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卦

    比卦 (第2/3页)

所具。天下咸服。故因比之时。达比之道。成比之业。唯先王之尚也。后人恶能望哉。夫圣人着此辞也。固为表章先王盛德。追述古圣开国苦心。以勖后世之君子。而在位者。亦当勉继承之志。图丕绍之功也。而在易教言。则重在用时济世之事。盖人人不必皆有位也。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时。则卦辞岂无用哉。圣人不限于用。不迷于道。古者重封建。则立国之所亟也。若时易势改。而犹拘执古人之制。必至抜格无成。则唯有审时作为。临几顺应。以奉时为本。以先时为务。则因于比之辞。可竟比之道。不至履穷之凶也。故时者事业成败之关。人之穷通。物之生杀。莫不由焉。以比而能及时自为。何患乎穷。何忧乎凶。上有其位。下有其辅。而能孚元贞之德。成刚中之用。则无大小皆有功。又不独建国之事也。凡易措辞。莫不举其大者。以一概百可矣。

    初六:有孚,比之无咎。有孚盈缶,终病,有他吉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比初六爻辞也。比卦六爻。下坤上坎。五阴一阳。与师相反。而其行也异途。其动殊归。升降各违次。动静各违情。顺而悖。应而忤。相偕而不相识。相连而不相得。以其内外殊位。进退异时。故自初爻至上爻。吉凶不同。利害相反。此势也。数也。初六在内卦之始。当坤爻之位。为阴气初启。坤道始应。以厚载物。以贞立信。得地道之始。履坤德之吉。故辞合乎象。义同于彖。盖言比之初爻。本坤厚之用。行地载之功。而有其利贞之德。以应万物。以安以生。以成其博厚之一也。夫坤者。应乾者也。地道无成。而代有终。坤之所以为用也。比亦从之。有孚者。利贞之应者。孚。信也。地以载物。守贞而利尽群生。此所以有孚于外也。比之外卦为坎。四爻为阴。坎为后天代坤之卦。又得乾之阳。初六与之相应。故曰有孚。言如鸟之孵其雏也。其气相感。其情相通。其生相依。其用相成者。皆曰孚。言以其诚相信也。如铜山之应洛钟。琥珀之吸芥草。情性之契。气脉之投。不期而合也。凡曰孚者。皆如是讲。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。合水地之用。其孚尤明。水地皆最信者。信以感物。无不信矣。如水之润下。地之博厚。其德永不易也。故孚。而在比则称其用而有孚焉。言或孚或不孚。将视其所致用也。如用而克充之。则为永孚。如用而或从之。或违之。则或孚或否。故曰有孚。明其德之可孚。而必视其用之真孚否。比之所比。初合终离。易契而难固。易从而时违。永孚与否。全在人之致用也。初六者用而末彰。动而末着。故不能全知之。然比之初固甚善也。先天之用。体坤立极。其道主静。其德为全。故占为无咎。言比之无咎。其本来无可咎也。有孚盈缶者。体坤之德。成地之道。载物而物归之。育物而物聚焉。其诚信相争而无不至。此所谓有孚盈缶也。缶者器也。盈其器者。孚之所感也。如以缶取水。水随缶而盈。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。坤上合坎之喻也。且盈缶者。以初爻之渐动。事之初举。器有限也。而亦如其器以盈。岂非孚之所利哉。重言有孚。明其集也。必以诚信。必依仁义。必达性情。而后能比也。非偶尔乌合之类也。故比之初吉。乃其德也。终来有他吉者。地道无成。代终之象。以坤之用。重在终也。终者始之对。来者往之对。他者我之对。有者无之对。吉者凶之对。比之为用。皆取相对论也。言非全如是也。以比初爻。事之方始。行之方举。而在象言。则其所宜者。在终来有他吉耳外此则相反矣。故不言始往而称终来。不言自我而称有他也。凡卦用吉凶。皆有主客两面之异。比之所吉。在他在来在终者。则以比之易变也。其吉凶恒难定也。终来者因卦上下之应。内外之殊。而重视之。凡言有他者。必非一途之可循。比者相比也。必非一类之可称。故爻辞如此。

    夫比之为比。以其有众也。以其有类也。其相比也。必其近也。必其似也。故此与此比。彼与彼比。各比其所比。而后见其德。致其用也。不必皆吉也。能孚则吉。不必皆凶也。相悖则凶。此比之所异于师也。天之生物也。原不一类。必有其族。地之载物也。原不一方。必有其宜。仁者广大无垠之道。此其同也。义者辨析入微之道。此其异也。比者合仁与义。故同而异之。异而同之。故一国之内有封建焉。一家之中有昭穆焉。此先王所以制醴也。体者。定仁义之分。次同异之级。别亲疏之道。明尊卑之序者也。而必有所孚。以孚众情而谐同气。以调异类而归大同。此理之极则。斯治道之轨范也。故礼运有小康之世。有大同之世。其治不同。其所以为治则皆同。盖将以顺人情。准物理。而致之于平也。贤者思其大。次者思其细。不肖者则混而乱之。扰而离之。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乱也。故比卦所以象其同异。而辞则求致其平治。人道之所宜也。圣人不外乎情性。不背乎人己。一准于中和。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。故比者从众者也。初六一爻。重在他吉。即此意也。以克孚于外也。孚而不渝。内外同应。则他吉即我吉。人之所利。即吾之所利。故以天下公诸人。以位均诸众。建国而裂土。封俟而锡爵。名器不以自私。财物不以自富。位不己踞。权不独揽。故能得众之心。服众之志。而以长保其位。久享其利。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。不威而畏。不严而劝。天下咸被其惠。人民咸沾其泽。而己亦与其安荣。此所以辞称有他吉。即以应彖之吉也。称有孚盈缶。即以应彖元永贞之占也。

    象曰:比之初六,有他吉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释爻辞之义。言其吉之自他至也。吉非己有。而致之自他。其吉更大矣。佛所谓自利利他。仁者立人达人。即为自立自达。此他吉之旨也。此孚之所以盈缶。此永贞之所以终来也。虽然。人事尚矣。世末有无人而得治其国者。尧舜之治。尧舜之德也。文武之治。文武之功也。尧舜文武。不自私其位。自富其财。乃能永居其位。久享其用。桀纣私之。而反失之。富之而反亡之。其为己者。只见其凶。末占其吉。则尤可证明比辞之所取义也。此爻辞旨系明为治之道。亦为人之道也。后人多末达其义。遂使易教不明。可慨也欤。大学末章。全本此意。而傅中何以守位一节。为比卦含义说明。世之读者。要当会通而推扩之。则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。更能引证礼运之言。小康大同之说。及春秋三世之语。则于唐虞已往之政。将来大顺之世。均可了于掌中矣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此文为明治道。实古人治平心法。总不外本人情以为政。大公无我以为治之则耳。易中凡言孚者。皆有效用。如中孚是也。同声相应。同气相求。此孚也。必以我之诚信感召之。末有以诈力服人者。人末服也。己之诚信未孚。是己之咎也。焉能责人哉。比之初六。基于坤之利贞。以成乾之元亨。实始于孚。而其功、则为有他吉。其果、则为盈缶终来。因果分明。感应至捷。人人之所同具者。此情此性。推而充之。草木犹化。则诚信以至治平。乃本末一致工夫。为国者。其留意焉。

    又曰比卦六爻各有用。不独上下卦不同也。而最要者、卦以阳为主。五阴一阳。阳贵阴尽。比卦阳居九五。正与乾同。此为得位。而与师反。以上下不同用也。然比虽以阳正位。却非如乾之刚。则一阳处群阴之间。恒易受蒙蔽之害。故名曰比。贵在能比也。此者、相比而有争竞之心。相比而怀背叛之志。故得位虽正。而处时嫌孤。以人事一言。必善用其长。方可杜其患。否则将自失其势。而为群小所构难之秋。故治乱在人。人存政举。人亡政息。何以守位曰人。何以聚人日财。理财正辞。禁民为非曰义。此易传有鉴于比而立其教。儒者袓述之。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则也。人者、所以守位者也。人不得。则位不保。此人字。指治人与受治之人二者而言。而何以知其孰为得失。则在乎比。比然后知其得失也。有贤者比。则知其最贤。

    有善者比。则知其最善。因此而知其人。因人而知其治。此比为成治之本也。夫人民众矣。心思杂笑。而此以正之。以类之。以一之。则家者归于大同。杂者底于至中。此比之功也。故上下肯用此以成其治安。而后国天下不愎变乱。此有位者所当知也。不然。上有位而自骄。下有众而自恣。骄以失其民。恣以究其法。上下相贼。而比于乱。入各有离心。事各有二制。则众者助庄为暴。势者纵其行阴。则上下皆失。更以保其位哉。此不克自比。而徒求其用之过也。故比之大用。不外于人。不外于仁义。不常其位。不失其财。不失其政。乃不失其众。以克治其国天下。而趋于大同至中。而后比之道以达。易之教以成。儒者之治功以见。其所关不亦大乎。故读此辞。贵通比用。此固兼善恶。赅祸福者也。唯人自择焉耳。

    六二:比之自内,贞吉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比六二爻辞也。言比内卦六二居正位。已有其守。而坤德在贞。能正位而守以贞。其吉可知。故爻辞如此。夫比之为用。类以相乘。顺以相接。同道而有合。不至中离。则吉。反之则凶。此比卦全体之旨。不独六二一爻。而六二以处内之正。能守其正。不失其贞。则所比者。必能同心同德。合以永久。至诚至信。孚以不渝。乃君子之交。信义之契。厚德醇情。静居安作。如处女之相守。洁士之自爱。纯乎天性。本乎至德。不诱于外。不摇其中。长保太和。悠然天真。乃以贞吉。而顺乎道行。此所以称为比之自内也。自内者以地位言。则其本位。以时日言。则其至中。以所交言则至亲。以所行言则至顺。以比而相得。犹夫妇之好。兄弟之爱。无间于物。不违其情。故曰自内。犹曰其本亲也。天性使然。道义所合。则和乐永久。如地之博厚广载。无弃于物也。而内字尤示其至亲至近。本来同德。虽曰比。实则一也。坤之德。凝一而静。六二效之。以位应时。以德应占。此自内贞吉。乃一贯者也。非二义也。不以贞吉。安云自内。不孚自内。安保贞吉。如人之诚。必先契乎心意。心意未孚。诚于何有。故自内者。犹人之诚能合其心也。心身同诚。内外同贞。此六二之象。而占者自获其吉。以不失其本德也。

    象曰:比之自内,不自失也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明其为贞吉者。必先自保其内心之洁。自守其内体之真。自乐其性。自安其天。始能孚于永贞。应于坤元。故曰不自失。言此贞德。人所自有。藏于身内。时不自失。即足召其吉矣。推之待人接物。何非以我之诚。致我之贞乎。故其吉无不应也。以内外卦言。六二上应九五。阴阳合德。大如天地。小如夫妇。亦莫不以贞为吉。以顺为正也。

    六三:比之匪人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比六三爻辞也。本爻异于六二。以位不正。时不宜。则所比不当。匪人不正之人也。失其自守者曰匪人。犹言非人也。人固有其自守之道。亦曰人道。传所谓立人之道。曰仁与义。仁义者人之正道也。犹天之有阴阳。地之有柔刚。本来固有。非由外所传也。曰人道。人人所必遵之道路。亦舍此不能行。若失之。则举足荆棘。举步陷阱。非艰即危。其害大矣。人道不可一时离。而离之则非人。故曰匪人。中庸日道也者。不可须臾离。可离非道。此与比之匪人相证。非道犹匪道。亦即非人道也。言其不正而肆行焉。所谓盗贼是也。匪人者盗贼之流。其所集合也。以利之相与。其利一尽。反面成仇。无信羲可言。无仁慈之念。则其乖戾之德。所使然也。感于正者曰良。感于邪者日戾。戾气所集曰厉。戾德所合曰劫。皆淫暴杀害之所为。而为人类之毒。故曰匪人。言失其所以生之道。则唯有胥归杀亡之惨劫。故匪人不可比也。今六三非内非外。不刚不柔。失阴阳之和。违天地之正。而乃相比。则可喻之于盗贼之结合。盗贼以图害他人。杀伤良善。亦自有其类。以相济其恶。此六三之所比也。夫否曰否之匪人。比曰。比之匪人。其义正同。皆当天地否塞之时。阴阳乖戾之际。上失纲纪。无以正万民。下失顺从。无以事长上。相怨以利害。相责以恩仇。相执以兵相示以戾。不顾名器。不恤廉耻。不计利害之大。不问得失之终。遂驱而相杀。从而相残。乃末劫之年。离乱之纪。人类至此苦矣。比之六三。虽一爻之所为。有异于否。而其势已比之匪人。其情已介于盗贼。欲免于祸。诚难矣哉。

    象曰:比之匪人,不亦伤乎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六三之吉凶。非寻常所同。故以嘅叹之语。示其祸害之然而已。伤有伤害意。有悲伤意。有创伤意。有悼伤蠢。皆事所必至。以匪人而相比。举国家而畀之盗贼。连国内而窟宅盗徒。率人民而追逐匪众。则其伤可知矣。盖六三之时。实自致之。内既不和。外又不适。内忧外患。纷至沓来。纪纲以隳。强暴以肆。良善莫保。祸乱安止。此辞所以称为伤也。

    六四:外比之,贞吉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比六四爻辞也。六四已属外卦。阳气接阴。外德交内。处相交之间。当阳动之始。虽为阴爻阴位。而以上为九五。刚柔相得。乃相从以顺。故其辞曰。六四外比之贞吉。外比。言其由内之外而相比也。贞吉者与六二同德。二与四同功异位。皆以纯阴为用。故皆有贞吉之占。阴本乎坤。德本乎贞。唯能自贞。始能外从。贞见于内。德推于外。有诸内。始形诸外。六四之能外比者。以有六二也。故以贞吉相应。所谓诚信相孚者也。诚以致之。虽远亦服。是贞者、必能用于外。内有其德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