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卦

    复卦 (第2/3页)

其为天道。不可悖也。利有攸往。刚长也。系指下卦震言。震一阳刚也。动而上长也。动则必升。上则为长。而阴不与争。且育成之。是以利有攸往。即朋来无咎。出入无疾之效。得朋而出入随所欲。其利可知。人之出行所需者。在此也。内刚外顺。得道多助。此生成之功。化育之德。所自见也。其利大矣。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语。最精湛。复上坤下震。地道启木。以时言之。冬寒生春。阳者生化之主。故帝出于震。震为长男。乾为大父。坤善顺承。为欲成乎乾也。天地生化之道。由乾坤之相慕以始之。相和以成之。相成以终之。复者慕之见。和之初。成之基也。阴众而不疾阳。阳刚而不忤阴。志之相慕。情之相和。道之相成。可知矣。而生化于是始矣。万物从兹萌芽矣。天地之心由是可见。不独气数循环不已之谓也。阴阳消息。端在于几微。复者几微之象。外未显而内巳萌。形未昭而神巳至。此复之象。实天地之机纽也。天道难测。因复足以知之。圣人制易。因复乃以着其例。蓍龟明神。因复乃以得其数。修养见性。因复乃以达其道。此复之所以称为能见天地之心也。

    宗主附注

    复彖辞天地心一语。关手内功。与既未济二卦相卯。以剥由未济来。复则成既济。其至也。为泰为乾。其反也。成否成坤。故称为见天地心。剥极不复。天地同尽。生化俱绝。唯其复也。天地悠久。生化无疆。人生修短。亦当如是。师复之道。以时反于真元。则寿命无量。与天地同纪。读者宜细悟之。

    象曰。雷在地中。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。商旅不行。后不省方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复卦象辞。释卦象之义。以明人道应天时也。复返也。返本复始。以潜于下。藏于内。而后足以育其真元。发为生气。故复犹伏也。雷在地中。非至二月不鸣。复之时。方伏于土中。以蓄其气冬至之日。阳虽生而犹潜。气虽动而犹藏。此来复之时。外犹静寂也。唯日短促。唯气寒凝。唯物枯落。北严冬之侯。一切在静息中。不可遽发。以听其滋育。顺其休养。固天道也。人亦不能违焉。故当雷入地下之际。适为日行南极之时。万类蛰藏。以契天道之复。而先王亦于是时。闭关自息。不任交通。商旅不使远行。官吏不省方域。以志于内。而同于天道。潜养其德。深息于道。以孚于复。故曰复犹伏也。返本复始。不逐于外也。至日者。指冬至节。以日南至晷极短也。

    彖辞言利有攸往。此又言闭关不行。说者疑之不知彖辞为人言。象辞为政言。彖辞以复志在行。为将来言也。象辞以复道在藏。为现时言也。故彖辞有出入无疾之语。明其进行不可迫也。在卦象上为坤。坤德静顺。无成有终。下为震。震虽志于动。而以一阳之微。难胜五阴之力。则虽欲速。不可得也。阴固不与争。其如阳之力薄何。政令闭关不行。原欲养其力而蓄其势也。天道冬穷。日南至。虽自此以后。渐向北行。实犹相离不多。气候寒。地面冷。虽欲发动。时有未至也。故闭关不行。时为之也。非欲禁之。万物都寂。人亦以安于所居为宜。此当复之时。仍在伏藏中也。大抵复卦取坤震之合。震起于下。坤静于上。其志不同。中爻互坤。仍以静顺为重。此人道所先也。譬之时令。自冬至一阳初生。时未暖也。必待三阳交泰。而后天下同春。雷在地中。不得自鸣。必待雷天大壮。而后雷乃发声。此皆有一定之序。不可乱也。是以人道在顺时制用。阳不可早泻。则养之务蜜。刚不可轻用。则藏之务深。此固天道。实亦性命之正也。学者无眩于来复之亨。而急求见用于外。则能充复之大用也与。

    复卦全卦。重在一阳来复。而于五阴之调协。亦宜注意。盖二五中位。三四中爻。皆阴也。阴静阳动。阴降阳升。阴退阳进。二者相违。最宜调适。天道则外顺于阴。内蓄其阳。不与阴违。而克成其阳。故阳能滋长。阴不害之。设使阳不自潜。早发于外。一线生机。必为群阴所陷。则天地又归于剥矣。君子体天道之精。用坤德之静。固守于内。不问其外。以待阳之长。阴之消。此不独政令为然。而切身修养之道为尤要。闭关者不外泻。不行者不求通。不省者不远务。自安闭塞。以育其真。此修己立身之要道至德。而君子所以自成也。夫复虽合时为冬至。而凡在剥极之世。阳微之秋。正气难存。邪说方盛之际。皆当体复之道。推复之用。返求诸己。诚而弗失。近保其真。育而弗用。虽外多故。而心不灰。时已穷。而德可久。此以人顺天之道。不因物而丧其真也。故世道靡常。君子长泰。为其能复也。克己复礼仁之本。一日克己复礼。天下归仁焉。在天为阳。在人为仁。仁道之充。天下同泰。此君子之修。不独为善其身已也。故观复之用。先王之政。足以觇君子之行矣。

    初九。不远复。无只悔。元吉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复初九爻辞。明复卦之大用。及其吉凶也。复以阳复为用。初九一爻。为全卦生机所托。即全体大用所始。虽在下位。当视为主爻。为其克主持全卦之用也。复在后天。本震之德。震之初九。即复初九。帝出乎震。乃后天八卦之序。道始于复。乃后天六十四卦之序。此义人多未察。复之为用。因帝出之义。致来复之功。即在此初九一爻。诚以全卦五阴一阳。阳动于内。与八卦之震。二阴一阳。阳出于下者正同。八卦震三位。以一阳出于二阴。复则六位。以一阳生于五阴。其艰易又少有别。其行进迟速。冲举缓急。各有所殊。故以震言为帝出。为其得权也。以复言为道始。为其先时也。得权者王。先时者仙。二者有主客之异。人天之分也。然在震卦。重为二阳。上下分布。其势得应。故其来虩虩。其力充也。而复则局于五阴。其势犹孤。故其进以渐。其力有未足也。在初九爻。本震之道。行复之功。固为时宜。不过上有坤厚之积。未骤得乾健之行。其所用舒徐。其所行趦趄。道所当然。数所应尔。此学易者所宜知也。观于不远复二语。则可见圣人示教之微意焉。

    不远者指一阳在下。由坤而出。坤上接艮。艮之一阳。经坤而为震。其道不远。一也。由后天八卦序位言。震前即艮。艮为终。震为始。终始不断。一消一息。往者即复。其时不远。二也。由本爻言。阳在内。而阴在外。复于初者。待于终。其进不远。三也。由上下卦言。内震外坤。坤静震动。两相推荡。一动辄止。其行不远。四也。然前二者在于复之先。后二者在于复之后。皆以不远称。为其数有所限也。既剥而复。气自至。此先也。既复未大。气犹滞。此后也。先者由静入动。其道自反。后者由通转凝。其道自贞。贞与反并。乃为不远之复。合之于德。是谓返身而诚。譬之君子。由逆入顺。而能自守其操。不与时消沉。亦不因时蹈厉。则永执厥中。无过不及之害。此所以爻辞称为无只悔。而占元吉也。无只悔者。言初九之道。顺时而后动。安居以俟命。既无所求以为益。又无所损以自慊。无损无益。中心泰然。故无只侮。只犹求也。又仅也。包不忮不求之义。外无所加。内无所夺。自在自足。乃兔于侮。而得元吉也。元吉乃吉之至。以复初九。得秉乾元。上应天时。下明地利。中协人事。虽在下勿用。竟能以成其大用。此即道之所见也。为于无为。用于勿用。天之所以悠久。道之所以不息也。占元吉者。明其能达天德。而致于至謕也。謕者道之着。返本复始者诚之着。诚即道。道即天。此初九一爻。有孚于乾元者也。而圣人则之。以成内外之德。以全性命之道。以弘仁智之功。此修身之本也。不务外物。故不矢其性。不囿小功。故能大其德。复之初九至矣哉。

    象曰。不远之复。以修身也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申明爻辞之义。而见元吉之占有自来也。初九以复在内。而不外求。自返以善其身。故占元吉。盖君子之道。必先其身。诚意正心。为修身之本。克己复礼。为修身之原。人生而静。天之性也。感物而动。情之欲也。物至知知。好恶生焉。善恶见焉。吉凶办焉。复之初。静之动。性之情也。内刚外柔。不忮不求。知之至也。物之格也。好恶有常。善恶有别。性命以正。中和乃致。此修身之道也。而吉凶办焉。顺时善动。明物达道。则不远以复。无祗尤侮。乃以元吉占也。夫卦内贞外悔。贞则无悔。理之常也。初九返身而诚。刚以克欲。静以御动。充实于内。不贪于物。贞之至也。诚之至也。诚则明。明则智。物格知至。身以修矣。此爻所重。端在善复。复于初。则全其天牲。返其本原。此君子修身之道所自仿也。以一阳之刚。伏而自守。养其元气。深藏宥蜜。以成不息不巳之德。此修身之至也。当剥之余。阳微善熄。人失其牲。逞于物欲。心昧其知。乱于好恶。故身不保。天下随之以倾。今复乃逐一自返。以正于天性。保诸乾元。则知至而物恪。意诚而心正。内持于道。外育其德。此身修而家国天下同泰之徵也。故初九一爻。为救亡图存之道。拨乱反正之功。大经大法。皆基于是。又不独为一人善其身已也。言内行。则圣人之德。言外功。则王者之道。事必有本。行必有先。复之初九。本也先也。笃行之士。当细释爻象。弘推辞义。而深造之耳。

    六二。休复。吉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复六二爻辞也。六二居内卦正位。重阴而近初九。阴乐就阳。情喜就下。此爻辞称为休复也。休者宽舒安息之意。书曰休休其有容。盖心中乐易。而能宽容其下也。休犹息也。非动非静。无作无为。是在动中静。作中息耳。六二虽重阴。以得正位而近阳。心有慕而迹不彰。意有为而身未动。曰休复。以其不反于阳也。凡复六爻。皆不与阳逆。故皆称复。谓其克成复之道也。休复虽动作未显。而情志甚殷。以坤厚载之诚。慕乾行健之德。合而为震。动而不躁。行而时息。此六二之象。合坤震六二之道。而见其用也。人之休者。非恶于动也。旦将以助其动。非止其行也。且将以成其行。譬之劳者。因疲而休。以养其力。非贪逸也。将以竟其劳。故曰休息。乃暂憩之意。息与消反。则休舆止亦殊。明乎此。方能解休之不害复也。休不害复。且将促其成。是以占吉。为其不以重阴困一阳。不以正位远其下。其德足称。其道可大。虽次于初九。而能仍以吉占也。

    象曰。休复之吉。以下仁也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仁古通人。此仁字与中庸修道以仁。仁字一义。仁人也。而不用人字。颇有深意。言人道在仁。不仁之人非人也。谓之匪人。仁而后能称人。克已复礼。而后能仁。世以人体不全为不仁。此以人道全为仁。其义正同。爻辞用仁字。足见重在人道无亏之人。在圣人视之。等是人也。故亦作人字讲。复六二之下为初九。实复之本体。即人道之所存。仁无不生。阳者生之本。故生之本为仁。如果实之仁是也。果实之生。赖有其仁。人之生。赖有其性。性即仁也。生即仁也。而在天为阳。阳亦仁也。或谓之元。由其质言为元。由其用言为仁。其实一也。而仁必存于中。发于外。亦犹果实之仁耳。复初九一阳在下。乃以仁称。六二之吉。以下有仁。生机不绝。一也。六二虽休。而善养阳。以下近仁。二也。六二居正位。不自骄逸。而能下仁。三也。此释辞明指其故耳。若推诸人事。则凡居正位。不自满。而能下求贤士。以引与同升。则虽已暗懦优游。仍不失其位。此所以为吉也。占者得此。当细释下仁之义焉。

    六三:频复。厉。无咎。

    宣圣讲义

    此复六三爻辞也。六三居中。为人爻。阴行阳位。坤加乾次。阴以从阳。而阳自馁。刚不胜柔。而柔自逊。两者相将。以成其复。是不可久也。然频复有数义。疑虑未除。强而相就。其迹若数。其志转徐。是曰频。频犹数也。数斯疏矣。一也。三爻居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