不以天田异其德也。上九爻、居卦之至上。为位之至高。阳至此已极。数至此已终。故为亢。以大过也。龙德失中。动则有悔。悔者、向有失据之势。进退不能乃悔耳。夫上九位非当位。时则失。时高而无位。则徒劳。大而失位、则徒困。处独而无助。居颠而无应。故曰亢龙有悔。五上二爻皆天位。五为得位。上则无位。以阴阳之行异序。上下之道殊途。故不得为位。离中远也。阳自下上。阴从上下。上九以阳履阴。不得其和。由颠而下。不得其应。远乎中位。离于四二。而不能动。动则无辅。不能用。用则无成。如处君位。而无民。有贤人、而在下。气之不属。

    德之孤。故爻情必取于合。爻用必生于应。上之与初。一终一始。既不连并。又非对应。是极位也。非人所宜。偏则有过。极则有变。二者皆失道、而乖中和。虽有其位。与无位等。以不用也。夫乾阳而龙德神。有生之功。主始之象。必以用见道。不用将何见乎。故潜与亢、皆不宜也。而六爻之用。,始于二。极于五。此即天地生化之精。见于生成之数者也。二五构精。妙合而凝。天下万物。于焉生成。二者阴之正也。五者阳之中也。此坤主二。乾主五。行于三四。以成人道。阳三阴四。阳三阴四。中正之位。乃人道代天地。而离坎代乾坤也。故一卦有六爻。有八卦在焉。内坤外乾。卦之主也。巽震在下。艮兑在下。坎离在中。爻之主也。而先天则以震离辰罟对。巽坎兑居上。以卦六位合八卦也。爻位见其用。卦位见其体。二者合观。乃见其变。此六爻各有象也。而六十四卦。以后天为主。故爻辞本之。皆以位合乎爻。爻合乎数。数合乎气。气至乃至。气行乃行。气止乃止。此大例也。用九者、乾之大用也。凡阳爻皆九。皆属于乾。则其用皆乾之用。不问其为何卦爻也。卦爻虽多。而在阳爻皆用九。与阴爻用六。为全易大用之例。夫卦爻重在于用。用虽不一。而大用则同于乾坤。以万物皆生于天地也。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。九六即阴阳也。凡有生化。不离阴阳。凡有用。不外九六。此天下所同。而卦爻一致者也。阳爻用九。阴爻用六。不问何卦。而唯乾坤着焉。以乾坤即阴阳也。天下生化之本。变化之根。大用见焉、如乾六爻皆九。为各爻用九最多数者。既以数论。自从多始。阳数极于九。用九亦天数自然之序。河图之象可证也。以卦爻言。则有先后天之序。先天不变左为一三五七九。右为二四六八十。均自下上。不过有奇偶之合。分初二之始也。若后天则主变。以气既分。而行遂异则阳自左上。一三五七九。始初终五爻。阴数自右下。四二十八六。始上终二爻。九五为阳数之正。六二为阴数之正。一上一下。各有中极。故阳用九。而极于五。阴用六。而极于二。阳自下上。至五爻为用之所见。阴自上下。至二爻、为数之所成。此上与初。一阴一阳。孤而无位。不为用也。乾卦皆阳爻。而用九以乾为本。故仍称龙。但用九者众矣。是群龙也。不属一卦。不限何位。是无首也。群龙无首。乃纯阳当道。光明充盈。无首者不为首也。不为首者。君位己虚。民皆自治。不待上治也。以皆纯阳无阴。纯善无恶。全乎天性。行乎天德。是大顺也。此不用首而吉也。天道之大。大道之至。过乎九五。而犹属阳。此其所以无首而吉也。盖阳位极于九五。而乾之未用尽。以不在九五内。则无位也。无位何首。其用未尽。则有德也。有德必吉。此用九居六爻之上。而得无首之占也。夫天降圣入。作之君师。为民之不齐。善恶之杂也。今天下皆圣善。奚用君师。而群龙者众善人也。在天界言。则出三界。在道德言。则纯至善。在易言。则太极之初也。其气至精其德至纯。故用于物。无不仁。用于事。无不善。此太一元气。天地中气。由乾之用。而寓乎各爻卦者也。乃名阳精。凡此所见。皆同于乾元。故释象曰乾元用九。以恐后人不知用九之义。特明揭乾元二字。盖用九即乾之元气之用也。而其象为圣治之世以天之大不为首。处天之尊不以位。故曰圣治。斯大顺之时也。然惜乎不成为卦也。以此寓至善之境。而见乾元体耳。故以附于乾。实则乾之先也。夫乾亦自此出。故九见焉。虽然九因乾用。乾因九用。舍乾将何见乎。此神以形灵。道以器行也。能明此理。则知此辞义矣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孚圣

    易理难言,而不言,更使人无处探讨。故言之不尽者,必求之言外。夫子所讲乾卦象辞,亦当作如是观。不然、则一卦千万言。犹不详也。其探溯在学者自用工夫。盖一卦常变不同,先后天各异,有象易得,无迹难明:而用则贯有无,通神形者。苟忘其一,则失其意。此易道以神为主,神用无方。不明神道,则象辞无可用矣。神行于象中,见于辞外。无往非神,无在不见神之用。因神者,主天地气数者也。若不明其主,则如视影为日,视响为雷,其误甚矣!然日不离影,雷不离响。只在循其用,以求其体耳!故神不离象辞,而象辞非神之体。善为易者,必先知此义焉。

    夫子以易重变易,而所指首在世间事,即古今宇宙之变迁也。其余皆细事。故明易即明一天地纪;自始至终,无不包举;而乾又其纲领也。明乾即得大概;无论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皆可推而知。

    又曰:易重变化。、一卦六爻,皆变化之数所寓,非仅求其现象也。故一爻与他爻相连相应,或反或复,非仅一爻事也。因气之周流不息,果在一卦,则气皆通贯,即不属一卦。因先后天之位,八宫之序,八卦之次;相生相对者,亦同此气也,则其爻变化亦见焉。以爻只六,而事变无穷,不能限于一卦一爻,必就其气而推之;合观之,斯知其变化之象。若不如此,不能通易之用,即不能得卦之情,而爻辞之义,亦不可解。如乾九二,系阳初出地,龙方在田,何以有大人之占,溥施之象,而成天下文明之观哉?则由其合全卦言:且重在九四之反复,九五之对应也。故有四爻之卑下,而后成溥施。有五爻之正位,而后为大人。且因九三之旁通,合而为文明,其象始见。初非一爻所指,然因其位而后见。故数爻之德,成一爻之用:正如有春之温,始成夏之暑,有冬之寒,始见夏之暑。皆气自至,非一时之所成也。故爻象必通全卦,及其连对各卦,而合观之。如二爻坤坎主位,则不限乾卦矣。凡各爻皆如是,必皆贯求之,始知其辞义。及其神用,此特略述其例耳!

    又曰:九九本重阳之数。初三为木德之生,而乾卦成于九,始于三。故爻为重三,三即九也。由始言之则三,由终言之则九,以一数不用。故自三始,言后天之气,自木道始,故五时始春。五方首东,生气之长,化育之先,实在于三。三为一切生数之元,而九则三之自乘。故乾卦体为三,卦用为九。此义人多末知,实不明数有体用也。夫乾坤为全易之门,为各爻之本。而乾取,坤取,以为众卦爻之基,如气之元气也。然乾成为坤成为。明乾之为三,坤为三之倍。故位以三成六,而用分六分九,三三为九,乾之全也。二三为六,乾之半也。全则为天,半则为地。示天地之象,为阴阳之符。故阳成于九,阴终于六。九六为乾坤大用,亦天地大数。万物自天地出,皆为九六之分合化改,以进退乘除于九六之中,离九六则无物矣。故天地以内皆尽于九,而其用皆穷于六。河洛之数,甲子之数,莫不本此推衍。此圣人以易明数之义。而特标用九、用六于乾坤二卦也。

    又曰:易之用意,本为逆知未来。以人在天地间,不得违天以行。天数不明,则所行不知所底?故以象拟天数,而逆推其所至。然天道有常,自古至今:由往迄来,莫不有度。因古以推今,因往以测来,皆不失亳发。

    故以卦象天地始终,一一在数;卦外不遗象,内不尽功,皆能逆睹者也。故曰: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;易逆数也。言易以逆数知来,正如顺数以知往,其道一也。故全卦六十四,概宇宙一切,今古往来,天地人物;无不在内,而以乾为之统;如网之纲,衣之领,以其为天下始,亦天下大本也。本言其守,始言其行;守者,静而不易。行者,动而不息。故乾卦一地之数,性命之度,无巨细,无远近,莫不了然掌中矣!故夫子讲乾卦特详,以其含义甚广。人久不解,不得不明示之耳!即就经本言之,乾卦之辞己详于他卦,正为此也。所讲虽或见前后,因为明了计,不嫌重复,唯讲者深切玩味之。

    宏教附注

    用九用六为全易最精之义。自来未能明解。以其囿于卦爻内也。此二者。阴阳元精。既太极两气之初见也。因物而存。物因之生成。所谓元气也。元气原一。至后天成二。乃有乾元坤元之名。既此九六之用。元气之体不可见。唯见其用。用之数名九六。非元气名九六也。故先天之气。恒存后天之中。而后天之物。恒有先天精。此一元化二元。而为生化质者也。

    文言曰:元者,善之长也;享者,嘉之会也;利者,义之和也;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,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。

    初九曰:潜龙勿用,何谓也?子曰:龙德而隐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悉,不见是而无悉,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

    九二曰:见龙在田,何谓也。子曰:龙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言之谨,闲邪存其诚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易曰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,君德也。

    九三曰:君子终日乾乾。夕惕若厉。无僧。何谓也?子日:君子进德修业,忠信,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

    九四曰:或跃在渊,无咎,何谓也。子日:上下无常,非为邪也。进退无恒,非离群也。君子进德修业,欲及时也。故无咎。

    九五曰: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,何谓也。子曰:同声相求,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,圣人作而万物睹,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。

    上九曰:亢龙有悔,何谓也。子曰: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。是以动而有悔也。

    潜龙勿用,对也;见龙在田,时舍也;终日乾乾,行事也;或跃在渊,自试也;飞龙在天,上治也;亢龙有悔,穷之灾也;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潜龙勿用,阳气潜藏;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;终日乾乾,与时份行;或跃在渊,乾道乃革;飞龙在天,乃位德;亢龙有悔,与时份极;乾元用九,乃见天则。

    乾元者,始而亨者也;利贞者,性情也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大哉乾乎!刚正中正,纯粹精也;六爻发挥,旁通情也;时乘六龙,以御天也;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君子以成德为行,日可见之行也。潜之为言也,隐而未见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易曰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,君德也。

    九三: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

    九四: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或之,或之者,疑之也,故无咎。

    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,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况乎鬼神乎?亢之为言也,知进不知退,知存而不忘亡,知得不知丧;其唯圣人乎。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象辞释文言。均本原卦爻次序。一一申述。以尽其义。明其意。推其变。广其用而己。故各爻辞有未达者。释文言车可探索也。乾卦六爻。其变无穷。其用无垠。凡关乎天人之道。有非简言可尽者。为明教计。不得不捕述之于释文及文言也。在释文文言。虽本原卦爻辞而来。却以立教为主旨。则独重人道。为将以正人言行。化育人之知见。克正性命。保中和耳。故言详于君子之行。大人之德。而立其准则。如卦爻之象。可象可效者也。故凡释象之辞。文言之语。莫不着于于五经之义。为示古圣人之言行。与人道所必由之规矩。而因所占之爻。以先定人事之趋向。次乃及于吉凶祸福。以先人后天,为人道之本。必先自问无咎。而后数可免于咎。自求多福。而后天乃与之福。以人之行。占天之运。必先尽在己。而后可卜其吉凶祸福也。不然、易何为立哉。果不求其可吉可凶之道。安能知其吉凶。果不喻其有祸有福之途。安能明其祸福。此立易以寓教。而特为人道者也。故无论何卦爻。其辞所示。莫不先人道。莫不先尽己之行。而乾尤首揭其旨。如君子以成德为行。日可见之行也云云。即本元亨利贞之辞。朝乾夕惕之训。自强不息之语。反复其道。而明其义。而勖之于日行。谨之于庸言庸行。必先自致其吉。而后克吉。自免于凶、而后无凶。自期无咎、而后无咎。自免有悔。皆由己之日行见焉。庸言庸行谨焉。初非空谈天道。以吉凶祸福为言。即言吉凶祸福。仍为警戒立教。初非怪诞之词。故全易辞皆为人道立言。皆圣人寓教之书。其文有浅深。辞有险易。不殊也。

    乾卦六爻之象。上下内外异象。阴阳顺逆异行。辞亦如之。在初爻为潜。以阳在下而潜藏。于人为隐为勿用。而以阳居阳位为正。以上行为顺。故虽在下、而得中正之德。虽潜隐而有培成之道。此人事以能顺时守默。潜身遯世。安于贞静。乐于修养。以成德达道之君子处之。孚乾之始。行阳之初。而名潜龙。故在象则言天。在辞则言人。天人之合。当于兹发其端也。乾之九二。居内卦之正。当阳气之升。处坤位之中。为适时之德。以阳爻阴位。其用在下。以乾体坤用。其德在明。德施于下日普。明见于时曰文。龙而见于田。则孚大人立德之象。以其德普而功不居。道大而名不扬。此人事之中正和利。以孚乾之九二爻也。此爻与九五、为内外之对。分上下之中。一主一宾。一行一藏。恰如其位。有其时。而能大其用。广其德。虽一阴一阳之位不同。而宜廾宜降之时正好。故皆以大人称而其德皆成也。然阳与阳为朋。阴与阴为邻。其行不同。其类乃分。故二与四为比。三与五为盟。而气有远近。象有幽明。或则以升。或则以沉。或则进而下。或则退而行。故功德依时殊。事业以位论。而在人道。则顺时为用。得位为能。三四当人爻之地。则一危一安。阴阳居反复之乡。则宜慎宜勤。此人道谆谆、均寓教于中爻也。而其地以重刚。遇以重阳。内外之交、则非正。上下之异、则失中。盖以卦言则在中。以爻言则失中。故三爻曰、上不在天。下不在田。四爻又加曰、中不在人。以气至此。失正则易分。不中则易乖。履危必慎。居满必谦。方免于咎。否则咎之不免。祸且旋踵。唯君子处之。乃知慎能谦、以免咎。唯其免咎。乃能成德。故三之慎。成五之大。四之谦。成二之明。大明终始。乃由斯四爻见之。此文言有进退无恒。非为邪也云云。明其成德。正在其知慎能谦也。将欲取之。必故与之。将欲明之。必先沉之。此天下之理势然也。故四爻之辞。皆相互而成教。相辅而成文。初非一爻之义。一象之占而已。以位极于天地。用极于神形。道极于中和。时极而位明。过此则无可言也。非人道所及。故无待于言。虽有其象、不为用。有其名、不为行。则不与于教。故辞不及而文不详。此天地之大则。易辞之定例也。

    六爻至九五,其位已极。其时已过。其阳上升已尽于天。而反为阴始。此上九为阴位。而阴气转从此降。以全卦言。初为潜、则上为亢。以二气言。初为阳潜。故不用。上为阳极阴生。故无位。以阳极变阴。阴初窃阳。阳位不保。故日高无位。非无位。乃位不能居也。在阳升之极。而得阴之位。当阴之始。而阳之亢。其争最烈。其位至摇。故虽有位犹无位也。以初之潜。与上之亢。皆为失中。皆不宜于用。是为卦之终始。而人道不及也。言人道至此已穷。不得其用也。亢则自倾。潜则自晦。晦则宜求其明。倾则宜求其安。而亢处地过远。不得其应。如在上而不得民。在位而不得辅。孤孑独尊。不倾何待。故处上尤难于初。而居亢尤异于潜也。所谓在下位者指九二也。上九与九二。一上一下。不相应也。言虽有九二之贤不为上九之辅也。处极地。则贵也。居上界。则高也。不得安。故曰贵无位。不得下。故曰高无民。在上不得贤居尊不得辅。故不可动。动则有悔。此事理之使然也。然在君子。则有以处之。以圣德之至。足回气数。顺天时。因地利而人道可济其穷。故文言以圣人不失其正。知进退存亡之道也。夫九之为用也。阳之德也。而阳因用则变。乾变为坤。阳变为阴。以极则变也。乾爻极于上九。而九之用乃变矣。故乾元用九。为用坤也。以纯阳用纯阴。以纯刚行纯柔。此至道之行。至真至玄之德也。唯先天之元气如之。故用九之占则上治之世。不独圣也。圣而入神。故用九不以位尊。不以名贵。不立首而自治。不离群而皆同。此大同大顺之象也。变必至于道。此乾元之用。全为道用也。纯德之成。纯真之存。纯玄之名。而介乎天地人。此三者皆自元气生。皆本元气以行。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