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人卦

    同人卦 (第2/3页)

位之位。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内事耳。君子居则为天下之望。行则立天下之功。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。则所至无不正矣。正者定也。一人正而天下定。故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志同而皆应。则亨及天下。此同人之用。以君子成。君子之用。以乾行。外乾内离。刚健文明。虽正天下之位可也。始于近。成于远。发于野。兼乎天下。此全卦之始终也。故蒙曰利君子贞。贞正也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同人一卦。与大有为正反。有同人而后有大有。此明示人生不能无群。富强不能独致。人如是。家如是。国亦如是。不有友助。不得成大业。不有规劝。不得成盛德。故易曰日新之谓盛德。富有之谓大业。盛德大业至矣哉。大有者。大业之获也。同人者、盛德之成也。德者本也。财者末也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。有人此有土。有土此有财。是同人为大有之本。居大有之先也。而何以同人。则在干德。德小少同。德大多同。德普一国。一国来同。德及天下。天下来同。德有末足。是同而无本。虽群亦鸟合耳。安能济大难。立大功哉。故同人之后。继以大有。切望同人。克充其德耳。故彖曰、得中而应乾。乾德之备也。中、德之诚也。外备内诚。天下无不同矣。故曰同人。言凡人皆可同也、而必始于近、故首曰同人于野。野人近而易亲。性情无伪。言行无阖。故最易同。由野推之。蛮貊可同矣。是故释文曰、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

    象曰:天火同人,君子以类族辨物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明同人之象辞也。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。方以类聚。物以群分。此理之自然。事之自应也。故阴与阳。柔与刚。必相得而用始彰。仁与义。恶与善。必相校而德始见。天火同人。各有类也。乾健离明。各有适也。上下内外。各有位也。大细远近。各有职也。以类则同。以位则定。以适则从。以职则顺。顺以应时。定以孚道。从以广权。同以扩教。故君子以之、而类其族。辨其物也。致之于齐也。行之以宜也。虽良莠不同用。好寙不同重。因材而器使之。酌行而利之。合功而序之。分效而剂之。则牛犬可致其能。土木可罄其才。正邪化于教。愚智全其材。是则天下治平。人民安康。恩怨无争。利用无疆。天得其清。火发其光。乾着其健。离昭其明。君子之道。与时偕行。此同人之大用。而义始于亲亲。故近者先从。远者亦顺。贤者先同。愚者亦定。是类之为化。而辨之为尽也。物不有异视。族不生歧志。则齐于不齐。异于不异。是君子治平之本也。同人之精蕴。天火之合德。明健之相应也。故象辞申其义耳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同人象辞曰。类族辨物。夫子已言其义矣。而最要者、为人道之大用。中国古代学说。与中古异。异即道儒之别也。而儒教之异于道。则自春秋战国始。在夫子时犹同也。古代论性道德目。初分为二。即仁与义。继分为四。即仁义礼信。而不及智。以智为外。而藏于不显。故谓之用。易所谓显诸仁。藏诸用。用即智也。仁则概四德。故乾坤四德。元体仁。亨体礼。利体义。贞体信。不言智也。在中庸曰成己仁也。成物智也.性之德也。合内外之道也。始以仁智并举。然犹分别内外体用。与易义同。至孟子列举四端。始以智配仁羲礼。

    而不及信。后人更演五常。以信居中。合五行之土。是混一内外体用而言也,以视易教。巳有差别。易之藏智。非不知智也。以上古道德为重。不取巧,不尚智。故不明言之。然智为人生大用。天地大功。岂无所示于易乎。则乾之大知。坤之知往。与各卦爻言知者。皆明智也,不过称为用。不名为德耳。知者以物为象。故礼曰物至知知。大学更序其次第、曰致知在格物。此皆本于易教也。在易之需讼二卦。业明示格致之要。而同人类族辨物。尤为简切指出用知之道。知由物明。物由知定。后世所谓唯心唯物两大派系。争持不断者。实皆失之偏也。无物无以见其知。无知无以别其物。知物同重。即心即物。脱去知物。非物非心。此心与物。相为因果。相成其用而已。类也、辨也、知也。族也、物也。以知格物。以物致知而己。故取象天火同人。有火之光明。始能尽其知。有天之健正。始能格其物。知尽而不害其明。则智既仁也。物格而不损其正。则体即用也。故心物两得。而人己同成。成、诚也。诚、通也。通而无阻天下皆归。此同人之始。在类族辨物。而人道之初。在格物致知也。

    初九。同人于门。无咎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同人初九爻辞。言同人之始动也。同人以动成用。既曰同人。必有与也。由近及远。由亲及疏。凡我人类。皆可与也。则自最近亲者始。是家门也。门者出入之地。出必由户。今以出行。故称门不曰家。门之人。即家人也。家有内外。由内及外。皆同于门。以会集而启行之所也。在彖辞曰于野。乃总括之语。以后各爻所于。则就其所至而名之。初爻方动。行方举步。则最先之地、门也。由门以同人。示将往也。以门为闲。入则阖。阖则不同人矣。今曰同人。是且出之象。而曰于门者。明其暂止也。将往且驻之意。以同人非独也。非己也。必有合者。既约之矣。必有所集之地。门虽末广。究利于行。一也。既有同人。必有所为。行虽以渐。进不宜滞。门之为地。仅足少竚。二也。同者以亲。聚者以近。亲近之与。皆非外人。首及于门。明其交密。譬之同居。不分畛域。三也。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门也。我亲彼近。情密志同。以其素知。尤堪心信。则其同也。更奚咎哉。盖同人一卦。皆志于公。上下中正。皆孚于德。公德所发。又始于近亲。则其本已培。其用必大。故虽无位。不忧其难号召也。虽无势。不虑其弗服从也。言其无咎。以君子之行也。

    象曰:出门同人,又谁咎也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既曰同人。且自门出。纯由义合。自无所得咎也。所谓咎者。指在野言。今为君子。虽在野。而以德胜众。故能免咎。其义易明也。

    六二:同人于宗。吝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同人六二爻辞。言本爻之用。与同人之所徵。异于初九也。六二以得内卦之正。处阴柔之位。当独贵之时。五阳一阴。以阴统阳。若非得九五之应则不免遗害家国。优乱纪纲。今有乾九五在上。而傍以群阳。俾阴洽于众。而不失其正。故能远害而保其邦家。唯以阴位阴爻。最易干出位之嫌。虽君子处之。仍不免于吝也。吝者惜也惜其位。而勖之以自惜也。易之称吝者。皆此义也。明其位与时。末畅所欲为。事与力有不足于用。必自谨约以善处之。否则咎至也。悔来也。故吝与悔对。知吝则无悔。不知用吝。悔且无及矣。六二爻辞。以同人言。既出家门。则其最近最亲者。以宗为宜。宗者祭先之地。亲族之所。尊亲并重者也。言尊则宜敬。言亲则宜爱。敬以致其诚。爱以广其德。是同人之本也。而曰吝者。宗主族言。以同姓为本。人类众矣。以姓集群。必有难广者也。以族行事。必有不胜者也。故曰吝。有所不足乃吝也。今六二以同人于宗。在亲亲言。固无憾也。若推之于乡党、于国、于天下。是吝也。而同人者。人类已众。非独亲亲也。必由此而尊贤。而爱众。而仁民。方达同人之用。而收协和于变之功。故曰吝者惜其狭也。然必因狭以尽其道焉。若为其狭而求广之。则吝成悔矣。亲亲之末能。不足以言平章百姓。家之末齐。不能及于治平。此事势所限。理论所然。不得踰越也。

    象曰:同人于宗,吝道也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申释爻辞之义。明为道之当然实同人之必经阶级也。夫同人之旨。为救时也。非一姓或一系之事。宗者一姓之尊。或一系之主。非大群也。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。所以厚其基。而蓄其势也。故初九曰门。六二曰宗。皆循序渐进之义。虽吝无伤也。又六二以阴得位。在象有回旋中止之势。亦吝也。盖阳升阴降。初九升至此忽一顿也。然家族之安。不后于乡党。家为国本。同人宇宗。正为将大同也。宁可忽乎哉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宗字虽指宗庙宗族。实系包举一宗之长。一方之主。非属全部者。皆可目为宗。如一党之总部。一教之总会。亦宗也。言为一姓、或一派人众会集之地也。同人以类族辨物为先。故出门之后。即合其宗。以各有宗也。各合其宗。而致之大同。则无不同矣。族有宗。物有聚。以此集众。近而易亲。情易通。志易达。较之泛求其同者。事半功倍矣。然所谓吝道者、恐因此各自党各立门户,而不能大同也。故必由此推而同之,使宗与宗合。群与群亲。则免于吝矣。是同人爻辞之微义也。世之欲救时者。必先知之

    九三;伏戎于莽。升其高陵,三岁不兴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孔子

    此同人九三爻辞也。言九三爻象。有变异之虞。而君子处之之道。必谨慎。九三重刚不中。与乾九三同。下为六二。上为九四。刚柔相异。前后相妒。而本位过刚。辅弼不协。是险象也。同人之进。将有为也。阴处于内。将与仇也。阳扬于外。将有忧也。其变为师。兵之象也。其敌为比。党之象也。而失离之光明。易坎之险陷互巽之伏入。非乾之刚健故有伏戎于莽之语。莽者草野也。粗率也。暗昧也。戎者兵也。害也。伏者犹末动也。伺隙者也。同人而曰伏戎。乃君子遭小人之嫉。而思所以害之也。为君子者宜以贞自矢。以光明示人。以乾惕为戒。则可兔戎莽之祸。故当去其蔽晦之地。就于高明之方。升其高陵。正与伏戎于莽相对。彼伏草昧。我升高明。彼以戎兵。我怀道义。彼为固位。我志贞洁。彼图骄恣。我行安恬。则伏戎何伤。同人之功可致。险陷不害。同人之信愈孚。故曰三岁不兴。以明其无求进之心也。升其高陵。人所共见。三岁不兴。人所共望。则今之退者。以成后日之进。今之远者。以为后来之近也。夫伏戎者。必有所恃于力也。若与之争。胜负末可知也。唯离其伏地。上于高陵。以示无与争强。则天下当共谅也。三岁不兴。久也。非必三岁也。盖示人以久。而勿樱其忌也。我既为久隐之谋。众尤切早起之望。则处之安稳。而行之泰然。始之缓图。而成之必速。是君子之进也。同人之渐也。辞旨深矣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同人之反为大有。乃往来相反也。而其对为水地比。则敌也。其对反为地水师。则真相反也。盖阴阳位时。均反对也。地与天对。火与水对。而相敌视也。在同人为君子之朋。在比为小人之党。在师则争矣。争则有胜负。既非一人之讼。则兴大众之师。师之与、比。为往来卦。而与同人为反对卦。故用同人者。必防师比之害也。比之进也则为升。升为地风。风水合化为涣。水风相激为井。涣则化仇为好。井则因恨成仇。此在人之进退应之。进而不富。或退而失宜。皆有咎。唯用升则无害。同人九三爻辞曰、升其高陵。而升之九三。则日升卢邑。既曰升。必自下上登也。虚同墟。即墟里也。而与高陵相差一间。然在同人。以渐进为志。九三因莽有伏戎。不得不升于高陵。以窥其藏。而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